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门推荐 户外 中国马拉松“黑色”产业链深度揭秘

中国马拉松“黑色”产业链深度揭秘

作者: 跑途    来源: 跑途 2017-05-23 13:35
黑人选手垄断国内马拉松赛事奖金的现象,层出不穷。在“黑色旋风”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组织化运作、利益分配、各方博弈?它们又是如何催生出一条完整的“黑色跑”产业链?

一声枪响,几位黑人选手,几乎在同时迈了出去。

很快,他们便与其他选手拉开了差距,一路领先,冲过终点线。毫无悬念,赛事领奖台几乎被他们垄断,奖金也被收入囊中。

这成为了马拉松赛道上的“热门”现象:前面领跑及最终夺冠的选手,基本上都是黑人。他们成了中国马拉松赛的“熟面孔”,“地毯式”地包揽名次和奖金,其背后令人瞠目结舌的“商业运作”也逐渐浮出水面。

这些黑人选手,大多是经纪公司旗下的“签约艺人”,一旦国内有合适的比赛,经纪公司就会派他们出马,夺金赚钱。这些黑人选手,大多是经纪公司旗下的“签约艺人”,一旦国内有合适的比赛,经纪公司就会派他们出马,夺金赚钱。

通过进口非洲选手这一“优质原材料”,经纪人将他们送上马拉松职业选手的流水生产线,与赛事组委会、赛事运营方、赞助商等相关利益方盘旋,源源不断地向国内甚至全世界商业马拉松输出人才,并获取巨大的经济收益。这当中的组织化运作、利益分配、各方博弈、行业乱象,催生出一条完整的“黑色跑”产业链。

黑人马拉松经纪人,这一新兴群体,是如何窜连起整个商业生态的呢?

黑人选手招募:

肯尼亚就有超过1万名以跑步为生的运动员。经纪公司将他们收入旗下,形成规模或大或小的“黑色军团”。特别是进入时间早的经纪公司,很多优秀选手都被他们瓜分。除了肯尼亚,也会招募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选手。

一些通过跑步致富的选手,再引荐自己的兄弟朋友,黑人选手的参赛需求被引爆,加上中国国内马拉松赛事巨大的增长空间,给小型经纪人提供了生存土壤。

一位刚转型为经纪人的肯尼亚选手表示,尽管自己刚试水,但因为需求旺盛,而且是同乡人,多了一层信任感。第一期训练营招募便有上百名黑人选手报名。

这些小型经纪公司大多选择一些新兴赛事,尽管奖金少但赛事数量多,竞争较小也使得经纪公司可以派出一般实力的非洲选手,便足以夺取小型马拉松的冠军。

甚至还存在一种经纪人形态,他们以兼职个体存在。大多时候并非主动招募,而是黑人选手自己找过来进行合作。

各种经纪人业态错综复杂,但都能与黑人选手达成合作,这是第一步。

有了具备长跑天赋的“原材料”,如果不配备专业教练,缺乏科学的训练体系,在强手如林的竞技场上,夺得马拉松奖金的几率将降低不少。这也是有实力的经纪公司能够提供给黑人选手的重要资源之一。

精确化训练:

陶绍明,在国内马拉松经纪领域是抢眼的名字。他曾经是国家队长跑教练,如今被誉为“中国头号马拉松经纪人”,也是看到了世界舞台上最顶尖的经纪人运作,他成为了第一个在非洲开设长跑训练营的中国人。

他这样描述多年前看到过的肯尼亚训练场景,“对我们的理念是颠覆性的。”

意大利人罗萨,是国际马拉松经纪人圈中的精英分子,他早在八十年代初便来到肯尼亚,收纳一批极具长跑天赋的黑人,然后到欧洲为其聘请专业教练,打造出一套基于生化医学理论的训练体系,于是一条黑人职业选手流水生产线形成。

这个训练体系非常精准,细化到将每分钟运动员的心率,包括乳酸指标都能计算出来并进行精确控制。

经纪公司对训练营的选择,一般至少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高原,现在东非高原上聚集着至少300个私营训练营。但由于投资大、手续复杂以及管理困难,真正发展好的并不算多。

从2012年成立经纪公司至今,陶绍明已建立了6家以自己命名的“TaoCamp”,肯尼亚3个,埃塞俄比亚2个,乌干达1个,旗下的非洲选手达300余人。

这些选手训练非常刻苦。在石头铺垫的高海拔崎岖山道上训练,几十公里跑下来连口水都不喝。为了维持最佳的体脂率,不少人平时只吃玉米饼、菜叶一类简单的食物。

不出意料,国内很多大型赛事的领奖台上,都闪烁着陶绍明旗下选手的身影,比如2016“武汉马拉松”全马,男子前三名以及女子冠亚军名次均收入囊中。

赛事选择、资源分配:

一般情况下,一个职业高手一年最合适的全马次数是两到三场,不然很难保证赢取高奖金的赛事成绩。有些大型赛事还准备了额外奖金,用来专门奖励打破世界记录者。

因此,为了让选手参与最有性价比的马拉松比赛,经纪人需要对各赛事进行权衡。针对顶尖黑人选手,经纪人会为其选择几场顶尖赛事,让他们以此为目标开展整年的训练计划。这些比赛往往奖金丰厚,曝光度极高。

对于旗下的其他有潜力的职业选手,经纪人会根据不同队员的水平和状态,进行赛事挑选和分配。当获知马拉松比赛信息之后,经纪人会根据赛事的等级通知成绩比较适宜的运动员,安排机票、食宿,让他们来中国跑一场。一位有经验的经纪人,能够对旗下选手的成绩作出精确预测。

由于中国赛事井喷,有些时候黑人选手并不是参加同一场,而是被分配到不同城市参加不同的马拉松。经纪人就在赛场上穿梭,进行资源对接,以及等待毫无悬念的捷报。

本土资源对接:

黑人选手如果只身来到中国,由于语言不通,常常会带来不少麻烦。也因此,无论是找专业的经纪公司,还是兼职的个人,他们都有很大的意愿。

一个非职业的经纪人,可以帮助黑人选手去报名、拿赛事安排表以及了解奖金情况。经纪公司一般还会根据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与各大商业马拉松进行谈判。

商业马拉松除了用高额的冠军奖金来吸引顶尖高手,可观的出场费也是刺激手段之一。但出场费一般是跟完赛成绩挂钩,如果成绩达不到标准,赛事方会按比例打折(一般5-7折)。而经纪人则帮助运动员争取最低的“达标”成绩,以保证他们能赚取比例更高的出场费,自己也能得更多分成。

利益分成:

据媒体报道,一个优秀的职业跑步运动员全年的收入,一般可以达到20万美元。作为经纪人,按照国际惯例,会从运动员所得收入中提成10%到15%。比如一场大型赛事冠军奖金4万美金,经纪人抽成至少能拿4000美金。

而对于一些零散的非正式经纪人,由于无组织的黑人选手的需求相对强烈,他们一般会收取奖金总数的10%-20%作为酬劳,若安排人员全程陪同、安排食宿,酬劳可能会达到奖金的一半。

由于国内马拉松的蛋糕足够大,经纪人的关系虽存在竞争,但更多是合作。可能一方经纪人与赛事方熟悉,接到“订单”,但却没有符合需求的选手,便会找到有相关资源的其他经纪人。在圈子里,特别是有名气的经纪公司,旗下有哪些高手,业内都如数家珍。

比如2013年北京马拉松,为了突破尘封27年的北马纪录,北马组委会有关人员在赛季初即向陶绍明寻求解决办法。当时陶绍明旗下暂时还没有具备破纪录实力的选手,便去找了这些选手的经纪人表明合作意向,最终名利双收。

通过这种多赢的模式,黑人马拉松经纪的生意,开始在更大范围内暗流流动。

选手、经纪人、第三方的博弈

由于经纪人在生态圈中的绝对地位,其中也充斥着选手、经纪人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博弈。

一方面,黑人选手在马拉松比赛中尝到了甜头,便想要将兄弟朋友介绍给经纪公司,但可能并不符合标准。如果经纪公司不答应,选手可能不服从管理。对于像陶绍明的第一集团,人才济济,便有足够话语权。曾经他就用“不联系、不安排比赛”解决了和签约选手、两年广马亚军切里莫的冲突,直至对方低头。

但一些小型的经纪公司,为了笼络优秀的黑人选手,增加竞争力,便可能答应其各种不同的要求。这也是在实力和利益的比拼下,双方自愿的事情。

一位跑马经纪人透露,行业鱼龙混杂,其实也有不少经纪人会做损害选手利益的事情。比如让所属选手服用违禁药物,选手的运动生涯很可能就此终结。

而且马拉松跑者的最佳年龄段在30-45岁之间,部分黑人选手已经面临“退役”的压力。

还有部分黑人选手,选择跳开经纪公司,直接找非职业经纪人,但关系的相对松散,也常常引发纠纷。2016年有4名肯尼亚选手,就在参加完黄岩越野马拉松赛后,因为8.5万元奖金的分配问题与经纪人发生争执,随后与经纪人失去联系。几人的签证又即将到期,只能报警求助。

尽管生态链还未成熟,但不少经纪人却颇有信心,甚至觉得马拉松的国际化正因此生长。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看。对这场“黑色旋风”,国内很多人无可奈何却又抗拒。他们认为,这本就是一场商业行为,除了影响本土选手参赛的积极性,并没有所谓的“促进国内马拉松发展”。这种圈钱行为本身,也与马拉松精神背道而驰。

为此,国内部分赛事就黑人参赛问题研究对策。比如推出两套计量标准,划分“国际组”、“国内组”,两者都有奖励;甚至有赛事干脆直接降低奖金额度。

中国田径协会也在《中国境内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管理办法》中作出调整:未来只有申报国际田联标牌的赛事才能特邀外籍优秀运动员,并且必须由中国田协注册的马拉松经纪人邀请。彻底杜绝外籍选手以个人身份参加国内马拉松赛事。对各级别马拉松赛事奖金设置,也对上限做出了规定。

这样一来,这一巨大产业链的顶端,将掌握在少数经纪人手中,他们将具有更大的话语权,但利益的驱动,真的能够规范行业乱象吗?

网友评论

!login_to_reply! 登录 | 注册 |

还没有评论,沙发等你来抢
发布新帖
8264活动更多

官方微信
顶部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