搜索
难度评价
(困难)
攀登日期

2015-07-20 至 2015-08-07 共 432小时

费用协作

北大山鹰社阿尼玛卿登山队,18人

我的建议

关键点坐标见图,详细的坐标和主要路段上的困难,仅供参考。

攀登综述

队伍探索了阿尼玛卿主峰玛卿岗日东山脊路线,攀登终止于5400+海拔处。之后由东北山脊路线实现主峰的成功登顶。以下是东北山脊路线的详细描述。

大本营(海拔4700)出发后前往东北山脊 ABC 的路是陡峭的碎石坡,角度接近临界角 35°。在负重的情况下,没有碎石坡行走经验的人走起来会因为一步一滑而很吃力,大约需要爬升 3 小时以上。此外,在行走过程中发生了好几次踢落大块石头的情况,因此在一队人行进中,相互之间既要避免走在一条直线,又要随时注意提醒滚石危险。

在5225m 的雪线处。由于日程安排的原因,我们在碎石坡末端搭建了两顶高山帐作为前进营地。这的碎石坡变得平缓而狭窄,两侧十分陡峭,且此处常有大风,因此要注意对帐篷的固定,还有晚上个人出帐篷时也要小心脚下安全的活动区域。

ABC 向上是高差 500m,山脊线坡度约 30°的大雪坡,其中有一部分路段是亮冰。修好路后大约3 小时可以通过。由于前期的连续晴天,在我们攀登时冰层不是非常坚硬,雪层松软程度适中,不会陷,对于初学过冰雪破步法的人来说也比较容易走。但这种坡度依然存在滑坠风险,因此我们选择了由新队员全程修路,老队员在一旁看护的方式通过,共修了 950m 路绳,既保证安全又锻炼到新队员的技术能力。
大雪坡顶端是一个平台,可以选择在这里建立 C1,也可以沿山脊线继续向前横切 300m 到5800m 处建立 C1,我们选择了后者。这段横切左侧是大雪坡,有滑坠危险,而右侧是雪檐,因此要注意保持距右侧 5m 以上,不要太向两侧偏离。这段横切我队共修路 250m。 C1建立在横切后一片十分开阔的雪原上,我们把这里称为“足球场”,在此处搭建2 顶高山帐。

从C1出发后一直沿北东山脊的方向前进,翻过东北山脊隆起的部分。首先经过一片平缓的雪坡,途中有少量的明、暗裂缝,需要结组通过。由于遇到大雾以及探路组采用阿尔卑斯式攀登的原因,我队在距 C1一千米左右的地方建立了临时 C2,实际上两营地间只有约 1 小时的路程,不需要这个营地。

再往前走,经过隆起的高点后,即可看到北坡冰川与顶峰的情况。从东北山脊需要经过一段冰壁横切与下降才能到达北坡冰川上,然后从北坡冰川冲顶。冰壁约 70°,高 150m,必须修路通过。这是被东山脊路线的最大难点,尤其是冲顶下撤时需要沿冰壁爬升,对体能是比较大的挑战。此外,下降位置的选择也比较关键,不要横切太远,一是没有必要,二是横切太远会在下降途中遇到裂缝,很容易陷进去。我队在这里共修路 250m。C2建立在冰壁下的冰川上。

顶峰就在馒头样鼓包的后方。C2到顶峰的路线约 3km ,是很缓的雪坡,可以结组通过。途中会遇到 3 条巨大的明裂缝,其中有一条有比较结实的雪桥可以通过,另外两条都可以绕过。实际上,两条可以绕过的裂缝在 GE上就可以明显看出,可提前调整路线方向。

主峰顶非常开阔,主要标志是能看到阿尼玛卿山脉西侧的地形及阿尼玛卿二峰。

2015-11-10 20:42 阿尼玛卿
更多阿尼玛卿的点评 全部点评(共2条)>
沉三水斩晖 2016-09-01
(困难)

1、转山土路-大本营,海拔4150-4760米。 转山土路是一条可以单辆汽车通行的碎石路,位于哈龙沟里,是藏族人转山行走的久远的老路,与现行建设的高速公路不一样,高速公路则与县级道路基本一致。 进山标志物是哈龙沟“琉璃山”、“哈龙土林”景观木牌。沿着木牌处的山沟,有小路通往上方垭口。从垭口处直对着阿尼玛卿北部山峰进发,基本就不会迷路。建议对着标志山峰或者沿着水流冲刷的小沟上升,可以到达4700米的冰碛沟,翻上右侧的碎石山脊,右侧是另一条冰碛沟,可以看到两个冰碛湖和巨大的经幡。 传统大本营需要往上60米左右,可以斜行往上,也可以到沟里继续沿着水流走。 全程高山草甸和碎石路,草甸小坑小洼非常多,碎石路也不够稳固,需要注意扭伤崴脚,建议使用防水徒步鞋或者轻便越野鞋。 2、大本营-C1,海拔4760-5820米。 在大本营的这条冰碛山沟里,至少有五个高山冰碛湖(下方有三个)。考虑到攀登,4760米处算是比较合理。 从大本营出发,翻过右侧的另一个碎石山脊,到达第三条山沟。这条山沟往上,是不稳定的碎石路,4760-5140米坡度较缓,后半段有路旗,但路线可以判断出来。5140-5240米,个别地方坡度可达30-35°,走起来确实很滑,但并没有说的那么危险,踩踏落石也并不多(有技巧在)。到达山脊,脊线往上40米就是冰川交界。 [size=1em]5280-5820米,冰雪路线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坡度最缓,有露出冰面的水流,大部分硬雪(有可能季节性亮冰),上部开始有裂缝;第二段,软雪、硬雪混合,左侧有许多裂缝,这一部分路线路线都宽阔,之后到达山脊线,路线窄小,坡度变陡,走完这段山脊有一个小平台;第三段就是平台往上斜切,左侧可以看到东北山脊、东山脊和两个山脊内侧的山谷冰川,这处斜切的坡面正好是临界点,下山的时候走动有流雪,意味着如果遭遇大雪天气,通过时需要分外小心。C1是一处有若干裂缝的大平台。北侧则是那座尝试攀登的5700米的卫峰。 3、C1-顶峰,海拔5820-6282米。 在那个C2著名的冰壁前,有一段缓慢上升的雪坡,或者算是斜切比较合理。需要上升100米左右,然后是下降到山脊上的一个垭口,正好是这段山脊的最低点。冰壁相比于下方的背隙裂缝,倒显得没什么特别危险了。据后来观察,商业队留下了一段绳子在这里(不确定是否路绳),但我没有发现上方的保护点,而绳子末端的位置看起来也不是完全安全的位置(不是冰壁,看似没有稳固雪桥)。C2海拔一直到顶峰,冰川雪原上的缓坡,坡度都在25°以下。三条巨大裂缝大致位于海拔5850、5900、6050位置,通过方式是不明显雪桥(很稳固)、明显雪桥(相对稳定)、绕路左侧(比较安全),基本没有脚印足迹,只能依靠路线和山峰走向判断,还好每一次需要确认时,云层都特别给力地散开,让我有更多参照物。第二条大裂缝之后还有一个小裂缝(直接跨过),其余没有发现明、暗裂缝(不肯定也不能否定),但真的花费很多精力时间在探测裂缝上。6100米往上,我觉得左侧可能存在裂缝(左侧山脊延伸下来与雪原交界位置),因此略倾向于右侧,这属于个人判断。顶峰之前最后的缓雪坡走得眼睛都发白(阳光猛烈、纯白的雪),看起来像是山脊,又像顶峰平台了,结果还是不变的缓雪坡。最后是没有坡度、远处天际线不一样的云层变化,终于上了顶。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