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巅峰之路---云端探戈,我在雀儿山

巅峰之路---云端探戈,我在雀儿山

作者:竹隐清风   来源:8264社区    18408人关注 2019-4-13 16:51

人生是一个短暂的过程,

如果你不勇敢的去体验,

你就没有机会超越自己,

你就永远不知道自己可以走得多远!


上图: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主峰。


云端探戈,我在雀儿山

前       言

人生是需要经历各种修行的一个过程。

工作是一种修行;

恋爱是一种修行;

旅行是一种修行;

其实,

登山更是一种修行。

登山不仅仅是勇敢者的行为,更是一个人的心灵的旅程。登山的经历可以让你变得坚韧、宽容;变得更能理解生活;变得更成熟。它甚至可以改变你的性格,让你学会在浮华的利益面前果断的放弃。

登山对于我来说,像是一场宿命。她吸引你的是:在登山的过程中,面对着白皑皑的雪山和呼啸的风雪、忘记那不可预测的风险;忘记艰苦的前行、攀爬;忘记呆在孤寂的帐篷里去忍受各种困苦。哪怕是回到温暖的社会以后,却还要再回到雪山上去重复体验这种困难和艰辛的滋味。

登山对于一个初级登山者来说起初可能是一种不经意的“冲动”的行为。然而,对于一个有过多次攀登经历的登山者来说:登山并不是盲目的冲动的行为。山对于他来说一直是有一种莫名的情节。山深深的吸引了他(她)!

那山涧飞泻而下的瀑布;那山雄浑的气势;山在日光云彩中的变幻;在朝霞和日夕里的惊心动魄的魅力,以及山的雪,山的冰,山的一切。还有一群经历生死的山友,都会是那样的吸引每一位登山者!这远远不仅仅是意志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追寻未知世界而产生的强烈的探寻的欲望以及攀登经历过程的享受。这些都会成为一个攀登者最宝贵的、最值得回味的人生经历。

登山充满了危险,充满了攀登过程中未知的困难。登山没有奖牌、也没有观众,更没有喝彩。人们登一座山,爬上顶峰,并没有为求得什么荣誉和回报。人们不断去挑战那未知的山峰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他们自己!是为了知道自己究竟可以走得多远。

一次,在登山前,有人问了几个登山者一个这样的问题,并问为什么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结果?问题是:“如果,你去爬一座雪山,可能会遇到许多未知的危险。你可能回不来。你是会让你喜欢的人跟你去吗?”有的人说:“肯定叫一起去,因为与自己爱的人一起,就算遇险,即使同时离开这个世界也没有什么遗憾的!”而有的却说:“危险的事情不能叫自己最爱的人一起去做。自己遇到危险了不要紧,要紧的是不能让自己的最爱的人和自己一起受伤害!”对这样的问题,当时我也不能完全肯定的回答上来,可是,从山上回来以后,我似乎懂得了一些。。。。。。

(一)

在中国的西部,未开发的极高山有很多很多。它们的雄浑和气势磅礴的景观是令人无法想象的。它们的美丽、妩媚和充满挑战的攀登线路是让人无法拒绝的!这种意义不仅仅是对于一个攀登者、一个旅行者来说是充满诱惑的,更重要的是还有其他的意义。

航拍中国西部青藏高原的一处雪山群。

巍峨险峻、

雄伟浩然。


有幸的是我的国家的魅力雪山太多了,我们甚至不需要走太远就可以去亲近她,触摸她的身躯。位于四川西藏青海三省交界处的雀儿山是中国西部众多瑰丽的雪山中著名的一座雄伟的大雪山。

她位于东经  度,北纬  度,海拔6168米,为沙鲁里雪山山脉的主峰。雀儿山作为一座大雪山,她那气势磅礴的大瀑布、美丽横亘无垠、蜿蜒起伏的大冰川,就足以震撼每一个来到她身边的人。她的雄伟,除了令人感到险峻的惊叹外,还有的是可以触摸的那些数不清的美丽植被的妩媚和玉龙拉措湖水的浪漫。更重要的是:这种妩媚和浪漫是其婀娜多姿的山体、充满诱惑的自由攀登和充满未知风险的过程所可以带给你的。她纯属一种自由力量体验的结晶。因此,雀儿山不愧为中国西部的一座雄伟的、美丽的大雪山。

如果有可能,建议你在有限的人生时光里,尽可能的去体验一下这座美丽、雄伟的雪山。我想如果你去了,你一定会有新的、不一样的人生体验和感受的!

(二)

奔向雀儿山

记不得已经是第几次进藏区了。为了攀登雀儿山,这一年盛夏我们再一次进入藏区,奔向神往的雀儿山。离开成都,沿着318国道过雨城雅安,上二郎山,穿二郎山隧道,海拔骤然上升3000多米,一下子从我国的第一台阶越上到第三台阶。来到了气候、自然环境完全不一样的自然地带:我国三江并流区域的干热河谷—大渡河。沿途的一切:裸露的岩石、开着花朵的仙人掌、奔腾的河水等等都是那样的熟悉、亲切。故地重游,遐想万千。

沿大渡河谷逆流而上,随海拔不断上升,山间的谷底岩石裸露、植被稀少;山顶上却是绿树成林植被丰富。沿途路边的仙人掌在砾石间生长并开着花儿,干热河谷气候的自然景观历历在目。过折多山、住新都桥,第二天转219国道由八美继续向西,在经过道孚、炉霍,到了甘孜县城又住一夜后,第三天奔向距离雀儿山最近的最后一个“省际”小镇马尼干戈。


我和队友老张的儿子小张在马尼干戈,

那一年,他才13岁,

随父亲来参加雀儿山的攀登。


马尼干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省界”小镇。它是四川省紧邻青海省的一个偏远小镇,然而,就是这么一个边缘小镇却不寂寞。它是四川、青海、西藏、甘肃四省的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是陆路交通的中转地。到了这里,我们可以感觉到:小镇的车流量大,停车场不少,旅馆饭店不少,各个民族的人们会聚于此,显现少有的热闹。


 

(三)

进入雀儿山,初识新路海

在“繁华”的小镇马尼干戈用完午饭,我们没有停留过长时间就离开了小镇。出了小镇马尼干戈不远,在去往德格县317国道的路边,紧挨着左手这一面就是著名的雪山雀儿山及山下面美丽的海子—新路海。新路海,藏语“玉龙拉措”,是一个海拔4000米的高山堰塞湖。由于冰川融水量大小的不一样,夏季湖水为乳白色,冬季湖水变成深绿色。在路边,隔着新路海湖畔已经可以眺望到远处的雀儿山巨大的山体及从雀儿山上延伸下来的一个气势磅礴的高悬的冰瀑布。当第一次看到雀儿山得时候,我为她的雄伟气势所震撼了!我为能亲近她的身躯而激动不已。

从新路海自然保护区的大门口进入,翠绿的高山草甸上,一朵朵野花在风中摇曳;远处茂密的原始森林,一只雄鹰在上面翱翔!由新路海流出的一条溪流,急匆匆地从我们眼前淌过。清清的溪水欢快的奔跑着,迎面吹来凉爽的风带给我们阵阵清凉。这清凉一下子冲淡了我一路漫漫旅途的疲惫。过了溪流上的一座小桥,沿开满各种颜色的鲜花的草地边上走,转过几个不大的长满绿草甸的土丘,不一会就来到了新路海宽阔的湖边。湖边有不少的玛尼堆和刻满六字真言的大石头,一座美丽的白塔静静的矗立在远处的湖畔,不远处的草甸上懒散着闲适的牦牛。这就是美丽的、牧歌一样的新路海,是我朝思暮想的玉龙拉措。

美丽的玉龙拉措(新路海),

湖面上是刻着六字真言的石头。


为节省体力,我们进入湖区时没有走湖边的水道,而是骑马先上雀儿山对面的高山草甸,然后再下山前往登山大本营的。虽然这样路程会远一些,但恰好为我们能从西面高出的山上俯视对面的雀儿山及整个新路海的全景提供了条件。

从树枝之间看新路海风光。


骑着马儿走过开满鲜花的草甸,跨过一道道小溪流,穿过一片杜鹃林,我们开始爬高。随着不断爬高上升,视野也开始变得开阔起来,慢慢的可以看清楚整个新路海周边的景观。在一处空地,带我们前往登山大本营的向导指着远处山下告诉我们:“在那山下新路海尽头边上的一个个红、黄的小点儿,就是我们大本营的帐篷”。

从高处看新路海是个面积很大的高山堰塞湖。湖的西面是巨大的雀儿山山体,东面则是另一个高高的雪山;地势北面高,南面低。两侧的山势狭长对恃使高山雪水顺势由西北向东南流出。不知道是历史上的什么时候,巨大的地质变迁导致流水出口处发生堰塞,以致流出的雪水在堰塞处被阻隔,最终,在此处形成了如今看到的这个美丽的湖泊——新路海。

骑马淌水走过新路海。


开着花儿的雀儿山大本营的高山草甸。


汇聚新路海湖水的源头主要有两条大的溪流。他们都是从雀儿山巨大山体形成的两个大冰川里流下的高山雪水。其中,位于大本营上方的右边的这条大冰川就在我们的视线对面,她的巨大的冰瀑布从5000多米的海拔上突兀而下、充满动感、气势磅礴;在冰川冰舌末端,融化了的雪水,涌出一条大瀑布,从悬崖上直泻而下,悬挂着的瀑布足有100米以上的落差;瀑布水量充沛,声音轰鸣。那飞驰而下的气势令人震撼!而另外一条靠东面的冰川气势更加磅礴、恢弘。从高出看,其长度、宽度均比西面这条大。后来登上雀儿山的C1营地后才知道,实际上,它是横亘在西面的冰川之上的另一支冰川,受两个冰川之间的一个巨大山体的阻挡以后流向东面的。同时,在沿东面的山谷向下滑行时,在下滑过程中又一次被东面一个突兀起来的山体阻挡,迂回改变了方向后折向西再下到新路海的。在冰川顺山势迂回扭曲而改变走向的过程中,其冰川落差更大,末端的冰舌上形成的冰瀑布更高、更宽、更长。这样一个浩大的自然奇观,却深藏在大山里。看见了令人敬畏!令人瞠目结舌!

快到大本营前,马儿带我们穿过一片针叶林带,接着又走下一个长长的缓坡。缓坡上长满绿茸茸的草甸,草甸里开着各种颜色的美丽小花,小花在微风中摇荡,充满温情。临近处是一个用树枝、树干搭起的围栏,围栏里面一个高山牛棚隐藏在远处的松树林下。阳光静静的照在这里,这样一个美丽、圣洁、纯净的地方,我看到时真想到她上面躺一下。

下了高山草甸,我们已经绕到了新路海的水源头处。横在我们面前的是新路海的水源地的几条溪流。水源地是一个很大的冲积扇(小平原)。从高山上流下来的融雪形成了几条溪流,在冲积扇上呈放射状的流向流进了新路海。溪流蜿蜒的穿越在冲积扇上,并且,在冲积扇的河滩上形成了星罗棋布的湿地和高过肩膀的灌木丛林。不远处的大本营已经清晰可见,那色彩鲜艳的帐篷和在风中飘动的经幡、队旗吸引着我们继续前进。

稍做休整,我们又骑上马,开始越过溪流、穿过灌木丛、趟过湿地,直奔不远处的大本营。

(四)

初到大本营

我们从新路海自然保护区的门口行走不到1小时,下午3点15分抵达海拔4100米的雀儿山大本营。到营地时天气很好,略有阳光,无雨,小风,气温15度。眺望远处的雀儿山,其主峰却隐藏在茫茫的云海里。刚刚看到的那一条巨大的瀑布就从营地上方的冰川上直泻而下,巨大的水流轰鸣声不断的传到了我们的营地。

雀儿山冰川末端形成的巨大的瀑布。


这几年,从四姑娘山半脊峰,川藏登山协作队的服务质量是越来越好。见我们到了,川藏队的队长苏拉王平很热情的向我们走来,和我们一一寒暄、问候,并让协作员帮我们从马匹上下行李、装备,为我们端茶、搬来椅子招呼我们坐下休息。

川藏队的营地建立在一块位于冰川溪流汇入新路海入口较远的平坦的冲积扇上。冲积扇面积很平坦也宽大,几条蜿蜒的溪流从营地旁边穿越而过,溪流的拐弯处自然的形成几处高山沼泽地,许多美丽的不知道名字的野花盛开着,五颜六色,缤纷多彩。在花草丛中,有许多的低矮的灌木分布其中。举目四处,周围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原始森林后面映出的是白皑皑的雪山,这是新路海、这是我们的雀儿山大本营、这是一个很美的地方。

我们的大本营很豪华,有六个大帐篷,6个小帐棚。有厨房有厕所。还有会议室和卫星电视。除了我们川藏队的营地外,在附近不远的地方还有另外的2支登山队伍的营地驻扎着,其中一个是“北大山鹰社”的营地。

我们的大本营就像一个大家庭。

雀儿山入夜之后的登山大本营。


在大本营,虽然海拔已经是4100米,由于经历了四姑娘山、半脊峰的攀登以及我在心理上的充足准备,轻度的高反只是略有头疼以外,并无大恙,身体的其他情况还算好!我参加的是川藏登山队的C组,因此,C组队长山郎杨初给我们刚到的队员进行身体测试。我的血糖是98,心跳110多。川藏队的服务应该说是很周到的,为掌握好每一个队员的身体状况,从我们到大本营这一天开始,这种身体测试每天会定期进行两次,并有专人记录测试的数据。

抬头望着营地上方在风中不停翻舞着的川藏队的队旗及经幡,背景的雀儿山主峰依然在云雾中。我在心里摸拜着神山,我暗暗祈祷,愿神山保佑我们此次能顺利登顶成功。

大本营附近的风光实在很美:白皑皑的雪山、长青的针叶林、碧绿绿的草甸、盛开的小花儿,风光可谓无限“旖旎”。我们到达不久,太阳透过云层照在大本营,洒在我们身上。我们趁机从帐篷里搬出椅子,坐在阳光下。在阳光下喝着茶水,伴着吹着的微风,享受那一阵阵露出来的强烈阳光的照射,心情非常舒畅。


 

(五)

沼泽、湿地

营地附近,几条冰川形成的溪流急匆匆的婉延的从营地周边淌过,水流很快、水量不小、水很清透。那几条小溪流在汇入新路海前的平缓的草地中,自由的散开来。也许是水流变缓的原因。溪流在此处自然的形成了几处美丽的沼泽、湿地。这些沼泽湿地深深地吸引了我。我顾不得高反的头疼,向那湿地寻觅。湿地周围长满了低矮的灌木丛,沼泽里开着红,黄,兰等色彩鲜艳的美丽的小花。湿地里很安静,只有远处溪流匆匆的流水声在响。当我靠近沼泽地的边缘的时候,不经意间还会有受惊的小鸟儿飞起。那湿地里盛开的很美的花儿,有的花儿,远在沼泽的深处,你却不能靠近。我曾想拍摄这些小花的微距片子,于是我试着接近,可是刚要靠近,无论我的脚踩在哪里,即使踩在草朵上,脚都会陷入沼泽的淤泥中。我曾听说过原始森林里的沼泽地的恐怖故事,在这人迹罕至的古冰川的湿地,很难想象不会有什么可怕的事情发生的?何况我又是一个人,于是,从安全考虑,我立即抽身退了回去。对这些美丽的花儿,我只能远看而不能亲近,最后,就仅仅用远摄镜头从远处拍了一些花儿的片子作罢。

极目大本营的四周,雀儿山冰瀑布对面的远一点的高山上是大片的高山草甸。高山草甸上错落的生长有一棵棵的针叶林和雪松,几个牛棚散落其中。而雀儿山这一面则是雄伟的山峰和气势磅礴的大冰瀑布。雀儿山主峰就隐藏在那高高的大山和云海之后。看看这样美景,高反忘掉了,我拿起相机不停的拍下它们的倩影。

新路海的沼泽地。

雀儿山大本营美丽的高山植物。


(六)

第一夜

到大本营的第一个晚餐,想不到有专门的厨师烹饪,菜肴丰盛,有我爱吃的蒜薹炒肉、回锅肉等等,非常可口。今年,川藏队把卫星电视搬到了大本营,晚餐后,大家聚在开会用的大帐篷里,看电视聊天。8:00钟的时候,川藏队的队长苏拉向我们介绍了第二天的训练内容、讲了雀儿山的登山线路、一些注意事项和如何抗高反。他要大家尽量不要随便吃药,特别要求我们要多喝水,每人每天饮水量应不少于4升,以此抗高反。

是夜,圆圆的月亮从东南面的山尖上爬了上来。月亮很圆,她穿出云层的时候,很明亮的光线洒在大本营上,使营地如白昼一般。远远上方的雀儿山的巨大的山体的轮廓刻画在夜空里,几颗亮度较强的星星陪伴在月亮身边。白天里看到的几条溪水在月光下熠熠发光、静静的、匆匆的流走。除了远处传来的飞泻下来的瀑布的轰鸣声外,大本营非常宁静。宁静得像一个童话世界。在这样的气氛下,我拿出相机,架上三脚架拍了几张大本营在月色下的夜景。

然而,在这高海拔的高山深处,月光掠影的夜色并没有能像童话那样维持太久。午夜的时候,天气骤变,云层掩来,月色星光消退,一会就飘起了小雨。我赶紧收好照相器材回到帐篷。在我钻进自己的睡袋的时候帐篷外已经下起了大雨。雨水滴打在帐篷上,噼噼啪啪的很响、很响。

由于前面一组B组的队员已经去攀登了,大帐篷很空,雀儿山的第一夜,我们是三个人在一个大的帐篷里度过的,这算是很奢侈了!在宽松的帐篷里,我依旧是无法入睡,平日里失眠惯了的我,在这样高高的海拔上更是愈夜愈清醒。在暖暖的睡袋里,头开始是一阵阵的胀痛,一点也生不起睡意,听着帐篷外断断续续的雨声,直到清晨的时候才在已经很暖和的睡袋中朦朦胧胧的睡上了一阵子。

训练期间拜访了雀儿山的修行者赤脚大仙。

我在雀儿山大本营。


 

(七)

第二日  

适应的一天

徜徉在新路海湖畔

在雨水的滴响声中我们迎来了一个雨雾的早晨。几乎一夜未眠就起来,周身酸酸的,无缘无故,我的两个小腿部酸胀的疼,这是高反在我身上的另一种反映。类似的情况,在半脊峰,我已经经历过了。在高海拔区域,可怕的是孤独和因高反产生的来自自我生理的不适和内心的压力,坚持下去,就会顶过去的。

早上天气一直下雨,队长苏拉安排我们在帐篷里听讲解登山知识,听讲解如何穿戴和使用安全设备。我们还相互学习了八字节、蝴蝶结的打法。

学习结束后,雾岚夹着小雨依然环绕整个大本营。闲下来,就会感觉到身体不适,就会感应到高反,就感到心神不定。实在有点无聊,我一个人拿起相机离开帐篷,走进雾岚,向新路海寻觅。

沿大本营附近的冰雪融水形成的溪流而上,漫步在冲积扇面上,踩着泥沙堆积的地面是软软的。地上矮小的高山灌木,小野花遍地都是。一些花是我从未见过的,很艳丽、很奇特。它们挂满雨露;它们在这高海拔的山上坚强的生长着;在寒冷的风中顽强的舞动着自己的枝干。我拿出相机,对着它们一一拍摄,我要把这些勇敢的生命的影像带会去。

在一处溪流拐弯处的草地里,一块裸石缝间,我发现一个从未看见过的毛茸茸的植被。它的叶子是一根根细细的毛须。毛须颜色黑红相间非常特别。我用相间扑捉了它的影像,待回去以后进一步了解。

走累了,我回头眺望山边那苍翠的针叶林,云雾在树林里蒸腾,悬崖边上的几颗松树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两只山鹰在靠近松树的悬崖边的空中盘旋着、翱翔着。它们翱翔的姿势是那样的自由、那样的自信!它们是这个大山世界的真正“主人”。

继续徜徉在湖边的灌木丛中,突然,一只不知名的鸟,鸣叫着从我跟前的灌木丛中飞起,飞鸟黑色的羽翼中带着红色的羽毛,非常漂亮艳丽。我迅速举起相机想拍下她的风姿。无奈,她箭一般的、快速的消失在丛林间。只给你留下一阵阵间断的鸟鸣声。

雀儿山大本营新路海边上的湿地。

在雀儿山大本营拍摄的云海。


(八)

在大本营进行技术训练

中午过后,天气出现一线阳光,天空略显现晴朗。我们抓紧时间开始进行技术训练。训练的内容有:上升器的使用、用菊绳下降、使用快挂过保护点及用八字环下降等等。同时,还进行了冰上结组行进时的收绳放绳,如何在行进中过冰裂缝及队友相互做好保护的训练。我们都不敢怠慢,对训练科目认真学习、认真请教。

我们首先多次练习自己打八字结,打蝴蝶结以及抓节。

然后,苏拉选择了一块地形,让我们进行结组行进训练。行进中,重点模拟学习过冰裂缝,学习行进中相互提示、相互做保护等等。苏拉对我们的训练学习要求得非常严格。要求我们每一个人在模拟过冰裂缝前,都大声的提示一声后面的队友,特别是让后面的队员做好保护准备后再过冰裂缝。这样的模拟训练反复进行了几次。一下子学习这么多的技术科目,学会掌握使用一些新的技术,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有一定的压力。

最后还学习了冰雪上的滑坠中的紧急制动以及八字环下降。

大本营附近的针叶林、云雾、雪山。

在大本营进行技术训练。



 

(九)

第三日   

大本营-C1

漫长、困难的一日

又是一夜漫长的大雨,翌日,我在大雨中迎来了新的一天。昨晚是进入高原来第一次能入眠,虽然夜间醒来过几次,但对于我这个惯于失眠的人来说,昨晚的入睡已是非常满足,非常奢侈的了。今天要向C1营地进发,到C1营地海拔由4050米上升到4900米,上升的绝对高度800米将是此次雀儿山攀升绝对高度最大的一天。

用完早餐已是上午8:30,我住的帐篷门檐上的雨水还滴个不停,门外的草地上是湿漉漉的,灰沉沉的天没有一点迹象感觉雨水会停下来。望着细雨濛濛的天空,听着滴滴的雨水声,我心里是七上八下的,不知山上的天气会怎样?雨天攀登将是一次艰难的路途。想不到第一天的攀登就将要面对雨水天气的严峻挑战。它将挑战我们队伍每一个人的意志力和体能。

多想是没有意义的,来雀儿山之前,就已经做好了迎接各种恶劣天气的准备。不管未来会怎样,扎好睡袋,收拾好行李,不管天空的雨是否会停,我们都会坚定的向山上进发!

。。。

雨水停止的时候,到达雀儿山干海子上面休息。


我无法形容,今天会是怎样的一次漫长而艰苦的攀升。

离开大本营不久,我们就进入一片灌木丛和乱石堆。灌木丛林以低矮的荆棘、高山杜鹃、野蔷薇和杂树为主,不时夹杂有鲜艳的野花。走过灌木丛和乱石堆,我们开始爬升。我们顺着冰川融雪形成的溪流的右边的一条小路向上。一路上,可以看见高山杜鹃花已经结了花蕾,绿绿地叶子在风中摇曳。我无暇顾及,跟着队伍匆匆向前。也许是高海拔的原因,才爬了一会儿,大家都气喘吁吁了。体能耗费极大,豆大一颗的汗珠从额头上冒出来。在还没有爬离丛林地带的时候,一阵子的云雾过来,携带着小雨飘到我的身上,我把冲锋衣上的防风帽子拉起来,遮挡遮挡。雨打湿了我的脸庞,身上的小水珠顺着冲锋衣从上往下流。此时,我们还在不停的继续攀登,我感觉到我的排汗内衣已经湿透了。真难呀,我又一次体味身体衣服的外面是雨水,身体衣服的里面是汗水的沮丧、艰难滋味!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只能忍受,我们在雨中继续前进。

雨水停了,短暂的阳光伴着我们行进了一会。此时,我们已经攀上了没有灌木丛的地带,高山草甸成为主要植被。经过一个较高的瀑布,上了第一个较大的地台后,一个干海子在我们的前方出现。干海子不大,原来应该是有很多水的,现在被冰川上的瀑布冲击下来的泥沙填平了。流下来的水是很多,却只能在海子上匆匆而过。海子的上方是我们在大本营看到的那条水声轰鸣的大瀑布,它落下时撞击岩石发出的轰鸣声振聋发聩!正是这个瀑布落下悬崖时发出的隆隆轰鸣,将声音传到了大本营。

从大本营前往C1营地的路上。


眼前的瀑布是这一段路上最大的一条。瀑布水量很大,落差足有一百米以上。落下的水把水流附近的岩石冲得光溜溜的,光滑的岩石在阳光下发着寒冷的亮光。而瀑布升腾的水汽不断飘向我们这些走近的攀登者,未等我们离开,水汽就已经打湿了我们的冲锋衣。

随着不断上升,在与瀑布并肩走了一会后,我们离开它向右边拐进一个两边岩石高出,中间乱石逶迤的小的峡谷。峡谷细长,很陡的沟里满是乱石。石头上又有苔藓,易绊脚,行走上面极其不便。连续的跨越,小心翼翼地在乱石间行进,不一会,我的脚开始发酸发软。但是,我不能停下来,我调整自己的行走速度。我像大家一样,坚持着继续走。可是,走了很久,我们还是走在一条望不到尽头的乱石堆。这时,我已经是大汗淋漓,而身体的内衣又一次湿透了。

不知走了多久,在乱石堆快要结束的时候,一处不算太高地悬崖横着面前。川藏队事先在悬崖间搭好了一个木梯子。我们在协作的帮助下借助梯子依次顺利的越上了悬崖。上了悬崖不久,就是攀登雀儿山的第一个难点(险处)。它是要通过横切的动作通过一个悬崖面。悬崖的横切面是一处较大的岩石斜坡。斜坡很大,是由几块大的岩石组成的,最大的斜坡度约在70-80度之间,而且,坡面的岩石表面光滑,没有可攀爬支撑的点,斜坡下是深深的峡谷。只有通过路绳小心攀爬,才能通过。川藏队在此已经修好了路,挂了保护绳。在向导的指引下,我们先将自己的安全带通过快挂连接到路绳上,然后,拉着路绳做保护,慢慢的、小心的横切通过了这一危险区域。

过了斜坡,走上横切悬崖的上面,我们终于可以看到我们的C1营地的位置了。C1营地就在上面不远出的冰川末端的石头堆上。

就这样,一路上我们头顶的是蓝蓝的天和漂浮的流云,四周伴随的是看不到顶的碎石坡。我们经过艰苦的、近5个小时的攀登,终于在下午2时多,顺利的抵达了海拔4800米的C1营地。到了C1营地,大家疲惫得像散了架似地钻进自己的帐篷躺下了。这是进入雀儿山以来体力耗费最大、最辛苦的一天

在C1营地,提前到达的向导格西为我们做好了一锅鸡汤。在高海拔,我们意外的享受了鲜美的鸡汤。鸡汤很甜、很香,非常可口,我喝了三大碗。很美味的鸡汤是这次雀儿山攀登中最好的、最奢侈的食品。

C1营地建立在雀儿山大冰川的末端,也就是我们攀登上来时看见的那个大瀑布的悬崖上方。帐篷扎在冰舌与一处乱石堆的结合部位。虽然处于乱石区,但我们帐篷驻地还好乱石不多,相对平缓。从驻地向下眺望,可以清楚的看到远处位于新路海边上的大本营。回头向上看,在云消雾散的时候已经可以看见雀儿山主峰的身影。

在前往C1营地的悬崖边上遇到的冰川末端流下来的瀑布。

在C1营地的帐篷里休息。

我到达C1营地


(十)

C1的攀冰、冰雪行走训练

下午3:40,攀登队长杨初在附件的冰川上选择了一个坡度较陡的、面积较大的场地,打好冰锥、做好保护点,拉好路绳,招呼我们穿上冰爪上冰川进行技术训练。这样,我们在营地附件的冰舌处的一个坡度50度左右的大冰坡上开始进行冰川行走等技术训练。

阳光下,冰川末端一带的冰川并不像想象的那样雪白。冰川的颜色呈现出灰白色。这是因为冰川里携带了大量的沙砾。深色的沙砾改变了冰川的颜色。

我们拖着挂满装备的身体上到冰川上,透过雪镜,眼前的冰坡面并不刺眼,而不远处的雪山在阳光下蒸腾着雾气、散发着寒光。

在冰坡上,我们抗拒着高反带来的惰性,尽力支配自己完成各种训练。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我们依次学习了法式、德式的冰爪行走方式和8字环下降。

在冰川上行走的方式一般有两种:坡度较陡的冰坡上攀用德式方式;较缓的坡度下行时用法式方式。超过45度的,较陡的冰坡下降,一般则需要用到8字环下降方式。使用不同的方式需要根据具体的地形决定。法式行走方式属于在冰面坡度较缓的冰坡下行时使用的技术。这种方式比较好掌握。德式行走方式属于用于陡坡的上攀时的技术,掌握这一技术相对较难些。使用德式技术很费力,将脚尖的冰爪插入冰面时,脚面必须与冰面成90度。这样的方式冰爪会弄得脚趾很疼,而且,在套着冰爪的脚插入冰川之前,必须配合使用冰镐,也就是手脚必须完成一个连惯性的动作。首先,右手需要挥动着冰镐在上面使劲钉入冰面,左脚接着抬高到合适的高度,将冰爪深深的镶入冰面,然后,使用左手、右脚进行同样的动作。最后,手脚并用尽力给自己一个上升的力量,就完成一个半步的上升。这样,继续用手在上面挥动冰镐,接着再用左脚、右脚的交替,如此反复,不断动作就可以实现向上的攀登。

冰川的冰面非常坚硬,像石头一样。由于经验不足,我在使用冰镐的时候,因为用力过猛,两个手指碰着坚硬的冰面也擦出了血。

之后,又反复进行了冰上8字环下降、冰上结组行走及过保护点的训练。虽然,困难重重,我们都勇于克服,同时,我们每一个人很累很累的坚持完成了各种训练动作。

在C1营地的冰川上进行攀冰训练。



 

(十一)

在太阳的霞光消失前拍照

在高海拔处,人会变化得困顿和懒惰。一旦坐下来就不愿站起来,而躺下了就不愿坐起来。哪怕去做一个简单的动作都不愿意。我清楚的记得:我每一次拿帐篷里的照相机出来拍照的动机都会因惰性而要放弃!但是,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是激励我一次次的战胜懒惰,冲锋在前!

下午6时左右,天忽然飘下了不大的小雪粒,一阵小冰雪后,天空又变得晴朗,横亘在C1营地的冰川上的云雾被吹散了,浩大的冰面显得非常空旷。照着C1营地的阳光一片明媚。我不得不赶紧从新穿好鞋,戴上雪镜从帐篷出来,拿来相机抓紧时间进行狂拍。

C1营地痛苦的一夜

晚上突然感觉身上很冷,头又疼又胀,我不知是否发生了感冒,为确保未来几天的顺利攀登,无论我是否感冒了,我还是服了几颗感冒灵药片。

。。。

同一帐篷的队友“人间万象”,因为高反一夜里翻来覆去的未入睡,我受影响极大,加上自己的高反因素,也完全无法入睡。这样艰难、痛苦的在帐篷里数着数字度过分分秒秒的时间。那种难受的滋味实在无法形容。早就盼着天亮的我,早晨不到6时就从帐篷里钻出来等待东方的日出。

早晨的帐篷外,冷飕飕的风刺骨的寒,可天气已经晴朗,没有一点雨雪。四周还是黑乎乎的,月亮伴着一些浮云还静静的挂在西边的山角上,星星还未隐去,整个世界宁静得像一个童话世界。向东方望去,东方天边的天空已经变得发白,那是日出前的景象,但是厚厚的云层依然压在那里,还没有出现一点艳丽发红的色彩,望着东方天边我甚至担心今早难以看到理想的日出景色。

时间在一分钟一分钟的过去,东面的云层没有一丝消散的迹象,天却越来越亮了。

遥望大本营的方向,新路海、大本营全部被乳白色的、厚厚的云层盖住了,C1营地以上的景观全部躲在云海之下。我们的营地却像是漂浮在云海上,如处在仙境一般。

同一帐篷的队友“人间万象”因严重的高反不得不提前下撤了,我们都依依不舍的和他握手话别。可是,送别了下撤的队友,我们也不知道剩下的每一个人还能坚持多久?

雀儿山C1营地日出时候拍摄的山峰倒影。

雀儿山C1营地拍摄的云海。

C1营地的日照金山。


(十二)

第四日  

C1-C2

体验冰川上行走

在C1营地到C2营地之间,横亘着的是雀儿山东面最大的冰川。从C1营地出发直接上冰川,沿着冰川向上行走是可以快速到达C2营地的。

我们9:00从营地出发,在营地不远的碎石和冰川混合的坡上面上。在冰川的冰舌处,我们换上冰靴、套上雪套、穿上冰爪,戴上安全带进行结组。从C1营地出发跨过乱石堆,在进入冰川上面之前,我们开始结组。我们的队员和协作采取一对一形式,间隔着结成4-6人的两个组进入冰川。山东老乡老张和他13岁的儿子加2个协作一组,我和另外2个队员加3个协作一组。

我的老乡老张,小张父子俩。是令我感动的一对父子。一个是好的父亲,一个是好儿子。好父亲老张,我每天看着老张每次出发前,顾不上自己的疲劳。都要亲自再一次替儿子仔细的检查装备,摸一摸安全带是否系好。他付出的体力远远比我多。在这样的高海拔上,即使是自己的事都会赖得去动手做的情况下,做父亲的却会时刻不忘为儿子做一切,付出一切,这是真正的无私的父爱!

穿上所有的登山装备,背上必带的背包,人一下子变得臃肿起来,两个脚沉重沉重的,整个身体感觉压力很大。试着在冰川上迈出第一个脚步,是那样的艰难。望着横亘在前方上面的像一个飞机场大的冰川面,我们如此的状况,要想跨越它,似乎是一次艰难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位于雀儿山C1-C2营地之间的一个巨大的冰川体。


等所有队员结组完成以后,杨处队长坚定的发出指令,指挥我们向冰川出发了。

我们选择的1号线路,要穿过横亘在C1营地与C2营地之间的巨大的冰川面。这是登山以来我所看到的最大的冰川。这一块的冰川的坡度不大,在20-30度左右,但是,冰川面积广阔,足足有三、四个足球场大,气势非常宏大。浩大的冰川绵延向上看不到边际。

走在冰川上可以发现,冰川在向下位移挤压过程中产生了一条条或明或暗的冰裂缝,其在冰面上形成的一道道由上向下的纹路清晰可见。那纹路像水流的波纹一样,一条条的、一道道的,就连遇到岩石发生扭曲的方向都是一致的,是名副其实的“固体河流”。

冰川面非常坚硬,走在冰川面上,冰面与脚下的冰爪相碰会发出“咔、咔、咔”的声音。我试了一下,只要脚用力大些,冰爪就会像钉子一样死死的钉在冰面上。脚从冰川面上抽出来,冰爪就会携带出一些晶莹透亮的冰颗粒来。

。。。。。。

走在浩大的冰川面上,我们不时可以听到冰川面下有“哗哗”的流水声。

我问走在前面的向导:“是流水声吗?”

格西向导说:“是的,是消融的雪水。水在下面。”

果然,走不多远,就可以看见一条条裸露在冰川表明的雪沟、雪槽。有的雪沟里流淌着融化的雪水。雪水水流量很大,仅仅露出冰川面一小段,就急匆匆的向下流进冰川里面的暗河,消失在冰川里。我们前面在冰面上听到的流水声,大概就是这些融水在冰川暗河下发出的声音吧!

随着海拔的上升,冰川的颜色逐渐由灰白色变成雪白色,冰川的自然景观也开始在变化。在接近冰川平原尽头的地方,是一处两面高高耸立着山峰的通道,冰川在此处通道受到挤压而变得“急躁”起来。原来平坦的宁静的冰面从此处起开始变得扭曲、高低起伏、凸凹不平,并顺着落差形成一个不大的冰瀑布和乱冰区。冰川上面开始出现了突兀起来的、横的竖的大冰块。冰川上散落的石头也各式各样,有的石头尽然立足在冰台上,像一个桌子一样高出冰川面。高凸起的冰柱,甚至高过我的身体,挡住了我的视线。这时,我们一下子爬上冰坡,一下子又下到谷底。我们在冰川底部行进时,每一个人就像爬虫一样,显得是那样的渺小。在爬上一处较高的冰坡面后,可以看见我们的两侧出现了巨大的形状怪异、嶙峋的冰川体、冰裂缝。原来,我们已经前进到了布满冰裂缝、冰雪槽、冰塔林的世界。

进入雀儿山的冰裂缝区域。


这时,队长杨初大声提醒我们:“大家注意了,小心一些!套上路绳,跟着脚印,慢慢走!”

我的向导格西回过头来,安慰的对我说:“套上安全扣,没事的。”

于是,我按指令将自己的安全扣挂到已经装好的路绳上,开始套着路绳,跟着队友的脚印继续前进。

据向导说,雀儿山的冰裂缝区非常大,从C1开始到登顶结束都要穿越很多的冰裂缝区域,其中,C2至C3之间的冰裂缝最大、最危险、也最壮观!过这些地方,一定要小心谨慎通过。

在冰川的乱冰区里穿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自然形成的巨大的冰块,有的像风帆高高的升起在冰面;有的像海上漂浮的小岛;有的突起像锋利的尖刀在阳光下散发寒光;有的则像小狗、大象;有一对立起来的冰川竟然像一对亲嘴的海豚。而那些开着口子,阴森森的、深得望不见底的冰裂缝更让人不寒而慄!

看着身边的这些奇特怪异的、震撼人的景观,虽然想停下来好好欣赏一下,但是,从体能及安全考虑,队长不允许我们逗留。我们也无暇顾及,我们只能快速通过乱冰区。为此,我只是快速的、偷偷的留下几张照片,就匆匆走过。

上面两图:雀儿山C1-C2营地之间的冰裂缝。


快要走过这一区域时,较陡、较大的冰坡一个接着一个的出现了。我们在爬坡时使用了冰爪、冰镐。在危险的路段,川藏高山向导协作队提前在此建好了路绳,我们除了结组以外,在50度以上的坡面,还通过路绳挂上上升器,借助上升器的力量向上。在很滑的冰坡上,我的冰爪通过使用德式方式才顺利的翻越一个个坚硬、冰冷的陡坡。

大概爬过了三、四个大冰坡,在一处稍微平缓的冰面上,我们停了下来休息,开始用露餐以补充水和食物。这时回头望向下面的C1营地,已经完全看不见了。原先浮在下面半山腰的厚厚的云雾散开了,而对面山腰也只有一些淡淡的云在走着。

想着一路上的困难,实际上,在高海拔上行走是非常艰难的。何况要穿上这些不可不穿的确保安全的登山装备,加上自己背负的相机设备、药品、水、食品等等,负重已经不轻。在海拔5000米的高度,空气稀薄,行走起来非常艰难,每行走一步,都要大口的呼吸。每走三步,就想停一停。这时候,你完全没有办法去判断自己的体力可以支撑多久,除了坚定的意志力以外,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平日里锻炼积累起来的体能。

记得,每到困难的时候,我就想起在攀登半脊峰(川西毕棚沟海拔5430米的雪山)的时候,一起攀登的加拿大人Jilles。

在半脊峰,攀登在困难的大雪坡上时,Jilles曾对我说过:“抗高反,走三步,大呼吸一次,千万不要快走!”

按照这种方法,的确有效。因此,攀登在最困难的时候,我有意识的,配合着自己抬起的脚步,进行均匀而有节奏的呼吸,来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迅速恢复体力的方式。这样的尝试非常有效,缓慢、均由而有效的呼吸,不仅可以缓解呼吸困难带来的急促气喘,而且,脚步更从容,高反的压力也减轻了许多。更重要的是能使自己在心理上获得了继续向上攀登的自信。

我穿着沉重的高山靴,

艰难的行走在冰坡上面。

我几乎想要放弃了。


冰面上的休息、露餐结束后,我们继续向C2营地前进。

又经过一段时间的攀登,我们完全穿过冰川,我们的体力已经耗费殆尽。眼前的路由坚硬的冰坡变成了冰雪、冰川混合地形。一个个大雪坡横在前面,继续在望不到尽头的雪坡上不断的行走、行走,真是太难了!高海拔的缺氧,路途的艰辛,每行走一步都要大口的呼吸,整个团队在冰雪坡上运动得非常缓慢。

根据川藏协作队要求,我们的队伍在行进中必须做到协调一致,同进、同停。我们的团队非常齐心、配合。团队里,谁脚软了,走不动了,呼唤一声:“停!”大家就会会意的停下来休息。休息一下起来,说声:“走!”大家再一起走。就是这样,休息后继续走;再休息再继续走!这样不断的接着走,重复着走。大家团结协作,安全向上。

在艳丽的阳光下,在刺眼的雪地里,面对高高的雀儿山,我不懈的向上,而我们的体力、我们的意志力却时时在考验着我们自己。

其实,走在冰雪上,根本没有时间、也顾不得去考虑自己的体力能否完成这看不到尽头的攀登。湿透了的内衣、内裤的那种难受的感觉早已经被艰辛、疲惫和周围的险峻、危险给消融掉了。认真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不要发生意外是最重要的。

我们结组走过雀儿山的冰裂缝区域。


又走了一段时间后,渐渐地,我的脚发软、我几乎快支持不下去了。就在行走得令人窒息、绝望的边缘,借助上升器上了一个高高的冰原后,一片较平坦的、宽阔的冰川横亘在我们的面前。

格西面向前方说:“看到吗?C2营地。”

顺着前方看去,远远地冰川那头,C2营地那橘黄色的,几个像蚂蚁点一样的帐篷出现在我的视线里。啊!总算是看到C2营地了,那橘红色的几点是我们的帐篷。帐篷在雪地里非常耀眼,像一种诱惑激励我忘记疲惫向它靠近。

C2营地

从上午9时出发,到中午1:35分,我们抵达了海拔5360米的C2营地。途中的艰辛让我真正领略了什么叫雪山。如果说海拔5430米的半脊峰让你懂得什么是高海拔雪山的险峻,那么雀儿山可以让你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雪山的威力。那大雪山的博大的气势、宽阔无边的容量、走不完的、恐怖而望不到顶的大雪坡,以及高海拔对个人身体、心理的挑战,都足以使你为之震撼!

C2营地选择在一块平坦的冰川面上,位于我们上行路线的附近,共8顶帐篷。

。。。。。。

眺望“北大山鹰”营地

在我们营地上方约1-2公里的雪坡上,扎着4-5个帐篷,那是“北大山鹰”的营地。可以看见一支6-8人的队伍正从上方往下向营地缓慢地移动。

。。。。。。

远远的望去,可以看到北京大学山鹰社的攀登营地。


长夜

太阳落下天边的山峦以后,营地周围的气温很快就降了下来,不一会,吹到脸上的风象针刺着一样。我赶紧回到帐篷里穿上羽绒服。夜里身上感觉有些发冷,一阵阵的头疼又向我袭来。我不知是高反的原因还是傍晚拍日落时着了凉,使我身体发冷、头发疼。我很担心是着凉感冒,拿出感冒药吃了一些以防万一。吃下感冒药后,身体渐渐暖和,心里安定了许多。

晚上,满天繁星,月亮刚刚出来的时候,在帐篷里,在向着雀儿山主峰的方向,我打开帐篷的另一面窗口。然后,把相机放在摄影包上固定好,借着明亮的月亮光线,将相机镜头对准雀儿山的主峰,同时,让快门放长在20分钟,进行长时间曝光,在不用三脚架的情况下拍摄到了一张以雀儿山主峰为前景的星空图片。后来,看那照片虽然画面的星光轨迹因相机晃动而歪扭,但却反映了当时特殊的境界。

。。。

我在雀儿山C2营地的帐篷。

夜里睡不着觉,拉开帐篷窗口。

没有三脚架,

依靠背包,

拍摄了这一张星空的照片。


夜里,很难入睡,在帐篷里亮起手电光,呆呆的看着帐篷顶。忽然,营地对面远处山上突传来隆隆的沉闷的坍塌声。那是雪崩的声音。声音很沉、哗啦啦的传得很远,传到我的耳朵里,很憾人,很颤栗!不知道其他帐篷里的别的队员听到了吗?他们的感觉会是怎样?会恐怖吗?听着那远方传来的轰鸣声,从未有过的孤独、恐惧犹然而生。在这孤寂的雪山上,我的头脑越发清醒,我想起许多的事情,想到远在南方的家,想到我可爱的女儿。。。。。。我此次登山是为什么?我不断的登山是为什么?有时我自己也找不到答案。人生的整个过程是什么?在我们生活的整个地球是和平、是战争,是意识形态的纷争不断;在生活的繁华的都市,是不停的人流车流、是物质金钱人性的交易、是不停的工作和不断的文山会海。我们稍微不在意,就会被绑架在生活的快速车轮上不停的旋转,并一直旋转下去,一直不会停下来直到终老一生。有时我会想:我们如何可以停下来去好好的享受自己短暂的、友爱惬意的人生。现在,帐篷外是不停的风雪,在这高海拔的山上面临的是恶劣的生存环境,我们必须小心的面对它,我们才能活下来。回想一想,在自然界里,人是高级的、脆弱的生命体。作为人,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宇宙间万物是一个不停的循环演变的过程。人生也只不过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的短,有的长些,但对于整个宇宙来看,短些、长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意义的过程和经历。然而,在高楼林立的都市里挣扎,我们为生存放弃了我们的思想,为思想又放弃那既得的利益。我们是矛盾的自己。我们的生活之路应该怎样完成一个过程才是对的呢?人为了生存做一切可以做的事情,为了欲望放弃一切自己应该遵循的准则,最后并没有实现作为人应该走过的过程,这是现实社会给人的异化。直到有一天,他(她)明白这一点的时候,他(她)也许会去从头找回自己真正应该要的东西。

夜里近凌晨2时,清凉晴朗的夜空离去,雪地的风起了,吹着我的帐篷劈啪作响。不一会儿,帐篷外下起了雪,雪粒夹着疾风吹到帐篷上是一阵阵的沙沙响,响声催促我难眠。越是失眠越想尿尿,可偏偏此时,我的尿急了。憋急了,我从睡袋里出来,披上羽绒服,在帐篷里到处找那个矿泉水瓶做的尿壶,却怎么也找不到,想不起把尿壶放哪了,还是根本就遗忘在上一个营地了。外面是急促的风雪,到帐篷外小便,非常困难,还有看不见的冰裂缝。别说天冷要从新穿上所有衣裤和雪靴会很麻烦,可怕的是帐篷外那个离帐篷有10米距离的“人造厕所”附近布满了看不到的冰裂缝,黑夜里稍不注意,踩到冰裂缝可不是好玩的,在高海拔上,为了安全是万不可去的。可是,我又不可能直接尿在帐篷外,如果尿在帐篷外,天亮后让队友看见黄色的雪地,太不文明了,一定会被笑话。实在憋急了,没办法,看见帐篷里的我的吃饭用的铁饭盒,想着为了登顶,也不在乎什么细末小节了。于是,我就拿起铁饭盒,打开盖,端起来尿满了一碗,然后盖好盖子,将它放在帐篷口外,待第二天早点起来倒掉。可后来,清晨起来拍日出的时候,我倒那饭盒里的尿时,发现尿已经结成重重的冰块,最后,我费了很大的“功夫”才整掉饭盒里的“尿”。

雀儿山C2营地帐篷外面的冰裂缝。

清晨起来,

在晨雾中拍摄的我们的C2营地。


震撼的黎明

C2的日出的美是我登山以来最震撼人的哪一种美!

那种美丽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雀儿山C2营地的日出。

雀儿山C2营地日出时候的雾岚、山峦。

如人间仙境。


     
雀儿山C2营地的帐篷、我的身影,

以及天空中的月亮。



 

(十三)

第五日  

C2-C3

攀登最惊险的一日

爬不完的雪坡,望不到边的雪线

从C2-C3是一个接一个的雪坡,爬得让人沮丧、绝望!从C2出发不久,雪地里一条弯弯曲曲的路,越过两条不大的冰裂缝伸向高处的雪坡。我们沿着这条路向上,很快离开了平坦的冰川开始上大雪坡。进入雪坡,齐膝的雪开展陪伴我们,每一步迈出去的脚都深陷在厚厚的雪中,向上攀登变得非常困难、痛苦。那晶莹剔透的雪粒,已经不再是那童话般的美妙,在阳光下熠熠发光的雪,刺着眼睛很疼,疼得发困。我们几乎是走三步滑退一步,向上攀登的速度非常缓慢。原先在营地看到的雪坡,坡度一个比一个陡,翻上一个又是一个。

。。。。。。

在我们走到一个雪坡顶的时候,可以看到在我们前进的左前方,一组登顶成功以后的“北大山鹰”队伍在一个大的雪坡上作下降动作。雪坡很陡,约有60-70度。

清晨,

太阳出来不久,

北大山鹰社的队伍就已经走在云海中了。

在云海的上面,

那白皑皑的山峰,

就是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的主峰。


8月5日上午9:15分出发,2时左右抵达C3营地。

可能是出于体能的考虑,今天,队长让格西带着我走前面。这样,格西、我、老张、老钱及两个协作共6人结成一组作为第一梯队行进。为了充分合理的分配体能,协调好队伍的前进速度,在前进中,我们数着前进的步子,丈量着向上的过程。刚刚出发的时候,我们休息的节奏为50步一次,后来慢慢的变成40步一次,随着体力的耗费,最后缩小到30步一次、10步一次。大家都明白我们的体能在不断下降,每前进一步都艰难万分。在行进中,每一次数到最后的几步时,也是最艰难的时候,这时候我在心里鼓励自己:坚持、坚持、再坚持!

    这是进入高原的第8天,又是攀登的第3天,也许是我的身体已经适应了,今天感觉好像没有昨天那么疲惫、艰难,只要掌握好节奏,及时进行调整、休息之后,身体恢复还是较快的。

队伍出发离开C2营地。

我们继续结组,向大雪坡前进。

这是我们结组的队伍正在上一个雪墙。

队员与向导在雪墙附近休息。

过雀儿山的雪墙。


最危险的一日

在过了几个大雪坡后,横在我们向上攀升道路前面的是由巨大的冰川裂缝形成的几个大雪沟、大冰槽。过了这一区域,就到达C3营地。通过这些冰裂缝地段,我们几乎用了所学的攀升冰雪的技术。

令人生畏的危险地带:

冰裂缝、大雪沟、大冰槽

很快就要通过危险地带了。在通过大冰裂缝形成的大雪沟、大冰槽前,我们来到了迎面立着一座像一道城墙一样的大雪墙的脚下。大雪墙以90度直立着,很长、很厚、很高,高度在10米以上,令人无法逾越。在它的右边的雪地上有一串脚印留下的路。沿着墙脚的路,可以通往上方的一个雪凹处。雪凹处的口子就是进入危险的冰裂缝的门口。

看上去,

令人生畏的巨大的冰裂缝、冰雪墙。

在一处平缓的雪地,队长杨初让大家停下来好好休息,喝点水,调整体力。同时,叮嘱我们等一下过大雪沟、大雪槽这一危险地带时,不能休息,要尽量的快速通过。特别提醒大家,通过时少说话,不要大声呼唤,以免声音的震荡诱发、引起雪崩。听到这些,我们的神经都绷紧起来。

我们休息了一会,相互检查了各自连接好的结组绳子,再挂上系在大雪沟、大冰槽保护点上的路绳,在双保险的情况下,开始小心翼翼的、依次的、沿着大雪墙的右边的一条坡度在50度左右的雪坡向上,从雪凹处进入大雪沟、大雪槽区域。

这是向导格西正准备下冰裂缝。

我的向导格西在我的前面做先锋,

我按照他的脚印前进。

前进的脚步,小心翼翼,缓缓前进。


过大雪沟、大雪槽还是由格西开路,格西是个登山老手,他充满自信的背起包,走在队伍的前面开路。我看见他在过狭窄的路段时,他每走一步都垫一下脚,感觉牢固后再提起另一只脚,这让我看着很放心。我也学着他的步法,踩着他的脚印谨慎的保持一定的、合适的距离跟随在他的后面前进。

令人鼓舞和激动的是:在那大雪沟的凹口上,在一片雪白的危险的、冰雪世界里,能非常显眼的看到红红的、在风中飘舞着的川藏队插好的路旗。看到鲜艳的旗帜,就像看到了安全的方向,给我增添了信心、指引我勇敢前进。

我无法用词语来形容在大雪沟、大雪槽看到的所有险峻、奇观的景象。在这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凡俗间看不到的东西。走进这里,我仿佛进到了一个由冰雪、冰川铸造的、雕刻的童话世界!

翻过第一个冰槽口,就进到了大雪沟、大冰槽的里面。在巨大的冰雪世界里面,我变得像蠕虫一样的渺小,我好像已被这冰雪世界吞没。抬头望去,挂在雪檐边上的一条条垂直下来的冰凌、在阳光下散发着寒光,并冷峻的悬在我们的头顶上;低头看看,周围除了熠熠发亮的、耀眼的雪以外,身边脚下旁边就是阴森森的、深不见底的冰裂缝。如果稍不留心,就有可能滑坠其中。那风化了的、高大的、竖立起来的不同形状的雪柱、雪墙、雪桥,露出各种怪异的狰狞的形态。它们在风中颤动着、仿佛随时要被刮倒下来似的。而那直立90度、80度的冰壁更令你知道什么叫恐惧!看上去几乎不可能攀越的雪墙、冰壁,我们却要借道从它的上面、旁边通过。

过“苏拉-王平”梯

从C2营地出发,沿1号线路攀登雀儿山就必须穿越一片冰裂缝区域。冰裂缝区域又由冰裂缝断裂、位移形成的几道大的冰雪沟、冰裂缝、冰雪槽组成。穿越、跨越这些危险地带必须依靠特殊设备。于是,由队长“苏拉-王平”率领的川藏队在多年的攀登中,总结出使用金属梯子来解决跨越深沟、裂缝的方法。这梯子可是川藏队的专利!在雀儿山是川藏队率先并一直使用金属梯子方式来过冰裂缝的。没有它,我们不可能顺利的沿1号线路越过冰裂缝,更不可能实现登顶,因此,我给这些梯子起了一个名字,叫它“苏拉-王平”梯。

我正在过“苏拉”金属梯子。


从向上进入雪凹口,就到了第一个冰雪墙的顶部,接着立即要下一个70-80度的雪壁,到达第一个金属梯子的位置,再通过梯子过底部的一条冰裂缝。在过第一个金属梯子的时候,我是从上往下走的。看着架在雪槽上的、有4-5米高的梯子,总担心梯子在雪槽上不稳?紧紧抓着路绳的右手竟然抓出汗来。悬空迈出第一个脚步时,脚是有些发软的,到跨出第二步、第三步以后也就没有什么担心了。在借助着梯子,从雪墙(柱)顶部下到冰槽的底部时,人一下子从阳光灿烂的地方下到阴凉凉的凹部,就像跌入深深的谷底,周身寒凛,充满恐惧!唯一的想法就是快速离开这种地方。

就这样,伴随着恐惧,几上几下的,我小心翼翼地越过了两个大冰雪柱子,过了4个金属梯子,总算越过了横亘在C3营地前最险峻的两个巨大的冰裂缝形成的冰雪槽,剩下的两个雪槽、冰裂缝,只需要通过它们上面自然形成的雪桥就可到达不远处的C3营地了。

在通过第一个雪桥的时候,桥面细窄,两边是望不见底的冰裂缝,又是个危险路段。带路的格西很快通过了,可我刚刚走到桥对面,还未过完桥,正在桥舰上,忽然牵着后面的路绳拉紧了,使我不能再向前走。不知什么原因,后面的队友停下来,协作也急忙从他后面上来替他做着什么。我望了一望离我两边不远处的裂缝及寒凛凛的冰洞,心里想,"妈的,怎么搞的,快点呀!先让我快过去吧!"我立在可怕的雪桥上,身体有意识的向前倾,将冰镐深深地插入冰壁里,若是一旦发生崩塌,我将会让自己的整个身体扑向前,依托插入冰壁的冰镐,以确保不被滑坠。

过完第一个雪桥后,总算走过了最危险的地带。走在最前面的是格西和我,在我和格西通过以后,挂着的路绳不够长,原来是队友还在过雪桥。我必须在槽口的上面等待后面队员上来以后才可以继续走,同样,格西也因此必须在我的前面等待。在等待的间隙,我一面站在原地休息;一面迅速拿出夹在冲锋衣里的相机进行拍照,以留下珍贵的影像。

回头看看队员们,仍然勇敢的在雪槽中蠕动。在我拿出相机拍照的时候,看见山东老乡小小张在第一个雪柱的顶部滑了一下,他滑倒的下方就是深深的冰裂缝。他自己没什么感觉,滑倒后立即就站起来了。可看到此情此景的我脚一阵子发软,心里吓了一身冷汗。

攀升中,我不知道自己怎样会有勇气在悬空中迈向梯子、跨过沟壑的;更忘记了心里的恐高是怎样消失的!大概是疲惫和逃离恐惧的勇气使我忘掉了当时所有的一切。在攀越大雪沟、大冰槽的过程中,我几乎后悔此次的攀登。后来回想:大雪沟、大冰槽是整个雀儿山攀登中的一个险要点、难点!

好在川藏协作队事先修好了路,在冰裂缝里的雪墙、冰壁间搭好了一个个金属梯子,并在危险处做好保护,我们才得以顺利的一上一下的通过险境。这些梯子,我回来后一直深情的把它们称作“苏拉-王平”梯。

。。。

我接过向导甩下来的绳子,攀登上最后一个雪墙。


在C3营地,小张可能是刚才从C2营地上来时走得快了些,体力透支过快,回到营地就钻到帐篷里躺下。躺下的小张不想吃任何东西,父亲老张将协作充满热水的暖水瓶递给他,关切的询问这样那样,并安慰小张:“放松些,不行我就陪你下撤。”听到他们的对话,我怜惜、敬佩之心油然而生。我的心里暗想:在这高海拔上,人人自顾不暇,而他们却相依为命、相互关心、相互鼓励,血亲连着大爱,是多好的、坚强的一对父子!

不管怎么样,我会勇往直前,坚信明天登顶一定会成功!

头疼已经不是问题了,不停的拉肚子是今天高反的主要特征。

    我们虽然困难,却坚持登上了C3营地。

雀儿山的C3营地位于冰裂缝之间。



 

(十四)

第六日  

登顶      

8月6日清晨2时起床,

2点55分出发,

历经艰辛,6点36分登顶。

冲顶之夜

今天要冲顶了,是个激动人心的日子,整夜未眠。虽然队长很早就催我们休息,但是,高反及即将冲顶的兴奋心情我哪里还能入睡。晚饭后,在欲睡不能的难傲的一分一秒的夜色里,我还是只能在帐篷里等待到出发的时刻的到来!            

明早要冲顶。从常规理论上分析,撇开大风、雨雪因素的影响,海拔上什1000米,气温下降6度。这样计算来看:顶峰6168米处的气温应比平原气温低36度以上,平原早上的温度在25度左右,雀儿山顶峰的温度也应该在零下10度以上。因此,按协作要求,我在排汗内衣外加穿了羽绒衣、羽绒裤和冲锋衣裤,以加强冲顶时的抗风,抗寒能力。

是夜,头还是一阵阵的胀、疼,同样又是彻夜难眠。连续几夜无法入睡,我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体能。半夜里,我的胃部突然又阵阵发疼,喝下的葡萄糖水、果汁饮料开始不断往上涌,很恶心、很想吐。我将睡的枕头垫高,防止胃酸上涌。这样,虽略有好转,却依然不能消除。同时,剧烈的头疼又一次一阵一阵的袭来。在这高海拔地带,我害怕自己还会并发其他什么自己无法预料的病症。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还可以继续坚持下去。我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恐惧和压力!我想了很多。我想到了提前下撤的队员;想着今天走过的恐怖的大雪沟、冰裂缝;想着自己一个人孤单的躺在帐篷里,眼泪不自觉的落了下来。我想:下一次再也不来登山了。

我想着几天来沿途看到的奇妙景观;我想着自己能和日出、日落相伴;我想着自己拍了很多珍贵的照片;我想着自己克服了种种困难已经上到了新的高度。那么,即使现在因身体不行而下撤,我也应该是没有什么遗憾的!想到这,我的心里略有些缓释。

隔壁帐篷里,老张在和小张在对话。老张一直在安慰自己的儿子:“没关系的,儿子,不行明天我们就下撤。”听到这话,我心里是说不出的味道。其实我们谁不也是这样吗?不行,随时就要面临下撤!没有谁可以保证自己能否坚持到最后。

。。。

山永远在那,我们无限向往!我们的心可以无限的放飞自己的遐想,但是,在这高海拔上,因身体、自然的原因,我们有时又不得不放弃我们的设想、舍弃我们的向往!面对这种情况是谁也帮不了你的,需要你自己去权衡。我们必须客观的看待。这也是无情的自然法则!

睡袋不知是没垫好,或是其他问题。睡在帐篷里,钻到睡袋中依然很冷。特别是背底下冰凉凉的,完全不像是睡在睡袋里而像是睡在冰面上。

睡在帐篷里,熬着漫漫的长夜,还是实在睡不着,我起来打开帐篷的小窗口,像个孩子式的眨眨眼看着月亮露在远处山峦轮廓的天穹上。我盼望着时间快些、快些听到队长发出起床出发的声音。  

子夜:踏着厚厚的雪,在月光下出发

为了冲击顶峰,提高速度、确保登顶顺利。出发前,我们尽可能的把不需要携带的东西,留在了C3营地以减轻自身重量。甚至连喜欢的食品,水果。对所有身上的东西是减了又减,能不带的、可以留下的尽量留下。然而,相机是我必带的装备,我攀登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完成攀登过程的影像记录。极限上的摄影对于我来说太重要了,如果能登顶,这也许对于我来说一辈子就只有一次,对于一个喜爱摄影的我来说不留下记录是很大的遗憾。因此,面对相机包里的太多的装备,我犹豫了。D3X、LX5我带哪一个呢?其实,两个的功能各异。LX5轻巧方便携带、还可以录像;D3X重量不轻,却是拍摄远景及特技摄影的最佳相机,两个设备少一个似乎都是不方便的。况且,备用电池、备用储存卡也是必不可少的。最后,下决心两个都带上,D3X换上了简易轻便的尼克尔DX24-105MM镜头,更换好一个新的电池,它的备用电池就不带了。此相机仅仅留作登顶后拍摄。途中依靠LX5完成影像拍摄、摄影记录的任务。为此,多带了一块LX5的备用电池及16G的储存卡。备用电池放在冲锋衣后面的抓绒衣里保暖防冻。LX5相机很小,可以直接塞进冲锋衣的口袋里,对尼康D3X相机,为预防雨水打潮湿我用备用浴帽罩好以后就直接背挂在胸前。

凌晨2时的时候,队友还在昏睡中,协作叫醒了每一个人。整夜无眠的我,在协作叫醒我们之前就开始轻轻的起来了。我提前穿好衣裤,等到大家起来的时候,我已经在帐篷外开始穿冰鞋、挂冰爪了。

出发前,协作员针对性的对每一位队员进行了细致的安全检查。此次行动是冲顶,几天以来的所有努力都为的是今天的冲顶成功,因此出发前的有效准备,各种安全设备的检查是致关重要的。首先是检查每一个人的安全带是否正确穿戴,各种快挂,主锁,上升器等,凡应带挂的安全器械一样都不能遗漏,接着还检查了冰爪的穿戴是否牢固稳妥。此外,特别要求不要忘记带水壶以备饮水。格西是我这次攀登乃至最后冲顶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穿在身体上的安全带,我挂在靴子上的冰爪都是经格西一一检查过的。他像关心自己一样的关照我。有几次我甚至很堕性的没有挂好冰爪,象小孩一样的还是等待格西来挂。格西却无怨言的为我挂好。格西为我做的这一切,我在心里深深的感激他。在海拔5800米的高度,高反已时刻缠绕着每一个人,加上几天来的连续体力支撑过度,人已被折腾到疲惫的极限。在这样的条件下,个人的行为往往靠本能支持完成。行为是否到位,很难靠意识判断。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要完成各种规范动作,需付出更大的体力和更坚强的意志力。

今晚,除了夜间曾有一阵子小雪下到营地外,整夜无雪无雨。走出帐篷外,帐篷外的月亮很亮,照着雪地如白昼一般,远处的雪峰清晰的露出轮廊。星星在天边眨眨巴巴的闪着,吹来的风并不大。这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

我们就这样,每个人都没有说话,静静地出发了。在这寂静的清晨,沿着洒满月光的雪地,披星戴月的出发了。没有声音的队伍在黑夜里向上蠕动着,雪地里只留下的是深深地足迹。。。。。。

在黑夜里出发不久,寒冷已不是问题,困难的是身上的汗水开始沾满我们的身体。几天来的那种同样攀登的艰苦的感受又一次开始了。我们结组的队员相互拉开着一定的距离,我们都一次次重复着同一样困难的动作,我们看不清彼此的脸,只看见每一个人的头灯在有节奏的晃动。看着晃动的头灯,在这黑夜里,知道队员和自己一样,这倒是让我的心安定许多。

冲顶这天,我们戴着头灯在凌晨2时出发了。


不知道走了多久,在走上一个雪丘的顶部时,我们看见了在我们下面C3营地方向有一组灯光在闪动着,格西告诉我:“那是另一组登顶的队伍”。我说:“我们应该走快些,如果他们追上来,登顶就拥挤了”。格西却肯定的说:“不会的,他们离我们起码有1-2小时的距离”。

又走了很久,在漆黑的天边出现一点点鱼肚白的时候,队长叫大家在一个较缓的雪坡处停了下来。我们回收好路绳,集中的坐在一起。杨初队长让大家抓紧时间补充食品、喝水、放松,同时,讲了一些注意的问题,一切的一切,都是为即将开始的冲顶做最后的准备。

吸取半脊峰冲顶的教训,为防止在冲顶时出现体力的衰竭,我备份了高能的巧克力,饮水中加大了萄葡糖的份量。在出发前还强迫自己服下了高能食品。因此,在这时候,我没有一点饮食的欲望,但是,为了冲顶,我必须和大家一样。我还是拿出随身的巧克力,撕开包装硬塞到嘴里面,同时,强迫自己吃下了一根小的火腿肠。我看了一下其他队员,大家都和我一样进食艰难。我们大家都像听话的孩子一样,似乎都在完成同一样的登顶前的“规定动作”。

。。。。。。

到达顶峰冰壁下面,

东边云层的地平线上已经看得见鱼肚白了。


勇上大雪壁(墙)

在顶峰的脚下,立着的是一面80米高的,坡度在70度左右的雪墙壁。只有攀登上这最后的难点,才有可能登顶。而攀登这一雪墙,每次只有能够一人一线靠绳独立一人攀冰雪一上一下完成,这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别人是怎样也帮不了你的,即使想帮也帮不了。

格西非常够朋友,在高高的大雪墙下,他知道我不希望他离开我。我正看着他的时候,他回头望了一下我,但是,他现在必须离开一会儿。作为先锋队员,他马上要去探路了。他在大雪墙下解开与我连在一起的路绳,并将我们这一组的路绳集中好后放在雪地上。接着,拉上从雪墙上垂吊下来的路绳,为自己连接好上升器和快挂后,转回身体安慰的、鼓励的、充满自信的对我说:“我先上去检查看看,一会你第一个接着上。” 说完转向大雪墙,面向雪墙右手持冰镐插入右上方的雪墙冰面,左手拉着上升器向上,脚步也熟练的一上一下、一步一步的是将脚上的冰爪插入雪墙。这一连贯动作反复交替进行,整个人一下就上去了。不一会,在我们面前的上方,晃着头灯的格西的身影变得越来越小,格西上去了。

当我们攀登雪壁的时候,东边的太阳透过雪壁开始破晓。


上大雪墙先别说雪墙高而陡峭难爬令人生畏,更可怕的是上大雪墙是实实在在的体力活。先是右手将冰镐插入右上方雪墙,然后是左脚与雪墙面成90度角垂直插入,再次是左手拉着上升器做上升,最后是用右脚90度角垂直插入雪墙跟上。这是一个连贯性的动作,手脚必须配合,动作必须到位,体力也要跟上。在垂直的雪墙上,脚上的支撑点很小,整个人的身体重量全部集中在两只脚的冰爪尖上。如果脚上的冰爪插入雪墙不够深,就不能承受身体的重量,人就会发生滑坠。发生滑坠,唯一的安全保障就只有依靠一块连着身体的上升器或快挂了。因此,这样的攀冰技术活具有挑战性、危险性。同时,反反复复不断做上升动作上升,不断需要重复多次。因此,不一会,人的体能几近衰竭!

攀登在登顶前的冰壁上面。


先上去雪壁顶部的格西在不停的向我做出努力向上的手势,可我已是精疲力竭。那最后一镐,我握着冰镐的右边手使出全身力气,将冰镐死死的镶嵌入了雪墙的顶部,同时,右脚抬升向上使德式方法将冰爪牢牢的踢入雪壁,左手连惯的将上升器上推,左脚顺势向上也钉入雪壁中。这样,我感觉自己象蜘蛛人似的贴在了雪壁上,我大喘着气,我能听到自己心跳得快,快得要蹦出来似的。然而此时,温润的红火的地平光已经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从山脊的另一面一下子从我们的正面射了过来,太阳突破天边的云层洒在了格西的身体上,格西刚刚还是模糊的身影,立刻被红透了的朝霞把身体的轮廓照的格外分明。从我这边看上去,在逆光下,格西的身体被朝霞染得就象一座铜塑雕,和着太阳的升起,一种史诗般的英雄的样子展现在我的眼前,给我增添了继续向上的勇气。

我不敢相信,这最后一镐,让我终于攀上了雪壁的顶部。而这最后一镐插入雪壁的时候,也是太阳就要升起的时候。这一时刻,我整个人贴在了雪壁上,已经动弹不得,看着我如此艰难,格西向我伸出了他那有力的手。这伸向我的手,是生死之手!是几天来情感交融血浓于水的手!是真正的兄弟之手!借助格西的力量,在太阳升起的那一刻,我翻上了雀儿山顶峰的最后的壁垒—大雪壁。后来才知道这雪壁高约80米,坡度约70度,是通向顶峰非常危险而又要耗费体力的一道障碍。然而,这并不是雀儿山登顶的最后屏障。

最后的险关

正在发亮了的天空已经可以让我们看清周围的一切。上到雪壁上一看,心里暗暗一惊!我的妈呀!这难道就是雀儿山吗?我们费尽艰辛攀上的雪壁还不是顶峰,我们只是翻上了一个山脊。人站在山脊上,四周没有遮挡,暴露感极强。迎面是看不到底的万丈深渊,深渊下没有阳光照射的地方,阴森森的冒着可怕的寒冷的雾气;身后是刚刚爬过的陡峭雪被,未曾登上来的队员正在挥舞冰镐、努力向上。那东面悬崖边上被天空越来越红的朝霞染红了的裸露的岩石,正露着狰狞的面孔。站在雪壁顶,实际上就站在一个悬崖边上,一个距离顶峰近20-30米的坡度不高的险峻的山脊粱就横着我的面前。山脊背的顶部宽度不足1米,仅能一人通过。山脊的左边是大雪壁,右边是看不到底的深渊!要想到达顶峰,还要走过这令人脚憟发抖的脊背,稍不留心,等待你的将是无底深渊。到这,即使想后退已无路可退。而此时,东边的天际上,淡淡的云层里,一丝丝、一片片的云已变成橘红色,我头顶的天空也快要红透了,太阳就要跳出天边。我们相互已经可以看清楚对方的面孔了。没有什么可犹豫的,登顶的激情战胜了恐惧,向前、向前!!!沿着向导修好的路,我仔细的将自己安全带上的快挂换到通往顶峰的路绳上,并快速的过好保护点、卸下上升器挂到安全带上,站起身子。接着尽量不往两边悬崖下看,硬着头皮紧紧跟着格西,身体通过快挂连着路绳,小心翼翼地走到狭窄的脊背上,向着顶峰前进。

近在咫尺的顶峰,

需要过一段两面是悬崖绝壁的山脊。

第一次过这样的山脊,

暴露感强烈,非常令人恐惧。


再往高走,已经没有更高的山可以挡着我们的视线了。远处的远山像漂浮在云海里的一座座小岛屿,很神秘、安详。随着视野辽阔,东面的很强烈的地平光已经开始照在我的脸上,迎着越来越强的霞光,我迈着沉重、缓慢的脚步,一步一步的走过脊背。几分钟的时间,我们走过了危险的脊背顶,眼前是渐渐变宽的一个较缓的雪坡,雪坡顶就是雀儿山的顶峰。顶峰是一个圆圆的雪台。她就在我的眼前。我们已经可以看见顶峰上被红火的地平光打得熠熠发亮的雪粒。可是,在离顶峰不足10米的雪坡上,我忽然一下双脚发软,就像上一次在半脊峰快要登顶时一样。这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感觉自己的双脚一下子瘫痪似的非常无力。我像虚脱一样整个下肢体一点力气都没有,意识上想挪动,却怎么也梛不动自己的双脚。我一下子停定在雪坡上。看着近在咫尺的顶峰,迎着渐渐升起的太阳,我急了。我大口的喘着粗气,毫无掩盖的、求饶似的断断续续的对格西说:“格西,我动不了了。”格西很灵,听到了我的求助,立刻回过身来看着我,他没有立即拉我,而是叫我快戴上雪镜。听他这样说,我才知道,不尽快带上雪镜,升起来的太阳光会刺伤眼睛、晒坏脸上的皮肤。我迟钝的用带着手套的手去想把挂在胸前的眼镜戴上,可是,戴在头上的头灯带子不知什么时候滑到额头边,挡着我的雪镜插不进耳朵根上。见此情景,格西急了,他当机立断、不由分说的把我头上的头灯取下快速的塞到自己的衣服口袋,并说“先放我这,快!”然后,帮我戴好雪镜后,拉着我的手使劲往上走。实际上,可以说是拽着我走的。就这样,在格西的帮助下,我勇敢的迎着那初升的朝霞走完了登顶的那最后的、最艰难的几步。

登顶!

我记不得自己是怎样完成最后登顶的几步路程的,只记得太阳是慢慢地从那一片薄薄的云层里露出来的,在她初升的一瞬间,整个世界完成了一个新的跨越。那情景永生难忘。

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

我登上了顶峰,

这是多么美妙的时刻!

我登顶之后,

在顶峰的雪地上插上了自己的冰镐。


伴随着我一步步走上顶峰,我看见太阳跳出了东方的云层,那是一个圆圆的温润的太阳,她从黑暗中突兀而出,渐渐变得光芒万丈!一下子,我们的周围全都红红的亮了起来,整个世界正在苏醒!整个自然实现了新生!那情景是多么神奇、多么瑰丽、多么庄严!强烈的霞光照亮了走在前面的格西的头盔和身躯,格西的身体在雪坡上留下了长长的一个影子。而他的身躯在逆光下被霞光勾画成如一座活动的塑雕,那情景就象奏出的一首英雄的交响乐曲鼓舞了我向前!

我想不到,我们能在太阳出来的时刻,登上了雀儿山的顶峰!真的登顶了,除了川藏队的协作员格西外,我是这天第二个登顶的,也是第一个登上顶峰的C组队员。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那一刻的心情。6168米,对于我来说是一个艰辛的高度,也是我人生的一个新的纪录。我登顶了,而且,是在太阳升起的那一刻登顶的,这是我想都不曾想过的!

在顶峰上,手表的时间指针显示:2012年8月6日上午6:36分,这是我们登顶的时间。我庆幸自己能与第一缕霞光在6168米的海拔上相会!

我和向导格西在雀儿山顶峰。

我和队友山东老张、南京老张在顶峰。


在顶峰上,我和其他人一样顾不了自己还在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就兴奋地挥舞起冰镐,作出胜利的姿势。激动的我,和格西、杨初紧紧的拥抱在一起。面对着雪峰、云海和初升的太阳,我没有大声呼唤,只有跪在雪地上膜拜,虔诚的在心里默默地表达我的谢意和感激:“雀儿山,我上来了!感谢上苍、感谢雀儿山!”我感觉我的心声在深谷间传递得很远很远。

刚刚浮出云层的太阳照出来的霞光,虽然很刺眼却并不强烈。她是红红的、暖暖的,令人很亲切。朝霞洒满了我的脸膛,也洒在我的身体上。我们互相看着,红红的霞光已经把我们的脸染得如我们穿的红色冲锋衣一样的鲜红。主峰周边飘着的几片浮云同样也被霞光染得红艳艳的。不同的是,它们在空气中快速的移动飘走。东方那遥远的天边的太阳离我是如此的近!刚刚还是圆晕的太阳,渐渐的已看不清轮廓,而火红的光线变得越来越强了。不一会,就看不见太阳的轮廓,只能看到那耀眼的光线射向周围的山峰。队友们也都陆续登顶。艰辛、疲惫、幸福、兴奋、喜悦的表情表露在他们的脸上。

多么好的天气呀!只有一些淡淡的云飘在雀儿山主峰的周围,除了C2营地以下的山峦还隐藏在厚厚的云海中,整个雀儿山主峰位置附近的山峦完全显现在美丽的朝霞里。在顶峰上环视,最为显眼的是位于东北面的海拔6119米的雀儿山卫峰。它一改几天来一直有云层缠绕的“风格”。此刻,它没有被一丝云雾遮挡,整个身躯完全暴露。它是非常险峻的一座山峦,独自一个从冰川中突兀出来,给人的视觉带来强烈的冲击力。

众山虽小,却不失雄伟。雀儿山的远近山峰,正是:山峦借雾气蒸腾峥嵘,云海随霞光变幻显势!好一派云蒸霞蔚、峥嵘山河的壮丽景象!

从未见过如此的壮丽景观,从未看到过的山峦是这样的峥嵘气势!这一切都尽现在我们的眼前,我无法用恰当的词汇去描写我眼前所看到的一切景色。

珍珠贝的炫光和佛光

逆着射向自己的阳光向东面看:不远处是一个接近(实际应该高于我们站在的位置)与雀儿山主峰齐平的山峰。那山峰峰尖在顶尖处因风力作用形成一个回钩(雪檐),如鹰的嘴尖一样,很险峻。太阳正从这座山的鹰嘴尖下方的右侧山肩冒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本来躲在那山峰后面的圆浑的太阳,渐渐的上升,使山的轮廓外透出的光线也越来越强。这时的太阳是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她的上升的。她的升起,使山的周围的云海汹涌、浮云飘移;使周围灰蒙蒙的世界一下子发红、发亮了起来。直到升起的太阳突破了山体的遮挡,象一颗耀眼的翡翠挂在山肩上熠熠生辉的时候,啊!如日全食一样的珍珠贝的炫光景象出现了。虽然这景象很短很短,仅仅只是一瞬间,却令人震撼、难忘!

顶峰上看到的珍珠贝的霞光。


再顺着光向正西的方向看:在西边晴朗的天空里,强烈的霞光穿透过雾气将雀儿山主峰的身影完整的打印在西边远处漂浮的云海上,那影子看上去就像一座尖尖的正三角形的金字塔,塔尖处是五彩斑斓的炫光异彩,仿佛如佛光一般!登顶的协作员告诉我们,他们也是第一次遇见这样奇妙的景观。后来才知道,这种自然景象的出现最少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在天气气象非常晴朗的早晨,太阳出来的时候气温低、西面的雾气未散。二是必须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光线射来的东面没有云层遮挡。三是必须登上顶峰。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最高的主峰上看到这样的景象。这也是高山上不多见到的,由清晨阳光照射山的自身影子而形成的“佛光”。

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

雀儿山巨大的身影,

在山峰的西面倒影出一座雄伟的金字塔。

正是那一句话:无限风光在险峰!

顶峰上的风光旖旎妩媚。

一览众山小的雀儿山之顶,

远处的云海变幻莫测。

近处的山峦呈现出一片金色的世界,

灿烂辉煌!

雀儿山顶峰日出时候的云海、彩霞。


我们能登顶,除了能战胜自己、克服高反、克服一切的困难险阻,要感谢川藏队的协助和有利保障,实际上我们还要感谢上天的恩赐。是上天给雀儿山连续的几个好天气,才使我们能顺利的登顶雀儿山。更兴奋的是我们幸运的能在6168米的顶峰与清晨的朝霞相会!这是我想都不曾想过的事,这恐怕是因为我们与雀儿山有着前世的姻缘吧!

队员们陆续到达顶峰时,杨初队长也非常高兴,他急促地对我们说:“旗帜,快把旗帜拿出来,照相!”我们这才赶紧拿出自己的旗帜相互拍照留影。同时,一个协作还为我们分别录了像。

我们在顶峰停留了近20分钟后,队长开始催促我们依次下撤。因为,这时另一个登山队伍(好像是北大山鹰社的队伍)已经到达大雪壁的下方,正准备登顶。因雀儿山的顶峰狭窄,特别是通往顶峰的山脊背一次仅能过一个人,我们必须立即下撤,才能空出地方让他们上来。于是,我们开始依次下撤。

在顶峰下撤前,我是非常的舍不得,在向导的一再催促下,我再一次深情地环视四周,面对主峰东面太阳升起的方向,虔诚的跪下左脚,半跪着膝盖,弯下腰让我的脸贴着顶峰的雪地,同时,用手在雪地上抓起一把雪塞入嘴里细嚼,最后一次深情地回望主峰的风光,才依依不舍的下撤了。

往回撤下大雪壁,依然是小心翼翼,丝毫不敢怠慢。由于队友在我前面先下撤,在山脊的边缘上,节点的路绳受力已经深深地吃进突起的冰雪中,并在山脊上留下了一条条雪缝。我尽量放松自己的心情,蹲下来拿起雪缝里的路绳,将八子环连在下降的路绳上,接着再换好安全扣,开始做下降动作。

完成登顶后,

我从顶峰上下撤时的留影。

从顶峰上下雪壁。

从垂直的雪壁上下来之后,

身心愉快,倍感轻松。


雪中滑行下撤,浪漫、刺激

从大削壁下来,太阳已经很高,虽然非常疲惫,但登顶的喜悦使我们非常放松。阳光照在我的身体上是暖暖的,很温馨。天气很好,周围能见度高。云海、山峦清晰可见。我们在大雪壁脚下略为补充了饮水、食品之后,就开始向C3营地下撤。此时,上午强烈的阳光已经把周围的雪原照得白茫茫的一片。一队在向上冲顶的队伍正艰难的从我们身旁走过。我向他们挥手,作出友好的示意,他们中间的一个人向我举起“V”的手势。在返回C3的路上,是一连续坡度在20-40度的或陡或缓的雪坡。雪坡积雪很厚,雪坡中间很少裸露的岩石和冰裂缝。这非常适合向下进行滑雪。前面先行下撤的队友有的已经开始尝试下滑了。有的队员因为下滑速度太快,方向把握不好,尽然冲到了正在向上攀登的另一支攀登队伍的里面。于是,立刻发生了高海拔的“撞车”。看着前面的队员在快乐的做雪坡滑行下撤,格西对我说“可以滑雪下撤,我的绳子连着你,安全的,要不要试一试?”其实,我早就想这样做了。因为有毕棚沟半脊峰雪坡下滑的经验,我下滑的胆量大了起来。于是,为方便下滑,我选择了一处突起的雪丘,在雪丘边缘上坐下来,略为斜着躺下自己的身体,然后,手脚配合着自己给自己向下的一点动力,我就立刻飞速的向下滑落起来。在滑行中,下滑的速度非常快,由于雪非常厚,我的双肩、双脚将阻挡身体的雪冲击起了很高、很高的雪花。雪花迎着强烈的阳光如梦幻般的瞬间落下!我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在快速的向下冲去,身边的雪堆、雪沟在快速向后离开。过程震撼、惊险、却非常刺激、也充满了快感。有几次下滑速度太快,我用冰镐做了紧急制动。看到我的情况,格西却告诉我,下滑时不要太紧张,脚要略为抬起,用冰镐配合着把握好方向就好。我照格西的话试了又试,感觉很好。于是,我胆子更大,开始下滑的时间更长、速度更快。有几次,我们下滑的速度太快,几乎无法制动,完成依靠向导格西连接的绳子帮助才能停止。这次滑雪印象太深刻了。在高海拔的雪山上滑雪,你可以感受到:山峦就在你的脚下飞过、浮云就在你的身边飘走,冲击起来的雪花很高很高。是梦幻!是自由!是超越!是陶醉!那是一种无法形容的感觉!那是一种无法表达的愉悦!

从顶峰下来撤至C3营地过程中的漫长路途,我都是采用滑雪下滑完成的。因为是下滑方式,曾经要花费3个半小时上行的路途,我们仅仅用了30多分钟就完成了下撤。可以想象我们下滑的速度之快。

下滑的路线,

在雪坡上留下了清晰的痕迹。



 

(十五)

第七日  

作别大本营

别了,

雀儿山!

在山上的那种苦与乐,

所有给我的那种感觉,

就像初恋情人一样!

8月7日。又是一个雨后的早上起来,从大本营眺望着刚刚亲密过的还藏在云海中的雀儿山,我好像已没有了高反,原来的各种模糊不清的,忐忑不安的顾虑消失了。也许让我再重登一次雀儿山也不再话下,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雀儿山是一座真正的,伟大的雪山。在她面前,我永远是一个小孩。面对她,高山仰止,敬畏,怀念,伤感等复杂心情犹然而生。

登山是为什么?只是“因为,山在那里”吗?登山只是一个过程,并不一定有什么伟大的目标计划要去完成,但最重要的是享受经历和过程才是最美好的和最重要的。同时,在过程中你还会发现到、享受到新的、需要的东西。登山的结果也是不确定的,如人生的过程一样,关键是懂得去经历。

在山上攀登时,很艰辛、很困难的时候,我几次想着要下撤。那时,我不知道天气会怎样?我不知道自己的身体能否扛得过去。我对自己没有绝对的自信。我对自己能否绝对实现登顶是不可确定的。现在回想来,实际上,对于一个登山者来说:即使是掌握了技巧,在天气帮忙的情况下,最重要的,唯一的法宝还是坚持、顽强的坚持!     

从新路海湖面上飘来的风,很柔很柔轻轻的抚摸着我已经变得很粗糙的脸,我的胡须已经长得很长很长了。我嘴角上皲裂的嘴唇沁出一丝丝的血,我可以嗅到血的味道,可这些对于我已经无关紧要了。看看身边又一支正向着雀儿山主峰进发的队伍,他们还要去征服漫长的路。他们愉快的向我挥手,我也挥一挥手向他们致敬!我的心里在默默的为他们祝福,同时,我心里似乎越发领悟:高山上可怕的是孤独和最不可战胜的是自己内心的恐惧!当你适应高山的时候,你成功登顶的不仅仅是一座山峰。你真正超越的不是别的什么。你不可能超越大山;更不可能超越极限。实际上超越的就是你自己。超越的那时,你已经融入大山,你已经是山的真正的儿子了。

今天要返回成都。沿途的树、花、草仿佛在向我们展示着笑脸,冰川雪水欢快的淌流着,大本营以及每一样事情,一切都是那样的惬意!我已没有任何高反的感觉。这大概就是凯旋的气氛,胜利的登顶使我们的心情开朗,使人触物心怡!

我们还是按计划在离开大本营前先去拜访雀儿山的隐居者“赤脚大仙”。

(十六)

回到人间

很快的,

回到了低海拔,

回到了人间,

那一刻才知道:活着真好!

位于甘孜的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离成都不算远,但是,从自然地理概念上看:一个位于第三阶梯,一个却位于第一阶梯,海拔相差近6000米。在成都,你会感觉到人间世界的所有温暖,而在雀儿山感觉的则是另外的一个不同的世界了。回到成都仿佛就像回到人间。成都很好,是一个值得长呆下去的城市。回到成都,我首先到了宽窄巷子。到我喜欢的。。。坐下,要来喜欢的茶水和爱吃的食物。什么也不要做,什么也不想做。就是坐在椅子上,晒着暖暖的阳光,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发呆。巷子里偶尔出现的美眉会令人眼睛发亮;在手中偶尔翻一翻的书籍会使人想起什么。可这会儿,真正的是又开始体验、享受人生的一种惬意的生活。

人生如登山一样,会很苦,会很快乐,却也是一种自我挑战。实际上,我们做任何事时困难总是有的,谁也不可能天生来就知道自己有多大的克服、战胜困难的能力,更不可能知道自己的极限在那里。如果不去体验,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可以走多远!但一个人首先要有勇气去敢于体验,如果连体验的勇气都没有,我们又如何了解和知道自己,我们又如何有勇气敢于去面对整个人生的挑战呢?

关于“老张、小张父子”

我的山东老乡老张、小张父子俩。是令我感动的一对父子。一个是好的父亲,一个是好的儿子。好父亲老张,非常慈爱。每天看着老张在出发前,都会叮嘱儿子好几次,都要一次次替儿子检查安全装备,系好安全带,却顾不了自己的疲劳。他付出的代价远远比别人多。在这样的高海拔上,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即使是自己的事都会赖得动手去做的情况下,作为父亲的老张却会时刻不忘为儿子做一切。在整个登山过程中,老张付出的远远比我们任何人都多。这是令人感动的,这是人间真正的无私的父爱!他的儿子登顶雀儿山的时候只有13岁。后来,老张告诉我:儿子登了雀儿山回来之后变得非常自立了,好像变了一个人。在后来,在我发布这篇文章的时候,他的儿子已经考上了复旦大学。为此,我在想:登山不仅仅可以改变我们自己,也可以改变了我们的下一代!  

关于雀儿山的线路、关于雀儿山的植被风光、关于我的向导“格西”。。。还有许多的许多的。。。。。。

下一次再写吧!

那一天,

向导对我说:

雪坡上的路,

艰难,

但是,

只有坚韧了,

就是可以上去的!

其实,

雀儿山雪地上的路,

也就像是: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需要走过的路!

那路虽然漫长、曲折,

却是你自己心中的“诗与远方”!


后    记

登顶雀儿山之后,不久,老张曾寄过来一段雀儿山的视频。我看着看着流下了眼泪。回想起我们在雀儿山的日日夜夜。那厚厚的雪、那深不见底的冰裂缝、那令人震撼的日出、那夜空中清冽的月光、那一次次攀爬中艰难迈出的脚步,那坚持与放弃的内心纠缠!一幕幕、一幕幕的场景,令我彻夜难眠!虽然现在网络上有关攀登雀儿山的文章不少。但是,我想无论是为了我们这一次艰难的攀登,还是为了记录美丽的雀儿山。我不管怎样都应该写一篇较全面的关于攀登雀儿山的文章。

登山的过程是与山打交道的过程、是与山交流的过程、也是与山做朋友的过程。

如果不理解山,不充分的体验山,你是永远不可能完成真正的攀登的,永远成为不了一个真正意义的攀登者!

在攀登高海拔的大山时,大雪来了,就应该停下来;大风起了,就应该避开来;遇到难度大的难点,就应该绕开来。。。。。。这是攀登的一般法则。这样看起来是不是表现出攀登者对于山的懦弱呢?其实不然,大自然是真正的强者!作为一个成功的攀登者,首先要学会做山的学生,学会与山打交道,学会懂得山的习惯脾气,才能融入山的怀抱中。才能实现攀登的目的。最终才会是真正的赢家。

与山打交道,要学的东西很多。要学会坚强、学会忍耐、学会等待、学会放弃。一句话:攀登的过程是一个人修行的过程。当你真正成为一个攀登者的时候,你就完成了自己作为一个攀登者的修行!

人生是一个短暂的过程,

如果你不勇敢的去尝试自己,

你就永远不可能知道自己可以走得多远!

                                  刘  政(竹隐清风)

                                      2012年仲秋


-----------------------------------------------

      ---THE  END---

上述图片拍摄于雀儿山攀登期间。

                   文字  /  摄影: 刘  政(竹隠清风)


 

                                                                     

             欢迎关注“竹隐清风”公众号

            长按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

                                                                           

                欢迎购买《巅峰之恋》一书

                共享高海拔雪山的极致美景

                这是一本记录作者5000-8000米雪山

                攀登历程的画册书籍

                购书联系电话:13877263666

                加微信号:13877263666


 

网友评论

锟斤拷锟斤拷要锟斤拷录锟斤拷趴锟斤拷曰锟斤拷锟 登录 | 注册 |
  • 放飞心情AA 回复

    精彩的登峰,为你们喝彩!!!

    发表于:2019-4-26 14:09

  • 孟萍8901 回复

    太美了!谢谢分享!半小时也去了一次雀儿山。美妙的体验!再次感谢!

    发表于:2019-4-26 07:48

  • syx1989 回复

    雀儿山体验确实是登雪山者进阶的不错的一个选择

    发表于:2019-4-13 16:55

  • 远去的烟云 回复

    旧帖也精彩!读得我是热血沸腾!

    发表于:2019-4-10 10:51

  • wx8264086oH77W 回复

    支持

    发表于:2019-4-9 10:21

  • 妃妃林 回复

    雀儿山很美,登山不止登山,是自己的信念,自己的山峰

    发表于:2019-4-9 09:55

发布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