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01676

主题

帐篷

宅作1.5层单人小A塔---皓岳

查看:66307 | 回复:76
发表于 2019-12-15 09:03 显示全部帖子 | 只看本帖大图
本帖最后由 手艺宅 于 2019-12-15 09:20 编辑

这篇文章会及其冗长,无趣,毫无章法,思路涣散,想到哪写到哪。谨慎选择阅读。


哎!三年了,漫漫征程啊!这个设计手稿最早完成于粗苯面料被收购,市面供应紧张那段时间之前。这个设计是以粗苯为面料为基础设计的,研究了很久很久粗苯的制作方法,还特意为此买了个拉力测试仪。各种做法上拉力仪器测试比较数据。设计完后粗苯断货,它就只能停留在图纸上了。粗苯的事就不展开说了,等以后作出粗苯版再细聊。后来几经修改成了现在的样子,先晒些照片再慢慢道来。


DSCF9919.png

下载积分: 驴币 -1



DSCF9950.png


下载积分: 驴币 -1



DSCF9925.png


下载积分: 驴币 -1



DSCF9979.png


下载积分: 驴币 -1



WechatIMG1924.jpeg


下载积分: 驴币 -1



这是一款针对中国的特定需求设计制作的一款轻量化基础上增加些许重量更大的提升舒适度的帐篷。与北美那种追求极致轻量,在舒适度是可以做些许妥协的设计思路是不同的。整体设计也仅是在大类型里边根据需求做了个排列组合,没什么大创意。


中国的轻量化宣传很普及,但真正能达到UL要求的重量标准,并成功完成长线徒步的人着实不多,甚至可以说很少很少。不是三大件加起来到4.5公斤了就是UL了,而是你背的所有东西减去粮食,水,燃料等等消耗品后的总重达到4.5公斤才是UL。其实很有难度。也没有什么舒适度可言。



3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5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9-12-15 09:03 显示全部帖子

手艺宅 发表于 2019-12-15 09:03

这篇文章会及其冗长,无趣,毫无章法,思路涣散,想到哪 ...

我比较厌烦玄学和情怀,努力摆正心态比较公正的叙述下这款帐篷的设计意图和优缺点。先说最大的缺点:凝露,凝露,凝露…”除此以外及其舒适,等我慢慢道来。


我先试着把凝露这件事客观公正的讲清楚。能力有限当抛砖引玉了,希望有更专业的朋友批评指正。


几乎每个登山客都会遇到这种情况。早上醒来时,遮蔽物内部结了一层露水或霜。我会试着在这里解释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空气可以吸收多少湿气,取决于当时的气温。举例来说,摄氏30度的空气所能吸收的水分,是零下1度空气的3倍。空气中的水分含量相对于当时空气的饱和和水气含量,就是我们所谓的相对湿度。举个例子,空气在摄氏35度时,如果每立方公尺含有20公克的水分,那么相对湿度就是50%,因为当时的空气其实可以容纳40公克的水。所谓的露点(dew point)就是空气变得过度饱和(湿度超过100%)、有部分水蒸气凝结成液体的温度。水滴、露珠和霜首先结在最冷的物体上,因为这些东西周围空气的露点最低。遮蔽物最冷的部分通常是最外层的帐壁。因为没有任何东西温暖它--不像睡袋有使用者、不像地板有泥土、不像内侧帐壁有外侧帐壁。制造商跟登山者有两种方法可以提升遮蔽物的防返潮能力:让内部的湿气可以经由通风口或者防水透气材料制成的帐壁逸散到外面,以降低遮蔽物内的湿度,例如防水帆布或单层帐。由于有使用者的气息以及从湿掉的装备和没有覆盖的地表蒸发出来的水汽,内部湿度常会超过大气湿度。让表面温度维持在零点以上,最理想的方法是选择相对温度干燥的营地,并且把帐篷搭在能反射光线的东西下方,例如一棵长满叶子的树。或者,也可以使用厚重的双层帐。这一大段是摘抄自【美】安德鲁·斯库尔卡写的《国家地理终极徒步旅游装备指南》。


这段文字被我引用无数次了。因为他真的比大家熟识的那句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更全面,更严谨。简单概述一下:空气中满含水气。温度越高含的越多,温度越低含的越少。温度降低时水汽会释放出来,凝结成水珠。


以前经常有人讲谁做的帐篷能把凝露问题解决了,就厉害了!但是白天太阳辐射温度高,空气中蕴含的水汽多。晚上冷空气蕴含不住那么多水汽了。必然会释放出来。这就是自然现象啊。不管是选择干燥的营地还是加大通风,都只是缓解,除了上帝没有根本解决之法。芽子翻译那本《轻起来》的书里倒是有个主动防御之法:拿个抹布时不时的擦一遍。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9-12-15 09:04 显示全部帖子

手艺宅 发表于 2019-12-15 09:03

这篇文章会及其冗长,无趣,毫无章法,思路涣散,想到哪 ...


还有个经常听到的说双硅面料塔帐凝露的观点面料滑,帐布倾斜,凝露的话都会顺着面料滑倒底边去了。帐篷外层的水珠受重力和帐布向上的支撑力,一直滑到底边是没问题的(见下边图A)。但帐篷内的凝露没有帐布的支撑力了。他受的是重力和黏着力。重力不细说了。黏着力受好多因素影响。密度,温度,速度等等都对他有影响。密度越大黏着力越大,简单例子蜂蜜的黏着力比水大。温度越高黏着力越小。速度越快黏着力越小……可以看下图B部分,吸附在帐内的凝露不断汇集下滑,下滑过程中又不断与更多小水珠汇集,体积越来越大,重力也越来越大。速度也越来越快,还有摩擦生热带来的温度影响呢!当重力大于黏着力时水珠滴落。他会在各个地方滴落。根本就没有办法证明他只有滑倒底边时才重力大于黏着力。


看了下边各个回复把我整迷茫了。我把原理写的非常清楚详细了。你们翻遍国内外户外论坛都找不到写清楚这些事的帖子。认真看一下,想一想里边的原理。我上一段最后一句比较委婉的写了“没有办法证明.......”我再写直白一些,面料再滑帐篷内的冷凝水也不可能沿着面料都滑到下边的,只有极小极小极小部分能滑下来,多数都是滴落的。同结构,同环境时,不管单层和双层凝露是一样的。单层就比双层多凝露?双层就一定比单层少?抱歉,这事不可能发生。单层就没法睡了一直用抹布擦?单层就得睡袋湿了?也抱歉!实践一下,别空谈!


双层帐篷内帐部分我再扩展性知识点!我之前在8264上看过篇帖子讨论三季帐篷和四季帐篷区别的。大体意思是纠正商家同外帐的前提下,不是全纱网就定义为三季帐篷,内帐下边拼接透气面料的就定义为四季帐篷。三四季帐篷更大的区别是结构上的区别。讲的很好。我要扩展的是全纱网和半纱网的内帐的事。我举个例子。原版飞溪和原版胡巴,这个结构肯定是三季帐篷。但是观察一下就能发现他们不是全纱网的。而是半纱网的。为啥?下边拼接的透气面料就是为了挡风吗?我明确的说肯定是有挡风的作用,但不只是这一个作用。他还有防止反溅的雨水进入帐内的作用,还有头部区域和顶部区域的透气面料防止凝露滴落进内帐。面料比纱网密实多了,不至于一下就穿透进来。主要这几点作用说完了。再拓展一个作用,很透那种粗苯帐篷会做全透气面料的内帐。他是为了私密性遮挡目光的。


还有个问题提到gtx做帐篷的事。首先明确一点防水和透气是矛盾的,防水好透气肯定相应的差,透气好防水肯定相应的差。gtx的帐篷不是没有啊,event的帐篷也有,甚至复合event的粗苯帐篷都有。可以搜一下日本的卢卡斯。我也用过bd家那个透气面料高山帐面料做的帐篷。透气好真的是凝露有所减少,但大暴雨那个面料漏水。还有高湿环境一样凝露。人家定位是高山冲顶帐,高海拔冷,液态水少。都是雪没不会面临大雨漏水的问题了。gtx有提到“重”!但他有轻的啊!越野跑那种超轻的gtx面料不是也极为常见吗。我觉得同样多数情况下肯定也能减少凝露。我多想了一下,gtx记得衣服是身体出汗高湿环境往面料外侧相对湿度低的环境透气透湿。但外部环境是高湿的时候会反过来往里透吗?这种概率也不小,鳌太常遇问题啊。我认为设计是什么?设计是取舍,与平衡。事物有矛盾性,针对需求取好的,规避弱化坏的,甚至忍受坏的。最终做的是取舍后相对平衡的方案。上边提到的面料全都能用,没有什么必须和一定。只要了解他们的特性,针对不同环境选择相应面料就行了。


水滴滴落-01.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我上一段写黏着力受密度,温度,速度等等因素影响。这个等等俩字细研究起来就没完了。我还画了张图可以看看画的是薄厚面料带来的不同影响。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完美的设计。都是取舍和平衡。

水滴滴落-02.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我这个小A塔和国外众多UL定位的1.5层帐篷一样都同样存在凝露的问题。我分析了下里边的原理就是叫大家明白所有帐篷都会凝露,只是双层帐篷的内帐和外帐有一定距离,在里边的人不易碰到外帐上的凝露,还有滴落的凝露有内帐挡一下。我这个两侧有纱网方式碰到帐侧的凝露,但上面那部分为了减重没有纱网。我用的加大通风的方式,前后用短杆挑起一是加大帐内空间,二是那做了小窗下层前后贯穿加通风。上层左右还有两个贯穿气窗。整体是个立体多方向的通风循环系统。我在这上边有动脑子,但只是缓解,不可能违背客观规律不凝露了。

发表于 2019-12-15 09:04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手艺宅 于 2019-12-18 06:48 编辑

其实双杖支撑能做的类型太少,无外乎两根杖撑上下,或者左右,在这两个类型分支下可以一长一短支撑。除此之外就没得可做的类别了。凌云塔的斜对角支撑,在外帐上还是对称结构,只是在内部空间的分区使用时斜着使用,这算不了一个类别。那登山杖斜着撑行吗?我画了个图可以看看。


未标题-1-02.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喜欢动手的可以试试。图上两根红线是受力绷紧的状态,两根蓝线是不受力松松垮垮的状态。图上黑色杆子底端那个位置容易往绿色箭头方向滑倒,除非地面摩擦力大,或者挖个坑,或者打个钉固定在那。这是个极不稳定的状态。如果绳子换成面料,同一面料的话红色位置的就容易损坏。如果不同面料,红色这面就需要加强加厚,蓝色部分可以减薄。但到底应该多厚,到底应该多薄呢?这就算不出了。我下边写的帐篷里会出现这个示例。NEMO更激进的设计制作过V型斜撑的帐篷,但都用事实证明了是失败的例子。如果一定要做斜撑呢?一种方法就是忍受那种不稳定。另一种就是两根或多根对着撑把力平衡了就行了,这种帐篷也很多。


发表于 2019-12-15 09:04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手艺宅 于 2020-1-8 19:59 编辑

感觉楼占多了,那我就把设计缘起讲细一些吧!想设计小A塔是源于很多很多年前gossamergear的the one。那时候他是一个相当相当惊艳的一个作品。现在网上能找到的资料已经很少了,我查了下是2008出的了。当我意识到他的好的时候已经不生产了,先上The one的图分析下特的优劣吧!


7.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登山杖在身体两侧支撑,上下居中。两个顶点有高度落差,应该归为长短杆支撑,但他是一根竖直支撑,另一根登山杖斜撑长度不够造成的高度差。单开门,而且离地间隙很大。单人1.5层。单气窗。重量在20盎司之下(20盎司(oz)=566.9904625克(g))。有全密闭纱网,空间也不是那么局促能做到这个重量在当时相当惊艳。

我上一层楼提到的斜撑的问题这款就涉及到了。虽然他的停产原因写的是面料采购不到了。但多年后复产的新款斜撑已经去掉了。你自己琢磨这个事。
1.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Zpacks的这款和上边gg那款有着很多相似点。登山杖在人的两侧支撑,上下居中,长短杆,单开门,单人1.5层。这两款都是为了更轻在设计上做减法做到极致的款式了。单开门的话另一侧没有进出需求了支撑杆做短能节省些面料了,还省了拉链或zpacks的那种交叠门,这些都是克重。zpacks的短杆没做斜撑,结构更稳定了。任何事物是矛盾的统一体。有好的方面就有坏的方面。短支撑杆和外侧地钉挂点间的三角区空间。有杆子挡手,那个空间设计到内帐内,或者内帐外用起来都比较别扭。gg那个斜撑这个空间好用了,但帐篷稳定性差了。取舍与平衡的事了。

把登山杖设计在上下居中的位置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先说优点:没有方向性了。头既可以朝上边的方向睡,又可以朝下边的方向睡。这种在斜坡并且门只能开在一个特定方向的地形有优势,人头高脚低比头低脚高睡起来更舒服一些。没有方向性就好调整睡觉的方向。

WechatIMG2217.jpeg

下载积分: 驴币 -1

下图这个登山杖支撑位置上移的,就有指向性了,单开门而且恰好是图上这个开门方向的话,为了保持头在上脚在下,开门方向就朝着断崖了,进出好不方便啊
WechatIMG2218.jpeg

下载积分: 驴币 -1


缺点是什么?看下图上半身的运动轨迹上有些位置头和帐布位置重合了。还有这个蓝色区域空间利用率相比登山杖偏上侧支撑的低了些。


其实上边那两款已经极致轻量化的设计,我还有办法做的更极致,登山杖位置往上移,还能抠出些重量来。再往下细化还有个点能抠出些重量来。我就不细说了。稍稍动一点脑筋就能想到。但这个设计吧,国内没玩到那种层次,做出来也没有市场。国外我也没有销售渠道。自己做个自己用还好,没有一丝一毫的量产打算。

6.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登山杖位置上移些的设计也很多,举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六月的这款小A塔。为啥会出现这种设计?这就是人体工程学的一个简单应用。千万别说人体工程学这么简单啊!初高中的物理上上就把喷气式发动机的原理和结构讲的那么清楚了,直到现在咋们国家也没造出世界领先水平的喷气式发动机吧?理论指导实践,但之间有个非常大的鸿沟或者说高山,需要不懈的努力,不断的细化……来实现逾越!说的大了,其实户外装备相比那些科技前沿的来说有点太简单了。我之前写的3D睡袋的帖子,那个也是人体工程学。那个和这个就完全不同了。我其实觉得所有设计都是需要研究人体工程学的。只是研究的方向和点不同,研究好这些才有可能做出好的设计。再举个常见的例子。比如说书,我讲完你可以留意下这事啊,少儿的书他的字号是大的,行间距字间距都是大的,每个字上边都有拼音。每一页的字数都有限,而且都是插画的彩页为主,书不会太厚,开本也不会太大或太小。字体其实等等等等都有讲究。成年人看的书字号小了行间距字间距都小了。文字量也很大。没什么彩页了。页数很多了。开本也有变化。纸质都有不同。老年人看的书也有不同,老花眼了吗,字号也得大些了。这些设计的不同都是源于人体工程学。都是从人出发研究人的特点和规律。所有人工的事物都是从人体工程学出发做的设计。所以人体工程学很难很难!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9-12-15 09:04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手艺宅 于 2020-1-21 09:25 编辑

2.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Zpacks家最火的其实是这款Duplex双人帐篷。而且国外的测评网站给他的评分是特别的高。5楼那款单人帐篷其实官网上已经找不到了。今年新出的款式是这个。单杆支撑,顶端做了个配件,使得外形上和A塔类似。而且之前那款的尴尬的三角区空间给利用上了。有好就有坏,那个配件是个额外的重量。


3.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gossamer gear家的新The one,他还新出了双人款。记不太清了好像是去年出的吧?可以看下图,他把老款的斜撑杆立直了。那个三角区直接甩出去不要了。

4.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HMG家今年也出了个小A塔。他是两根登山杖斜撑上边有个链接配件插上使得结构稳定了,之前说的六月的小A塔也是这种斜撑上边插个配件。他的不同点是两端考虑扩展下空间专门分片面做了个凸起的挂点用风绳往外拉。他是靠风绳往外拉的,没用个往上挑起的力,高度有限,因为这个点是个浮动的不稳定点,所以没没敢做太凸出。下边也有个小通风口。但拉开距离有限。通风好坏这事不好判断了。横梁配件是个增加的重量。这个结构其实也是个很常见的结构了,美国户外论坛的DIY板块有很多人diy过这个类型的帐篷。


5.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上边这三小厂可是UL的风向标啊!但另一个小厂MLD倒是没啥动作。而且很久很久没啥动作了。我都快冒昧的感叹廉颇老矣了!上边三小厂的这些帐篷的登山杖都是上下居中放置的。没有我提到的那个空间利用的人体工程学。


BD今年也无独有偶的出了一款这些类型的帐篷。BD在帐篷方面可是一直在吃老本万能不出新款的。晒下图,这个登山杖是偏上位置支撑的,就不细说了。


8.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乱入一下,上边hmg,bd这两款还有上一楼六月那块墨绿色的小a塔都涉及的了斜撑的问题,那么和gg那款老the one,孤立无援的斜撑是不同的,他们是两根对着上边用配件做了个硬连接成一体的稳定结构。hmg和六月的我没找到这块的细节图。bd的倒是有图我晒图看一下啊,他是两种,一种是普通登山杖的连接配件,另一种是他家特制的登山杖了,为这个登山杖做的一个配件。这个配件看着重量可不轻。 9.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WechatIMG2252.jpeg

下载积分: 驴币 -1
这张图是雪峰的一款a塔的连接登山杖的配件。这个优点是比BD那个左边那种重量轻很多了,缺点是登山杖尖的直径不一,类型很多,不是所有登山杖都能用了。
发表于 2019-12-15 09:04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手艺宅 于 2020-1-21 09:17 编辑

这楼讲一点人体工程学皮毛的东西。我几年前在装备者论坛开个帖子想慢慢写这方面知识着。但懒得出奇,图到是陆续都放上去了些,但文字写了一点觉得无聊了,没人有那闲情逸致看这些枯燥无味的知识,连我这个写的都觉得及其无聊就没再更新,几年过去了现在估计连图都遗失了。有朋友善意提醒我在自掘坟墓再给想抄袭的做攻略写教程呢,万分感激!我对抄袭其实也是深恶痛绝,但性格懒惰是闲散惯了的人。人体工程学博大精深我也是小学生,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我现在所会知识也不过一个瓶底,拙嘴笨腮讲半天也道不出几滴墨水。我之前有个帖子晒过我这款帐篷的线稿图被批评抄袭arptent家的顷刻帐篷,我当时只是从道德和法律层面讲了下这事,那个回复下边我写了未完待续。我这懒散性格估计也续不上了。这里在从技术层面微微提到一些不同。那个朋友有幸看到并读懂这些知识后可以斟酌一下再做判断。


我要是单文字写的活,估计有些朋友联想能力稍弱一些看不懂。我直接画图,看图简单直白一目了然。


网页-2-2-35.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这张图是画的无杆帐篷登山杖支撑在人体上下居中位置和登山杖偏头部位置的区别。图上值得注意的几点首先是红色箭头,上边图人在躺下的时候碰头了。下边图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其次两图中都有个色块区域,其实这些是偏于无用的空间,两个图的色块区域在下边做了个叠加对比,可以看出那个无用区域更大一些。再往细讲就是登山杖不撑在中间时到底撑在哪里最好呢?我是一个为几毫米都无尽的纠结难眠的人(职业病了!之前工作画图责任大,一点纰漏后边就会造成很大损失。工作繁重一晚上得出几十张图,精神状态都恍惚迷离,出差错想避免都避免不了,我们那就出现了个帮设计师查错的特殊工种),特别喜欢纠结这些琐碎无聊的东西。
网页-2-2-37.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有朋友私下里问我登山杖撑在上下两端类型的区别。我加一张图吧。我画的图只取了中间区域,两端有加门厅的多种变形,我这里不涉及了。第一张图是两端登山杖等长类型,人模的常见动作没有受阻,但紫色偏于无用的空间区域还是很大的。这种无用空间越大造成材料的浪费面积越大,重量也就越大了。图二去除一些无用空间,登山杖改为高低杆支撑。问题又来了看红色箭头,碰头了。图三是侧视图。如果我做这种类型的帐篷的话,更倾向于做登山杖等长的,定位偏休闲类。



发表于 2019-12-15 09:04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手艺宅 于 2019-12-30 00:24 编辑

网页-2-2-36.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我这个小a塔选择的是登山杖偏向头部位置支撑。我又为舒适型做了更多的细化设计。我上边图有标了两个红色区域。看了上楼肯定会知道这两个区域也是空间的浪费,我直接去掉了,用短杆支撑做了前后两个透气窗。这种两个短挑杆也是极其常见的结构。单人那种小隧道帐篷常用结构。他们多是双层结构的帐篷,挑起这个小三角斜面和内帐距离较大,雨水不那么容易进入内帐。我这个1.5层结构在这个位置帐内和帐外只有一层布的间隔,为了防止雨水反溅进入上边做了个小帽檐。帽檐只做了一半高度,目的是在起到防雨作用的同时,坚固通风透气,还有省一点面料所产生的重量。内外间隔那层布我选的透气布而非纱网有几点考量,首先是反溅的雨水总会有漏网之鱼,透气布空隙比纱网小不容易进来,其次头顶那块风进来就直吹头,用透气布能让进入的风缓很大,防止吹坏身体。我有个偏好:内帐纱网和浴盆连接的位置,很多喜欢上压下,我却喜欢下压上。这个癖好无关紧要哪种做法都没问题。但我却在这个小区域选了上压下,也是为了雨水滑落。我这两个短杆是斜撑,我有一层楼提到了斜撑的弊端却还是选择了这种。为了减弱弊端做了双杆平衡这个力。短杆支撑地面的位置选的是尖端。扎入地面位置不容易偏移。短杆长度和斜度涉及的方面比较多,我喜欢纠结这些问题。设计上很多问题相互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懒癌犯了先到这里吧
发表于 2019-12-15 09:05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手艺宅 于 2021-5-1 16:47 编辑

前段时间接了个游戏赛事活动的完稿设计工作累的要死。一些帖子也就强硬收尾草草了事了。太监帖写太多了。先把这个补上吧!我做那些帐篷都非常小众,销量都有限的。本来觉得这款相对来说是个徒步用万金油非常均衡的帐篷。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设计打磨,还指望着它打开一点销量呢。怎奈事与愿违。认可的人不多啊。销量也一片惨淡,都是香港台湾买这款的多一些。内地买的零星几个。虽然他们用后反馈都评价很高。好多在他们的小群体里反复夸奖推荐。但也没见几个下单购买的。幸亏都做的少。反正都是赔钱,多陪少赔的事了,我也无所谓了。佛系也懒得管了。以前倒是也想过要不我加个配件,改成双层结构的?怎奈帐篷厂不愿给我生产。也就没再理这茬!最近不知怎么了,这款突然翻红了,销量一下起来了。一些找我要资料的想多了解一些。可我就写过这一个,还是个太监帖,只能硬着头皮把他补齐了吧!

之前写的内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凝露问题,这个是1.5层帐篷的通性,我着重说一下,省着被喷。另一个方面是空间的合理性。都是大的框架的点。下边写一下细节方面的设计。


O1CN012iFysb1gxlbxWr0DX_!!777924209.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O1CN01QwOsZA1gxlbuAI5Ux_!!777924209.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首先说这个:脚和头部这个位置的透气窗。这里用的是透气布,为什么是透气布而不是纱网呢?首先是头尾贯穿穿堂风太猛的话,身体在极度疲劳状态容易受风。用透气布密度高,风不像纱网那样容易贯穿。另一个作用是下雨时雨水落到地上会溅起,这个位置不可避免的会溅到反溅的雨水。纱网的话水一下就穿过去了,面料密度高会挡住雨水,不会溅到内帐里边。可以仔细观察下图二很真实的呈现了这个点。

O1CN2012iFysb1gxlbxWr0DX_!!777924209.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图上红框这个侧面位置外面可是有很大门厅遮雨的,为啥也加透气布呢?这不是关屋子里空想或公园打一下测试就能发现的问题,都是实践测试出来的,可以对比下外部结构。

111O1CN014NPVds1gxlbxyrhnk_!!777924209副本.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红线是三角窗那个外边结构,为了通风透气做的房檐式,离地间隙很大,雨水反溅不难理解。但蓝线是上图那个侧边的外部结构,很大一段距离的门厅遮挡,而且离地间隙很小,闭门造车的话这里肯定不会加透气布。因为我在大暴雨中做了大量实践测试,那个绿圈的区域就会反溅进雨水来。加透气布也是为了防止反溅的雨水进入内帐。这也是我做设计每次都极慢,一个东西得打磨一年以上的一个重要原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做这个东西就得玩这些东西,玩才能了解实际情况中的那些问题、那些细节点。了解了才能针对性的做出相应的设计。其实我费劲吧啦打磨测试一年再上市,内心也是无比忐忑的。人无完人,没法做到面面俱到,一年测试时间看着很长,但有的问题没准就一年以后才会暴露呢!所以有些品牌宣传的我这个多牛逼多好多棒,甚至用词都是“最”。内心中就不由的抵触和反感。(有感而发,估计又会挨批,哎!)

O1CN01SxRGLC1gxlbuAI1MG_!!777924209.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侧面这个透气布这里做了很大的收纳袋,为了减重里边用的纱网面料。

O1CN01IrENTr1gxlbs1Luod_!!777924209.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O1CN01xOmbSM1gxlbwzf3oq_!!777924209.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O1CN01U4DnUv1gxlbwRE7Gz_!!777924209.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头尾三角窗的撑杆,顶端做了加固,做的挺厚丝的,还做了个小套。下端是个金属环,金属环的织带缝的位置里边都是做了补强的。杆子是暴露在外的。这种还有很多帐篷是做成套子的,杆子插进套子里。我为了搭建简单快速一点选的这种。



O1CN01YV370D1gxlbrl7MtO_!!777924209.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这个是门的拉链,靠近头的另一半是有挡雨的门襟的。但门襟遮挡下的这边我也做了个小襟。加他主要是两个作用,首先风这个方向吹来的话,门襟有被吹起的可能性。有个这个小襟,大门襟被吹起的时候,他也伴随着被吹起来了。起到遮挡掀起时的缝隙,减少雨水进入的风险。另一个作用是拉链边缘面料厚了很多,开合拉链的时候起到防止夹面料后开合不顺畅或夹坏面料的作用。但是每加一个东西都是会增加重量的。取舍的问题。我选的是增加一点重量提升舒适度的平衡。

门襟这里的反面,其实我花费精力较多。图我再补。拉链那种材质没法压胶。即使压上了,过一段时间也肯定会掉。不压肯定会有漏水的风险。所以需要花费些心思处理这个问题。

发表于 2019-12-15 09:05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手艺宅 于 2021-5-1 16:48 编辑

O1CN01BmbuOw1gxlhKI0X5K_!!777924209.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O1CN01Jt4tCh1gxlhEfbHK0_!!777924209.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O1CN017yXFyV1gxlhIRpXhu_!!777924209.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O1CN010jJwPH1gxlhMINwEK_!!777924209.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O1CN01r5SlET1gxlhMINnuO_!!777924209.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O1CN01AlH4Ad1gxlhHG1JOg_!!777924209.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O1CN01wcb4qd1gxlhJYqh1l_!!777924209.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O1CN01umQBWY1gxlhNfbcUd_!!777924209.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O1CN01myFx6o1gxlhDQEOH2_!!777924209.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O1CN01fZ44UR1gxlhHUZwPW_!!777924209.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O1CN01aLlyPo1gxlhICPc4m_!!777924209.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还有一个问题:为啥不做双人?双人的应该比单人更好卖一些吧?他的定位还是针对徒步走长线的玩家。长线需要背的东西太多,在满足最基本的需求的前提下还是需要减重的。单人用背个双人帐篷空间是爽了,但背负的无用重量就多了。走一天两天的线路没事,走几天的话那些重量就是痛苦的重负啊。那背双人帐篷两个人用呢?身体素质相差无几,步调一致的两人的话就还好。这是理想的状态,但很多时候是体力不一的。这个快点那个慢点,走长了没准就会出现晚上扎营时一个人掉队了。如果帐篷是一个人背的,那就一个人有帐篷睡,另一个人没有帐篷睡。如果帐篷是拆分两个人背的,全都没有帐篷睡。月朗星稀还好。但长线恶劣天气突发,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极易出危险,有的甚至是生命的代价。走长线少的或者觉得我是危言耸听,那就翻翻论坛里那些出事故的游记或者事故报道吧,这事就不细说了。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