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卒子走遍安庆》长篇地方文史资料——卒子游记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

作者:82009314   来源:8264社区    343529人关注 2017-9-19 13:41

宝山火山岩(待考)——卒子走遍安庆

里仁宝山火山岩(待定)

——安庆古墓系列

第135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里仁宝山火山岩位于安庆市桐城市(县级市)青草镇里仁村宝山村民组的一处疑似火山岩的地带,目前只是卒子猜测、待考,相关信息以官方公布为准。图一:里仁宝山火山岩(待考)

    桐城青草镇属于大别山东部地区超高压变质杂岩带,有着其地质变形历史。图二:里仁宝山火山岩局部

    桐城市各乡镇地层,由磨子潭至晓天和县城至乌石埝深断裂分隔为三个自然区,分别称为北区、中区和东南区。前两者属大别山地层区,后者属扬子地层区安庆小区。图三:里仁宝山火山岩颗粒

    东南区地层分布奥陶系、泥盆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地层,第四系地层分布广泛。分布唐湾以北与舒城县交界处,岩性为黑云角闪片麻岩、二长片麻岩、浅粒岩。图四:里仁宝山火山岩

    分布于挂镇一带,岩性为安山质凝灰岩、凝灰角砾岩夹粉砂岩、页岩,厚一公里至二公里。图五:卒子航拍里仁宝山火山岩一带

    今天卒子介绍的地质带位于桐城的青草塥、新安渡、范家岗、姚岗等地,为紫红色中至巨厚层砂岩、砂砾岩,胶结不紧,厚二公里半至四公里半。图六:里仁宝山火山岩局部

    分布丘陵、平原低洼地区,为棕红色网状粘土,灰黄色亚粘土、亚砂土及砂、砾等,厚大于近二十米。图七:里仁宝山火山岩颗粒

    桐城的岩石除各系地层大量沉积岩石外,还有火成岩,包括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体主要分布北部、西部和东南部。图八:里仁宝山火山岩

    今天卒子介绍的宝山大概就属于喷出岩。岩石分为三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上地幔顶部的岩浆冷却而形成的岩石就是侵入岩。岩浆由火山喷发出地表而形成的岩石就是喷出岩。典型的喷出岩是玄武岩。图九:里仁宝山老屋墙体

    从桐城挂镇地区地质填图资料表明,超高压变质杂岩经历了四期变形事件,也许正是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演化模式提供了详实的地质依据和年代学证据。图十:里仁宝山

    里仁村位于青草镇区西北部,大沙河北岸,由原蒋畈、里仁村合并而成,里仁村这处叫宝山的地方,远远望去,与平常的小山截然不同。图十一:火山岩里很大的颗粒

    宝山有着火山岩石的特点。可以猜想,亿万年前这里可能有一定规模的古火山喷发中心区,古火山形态保存良好,环形山脉、环状断裂、放射状断裂、塌陷火山洼地和复合穹丘等火山构造诸要素均清晰可见。图十二:里仁宝山火山岩

    里仁宝山奇特的火山地貌景观,其火山地貌保存完整,形态典型,平面近似圆型,直径约一平方公里,地面形态为一边缘高、中间低的盆形凹地,属典型的塌陷火山洼地,岩相种类配套齐全,构造形迹清晰可见。图十三:火山岩局部

    由火山灰流形成的结凝灰岩层面上,常见到大片出露的不规则灰岩混合构造,显示了层状火山岩层面冷却收缩的特有遗迹,渐渐又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图十四:卒子航拍、服务安庆

(本篇完)

2017-09-21


 

长生飞旗寨——卒子走遍安庆

长生飞旗寨

——安庆军事遗址旧址系列

第135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长生飞旗寨位于安庆市岳西县莲云乡长生村,是莲云乡与中关乡交接分界处,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飞旗寨一角

    飞旗寨位于岳西县莲云乡长生村,海拔1046米,山势险峻、易守难攻,明末士人修之以防流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飞旗寨有着悠久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大别山闻名的七十二大寨中曾经有着崇高的地位。图二:飞旗寨标识

    据《清史稿列传二十七》记载,“土寇余尚鉴挟明宗室统锜和声桓余党据险为二十余寨,掠桐城、潜山、太湖诸县。日芃遣副将梁大用等督兵讨之,克皖涧寨,进围飞旗寨,断水道,分兵四路合击,拔之。又破桃围等寨,擒戮统锜、尚鉴,余大小和山等十八寨皆降。”图三:飞旗寨风景

    清史稿这段文字中记有皖涧寨、飞旗寨、桃围寨、大小和山寨,唯有进攻飞旗寨讲述了细节,可见飞旗寨的重要性。图四:飞旗寨能看到周边数里情况

    据台湾文献王葆心所著《蕲黄四十八寨纪事》记录,“二月初四日(公元1649年、清顺治六年、明永历三年、鲁监国四年)统锜奉為石城王,居飞旗寨,以镇中枢;规定法制,以永历正朔,铸造符印。各寨来谒,以次拜官,自部院、总镇、抚按、科道、监司、郡县皆备。于是,皖中英、霍之程元、萧时泰、侯应龙等,潜、太之陈汉山、吕孟、陈尽、汤时行等二十四寨皆归命,不附者以兵降之;太湖知县李世洽、霍山知县门毓英各婴城固守。七月,授故安庆知府傅梦弼部院职。故潜山典史傅谦之、故鄱阳从淮王起义诸生桂蟾、故公安贡生号义堂和尚者各受职,居皖涧寨,为飞旗外护;各名寨皆属焉。于是,统錡内抚有二十四寨,外联络蕲、黄四十八寨俱来归;更分兵置各寨,纠声桓党众以广声援。”王葆心所著的文字表明,明皇室后裔朱统锜据飞旗寨称石城王,先是皖属二十四寨归附,后蕲黄四十八寨归附,成为南明政权一支强大的抗清力量。图五:飞旗寨

    从《清史稿列传二十七》和《蕲黄四十八寨纪事》中可以看出,岳西的飞旗寨在明末清初时,是大别山闻名的七十二大寨的总寨。据了解,飞旗寨始建于1637年或更早的时间。图六:飞旗寨风景

    飞旗寨主峰海拔1064米,东南两面悬崖峭壁,西面襟接桃园寨,北面山峦绵延,可拾级而上。现存古寨始建于明朝崇祯十五年(1642年),当时张献忠入境,安庆抚臣史可法“檄山中之豪,多筑寨自守”。山寨附近豪绅纠集明军残部据山抗衡,张献忠麾军攻寨,万箭齐发,射断山顶众多旗绳,随风飘扬,守军溃散。飞旗寨由此得名。图七:飞旗寨怪石与水源

    据潜山民国九年县志记载:“飞旗寨位于潜山北乡,遗迹尚存,海拔1046米,明末士人修之以防流寇。张献中曾三攻此寨,射断旗绳战旗飞落获胜,因此名飞旗寨。”从潜山县志中不能看出具体建寨时间,但可知是明末,用途是修之以防流寇,这里的流寇是指当时的农民起义军。图八:飞旗寨是驴友的圣地

    《明史记事本末》第75卷记载:崇祯九年“二月丙子,贼陷潜山。”又载:“十年正月丙午,老回回等趋桐城。”“闰四月,群盗盘踞江北,老回回等八营,谋避暑六安,乃散入潜山、太湖诸岭阴林樾以息马,时出抄掠。”“七月,以史可法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安、庐、池、太等处军务,时以寇患,故创设。”图九:很多驴友常常去飞旗寨旅游

    从《明史记事本末》的记载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军第一次到潜山是崇祯九年即1636年,后详细介绍了老回回部于明朝崇祯十年(1637年)进犯潜山等地一事。图十:飞旗寨现存寨门

    老回回,真名马守应,陕西绥德人,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1637年时张献忠、罗汝才在其麾下。因“寇患猖獗”,明朝廷专门任史可法为右佥都御史平寇。图十一:飞旗寨风景

    史可法上任后,“檄山中之豪,各筑寨自守,官府资以火器财物,屡有保安之功。”当时的农民起义军有个特点,对贫民秋毫无犯,但对地主豪绅手段残忍,财物肯定被劫,有时甚至性命不保。史可法利用农民起义军打击地主豪绅的特点,要求地主豪绅出钱筑寨自守,官府资助部分火器财物,从民国时的潜山县志看,岳西的大部分山寨应该都是那时所建,建寨的形式是民建公助。图十二:飞旗寨

     据《石城王兵败飞旗寨》一文,查阅了飞旗寨下的储氏族谱《储氏四德堂族谱》,其中《志逵公传记》载:“志逵公……明崇祯十年丁丑(1637年),寇窜天堂,山民结寨自卫。公驻飞旗寨,贼不敢犯。”也从民间文献角度印证了飞旗寨至少建于1637年。图十三:飞旗寨顶峰看到四周

(本篇完)

2017-09-22


 

斑竹清静寺——卒子走遍安庆

斑竹清静寺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35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斑竹清静寺位于安庆市岳西县来榜镇斑竹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岳西县来榜镇公界山

    安庆市岳西县境内三条山脉构成“大”字形山脊控制全县,连接千米以上山峰六十九座,千米以下五百米以上山峰六十六座。图二:清静寺公界庵

    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多丛山脉”。这条山脉主要由多枝尖经团凸寨东越西界岭、公界尖(1562.8米)、来榜坳、黄毛尖(1578.4米)、黑黎尖(1286米)、猫耳尖(1416米)、二祖山(1365米)、铜安寨(1342.3米)、双坪抵丛毛尖与潜山交界,全长约六十公里,古为潜霍两县界岭。多枝尖至二祖山一段山脉为大别山东部江淮主分水岭。图三:清静寺四位图

  据志书记载,来榜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商周时期,这里就有人结群而居,黄泥古墩遗址出土的文物可作佐证。三国时期,魏国曹操部将曾在马元村屯兵牧马,马元寨名因此而来。图四:从清静寺一侧看整个寺庙

    相传,宋朝时期,有一位榜眼在此结庐而居攻书,并演绎出一段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来榜便因故得名。明清时代,随着手工业的兴起,钟形山南面沿河建立了许多手工作坊、店铺,并逐渐成了来榜老街。明清以来,来榜古镇就是重要机构的驻地,因此古镇的驿站亦极为重要,每天都有快马疾驰,邮差投递。图五:岳西县古时属潜山县

    明清时期盐业归官府经营。在古镇的十字枢纽处,官府设有盐卡子衙门,专门管理来往盐业运输,因此来榜街以上地带称“衙头畈”。因为古镇的商业发达,在此又产生了护商团队。来榜商团,闻名数县。图六:清静寺牌匾

    斑竹村座落于来榜镇北部,东与公山村交界,南与来榜村接壤,西与和平乡毗邻,北与关河村相连,是由原斑竹和永安村合并而成,全村总面积七平方公里。斑竹村土地肥沃,人口稠密,俗有“天堂九冲十三畈,抵不上上清斑竹畈”的美誉。自古以来,斑竹这块地方以养桑园、瓜蒌和茶叶闻名。图七:来榜镇清静寺

    佛教禅宗在岳西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岳西的山山水水间有着浓浓的佛教禅宗氛围,时时洋溢着厚厚的佛教禅宗气息。岳西上空,俯瞰下望,许多山头又象狮子形状,并都在狮子头上建有寺庙,如司空山、妙道山、二祖山、四望山、公界山等都是这样。图八:公界庵古石墩

    明朝万历甲午(公元1594年)有临济法派传人真理、真叶在当地群众支持下,扩建庵堂殿宇僧房、斋舍四十余间;周围陡续建造了川心庵、雪山庵、来月庵、长岭庵、广慧庵、普济庵、洁云庵、慧穆庵、延寿庵、圹埂庵等十几座脚庵。图九:公界庵遗址

    斑竹清静寺原名公界庵,有清朝石墩数座,庵址位于公界山山脚的山峦中,这座寺庙建于清朝。公界庵,本乡土地灵。后毁。近年重建之后,改名清静寺,寺庙占地二百余平方米。图十:清静寺大雄宝殿

(本篇完)

2017-09-27


 

八步金粟庵石塔与古井——卒子走遍安庆

八步金粟庵石塔与古井

——安庆石塔、古井系列

第135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八步金粟庵石塔与古井位于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原八步村,现八步村并入鲍冲湖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金粟庵巨石

    鲍冲湖村由原八步村与鲍冲村合并而来。八步村,原是驿道十八步逐步演变而来,这里有着巨大花岗岩、有些叠竖成柱、有些伴依相抱。风景独特,是安庆的后花园。图二:金粟庵石塔正面

     鲍冲湖波光潋滟,湖中岛屿杂花生树,映山红灿如霞锦。在十八步古驿道,有一题联:“歇脚聊古今,十八步,胜地名区,却当两县通衢,多少游人都坐坐;清心有茶水,三五盏,生津解渴,只用几枚铜钞,往来过客试尝尝。”可见,当年是相当繁华和热闹了。图三:金粟庵石塔侧面

     前不久,闻“金粟庵”火炼佛大殿,便亲自探访,传说“金身经火炼,粟粥献心诚”,“百岁修心成活佛,一朝火炼是金身”。当年的金粟庵是鲍冲湖一带名气不小的寺庙。图四:网图修行僧尼

    大龙山特不类他山,优美幽清的自然原生态令人心旷神怡。鲍冲湖村原八步一带山峦两旁、奇石临立。在原八步村一侧的山腰处,金粟庵遗址依然存留于世。图五:金粟庵石塔构件

    在金粟庵遗址后山腰,有一座金粟庵师祖石塔,始建不详,从麻石风化面看,应该是清朝时期建立的石塔。图六:金粟庵石塔葫芦顶

    金粟庵石塔高约二米,原由弟子捐资兴建,形制为六角三层楼阁式麻石雕凿塔。图七:金粟庵石塔

    不知何时塔被毁,近现代又由村人将被毁石塔重新修建。遗憾的是,金粟庵石塔宝塔葫芦顶并没有被用,而使用了碎石拼装,就在石塔边不边,金粟庵石塔的葫芦顶就散落在地。图八:金粟庵石塔

    另有一块原金粟庵石塔石构件也散落在地,这是一块石塔圆窗石构件,但是在石塔重修过程,为何没有被安放到石塔内,不详。图九:金粟庵石塔为麻石建筑

    金粟庵石塔或为墓塔,始建年代不详。在石塔边,还有二个砖石叠加的石古井,一个清水、一个浊水。图十:金粟庵石塔上的金牛

    多少年前,金粟庵内修行的人或在这里洗漱或饮用。这古井与一边的水池,经历了百年风雨,却又消失在历史长河里。图十一:金粟庵石塔石构件

    大龙山清秀,鲍冲湖村原八步村四面皆巍峦杰嶂,环布缭绕,面直小龙山,突兀正立。绵亘四境皆数里,千岩万壑,不可以形状名计。图十二:金粟庵石塔葫芦顶

  古时,八步住户少,是连接枞阳与怀宁重要交通驿道,穹林巨涧,茂木深翳,小离人迹,常有野狼野猪出没。图十三:金粟庵石塔圆窗石残件

    鲍冲村与八步村四周皆山,山中巨岩,侧足而入,现遗留金粟庵石塔与古井。今犹存。图十四:金粟庵石塔与古井

    金粟庵,遗存有数百余平方米,一进一院。院后有坡,坡上伫立石塔。石塔与金粟庵有着浓厚的历史渊源。图十五:金粟庵古井(清水井)

    石塔在我国广泛分布在各地。自明清两朝开始,佛教逐渐产生了独特的类型石塔,有楼阁式石塔、密檐式石塔、覆钵式石塔、金刚宝座式石塔等较为常见的形式到无缝式石塔、宝箧印式石塔等奇异的形式不一而足,尤以楼阁式石塔为主流。图十六:金粟庵古井(浊水池)

(本篇完)

2017-09-28


 

白云面山碉堡——卒子走遍安庆

白云面山碉堡

——安庆近代革命系列

第135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洪铺镇白云村面山碉堡。图一:洪铺镇白云村面山

    日本侵略军自1938年6月入侵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到1945年8月无条件投降,侵占怀宁长达七年零二个月。日军在怀宁土地上烧、杀、淫、掳,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图二:洪铺镇白云村面山碉堡

    洪铺镇是一个老集镇,是通往怀宁三桥、温桥等乡镇通往安庆的交通要道。日军占据洪铺镇,大本营设在坝埂,在重要据点集中驻兵,在与国统区交界的高山要塞,用残暴的手段强征民夫,修筑工事,设立岗哨,先后在哨山等地筑有碉堡。图三:从面山碉堡可以俯视整个洪铺镇

    在修筑面山碉堡的过程中,日军残酷役使大批中国劳工,就地搜集材料,以山石、木材,构筑圆形工事,圈以竹钉、铁丝网,有交通壕、电话与外界沟通。每个工事称一“棚”,驻兵五至七人或几十人不等,企图以此牢固控制占领区,以达到其长久军事占领、资源掠夺和法西斯统治之目的。图四:白云村面山碉堡位置

    日军利用面山碉堡等为依托,四面还有哨山碉堡、以及之前卒子介绍的其它碉堡相互形成犄角之势,又相互为联系。四处侵略,嗜血成性,凶残之极,视中国人生命为草芥,随意滥捕滥杀,恣意放火,烧毁房屋。图五:左上图为其它地区发现的日军碉堡

    1938年6月,日军攻陷安庆,侵占高河埠及周边地区后迅速分兵驻守。期间,日军侵占怀宁各个重要交通要道,并在洪家铺的面山等周边四个山丘设立军营,建筑碉堡,驻军最多时达数百余人。图六:白云面山碉堡遗迹

    以白云村面山为基础,日军还筑有碉堡,这里又称面山碉堡。1938年6月12日,日本侵占怀宁县城安庆。二天后,也就是6月14日,侵占高河埠及周边地区。又二天后,6月18日,攻占洪铺,怀宁成为半沦陷区。图七:白云面山碉堡遗迹

    面山,一个不足二百米高程的小山丘,日军却格外看重,并在此山设立用民房砖瓦和山间碎石建筑而成的钢筋混凝土而成的防御工事。1939年5月,日军116师团再次入侵洪铺,并驻军洪铺,驻军为西甸部,三人。图八:日本占地摄影师拍摄的日军在华东地区真实照片

    日军在怀宁,实行最野蛮最凶残的政策,犯下了极为残暴的罪行。日军侵占怀宁一带,圈占大片土地,四周钉桩,拉起铁丝网,网上挂起洋铁瓶。周边民房被拆除,良田作为军用菜地。日军在占面山周边修建大批营房、碉堡、岗楼等工事,用枪杀、刀劈等残暴手段禁止中国人在周边土地上耕种,造成一边是大批农民无地可耕,另一边是大片土地荒芜。图九:白云面山碉堡遗迹

    与卒子一同前往面山碉堡的是当地一位农民,他说,他的父亲曾经就为日军挑过粮食。当时,在怀宁一带,日军并不是主力,而主力却是上海的伪军。图十:白云面山碉堡遗迹

    日本侵略军在怀宁洪铺镇的面山碉堡为近代军事据点,是侵华日军对我同胞实行烧、杀、淫、掳的魔窟,也是日寇所犯下的暴行的铁证。图十一:白云面山碉堡遗迹

    侵华日军面山碉堡遗址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洪铺镇白云村面山。日军每到之处,即奸淫掳掠,控制沦陷区的食盐供应,强占山林、土地、房屋,摧残劳工,强迫大量劳工从事各种繁重劳役。在日军残暴统治下,怀宁沦陷区人民终日生活在惶恐之中,生命财产随时可能被剥夺,农业凋敝、市场萧条,许多原本活跃的市面,成为无人区。图十二:白云面山碉堡遗迹

(本篇完)

2017-09-30


 

河南蒋氏支祠——卒子走遍安庆

河南蒋氏支祠

——安庆祠堂系列

第135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初看,有朋友会误认为今天卒子写的是河南省蒋氏支祠,但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却是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五河镇茅山乡河南村蒋氏支祠。图一:蒋氏支祠位于皖西南群山之间

    蒋姓是百家姓之一,据《元和姓纂》中记载,蒋氏为姬姓,出自周王族,乃周公旦第三子伯龄之后,以国名为氏。蒋氏是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十三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六百六十四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2%左右。图二:蒋氏支祠“龟锦纹”及石鼓

    蒋氏支祠六行堂坐落于五河镇(原茅山乡)小河南村,妙道山大峡谷出口处。该建筑建于清朝道光元年(1821年),占地四亩,建筑面积1420平方米。现旧址保存基本完好。图三:蒋氏支祠门额与保护牌

    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蒋氏据考由明初由江西迁徙至此,现主要分布在该县五河镇、田头镇等地。蒋姓在安庆地区有祠堂数座,其中位于五河镇河南村的六行堂蒋氏支祠建于清道光年间,规制完整,保存完好,是徽派明清建筑遗留的精品。图四:蒋氏支祠戏楼与先祖牌位

    走进山环水绕的山间小镇五河,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派生机盎然景象。六行堂外观上的别具一格尽收眼底。岳西的祠堂大多呈“回”字形结构,祠门与左右跨院处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而六行堂的祠门比左右跨院朝前多伸出一间,形成“凸”字形结构。这种独特的造型或许就寄予着蒋氏一族希望凸显于世的愿望。图五:蒋氏支祠戏楼

    1936年10月,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中共皖西特委书记何耀榜在茅山六行堂召开潜山、桐城、舒城、岳西、望江、霍山、罗田、黄麻、太湖、宿松等十县的县委和工会会议,宣布奉命成立中共皖鄂边特委,布置筹集粮款、建立根据地、扩大武装、成立岳霍工委等六项任务。图六:蒋氏支祠大门

    河南村境内有县级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九处,其中蒋氏支祠“六行堂”曾是红28军军政委高敬亭指挥鄂豫皖游击战争的指挥所,千年古树连理枫、银杏更是久负盛名的“绿色古董”。当卒子走进祠堂的大门。祠堂的大门已经破旧不堪,门上的铜环也锈迹斑斑,或许它们就是两百年沧桑的见证。推开门,那沉重的木门发出“吱嘎,吱嘎”声。图七:蒋氏支祠门额石雕

    蒋氏支祠建于清朝道光元年(1821年),坐西南朝东北,房屋七十五间,建筑占地面积1172平方米,平面为一轴三进带左右跨院的四合院形式,整体建筑呈“凸”字形布局,硬山顶,马头墙,小青瓦,清水墙,抬梁式屋架,三合土地面。图八:蒋氏支祠穹顶

    蒋氏支祠建筑华美精致,戏楼的顶部采取的是穹庐式藻井装修,上面绘有精美的花草图案。这是一般戏楼没有的独特造型。戏楼两边建有约十米长的看台,加上前庭和中厅,可以容纳近千人看戏。曾经的千人涌动的宏大场面,显露出蒋家当年的富贵荣华。图九:蒋氏支祠匾额

     蒋氏支祠六行堂现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五河镇小河南村,红二十八军在此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又称“小河南会议”,该祠亦名“小河南会议旧址”。蒋氏支祠六行堂,是安庆地区,乃至于皖西南地区非常优秀的古建筑之一。该建筑既了安庆地区红色旅游的珍贵资源,也是一处很有研究价值的乡土传统建筑。图十:蒋氏支祠木雕

    原茅山乡的蒋氏支祠气势恢宏,不同凡响,这座高大雄伟的祠堂屹立在皖西南群山之间的一个小盆地之间,蒋氏支祠,又称六行堂,位于茅山乡河南村,至今近两百年。六行堂门框上雕刻的花纹很特别,这种被称为“龟锦纹”,象征着健康长存。图十一:蒋氏支祠局部

    蒋氏支祠六行堂除了是家族祭祀,共商族务的场所。厢房里摆着一抬小轿,这就是当年高敬亭受伤时乘坐的轿子。墙壁上红军的“请假制度”也依稀可辨。除了它们,我再也看不到那段红色记忆的痕迹。图十二:蒋氏支祠内部

(本篇完)

2017-09-29


 

油炸红花寨——卒子走遍安庆

油炸红花寨

——安庆军事遗址旧址系列

第135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韭山乡油炸村的红花寨。图一:远望红花寨

    红花寨位于宿松县原韭山乡油炸村,现并入的五里乡。据资料记载,红花寨位于韭山乡油炸村,寨高256米。图二:铁塔之间就是红花寨

    红花寨有关资料并不多,据记载清朝末年衰败,民不聊生兵荒马乱,外有八国列强入侵,内有太平天国滥杀无辜。清朝咸丰十一年八月初一安庆被曾国藩攻破,太平军英王陈玉成所部败走太湖到宿松县,准备渡江去广德招兵,部下意见分歧,未成。转而经湖北英山到安徽肥西与淮南捻军会合抗清。八月初十在宿松县红鹤寨梅树沟杀了雳堂的道保、九月十六在英山麻布崖六担课杀了雳堂的道和、鼎堂今培妣江氏、命丧太平兵乱。饥荒苗疫天花,麻疹,伤寒、霍乱,自然干旱,水灾,血吸虫病,朝政盘剥。流离失所,哀鸿遍野。出走未归的,殁葬失考的、绝后成片的,惨不忍睹,居然,能留下些许根苗,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图三:铁塔之间就是红花寨

    红花寨,是卒子一直想探寻的山寨之一。不久前,与宿松小哥一起前往这座早已被遗忘的清军太平军战斗遗址了。我们一行从山脚的养猪场上山,半山全是一人高的茅草,荆棘丛生。图四:被荆棘划伤的手背

    红花寨是清朝咸丰三年太平军从武昌挥师东下,从湖北省蕲州、黄梅挺进至宿松的一个重要山寨。太平军从湖北省蕲州方面,经芭茅街上小隘岭入宿松县境;又一路军从黄梅方面,兵分两路,一从界子岭出佛座岭,一从亭前驿出二郎河,最后会师宿松县城。太平军占领宿松后,乘胜前进,连破安庆、芜湖、太平等军事重镇,攻克合肥,清巡抚江忠源败死,从此宿松局势益趋稳定。图五:路线图

  太平军回师宿松,转战鄂东诸县,威慑整个皖西南。宿松知县刘东书、乡勇练总贺映黎抗击太平军,均战败身死。太平军石达开率胡以晃、罗大纲等部,从宿松江面袭击鄱阳湖清军座营。清军暗派训导周元度代理宿松县事,袭扰太平军。太平军驻守宿松,因大旱岁饥,斗米价值千钱,太平军节食缩饷,周济灾民,获救无数。图六:清军鲍超

    清兵将军都兴阿、都护多隆阿,总兵鲍超统率领各军,由黄梅乘虚而入,进驻宿松。太平军与清军大战凉亭河西之团坡山,死伤各相当。再战于枫香驿之东门山,因清军驱使乡勇为内应,太平军败退太湖。太平军与清军相峙在太、宿边境。后来清军进窥石牌,围攻安庆。经三河大战,清军都兴阿、多隆阿、鲍超先后率败军退守宿松。图七:夜下红花寨

    太平军陈玉成亲率大军追击清军,直逼二郎河,连营数十里,与清军大战梅墩畈花凉亭。最后是清军胜,太平军退守太湖。清军檄调候补道蒋凝学臬司唐训方来驻宿松,堵击太平军西进。曾国藩统率清兵水陆全军进驻宿松县城。安庆失守后,宿松重新陷于清廷统治之下。图八:黑夜下的红花寨一片漆黑

    我们顺着当年清军太平军的路线,爬上这座并不算高的小山。带路的小哥说是路熟,在一片茅草地将原本右行山寨的路带反,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夜爬山寨经历。见过很多人爬山,但卒子此行与他们爬山是有一些区别的。下午五点一刻,我们仍然在一个山地的阳面,爬过一片片荆棘丛,此时连动物也不走的阳面山坡。爬山期间,我们随身携带水和食品都没有,可怕是居然没有带照明,手机电还没有多少。在这种紧急情况下,我们已经消耗了绝大多数体力。秋天把田野染成了一片金黄,迎面而来的秋风是如此的轻,而我们却在一座荒芜的山间上下不能。图九:傍晚时分的山寨另一个山坡

    在卒子的带领下,我们在五点半翻超了一个不大的山坡,来到山寨的阴面一处山沟,我们从山沟垂直降下。这是一片土壤很松的山沟,因为在山的阴面,所以荆棘很少。秋天的天空最美。入夜格外静悄悄,此时天已经快速的变成了淡红色,卒子目测居山下大约还有二百米高程。图十:傍晚山间的野路就是这样

    太阳逐渐地落下,我们离天黑只有不到半小时的时间。一但太阳落山,留下了一片红霞,离天黑只有半小时。在这半小时里,我带着小哥,从大约二百米高程的山坡,垂直下山。又是一片可恶的茅草,茅草下,全是长年流水冲过的沟涧,天快速的变成漆黑一片,天上闪烁着数不胜数的星星,好像天上的眼睛,又大又圆的月亮照亮黑夜,照亮了贪玩的孩子回家的路。图十一:入夜的山寨山坡

    在已经感觉即将天要变成漆黑的时候,卒子常年爬山的经验告诉我们,不能放弃、一定要坚持。此时,我们协商了二套方案。在天完全黑的时候尽可能向山脚移动;另外如果不能移动就原地背靠背等到天亮下山。没有食物、没有水,在山沟里随时会遇到下山觅食的野生动物。卒子毅然拨开一人多高的茅草,就在绝望中,兴奋了!兴奋了!原来离我们不到几米的地方,有一座吴家坟冢,很快就赶到山脚。一次未遂的攀爬山寨的经历,与大家共享。红花寨,我会再次挑战你!图十二:入深的红花寨

(本篇完)

2017-10-06


 

西美公主山与公主亭——卒子走遍安庆

西美公主山与公主亭

——西美公主山与公主亭

第136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头院镇西美村的公主山与公主亭。图一:安庆市岳西县头院镇西美村村标“西美”

    西美村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头陀镇西部,东面是头陀镇头陀村,南面与头陀镇虎形村接壤,西面与黄尾镇接壤,北面与头陀镇石盆村和梓树村相连。图二:西妹湖与王西妹传说

    现在的西美村由原“西美”、“松山”二个小村合并而成。距岳西县城关约五十公里,西美村坐落在秀丽的松山脚下,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图三:西美公主雕像与壁画演绎传说

    西美村风景秀丽、资源丰富,松山寨是村内第一高峰,境内山峦起伏,千峰竞秀,景色迷人。山上有很多天然石洞,形成特色,是旅游者观光探幽的理想境地。图四:王莽简介

    在西美村的公主山上有这样的一座公主亭,公主亭下有座西美公主石雕像。在西美村,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话说当年西汉末期王莽篡位,王莽追刘秀到了安庆地区的岳西县头陀镇的西美村附近的石关乡黄羊村。图五:西美亭

    王莽将刘姓子孙追杀殆尽,惟有刘秀侥幸逃脱,四处奔走逃命,在多次即将被王莽兵马擒获之际,总能绝处逢生、化险为夷,最终重兴汉室,开创了东汉王朝。王莽是西汉末年的权臣,王莽出生在汉末权倾朝野的汉室外戚家族王家,姑母是孝元皇后王政君。王莽早年间就因为为人谦恭、节俭,尽心侍奉孤母寡嫂,为当时百姓所称赞、声名远播。此后王莽入朝为官,平步青云。汉哀帝去世之后,王太后诏令王莽回京任大司马,以后王莽可以说是权倾一时,真正掌握着汉室的皇权。汉平帝死后,王莽拥立两岁的孺子婴为皇帝,到了公元八年的时候,王莽取代了汉室成为建立了始建国。图六:西美公主石雕像

    民间关于王莽的传说非常的多,大多是王莽和光武帝刘秀的故事,其中大多也都是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并没有什么历史的依据。今天卒子介绍的西美村公主山也大概如此。图七:西美亭局部

    相传王莽派自己的堂妹到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头陀镇西美村官道旁,开了一间茶水店,为南来北往的官商提供茶水,并打听有用的信息。图八:西美公主传说一

    王莽率兵来到今天的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石关乡黄羊村,白天开垦耕地,晚上偷偷练兵。等待机会东山再起,练兵的营房此后被称黄羊殿。图九:西美公主传说二

    王莽堂妹人称西湖妹,她所开的茶水店又称“西妹店”。王莽堂妹天生丽质,貌美如花,当地人称“王西美”。后来王莽做了十多年皇帝,西湖妹又被称为西美公主,西美村就是这样而来。图十:西美亭与公主山

    王莽堂妹渐渐融入头陀山水间,她常常在河溪里洗漱、浣纱、梳妆相映,当地人将这条小溪称为西妹湖,她所开的茶水店就在公主山上,为了纪念西美公主,如今的西美村在公主山建造了西美亭,在西美亭下建造了西美公主石雕像。图十一:西美公主传说

[size=0.83em]DSC_9405.jpg (586.6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1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2017-10-10

    欢迎您继续支持《卒子走遍安庆》。卒子通过二十余年的不断努力,现已走遍安庆地区184个乡镇,1475个村居。将不断完善和改进长篇游记“卒子游记”,希望通过不断努力,让更多安庆人了解安庆,让更多外乡人了解安庆。宣传安庆、走遍安庆。

    《卒子走遍安庆》即将推出“安庆名人墓”明朝大理寺卿、兵部侍郎孙将军墓欢迎继续阅读长篇游记“卒子游记”


 

宣店溪坡尖——卒子走遍安庆

宣店溪坡尖

——安庆风景系列

第136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宣店村的溪坡尖风景点。图一:遥望大龙山三县尖

    杨桥镇宣店村位于大龙山日照峰下,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青水秀、风景宜人。图二:大龙山风景

    溪坡尖风景点,实际是一处巨石山岭,一块巨石风化成二至多块巨石,中间裂开。是宣店古移民的精神图腾。图三:宣店背山山顶处巨石

    在漫长的时光里,宣店村是经往大龙山古道上重要的村落,为此留下了众多的遗址,写下了惊艳时光的传奇故事。图四:巨石从中开裂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暖阳里,卒子来到宣店村,在如画的美景中,探寻大龙山古道的踪影,一起去回望悠悠的背夫岁月。图五:巨石优美

    幽幽大龙山古道,在深谷的险峻曾是背夫的难关,大龙山古道位于一个山坡顶部,有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一段风景留在山间,那就是宣店溪坡尖。图六:溪坡尖巨石

    一条长长的麻石板路在脚下伸展开来。古老的大龙山古道见证了数百年来的繁荣与辉煌……溪坡尖最独特的就是那山顶的巨石,和那条明初修筑的古驿道,大龙山古道。图七:溪坡尖巨石远望大龙山三县尖

    爬上村头背后的山坡,一块标有“溪坡尖”的三个字,似是向人们提示着踏入此界便到了风景优美地。站在溪坡尖上能够看到整个杨桥镇和宣店村。图八:溪坡尖巨石风景

     宣店村的溪坡尖起源于何时,无从考证,宣姓是安庆最为原始的姓氏。宣店人当年背夫们背着山货经过大龙山到怀宁县、桐城县、潜山县等等都是必经之路。图九:溪坡尖巨石

    大龙山古道上还有上楼堂、中楼堂和下楼堂等传统民居,当时村户的主要生产生活方式为种植、农耕为主,形成了完整的传统村落群——宣店古村。图十:溪坡尖

    溪坡尖,位于宣店村背后的高山上,海拔约三百余米的山顶上,僻静而古老。当年的大龙山古道或许就是从这里上山,也成为往来背夫歇脚的驿站。图十一:溪坡尖巨石

    宣店村青山碧水、民风淳朴,是一个典型的山间村落和修养的好去处。一条土石路昭示着它走过的漫长时光。清风掠过枝头,松涛阵阵,美景如画。图十二:溪坡尖巨石间的野生植物

    沿着土石路前行,走进这清幽无限的山野中,仿佛穿越回了数百年前。望过山间传统民居,再透过山顶上优美的风景,望着蜿蜒的古道,以及淳朴的民风民情让人叹为观止。图十三:溪坡尖风景

    融融的阳光下,往事如烟,绵延不绝于崇山峻岭和断壁悬崖之中的大龙山,讲述着曾经艰辛的安庆故事。如果说大龙山好地方,溪坡尖就是浏览大龙山的好去处。图十四:溪坡尖

(本篇完)

2017-10-12


 

岗竹岭通真观与禁革檀越碑——卒子走遍安庆

岗竹岭通真观与禁革檀越碑

——安庆寺庙道观与碑记系列

第136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莲云乡通真村岗竹岗的通真观和一块《奉旨禁革檀越碑》。图一:站在通真观能遥望岳西县天堂镇

    通真观,相传始建于天堂乡老观冲,后迁建于莲云乡道观山,现建于岳西县城西十公里的莲云村朱屋通观村。道观座西北朝东东南,两旁青松翠竹,风景秀丽。图二:通真观

    通真观前视野开阔,能够一目望尽岳西县天堂镇,风景尽收眼底。原道观七道案山,一层高于一层,色彩一道淡于一道,那远处的“南山一柱”天柱山一览无余。图三:通真观大门

    通真观最早建于元朝末年(1340年),通真观是三次易地才到朱屋通观村。现通真观三重大殿,四十余间,建筑面积七百平方米。图四:通真观道士墓

    通真观现有神象七尊,大门前有一对华表、二个石香炉,据查,此石香炉清朝乾隆雕花石香炉。大殿里面有二段用五级石阶及两旁的石柱郭坊连接三进大殿,也应该是清朝至民国时期所刻。该观是安庆地区道教重要场所。图五:通真观道士墓碑

    莲云乡莲塘村岗竹岭,通真观位于海拔1570米处,卒子骑摩托车足足半个多小时才到此,到时已经傍晚时分。据卒子在道观前后左右观察,有一块碑记,可以揭开通真观的身世。图六:通真观清朝乾隆雕花石香炉一只

    清朝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八月初一,通真观主持道人汪乾一勒《奉旨禁革檀越碑》载:“……通真观现有田种十八石五斗,载亩五十八亩七分九厘九毫,在忠里九甲太平户当差,但许僧道经管,不准擅自售卖……”。道光七年(1827年),有观房四十间,一进三幢,分前厅后殿,前厅置钟鼓、关帝像,后殿置太上老君、华佗塑像,左右神龛镌有二龙戏珠图案。土地改革中,观宇分给八户农民,神像摧毁无存。现仅存残匾一块,禁碑一座。图七:通真观太上老君像

    2010年5月17日,安徽省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涡阳鄙人天静宫住持李福道长,到岳西县莲云乡通真观考察道教文化,县委统战部副部长、民宗局局长范蔚新等陪同考察。李福道长认为,岳西县道教文化积淀深厚,司空山在历史上是著名的道教名山,通真观是安徽省重要的道教古迹,岳西县道协要充分发掘和弘扬道教优秀文化,为岳西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图八:通真观大门与禁碑

    通真观后有普济庵,庵内现保存古物有:清禁碑一块,乾隆雕花石香炉一只,石磨一只,碓臼一个,还有完好的清朝双面刻字签板十块(合计记九十九签)。图九:通真观禁碑

    普济庵内清乾隆禁碑“奉旨禁革檀越碑”保存完好,碑记:“钦授江南安庆府潜山县正堂,加五级记录十次,记大功十次,见等事案,奉阁宪牌准,礼部司仪制司,案呈礼科,抄出浙江学政钱,條奉:各属境内寺庙,所有一切田地山场,无论有凭无凭、年远年近,所有檀越概行革除,勒石寺门,永远遵守。图十:通真观禁碑局部

    语查士民捐助,皆归于寺内,本属乐施,何得竟起檀越名色,侵年伯占,滋生事端,地方官如遇此等讼案,即应随时断结,以息纷争。应如该学政所请,通行宜省出示晓谕,将檀越一概革除,不许借有私处争夺讳告,其士民施舍之田产、建修之寺庙,但许僧道经营,亦不许檀越自买卖,如有犯案到官者,该地方官随时酌辨,按例惩处,仍行勒石示禁可也,等因其题,奉旨依议,钦此。图十一:通真观禁碑局部

     钦遵咨院行司檄府转行到县,奉此,当经查明各寺院现在田产项亩坵瑕等,当差里甲造册申送在案,合行勒石示禁,为此,仰普济庵僧俗等知,悉拟册造,现存田种一石二斗五升,载亩四亩二分,□□里□甲□当差,但许僧道经管,不许擅自售卖,倘有违反,不遵示禁,按例治罪,各宜凭遵,须至碑者。乾隆三十二年八月初一日  普济庵僧深远立”,当时的普济庵,由此可见一斑。图十二:通真观禁碑局部

    此禁碑为安庆地区一块十分难得一见的圣物。图十三:通真观石阶

(本篇完)

2017-10-13


 

月龙殷氏祖堂——卒子走遍安庆

月龙殷氏祖堂

——安庆祠堂系列

第136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原刘羊乡月龙村的殷氏祖堂。图一:太湖县原刘羊乡

    太湖县刘羊乡位于太湖县东北部,大别山南麓,距县城约十几千米。刘羊乡现已划入晋熙镇和小池镇,都是历史古镇,刘羊乡与小池镇境内有三国的部分遗址。刘羊乡与太湖县晋熙镇有约十二三公里,又与小池镇驿站约几公里,这里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历代科举中英才辈出,风景优美。图二:刘羊乡殷氏祖堂门头

     刘羊乡东邻潜山,南连新仓,西接晋熙,北毗寺前。素有太湖东大门之称。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刘羊乡的殷冲、李冲、月龙、李岭、枫铺五村更是山区延伸到平原的重要村落。刘羊乡历史悠久,风景秀丽,人文荟萃。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太平军英王陈玉成,曾在太湖周边的小池与刘羊乡等地安营扎寨,与湘军激战,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小池驿之战”。图三:殷氏祖堂四拼图

  太湖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代民风淳厚,文风蔚然,素有“一门四进士,十里两状元”之称。这里是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的家乡,著名诗人朱湘、女社会活动家刘王立明、京剧“叶派”创始人叶春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作家石楠、林学专家马大浦等都是太湖籍人。他们成就斐然,声名远播,为家乡添光增色。如今,状元故里,教育昌盛,莘莘学子,遍及四海。图四:殷氏祖堂匾额

   太湖县地周代属皖国,秦属九江郡。汉初,在今刘羊乡一带分皖县地设置湖陵邑,以其地位于大湖岸边的高地而得名。东汉时湖陵邑复归皖县。东晋末曾一度在三国时魏大将曹仁所筑上格城址新置青城(位于今小池镇境内),主要用于军事。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年)置太湖左县。太湖之名“因其地有太湖故名”。南朝齐建元二年(480年),析其地增置东陈县(位于故青城址),同时设龙安郡,辖太湖左县及东陈县。隋朝开皇三年(583年),改名晋熙县。开皇十八年(598年)又改名太湖县。民国36年(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组建皖西行署,出于当时战争的需要,曾一度成立太望县和太岳县。次年即恢复太湖县,至今未变。图五:殷氏祖堂内月阁凌云匾额

     今天卒子介绍的殷氏祖堂,是殷姓为主的堂轩,有大小房屋十余间,建筑面积约一百平方米。殷氏祖堂地处大别山与平原交接的地区,这里一面环山、三面平原,建筑坐西北朝东南。主要是殷氏百姓对先祖的祭祀建筑。图六:殷氏渊源

    殷氏祖堂又称殷家堂心,原建筑建于何时无从考证,新修建的建筑为徽派建筑与古老的普通民居结合而成的古民居建筑,其建筑是研究殷氏迁入安庆地区的重要依据之一。图七:殷氏祖堂为现代的堂轩

    殷氏祖堂一进三重,石制小朝门,保存完好。该屋结构古朴,砌封火山墙,为近代重修现代建筑。图八:殷氏祖堂先祖神位

    据了解,殷氏在安庆地区虽不是大姓,却也人才辈出,其中有殷赍臣就是其中一位。殷赍臣,字良弼,号梦岩,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试钦点任内阁军机。光绪三十三年朝考授军机章京。入民国,历任县长、军法处长、襄阳留守处司令、太湖县财委会会长等职。图九:殷氏祖堂

(本篇完)

2017-10-14


 

天华革命烈士纪念碑与烈士墓——卒子走遍安庆

天华革命烈士纪念碑与烈士墓

——安庆近代革命系列

第136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天华镇天华村的命烈士纪念碑与李排长、黄昌华、詹经理、朱文奇等烈士墓。图一: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

  卒子曾到访位于太湖山区的天华镇,在马庙村马庙组断腰山山坡的顶部修建了天华革命烈士纪念碑与烈士墓,墓内安葬着十二位“三战”烈士,整个烈士墓占地约四百平方米,卒子向投身革命的烈士默哀,“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精神”。图二:天华镇地处大别山腹地

    很多朋友并不知道,在安庆地区有着悠久的革命传统,太湖县与湖北的数县交界,这里是大别山腹地,革命先烈们通过大山的隐蔽,投身革命行列。天华镇是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下辖的一个镇,做为太湖县进山第一镇,既是典型山区。图三:革命烈士雕像(非安庆地区)

    天华镇原名黄镇公社,后改为界河乡。九十年代由界河、辛冲二个乡合并设立黄镇镇,2004年,黄镇镇更名为天华镇,镇名源于“品遍锡兰和宇治,清芬独赏我天华”,又将大山乡、李杜乡(何岭村除外)并入天华镇,面积188平方千米。图四:人民英雄纪念碑与烈士碑

    天华村地处海拔六百至八百米的山区,属高寒山区。这里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麦为主,这里崇山峻岭与,有独特的花岗岩地质与奇峰峭石、断崖云岭、悬泉飞瀑、是一处有着自然风景和人文历史资源的地方。图五:烈士碑

    在一处山坡的顶部修建了天华革命烈士纪念碑与烈士墓,安葬着李排长、黄昌华、詹经理、朱文奇、朱桃枝、刘荣宗、詹启和、詹高荣等烈士。图六:革命烈士像一

    据了解,黄昌华是太湖县马庙镇西冲人,生于1918年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终年29岁。黄昌华出生家庭贫困,生前以卖工度日,受尽了旧社会的剥削和压迫。1947年间,在党的领导下,他的家乡解放了,并成立了农会组织,不少青少年踊跃参加民兵,保卫红色政权。黄昌华同志亦于那时参加了黄大乡农会,并先后任农会主席、贫民团长等职。同年农历十二月14日,国民党廿五师在猎虎队的配合下,突然包围了农会,黄昌华同志不幸被捕,同时被捕者有许多,当天就被押往太湖县,关入监狱,至1948年农历元月,黄昌华同志被害于城外北门沙滩。图七:革命烈士像二

    从1939年2月中共太湖县委撤出,到1947年10月中共太湖县委重建,太湖县党组织及其领导的武装主要活动于蕲太英浠边区,太岳潜边区,太宿望湖区等根据地。当时太湖玉珠畈成立中共鄂皖地委,后独二旅重返大别山,坚持鄂皖边区游击战争。图八:革命烈士像三

    随着皖江地区形势日益紧张,国民党反动派控制了多数城市,1946年4月,华中分局曾指示将皖西大队改建为皖西支队,由于部队处境困难,改建工作未能进行。此时,潜太县大队在刘秀山、张有道、张国平的带领下,活动在潜山万山以西的白马潭、五庙、黄龛,岳西的柳畈、店前、冶溪,太湖的黄岗、佛图、洪家岭、天台山直至太湖城郊。图九:革命烈士纪念碑与烈士墓

    1946年10月至1947年3月,由于皖西工委和皖西支队执行了正确的政策和作战方针,支队常打胜仗。在游击活动区域内,各阶层亦发生了有利于皖西工委和皖西支队的重大变化。图十:烈士墓

    经过艰苦的斗争,到1947年6月,游击队发展到100余人,皖西工委决定将其编为皖西人民自卫军第二支队第二连,任命詹启成为连长,詹万友为指导员,仍坚持在太北一带进行游击活动。图十一:革命烈士纪念碑

    1947年8月上旬,中原军区独二旅第四团派李育昌、李汉廷随同石光明(太湖县太平人)到太湖县组织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活动。随后,国民党太湖县政府勾结宿松自卫队和安庆自卫团,从四面合围游击队。游击队突围时,在宿松大王庙遭到敌人伏击。由于兵力悬殊,游击队被冲散,部分队员牺牲。图十二:缅怀革命先烈

(本篇完)

2017-10-15


 

香山寺三座石塔与墓碑——卒子走遍安庆

平峰香山寺三座石塔与墓碑

——安庆石塔系列

第136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官庄镇平峰村的大香山寺三座历代祖师塔和居士塔碑。图一:潜山县官庄镇香山

    大香山寺坐落在安徽省潜山县西北隅官庄镇境内的香山峰下,始建于盛唐时期,清朝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先后由“一心”、“忠节”、“常法”等法师发心重修,建成三栋佛殿和二十间僧舍。图二:释果静大师石塔

    1908年常法大师雄心壮志、募化十方,铸造巨钟一口,铜身银顶,其高3.2米,围6米,厚0.23米,重万余斤,上刻一万二千多人名,故名“万名钟”,居全国最大,堪称禅林一绝,每日晨钟暮鼓,声传千里,绕梁三归。图三:民国石塔造型独特

    松林掩映下的禅院,庄严肃穆,钟石和鼓石座落左右,拥有“佛国三千大世界,天下禅林第一家”的佛国景象,1984年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寺庙。图四:民国二十八年碑记

    大香山寺建成已过百年,地处安庆市潜山县官庄镇,背后的官庄香山峰有景点燕子崖,狮子洞。香山峰顶更是风景绝美,云山雾绕,一望千里,有猪婆奇石,名钟曰万名。景色宜人,实乃渡假的好去处。图五:民国期间的吴居士石塔

    今天卒子介绍的香山寺历代祖师塔,多为民国期间建造的石塔,其中一座为五代师姐桂微念石塔。桂微念法师墓塔原位香山寺塔院,建于辽民国初期,用石料雕刻并组合而成。图六:潜山官庄大香山寺

    石塔选用香山的石料雕刻并组合而成的石雕八角形三层密檐式塔,坐西朝南,通高约二米多。在方形塔基上方为八角形须弥座,其束腰上下石檐都雕有莲花。塔身为八棱柱,塔身背面石碑刻有“大香山寺五代师姐桂氏微念墓茔”的塔铭。图七:吴居士石塔

    塔身上方为三层石雕塔檐,在檐与檐之间有石雕花饰,檐角与檐角之间雕有瓦垄、椽头。塔刹部分的下面是一层八角形刹座,顶部安有葫芦形宝珠。整座石塔形制庄重、典雅。图八:吴居士石塔

  另一座石塔,为在香山寺修行过的一位吴居士的石塔。这座石塔并不雄伟,高仅二米,背后有一块“护修吴居士塔碑”。图九:五代师姐桂微念石塔

    该墓呈建于民国期间,成交椅形,宽约二米余、深约三米,是一座八边形墓塔,墓前有石作须弥座祭台。墓塔背面的“护修吴居士塔碑”几个字尚清晰可见。墓志嵌于六边形墓塔的背面。图十:二座石塔相距很近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二座民国期间的石塔边,还有一座建于同时代的石塔。这就是释果静大师石塔,上有“释果静大师刘老孺人”字样。这三座石塔完整地保存至今,实在是难得的历史遗存,是一笔宝贵的移民文化的历史财富。图十一:三座民国期间石塔各具风格

(本篇完)

2017-10-16


 

高河南湖一条船——卒子走遍安庆

高河南湖一条船

——安庆近代革命系列

第136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高河社区的独秀公园南湖上的一条仿制游船,这不是一条普通的游船,它有着非同寻常的历史,在十九大召开之际,卒子介绍这里。图一:独秀公园指以纪念陈独秀先生而建起的公园

  怀宁县,隶属于安徽省安庆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皖河下游。怀宁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怀宁建县于东晋时期,是古皖国的所在地,安徽省的简称“皖”即由此而来。在16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怀宁曾长期省、府、县同城而治,其中府、县同城而治690余年,省、府、县同城而治178年,史称怀宁是安徽的“首府首县”。图二:独秀公园

  怀宁山水钟灵、俊彦辈出,有被誉为“千年一人”的清代书法大师邓石如,中国**主要创始人陈独秀,“一代完人”、著名教育家的王星拱,“两弹元勋”邓稼先等都是怀宁人。图三:陈独秀石雕像

  怀宁是“戏曲之乡”,是我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的发源地、京剧的前身徽剧的发祥地。“四大徽班”晋京献演,名震京城,这四大徽班中,有三支是从怀宁的石牌走出去的,所以戏剧界曾流传一句话,叫“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这里的“石”,就是指怀宁县的石牌镇,说明了怀宁在中国戏剧界的重要历史地位。图四: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南湖

怀宁,文化之乡,人文荟萃。中国**创始人之一陈独秀就诞生在怀宁。独秀公园,位于高河镇高河社区,占地十二万平方米,是一处以纪念中国**主要创始人陈独秀和彰显怀宁地方文化特色为主题。建有新青年雕塑、陈独秀史料馆、县美术馆、仿南湖游船、黄梅阁等景观。图五:新青年石雕像

怀宁新县城高河城内,有因陈独秀而得名的独秀公园。整个公园的设计和建筑风格以纪念中国**主要创始人陈独秀和彰显怀宁地方文化特色为主题,园内水面、绿地、广场、拱桥等相间交错。伫立其间、仰望历史,缅怀先烈、追思过去,展望未来,更使人心潮澎湃,干劲倍增。图六:陈独秀先生主编的《新青年》

独秀公园内,有陈独秀史料馆、仿制南湖游船、黄梅阁等景观。仿“一大”会议建造的陈独秀史料馆,珍藏有关陈独秀的许多史料和文物,站在青砖碧瓦前,让人不禁缅怀起一代伟人在党的初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图七:独秀公园

  独秀公园内南湖内,有根据中共“一大”会议仿制嘉兴游船一艘,按模型原样仿制了一艘画舫,作为南湖革命纪念船,供群众瞻仰。现在怀宁县南湖革命纪念船停泊处岸上,仿制以前南湖的画舫、赤壁(膊)船、仅供游客观览。图八:南湖是独秀公园内的小湖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7月30日晚,因突遭法国巡捕搜查,会议被迫休会。8月2日上午,“一大”代表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张国焘、刘仁静、周佛海、包惠僧等,由李达夫人王会悟作向导,从上海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在南湖的一艘丝网船上完成了大会议程,宣告了中国**的诞生。图九:南湖内的仿制“画舫”

安庆市怀宁县这只仿建的“红船”,不仅集无锡丝网船、灯船的优点于一身,而且船上的屏风、气楼的雕刻图案,如花卉和戏曲人物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只“红船”竣工后至今仍停泊在高河南湖烟雨楼东南方向。图十:中共“一大”代表

  1921年7月底,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上海转移到嘉兴南湖一艘画舫上继续举行并闭幕,庄严宣告了中国**的诞生。这艘画舫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红船”是中国**的“母亲船”。“红船精神”是教育当代中国**人的无价瑰宝,是用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在中国**走过了九十年奋斗历程的时候,必须充分挖掘并利用好这一独特的政治资源,不断发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积极作用。图十一:高河镇仿制南湖中共“一大”会址

(本篇完)

2017-10-18


 

双溪五百年苦槠树——卒子走遍安庆

双溪五百年苦槠树

——安庆古树系列

第137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泥溪镇双溪村的一棵国家一级古树,有着五百余年树龄的古槠树。东至县是长江南岸一座美丽的县城,但在解放后经历了一段并入、并出的身世。东至县1953年2月归属安徽省安庆专区;1959年5月原东流县、至德县合并为东至县,属安庆专区;1965年7月,东至县改属池州专区(地区)。1980年1月改属安庆行署。1988年9月,池州行署恢复,东至县复属池州行署至今。图一:双溪村头

  泥溪乡地处大石公路线上,东邻利安、石城,南接西湾乡,西连昭潭镇,北靠官港镇,西北依梅岭山脉与江西省彭泽县浩山乡分水为界。过去常常与几位摩友骑着摩托车行驶在这条路上,现在泥溪乡升级为泥溪镇。图二:双溪村的古槠树

  泥溪镇是安徽省东至县辖镇,东至城南四十公里处,地处龙泉河中上游。泥溪镇是由2007年原泥溪乡、西湾乡合并而成,属浅山丘陵区。图三:古槠树干

  泥溪境内群山环抱,东有下马尖,南有老虎洞,西有西峰尖,北有老虎头;龙泉河、双宁河、程家冲河、新河等,流经双龙、泥溪、隐东、宋阳四上村,汇集于龙泉河流入鄱阳湖。图四:这辆小红车已经行驶11万公里,走遍安庆200多个乡镇1400多个村居

  双溪村位于泥溪镇东南部,东邻木塔乡梓桐村,南与西湾村接壤,西通中洲村,北连水村村,几年前,卒子曾到访这里,双溪村境内有许村,是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村落。图五:五百余年古槠树

  双溪村由于人少,仍然保留着原古生态气息。远远望去,古生态鳞次栉比。走近双溪村,看到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令人感叹!村内里面有很多古代的生活用具,是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好地方!图六:小摩托立于古槠树下

  双溪村头,有一棵500岁苦槠树,古槠树,树龄约500年,一级保护古树,位于泥溪镇双溪村村头约一公里处,是皖西南现存不常见的苦储树王。图七:古槠树局部

 经历了五百余年的风雨,这棵有着五百岁的苦槠树王,是国家一级保护古树。古树身高约十多米,腰围约二米余,冠幅东西十多米、南北十米余,需要三个成年人才能抱得住其腰。图八:成年人站立于古槠树前

 五百余年来,长年的日晒雨淋,古树历经沧桑,因为枝叶茂盛,目前已列入保护对外,也已挂牌入编,专人看护,这棵古树或是元末明初从江西迁入的移民种植在村头的古树。图九:古槠树保护牌

  2015年安徽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第0017号代表建议的答复,就《关于将池州市东至县或该县部分乡镇划归安庆的建议》回复,由于当时省委省政府从全省布局分析的综合判断,认为不宜将东至县大渡口、胜利两镇划归安庆市,将来或将整个东至县整个划入安庆市管理。图十:双溪村的古槠树干

(本篇完)

2017-10-20


 

柘林百年前榨油大石碾——卒子走遍安庆

柘林百年前榨油大石碾

——安庆古石构件系列

第137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柘林村的一个百年前榨油的大石碾,通过这个大石碾展现出百年前安庆周边县市的曾经的繁荣。图一:石碾示意图

  柘林村位于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西北约五公里处,距离市区约二十五公里。柘林村东面与新义村乡渔场、南面与柘山村广圩渔场及迎江区老峰镇长山村、西北面与将军村破罡湖、西南与宜秀区白泽湖乡先峰村接壤。图二:村民使用石碾古法榨油

  柘林,安庆话为榨林,是安庆郊区一个历史悠久的的古村落,这里是长江的滩涂渐渐围堤而建成的村庄,历史上就是安庆蔬菜和农作物产地。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卒子见到柘林村历史上著名的“糟油坊”的遗迹!图三:村民使用石碾古法榨油

  柘林村历史上著名的“糟油坊”的遗迹现在已经建起了一处养殖场,养殖的不是别的,而是蛇。高大的建筑很难想到它就是曾经的“糟油坊”。图四:石碾榨油

  这块直径约一米余的的油坊石碾现存于柘林村一户村民家门口。据说,潜山一位民俗爱好者以500元想收藏,又有其它地方的收藏者分别以800元不等想从村民手上购得此物。图五:百年前石碾

  据卒子观察,这块石碾子,大的直径有一米一至一米二,厚度达四十公分左右,重量达一吨左右,为巨大的整块麻石打磨而成,据村民介绍油坊里原有四块这样大的石碾,这块大石碾是互相对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圆形轨道里碾压油菜籽的,从碾子和轨道是上留下的均匀光滑的痕迹来看,这个石碾子使用有些年头了。图六:古石碾为麻石雕刻而成

  百年前,安庆周边的郊区百姓就是使用这种原始的方式碾菜籽榨油的,在100多年前的柘林就有“糟油坊”,大大小小的油坊有多家,周边产业更是鳞次栉比,这里盛产的各种油料以质量上乘而远近闻名。图七:榨油村民与古石碾想像图

  从石碾中间的圆孔用来安装碾梁,据了解,所谓的油坊只是个统称,在安庆各县市区多个乡镇和村居都有叫油坊和榨油为乡镇和村居名的,说明当时这些乡镇和村居都是油坊,碾坊负责是粗加工,作用就是将榨油用粮食碾压成粉便于制作油饼,而油坊只负责精加工直至出来成品,这石碾子就是碾坊主要设备,在没有自动机械动力的时代,石碾是碾压大豆或花生制作榨油原料的专用工具。图八:古法榨油

  石碾子中间有一个穿轴的洞,插上一根横梁后就是碾梁,再与轨道圆心处的主轴相连接,碾梁围着轨道圆心主轴运转,碾子在轨道上滚动,轨道上铺大豆、花生或其他榨油粮食,碾碎后再经制饼、压榨等工序榨出油料。这种碾子无论在碾坊还是在油坊,在100多年前,甚至数十年前,都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图九:巨大榨油古石碾

  光滑的石碾经历多年的使用已是光滑如镜,糟油坊的遗迹发现有力印证了历史上柘林是一处非常繁华的商业古村庄,这个巨大的石碾是流传下来的传统手艺,都是柘林村历史上民俗文化与产业发展的有力物证。图十:杭州出土的巨大榨油古石碾与安庆长风乡的大小一致

  历史上,柘林村盛产油菜花,油作坊在以前那是相当发达,除了今天卒子拍到的石碾之外,还有石槽、石碾都分别不知去向,这些正是百年前油坊里的榨油工具。图十一:巨大榨油古石碾雕刻精美

    据记载,油坊最鼎盛的时期是在明末清初。油坊的生产流程是:以一石菜籽为一作,生菜籽上锅炒,炒至味香色黄,不能炒过头。再上石磨初磨,有机器可以粗轧,将轧后的炒菜籽料倒入碾槽碾。图十二:古石碾想像图

  经过数次碾成粉后,上蒸笼蒸熟,再将熟料包成饼,由麦草或稻草外套竹圈的菜饼上木车挤榨出油。基本上出油率为三成,榨出的油顺着油槽流进油桶的时候,飘香四逸。在明清之际,安庆各地有上千家油坊,榨出的油供应整个皖西南几百万人口食用。仅一个季节长风乡的柘林村油坊生产菜油数量达万斤。图十三:巨大榨油古石碾

(本篇完)

2017-10-22


 

双丰110年枫香树与曾修巨墓——卒子走遍安庆

双丰110年枫香树与曾修巨墓

——安庆古树与古墓系列

第137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原安庆市雨坛乡双丰村的一个百年古树与古墓,雨坛乡隔湖望宜,自古属安庆地区。图一:雨坛乡双丰村

    双丰村位于原安庆市枞阳县雨坛乡西北部,与会宫、义津镇接壤。这块区别旱地水田肥沃,湖叉河网交错,村庄风景优美,农业资源丰富。图二:双丰110年枫香树

   数年前,卒子曾到访双丰村,见过这里一棵有着110多年的枫香树,还有离枫香树不远的清朝康熙五年的古墓。图三:双丰110年枫香树

   双丰村旱地水田肥沃,湖叉河网交错,村庄风景优美,村头这棵枫香树并不数年长者,卒子在雨坛乡见到,仅百年以上的古树还有很多。图四:双丰110年枫香树

    枫香树是一种常见的落叶乔木,树龄高的能达到几百年,树高通常能够达到数十米,今天卒子介绍的110年枫香树胸径达七十至八十公分,树皮灰褐色。图五:双丰110年枫香树

    这棵枫香树已经挂牌,据说此树喜温暖湿润气候,性喜光、耐干旱瘠薄。图六:双丰双丰110年枫香树

    枫香树在全国比较常见,秦岭及淮河以南各省,亦见于越南北部,老挝朝鲜南部。树脂供药用,能解毒止痛,止血生肌;根、叶及果实亦入药,有祛风除湿,通络活血功效。木材稍坚硬,可制家具及贵重商品的装箱。图七:双丰双丰110年枫香树

   雨坛乡是安庆市区东部第一乡,由于近百年的战火,现在周边大枫树较少,安庆宜秀区有一个大枫乡因村里原有枫香树而得名,现该枫树已不存。图八:双丰曾修巨墓碑

    今天卒子介绍的枫树为村里的大树之一,树龄已经110年,较为少见。枫香又叫枫树,是落叶乔木,枫香树在我国园林中常作庭荫树,可于草地孤植、丛植,或于山坡、池畔与其他树木混植。图九:双丰曾修巨墓局部

    枫香树常与常绿树丛配合种植,秋季红绿相衬,显得格外美丽。离枫香树不足数十米,有一座清朝康熙五年(1667年)的曾修巨墓,墓冢呈西南方向,有墓碑,此墓山被当地人称为“曾墓山”。图十:双丰曾修巨墓

   曾修巨墓冢约有五十平方,墓碑上刻有其儿孙的姓名,昭示着这座古墓主人曾有过显赫的身份。年深日久,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这座古墓已经遭受严重的破坏,当地人对这座古墓的主人知之甚少。图十一:双丰曾修巨墓局部

    谁能解开这座古墓的神秘面纱?从曾修巨墓碑的面积大小和碑上刻的碑文看,这座有着三百五十多年历史的坟墓,墓碑上端多刻有对阴宅主人的说明文字。从墓葬分析,这可能是宗族村落的公冢,当然这也只是一种猜测。图十二:双丰曾修巨墓

   有关曾巨修的生平简历子孙、造葬时间及风水坐向目前资料基本没有,但从这座古墓并非民间一般的墓葬,从立碑规格看,这座古墓未能详述的是墓碑的形态。墓碑上其字体、尺寸,以及雕镂的图案,都充分体现了当时匠人发挥其美术天份,可以说是一种较未为人注意的民间艺术。图十三:双丰曾修巨墓冢

(本篇完)

2017-10-23


 

百子山金岭寺——卒子走遍安庆

百子山金岭寺

——安庆寺庙系列

第137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山口乡百子山村的一座寺庙,二年前卒子曾介绍这座寺庙背后的万佛洞。图一:远望百(柏)子山

    山口乡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以境内山口镇而得名,古称皖口,其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金岭寺与万佛洞位于山口乡百子山村的金岭。图二:新修建的偏殿

    百子山村有很多旅游景点,有著名的中共柏子山区委旧址“杀尽(汗)奸”石刻、柏子晴岚景点、金岭寺和万佛洞等。图三:重建的金岭寺原殿

    山口乡以境内山口镇而得名,古称皖口,其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图四:重建的金岭寺大殿

    山口乡原属怀宁县,后划入大观区,大观区又名西市区,是安庆市的始源之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拥有二千多年的灿烂历史。图五:金岭

     山口乡百子山村地处山口乡东南方,东临石门湖,南至山口镇村,西落集镇与中心村接壤,北靠怀宁县月山镇,总面积约十平方公里。图六:金岭寺原殿建于八九十年代

     金岭寺始建于何朝不详。地处百山山村金岭,这里原属怀宁县,部分地带属喀斯特地形山地,金岭寺原建筑遗址位于丘陵山地,寺庙后毁,现在重修的金岭寺在原遗址重建,现存面积约数千平方米。图七:金岭寺门前的夯土

     百子山村内有中共柏子山区委旧址“杀尽(汗)奸”石刻、柏子晴岚景点、金岭寺和老虎洞。图八:金岭寺碑记

     金岭寺遗址现残存一块碑记,碑记上记载着该寺由周边村民共同捐赠修建而成。图九:重建的金岭寺

     金岭寺原建筑有夯土台基和大量的青砖和小瓦等建筑构件,初步认定遗址为清朝时期建筑遗址。图十:金岭寺原殿门头

     金岭寺背后原有一个喀斯特溶洞,名为万佛洞,卒子曾深入洞内,洞内有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图十一:金岭寺局部

    金岭寺始建于何朝何代不详,此寺因山间有溶洞而建寺,这里有深厚的人文资源,确实是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图十二:金岭寺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为九十年代建起的一座二层楼建筑,传统的飞檐,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闪亮。显得几分仿古色古香气息。古朴的木格窗棂,净土法门。图十三:金岭寺

     金岭寺为住宅式的建筑,配以佛堂式的造型,背后的万佛洞也是一处著名的旅游点。图十四:金岭寺

[size=0.83em]15.jpg (348.7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2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2017-10-25


 

包家王家祠堂——卒子走遍安庆

包家王家祠堂

——安庆祠堂系列

第137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包家乡包家村的一座王家祠堂,二年前卒子曾与摩友骑车来到这里。图一:远望已经倒塌的王家祠堂

    王家祠堂位于安庆市岳西县包家乡包家村的一个山坡间,建于清朝,总面积约二三百平方米。图二:倒塌的王家祠堂两侧图绘与石构件

    王家祠堂建于清朝,具体年代不详,前后三进,约二三百平方米,第三进是祖堂。图三:远望王家祠堂一侧砖墙(注意屋顶部的图绘)

    王家祠堂现在已经全部倒塌,是原六安地区划入安庆地区管理的乡镇。王家祠堂屋顶绘有图案,各种神兽与花卉的图案。图四:王家祠堂里的木雕

    王家祠堂使用了大量的圆木,其木刻与木雕全是立体雕塑,艺术价值极高。王家祠堂有百姓说始建于清同治年间,是乡邑自行捐资兴建的王氏的专祠。图五:王家祠堂四位图

    王家祠堂是典型的皖西南建筑,前后三进院落,中轴对称,有门厅、东西厢房、三进祖堂,房屋多间。图六:王家祠堂里的木雕

    包家乡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西北部,地处皖鄂两省三县(岳西县、霍山县、英山县)结合部 ,距离岳西县城五十余公里。图七:王家祠堂的马头墙

    安庆市包家乡东与青天乡接壤,南与和平乡毗邻,西与湖北英山县草盘镇、六安市霍山县太平乡交界,北与霍山县太阳乡相连,包家乡原属六安市霍山县,岳西建县时划入。图八:王家祠堂已经倒塌

    这是安庆地区最北部的一个乡镇,是一处古建筑。由于王氏后裔陆续迁走,所以王家祠堂也在近十多年未曾翻新而倒塌。图九:王家祠堂里的柱础

    王家祠堂被毁后,留下一堆遗憾!图十:王家祠堂另一侧砖墙

    王氏先祖自迁入霍山山区之后,艰苦创业,后来王家中出了不少英才,尽管由于世事沧桑,王家祠堂已先后改建为小学、村委会办公用房,但历经风雨至今仍能留存下来的一些东西,哪怕只是一堵墙壁,几块石头,也都承载着先祖殷切的期盼和愿望,承载着后辈沉甸甸的责任。图十一:王家祠堂门头已经倒塌

     王家祠堂现存的马头墙与木雕实为清朝的精品,过了多少少之后王家祠堂遗址,谁又会想起今天照片里的祠堂。图十二:王家祠堂

(本篇完)

2017-11-26


 

宝瓶上马石与雕花石门墩——卒子走遍安庆

宝瓶上马石与雕花石门墩

——安庆古石构件系列

第137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范熊二烈士专祠内的一对宝瓶上马石与一对雕花石门墩,介绍不妥之处,请斧正。图一:宝瓶上马石一侧

    在安庆地区广袤的土地上,不知道有多少像卒子今天介绍的上马石与石门墩。图二:宝瓶上马石正面图案与石门墩正面图案

    这些石雕门墩与石雕上马石,经过长期岁月沉淀,已经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古石雕文化,这些石雕题材多样,受到历史上安庆地区富贵人士的喜爱。图三:宝瓶上马石另一侧图案

    在明清二朝,安庆地区大多数的权贵人家的大门外两侧放置一对石门墩,这些石雕石墩有些十分精美,犹如一对保护神,看守宅门。屋证人也想通过石门墩避邪驱恶,守门看户。图四:宝瓶上马石正面图案与侧面图案

    今天卒子介绍的原博物馆收藏的安庆地区宝瓶纹样上马石,就是是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中的一种石雕精品。因为“瓶”与“平”同音,这种雕刻有宝瓶纹饰象征平安、吉祥的寓意,被民间各种装饰中被广泛使用。图五:宝瓶上马石另一侧图案

    这种宝瓶纹饰,相传在藏传佛教寺院中有一种瓶,瓶内装有净水(甘露)和宝石,而瓶中插有孔雀翎或如意树。即象征着吉祥、清净和财运,又象征着俱宝无漏、福智圆满、永生不死。宝瓶也为佛家“八吉祥”之一,表示智慧圆满不漏。瓶梵语音译迦罗奢,又称如意瓶,吉祥瓶。图六:石门墩一面图案

  在这对上马石二侧的石雕上,就刻有宝瓶图案,瓶中还插了鲜花,边上笙饰,其实这也是宝瓶纹饰和其他物品组合的常见图案之一,“瓶”与“平”同音,“笙”与“升”同音,寓意着官运亨通、反映出当时安庆地区的先祖们追求名利,希望官运亨通的心愿。图七:石门墩二侧图案

    在这对雕刻有童子图案的石门墩,是一组以花卉、童子图案为组合纹样,构图饱满,造型丰富,体现出浓浓的书卷气。历经百年、流传至今,除了其吉祥的寓意外,还有其本身丰富多样、精美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其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图八:宝瓶上马石图案

  从这二对雕刻有各具形态、纹样精美的石构件看,稳重大气,图案对称,无论是作为单独纹样本身,还是石刻所表现出的艺术形式,都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和很有视觉冲击效果,像这样图案精致、经久耐看,寓意丰富的石雕图案,真是安庆的石雕文化的精品。图九:宝瓶上马石一面图案

[size=0.83em]07.jpg (566.4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46 秒前 上传

(本篇完)

2017-10-27


 

大观亭上二棵百年古树——卒子走遍安庆

大观亭上二棵百年古树

——安庆古树系列

第137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德宽路街道办事处大观亭社区的二棵百年古树,介绍不妥之处,请斧正。图一:日本人拍摄的东门迎江寺与西门大观亭照片

    大观亭旧址位于安庆市大观亭街56号这一片区域。周日上午卒子再次来到这里,大观亭面临长江,境界开阔,气象雄伟。图二:大观亭旧址平山头

    据了解,大观亭始于东汉,盛于唐宋。吴名风在《游大观亭记》中曾说:“亭据山巅,在忠宣墓侧。为皖省第一名胜之区”;民国四年(1915年)《怀宁县志》记:“...士大夫从公来游,俯瞰长江,一泻千里,闾阎两岸,樯舳迷津,皖中风景俱若勇跃奋迅而出也。”可见“大观远眺”名不虚传。历代文人墨客跋涉登陆临,对景抒情、怀乡思古,留下许多优美的诗文。明清时期,其境内的大观亭就与武昌黄鹤楼、江洲庾楼并称为“长江三楼”,素有“皖省第一名胜之区”之称,曾被列为“安庆八景”之首。图三:平山头一侧110年二级古树

    大观亭有元末郡守余阙葬,建于明世宗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系两层砖木结构,画栋飞檐,负山面江,环境清雅,素称“皖省第一名胜之区”,被列为“宜城八景”之一。建亭后,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留有大量诗词、楹联。清朝咸丰年间,兵燹亭毁。同治年虽有重建,但由于世事乖谬,兵荒马乱,各处景点渐渐破败。图四:110年二级古树朴树枝繁叶茂

    据《怀宁县志》记载,康熙二十三年,巡抚徐国相重建大观亭。清朝末民国初时,大观亭景区是“皖省第一名胜之区”,被称为“省会绝妙江山”。清朝咸丰三年,太平军战乱中大观亭尽毁,同治年间巡抚彭玉麟重修。辛亥革命后,安徽都督柏文蔚在大观亭景区内的望华楼设立陈列馆,陈列徐锡麟烈士生前衣物和战刀,马炮营起义范传甲等八名烈士和刺杀五大臣的吴越烈士的遗骨也安葬于大观亭后的平头山。图五:大观亭相关资料图片

     清初至民国期间,安庆作为安徽省省会,城市发展领先于全国,晚清曾国藩等中兴名臣大力推行洋务运动,在安庆率先进行近代化,大观亭得以在此期间进行大规模复建。在清朝政府主持下,修缮余阙墓园,也陆续新建了一批重要建筑。民国建立后,大观亭作为忠烈之魂所在地,又成为纪念徐锡麟等辛亥烈士的场所。1938年安庆沦陷,成了日军飞机轰炸的主要目标。到抗日战争结束,整个大观亭景区的建筑只剩下断壁残垣。图六:110年二级古树朴树需要三个成年人环抱

   平山头顶原有大观亭和望华楼两座主体建筑,北侧呈中轴线分布有赤帝祠、度生庵(又名“痘神庵”)、平头山皖江九烈士墓,南面为余阙墓园及其祭祠。但还有众多当时种植的树木被大家忽略,那就是今天卒子介绍的二棵百年古树,榆树与朴树。图七:110年二级古树朴树保护牌

    大观亭其内涵是文化精神。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曾屈身于大观亭后山上的天花禅院(痘神庵)中,勤勉研习书法,终成一代碑学大家,房屋虽已残破不全,但依然是书法爱好者心中的朝圣地。上世纪90年代,日本书道会访问安庆时,还专程来到这里拜谒。邓石如的书法风格古朴、雄浑苍茫,特别是将篆隶发挥到极致,备受世人所推崇,并将碑学推向书坛的巅峰,它与时俗馆阁体格格不入,表现出勇于探索的精神。图八:大观亭相关资料

    在建筑文化上,大观亭遗址中轴线上曾建有“上达楼”,清朝咸丰年间毁于太平军炮火之下。1908年,安徽巡抚冯煦在其基址重建起一座新楼,名曰“望华楼”。据了解,望华楼是一座的西洋券廊式砖木结构建筑,现不存。图九:110年二级古树朴树枝繁叶茂

   在众多文物已经消灭以后,唯有这两棵古树依然保留下来。据卒子推测,这两棵二级古树,为一棵110年朴树和一棵110年榆树。这不但是文化的遗产,也是历朝历代安庆官员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图十:110年二级古树榆树枝繁叶茂

    大观亭是安庆的,更是安徽的,还是全国的。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文化的认同、精神的寄托,成为国家历史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重要依托。图十一:110年二级古树榆树枝繁叶茂

    这二棵古树,均为110年,倒算种植年代约是晚清光绪二十六年左右,1900年。年轮久远,饱经沧桑。如今枝繁叶茂葱茏翠绿,可曾想过百年前安庆的苦难。这棵古榆树高18米,距地面一米处树胸围3米,胸径1.5米,三人合抱方能围拢。这棵古朴树高17米,距地面一米处树胸围2.5米,胸径1.3米,也需要三人合抱方能围拢。图十二:110年二级古树榆树枝繁叶茂

    有关大观亭的更多文物,卒子下次将继续为大家介绍,与一位九十岁左右的老人聊天时卒子发现,他就是十多年前偶遇卒子的老人,十多年过去,老人依然健在,老人说患有高血压,有朝一日大观亭重建之后站在大观亭瞭望长江,是他一生的夙愿。图十三:110年二级古树榆树枝繁叶茂

(本篇完)

2017-10-30


 

白龙岛龙王庙——卒子走遍安庆

白龙岛龙王庙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37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黄尾镇白龙岛的一座古寺,介绍不妥之处,请斧正。图一:猴河水之间的白龙岛

   黄尾镇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北部边陲,西北与霍山县磨子潭镇接壤,东南与岳西县头陀镇、青山乡毗邻。黄尾镇是大别山北坡深山腹地的一个人口小镇,这里曾是三省交界和临边的古镇。图二:双河口

   黄尾镇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文化遗址,今天卒子介绍的地方就是风景如画。今天卒子介绍的云峰峡谷中的彩虹瀑布景观为华东一绝,颇负盛名。图三:双河为猴河与黄尾河

  白龙岛是云峰峡谷中的一个二条河相交的岛屿,这现在是彩虹瀑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岛上有座龙王庙。白龙岛鸾回凤举、卓然嚣外,浩浩焉似泛沧溟之无极。图四:二河之间狭窄之地形成双凤洲

   白龙岛鸾回凤举、卓然嚣外,岛上翠藤并野花争妍。位于岛中的龙王庙是一座近代重修的古寺,其中一座清朝光绪十多年的石刻。上面记载着村民捐赠和化缘记录。在这里能够清楚看到彩虹瀑布!图五:双凤洲又称白龙岛

   龙王庙具体记载,从碑文上记录,清朝光绪十年(1871年)记载:“双河间有龙王庙”。关于龙王庙的来历,在黄尾镇民间广为流传着一个脍炙人口的传说。此处略。图六:白龙岛   

    龙王庙,其中只是一处遗址。位于岳西县黄尾镇白龙岛一侧。始建于清代中期。坐南向北。仅由大殿、两厢组成。占地面积约不足百平方米,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悬山青瓦顶。图七:龙王庙重修碑记

   传说有双河中一条猴河中有仙猴潜藏水底,故名猴河。河间建有庙,名龙王庙,当地村民祭祀龙王,天旱时在此祈雨。庙内现存清朝重修碑及祈雨灵应碑。图八:龙王庙局部

    大别山彩虹瀑布风景区位于安徽省岳西县黄尾镇境内,风景区方圆四十平方公里,核心景区有梦幻彩虹瀑布和原生态猴河峡谷,还有历经猴河与黄尾河交汇后洪水冲刷而形成的许多河心洲、小岛,从而组成了数千米的山水画廊,因此大别山彩虹瀑布风景区可谓集峡谷、瀑布、丽水、文化为一体的山水景区。图九:龙王庙

   猴河峡谷风景优美,猴河发源于大别山主峰白马尖、天河尖,因峡谷内有猴群出没,猴河由此得名。猴河两岸群峰迭起,奇锋错列,河谷纵横,蜿蜒曲转。猴河峡谷全长8.5公里,谷深500多米,峡谷中悬崖峭壁,藤蔓垂壁,地势险峻,人迹罕至,至今仍保存原生态。图十:龙王庙四拼图

(本篇完)

2017-11-01


 

马岭宋家老屋——卒子走遍安庆

马岭宋家老屋

——安庆古宅系列

第138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水吼镇横中村的一座古宅,横中村原为横中乡,人口最多时上万人,现在不足五千人。介绍如有不妥之处,请与卒子联系,及时更正。图一:远望横中马岭宋家老屋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水吼镇横中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这里一条余家河从山间流下,其历史悠久、河上架有永镇桥结构稳固、造型美观而享有盛名。横中村位于安庆市潜山县水吼镇的西南面,东与高峰村交界,南临与太湖县、西与风光村接壤,面积二十多平方公里。图二:近看马岭宋家老屋

    数年前,卒子曾到访横中村,去过一个叫马岭的古村落。这个古村落位于一个山坡下,这里有着丰厚的人文历史。据了解,这个小小的村落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村中原有百年以上古树有十几棵,最大的是一棵需要四个成人才能围抱住,可惜现不存。图三:马岭宋家老屋大门

    这个叫马岭的古村落,实际是顺山坡地势而建,四周为山、中间盆地,高低错落、参差不齐,看似凌乱,但由石阶小道、石头小桥把小村各个角落串联起来,鳞次栉比。这里估计原有几十户人家,如今只剩下几栋古民居,卒子见到像宋家老屋已经破败不堪,留存许多断墙残壁,四处杂草丛生,树林茂盛,乡野气息浓郁。图四:马岭宋家老屋局部

    马岭,一个地名,传说太平军曾路过此地,抓走周围几个村子的男丁充军。留下不少故事,这里翻山就到了太湖县境内,因此有太平军路过是完全有可能的。图五:马岭宋家老屋局部

    宋家老屋为前后三进古民居,现已破旧不堪,漫步在杂草丛生的小径中,其历经沧桑印在老屋的墙上,深厚悠久的历史底蕴,透发着古朴淳厚的美感。图六:马岭宋家老屋局部

    老屋原有两侧厢房,厢房之间纵横交错、还有石阶小径,经历岁月风化的建筑物、如今的狭窄小道、石头小桥、老式物件等“原汁原味”的景象,别有一番风味。图七:马岭宋家老屋局部

     宋家老屋始建于何朝何时不详,据村民介绍始建明朝,祖上京兆郡世居。但从建筑物风格看,应该是清朝中期约道光年间建,整座宋宅共四百平方,由前后三进构成,建筑中使用了很多木雕,其雕刻艺术己发展至较高水平,故宅内雕镂手法由平面浅浮雕向深浮雕和透雕转变,精美绝伦。图八:马岭宋家老屋匾额

    宋家老屋整座宅院注重风水,冬暖夏凉,并且设计精巧,宋家在横中算是大户人家,人丁兴旺,老人家讲有人制匾送往来,而家族分支收到牌匾后往往会凑以几百银元回礼,意味从此家中有族人身有功名有所靠山了,所有族人可以得到庇佑回复之意。从这些老人家口传下来的轶事中,其实也可以体会出一种中国传统的乡绅文化,别有一番风味。图九:马岭宋家老屋墙基与山墙局部

    据老人家讲,里面的雕刻是当年由宋家请专门的师傅整整雕了近一年多才完工,花费极大,可以说在马岭一带的古宅中,是雕刻最为精美,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图十:马岭宋家老屋局部

  宋家老屋主落大门上方悬挂“厚德延龄”牌匾,从牌匾上可以看出,自清道光到光绪年间,宋家几代共出过多位读书人,故有人送来版匾,也是名符其实的书香门第。图十一:马岭宋家老屋木窗

  宋家老屋的墙基由一块块青石垒成,坚固如初。墙角处有波浪纹的石装饰。门框是石质的,上面雕刻有图案。房屋的梁、椽等处全部采用木刻花纹,斗拱上有镂空的人物图案,山墙上也有许多精美的扇形的花草纹,立柱的柱础四周雕有各式花纹,让人目不暇接。图十二:马岭宋家老屋石门框

    宋家老屋现已损毁严重,现在只剩下不到一半了。在经历风雨侵蚀后,曾经辉煌煊赫的宋家老屋,显得破败不堪,看到那似乎即将掉落的砖块,和斑驳沧桑的老墙,让人顿生一丝丝的落寞与凄凉。图十三:马岭宋家老屋内屋雕花木床局部

(本篇完)

2017-11-02


 

观音南巷古井——卒子走遍安庆

观音南巷古井

——安庆古井系列

第138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观音南巷的一口古井,这口井井位于观音南巷26号古民居内,井宅藏古井,别有一番味道。介绍如有不妥之处,请与卒子联系,及时更正。图一:观音南巷26号古民居

    安庆老城里过去很多地方都有老井,现在通过探寻这些历朝古井的遗迹,来探索安庆过往历史。卒子不久前通过手机拍摄了大观区观音南巷的一口古井,这口古井也是西门曾经繁荣的见证。图二:观音南巷此户民居已经被立保护性建筑

    卒子出生在与观音巷不远的大王庙街,小时候这条街仍然繁华。小时候见过伞厂还做过油布伞,刷过桐油的油布伞一股香香的味道。听老人西门一带主要是湖南做伞的。安庆人称外迁人口很多外号,卒子小时候听外公说,皖河过去就是胡角下,湖南人称为“驼子”,山东人称为“侉子”,在安庆西门一带也曾留下清朝中兴大臣曾国藩遗迹。据安庆老一辈文史爱好者讲述,安庆西门沟儿口在清朝时期聚集了众多的湖南人,他们都是曾国藩带来的湘勇,就是后来横扫太平军的湘军。至于为什么曾国藩为什么要把他的湘军,按排到沟儿口,主要是西门河系发达,直通皖河至长江,所以曾国藩派他的老乡驻守此处。图三:观音南巷古宅里的古井

  西门的观音巷一带,过去曾经一度繁荣。小小的一片区域,自从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八月初一曾国藩创建的湘军攻克安庆后,就再也不平凡。这些湘勇平时以手工业者为主,在没有自来水的岁月里,这些军民饮用水自然就要靠这些古井来维持。数百年来,西门观音巷一带附近居民的生活用水都靠老井来维持,像卒子今天介绍的这口古井,它不但是一口古井,还是一口私人家的古井。这口安庆古时普通的生活用井,饱含着周边老居民对它具有的特殊感情。图四:观音南巷古宅内宅门框与湘勇真实照片

    观音巷这户人家,想必当年也是财富一世,自家院内有这样一口古井,在井边淘米、洗菜、洗衣,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绵绵数百年延续下来,如今只剩这口古井。图五:观音南巷古井与南京东阳双井相似

    通过这口古井井口的井圈看,为青白石雕刻的井圈,井圈直径约为八十公分,高约七十公分。从这个井口往下看,能看到井圈璧上几片杂草叶,井里有水仅能饮用。这口古井距离现在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清朝时期想必很多湘勇也使用这口井来取水。图六:观音南巷古井

    从这口古井井圈看,可能是清朝年间的古井。这口古井取水方式依然延用手提水桶打水法,就是取水人用双手向上拉绳子取水,这口古井从历史的角度看是比较有价值,希望能够挂牌进行了保护。图七:观音南巷古宅内屋与木梯

  卒子通过介绍这口古井,透过井圈看年代,再可由专业人员通过井壁或砖来看始建于明朝?还是更早的元朝或是宋朝?不知道是先有这口井,再造老宅,还是先有老宅再挖古井,不管怎样它已经烙下了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图八:观音南巷古井与驰骋大江南北的湘军

  从卒子观察事物的角度看,观音南巷古井有些类似南京市栖霞区的双井,位于栖霞区栖霞街道东阳古镇老街上的宋代东阳街双井,该双眼井有上下两层井栏,井沿上一道道被绳子磨出来的凹沟显示了其历史的久远。即使碰到干旱年份,双井水量也很充盈,至今村民仍从井中汲水饮用。图九:练勇真实照片

(本篇完)

2017-11-03


 

八一革命烈士墓群——卒子走遍安庆

八一革命烈士墓群

——安庆近代革命系列

第138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腊树镇八一村的革命烈士墓群。不妥之处,请批评指导。图一:怀宁县腊树镇镇牌

    抗战爆发时期,安庆地区怀宁县有腊树、雷埠、石牌及望江、太湖、潜山相邻地区热血青年,在查化群、霍震、产耀华、郝晓群、陈一萍等带领下,成立怀宁县(含第四区)抗敌后援会,地址在查家祠堂(腊树镇八一村)开展宣传动员抗日和募捐等活动。图二:腊树革命烈士墓群大门

    随着组织的不断扩大,不久与安徽省动运会地下党负责人张劲夫接上联系,改编为省动委会第十四工作团,同时成立了第十二工作团,由查化群(腊树人)任团长。图三:查化群同志墓碑与革命烈士照片想像图

    那时,安徽省第九游击队驻防怀宁,按照省工委指示,查化群奉命在腊树红庙建立地下交通站,转接地下党和军队往来人员,转送进步青年前往新四军,此时腊树地区是怀宁抗日大后方。图四:查化群同志墓保护牌

    查化群(1915—1943年),原名鸿志,又名曼云,化名华春,腊树查家老屋,今怀宁县腊树镇八一村人,抗战时期中共怀宁区委书记。图五:烈士墓园

  查化群少时就读于太湖鹿磨山小学。1931年考入贵池乡村师范学校,他一面勤奋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一面参加革命活动。回家后在郝家山一带宣传土地革命,被省保安司令部逮捕,投入安庆监狱,后取保释放。图六:查化群同志简介

  1937年9月,与陈一萍(后名洪沛)、郝晓辉等人发动组织郝家山一带进步知识青年和流亡学生成立“抗敌后援会”,在郝家山、石牌及太、望、潜边境开展抗日救国宣传。1938年6月,日军进犯石牌,他率“后援会”人员,转至岳西店前河,成立“皖一行政区抗敌工作队”就地开展活动。图七:查化群同志墓

    1938年11月,查化群被调任省动委会第二十四工作团团长,在立煌麻埠一带进行抗日宣传工作。此时加入中国**。12月,经省动委会推荐(中共鄂豫皖边区委员会同意)、省民政厅委任为怀宁县第四(石牌)区区长,旋又在党内担任中共怀宁区委书记。图八:潘红银同志墓

  1939年4月以后,在继任县长胡邦宪(现名胡允恭,中共早期党员,被王明路线排挤脱党,1982年恢复党籍)的积极支持与配合下,利用公开合法身份,掩护革命,积极开展抗日活动。经常赤脚草鞋,风餐露宿,率领抗日工作团,到集镇、乡村及军队驻地宣传抗日;组织广大群众,募捐物资,慰劳前方将士;动员青年参军参战,走上革命道路。图九:查化群同志墓侧面

    1939年5月,怀宁驻军攻打日军占领的安庆城,他组织担架运输队入城送弹药、救伤员;战斗结束,又匆匆赶回石牌,召开千人大会,欢迎部队胜利归来。协助县长胡邦宪在长江北岸设立检查站,建立递步哨,参与计划制订,负责挑选、组织递步哨人员。由于选人得当,组织严密,所传信件,未出一次差池。还协助胡邦宪搞坚壁清野,防范汉奸侵入,查禁走私贩毒(鸦片)。在斗争中先后担任中共太湖特支委员、潜山特支委员,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增强党的战斗力。图十:潘红银同志墓

  1939年9月,怀宁斗争形势逐渐恶化,皖一行署专员张威遐亲自到怀宁,与黄定文秘密策划,准备逮捕化群。幸得胡邦宪闻讯,及时通知和掩护,查化群和吴传福等6人迅速撤往无为解放区,10月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庐江)学习。不久,他和吴传福受组织派遣,又秘密回到怀宁,与坚持地下工作的郝晓辉一起,恢复党的组织。12月,国民党掀起第一次**高潮,怀宁城乡一片白色恐怖。他根据上级党组织指示,在红庙(今腊树镇芝岭村)建立地下交通站,分批撤出了已暴露政治身份的**员和政工干部。最后自己也安全转移到无为解放区。他走后,石牌地区民众,在石牌三道桥立碑,颂扬他的功绩。图十一:李结海烈士墓

  到达无为后,即被分配到新四军二师四旅任副官主任。不久调到四旅参谋处任作战参谋,参与作战方案制定,做出不少成绩。不幸的是:正当他为国立功之时,却在锄奸运动中于1943年春被内部错杀,酿成触目惊心的“华春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安徽省委主要负责同志非常重视华春案件,经过复查核实,1981年安徽省委作出了为查化群同志平反、恢复名誉和恢复党籍的决定。沉冤终得昭雪。现在在腊树烈士革命墓园内,还安葬着其它几位革命烈士的遗骨,向革命烈士致敬。图十二:李结海烈士墓碑

(本篇完)

2017-11-06


 

民族明朝陈铭石及后裔墓葬群——卒子走遍安庆

民族明朝陈铭石及后裔墓葬群

——安庆古墓系列

第138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走遍安庆》通过对皖西南重镇安庆历史文化梳理和挖掘,以简介形式进行推介,是了解安庆的一个窗口,更是对外宣传的索引。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江镇镇民族村明代陈铭石及后裔墓葬群。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图一:明朝陈铭石及后裔墓葬群

    在皖西南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昔日不为人知的皖南小镇,正在以其神奇的发展速度和特有的馒头、包子等发酵面食特色产业经济为越来越多的国人所熟悉,这就是安庆市怀宁县江镇镇。江镇镇,位于皖河之滨,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被称为馒头之乡,大小店铺遍布全国各地大中城市。图二:明朝陈铭石

    在明朝两朝中,江镇更是在历史上也曾留下过属于它的辉煌。地处大别山余脉与长江、皖河之行系,境内古墓众多,其中明墓就有很多。在这些明墓中,最重要的当然还是明朝各个姓氏的家族葬群。由于目前能够找到的现成资料过少,卒子希望能够广泛搜集此墓主人及其后裔的信息。图三:明朝文人像

    今天卒子介绍的民族村明朝陈铭石及后裔墓葬群,在一条省道的路边,可惜时过境迁,很多当时的地名已经无法考证。从这座明代墓群分布看这是陈氏的家族大墓。依据现有资料推测,此处墓葬群是清朝时期进行改建或迁至于此。从此墓葬群分布看,阴宅距离前方河滩较近,受限于狭窄地域,据分析其后裔恐不会将先祖安葬于此有关。卒子站在背后的高岗处远望,发现绝大多数明墓皆依山而建,均符合当时的风水格局。图四:明朝陈铭石墓与想像图

    据墓志铭记载:墓主人姓陈,名铭石,字不详,祖上应不是安庆地区本土人氏。从墓碑看,保存比较完好,碑高约一米,宽七十公分,厚约二十公分,碑体文字清晰可辨,柳体楷书书写流畅,清秀坚劲书法功底深厚。根据碑文记载,这块墓碑是明考文学陈铭石的墓碑,立于清朝康熙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图五:明朝陈铭石后裔郡庠生墓碑与想像图

    陈铭石,明朝人士。文笔豪放。关于其本人的记载并不多,只知道陈铭石在明朝随军征讨屡有战功,明朝的丝制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陈铭石墓原为青砖拱形合葬墓,其后裔多为土坑室墓。朝朝家族墓葬群对研究明朝安庆地区历史无疑提供了更加可靠和科学的现实依据。图六:明朝陈铭石后裔邑庠生墓碑

    据了解,陈铭石后裔中多位都是庠生,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 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庠序即学校,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时自称庠生、生员等。岁试前由县府二级进行予试过关的称“童生”,再岁试过关者称“秀才”。秀才进入县、儒学读书后称"生员",因学校又叫庠故又称"庠生" 。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他们向官署呈文时自称庠生、生员等。图七:明朝陈铭石墓葬群

(本篇完)

2017-11-07


 

观音巷天花庵(痘神庵)赤帝祠群体建筑与残碑——卒子走遍安庆

观音巷天花庵(痘神庵)赤帝祠群体建筑与残碑

——安庆寺庙道观与古碑刻系列

第138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走遍安庆》通过对皖西南重镇安庆历史文化梳理和挖掘,以简介形式进行推介,是了解安庆的一个窗口,更是对外宣传的索引。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观音巷的天花庵(痘神庵)群体建筑,与三块天花庵(痘神庵)残碑。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图一:观音巷天花庵(痘神庵)赤帝祠群体建筑现存唯一照片

    今天卒子介绍的地方,有太多的历史印迹,不仅有邓石如读书处,还有天花禅院、天花庵、痘神庵等等等等。“邓石如读书处”又名“完白山人旧馆”、“完白山人读书处”,位于安庆西门外大观亭后山的痘神庵内。痘神庵是一座主祭痘神的小庙。痘也叫天花,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旧社会小孩子们常受到这种疾病的威胁。痘神即主司麻豆(天花)之神,所以痘神庵又名天花禅院。图二:完白山人正是邓石如

    据民国四年《怀宁县志》记载:“痘神庵即天花禅院,在正观门外余忠宣公祠后,不知建自何年。清朝乾隆壬辰(1772年)巡抚裴宗锡捐廉买隙地重修,四十九年(1784年)僧悟本又式廓焉。悟本字云衫,思从完白山人学书,特为山人辟憩息之所。后武进李兆洛题其处曰‘完白馆’。”图三:观音巷邓石如读书处保护牌

    晚清民国时期,来天花禅院探寻邓石如遗踪的文人着实不少,相关记载散见于当时人的文集中。然而,经过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的沧桑岁月,“邓石如读书处”几乎不为人知了。直到1983年,它才又被安庆著名文史学者金杏村先生发现,金先生在《一代高人留胜迹——“完白山人读书处”》一文中说:“去年我参与大观区编史修志工作,为调查大观区的名胜古迹,曾登大观亭旧址,在平坦如坻的旧址俯瞰,破败的天花庵、赤帝庙一一映入眼帘,可是出我意外的‘完白山人读书处’,仍完整的保存在天花庵之后坡上……循着赤帝庙前石级而上,走进‘读书处’。”图四:邓传密(石如儿子)书法一

    对于金先生发现的这处古建筑是不是‘完白山人读书处’,如今有很多人表示质疑。如今天花禅院的门侧墙壁上嵌着一块石碑,依稀可辨是清朝光绪七年(1881年)捐资重建赤帝祠石碑,那么这处古建筑恐怕是赤帝祠。痘神庵与赤帝祠一墙之隔,位置上是很接近的。“完白山人读书处”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观音街,为天花庵(痘神庵)群体建筑的一部分。邓石如,清著名书法篆刻家,怀宁人。生前与天花庵主悟本和尚过从甚密,庵主专辟此屋(在天花庵西隔壁与天花庵并排,今天花庵还较为完好,庵内有粗大圆柱),供其读书、挥翰之用。李兆洛所题“完白山人读书处”石额,早已佚失。又名“完白山人旧馆”。图五:邓传密(石如儿子)书法二

    邓石如读书处依大观亭北面山阜围墙而建,坐南朝北,砖木结构,高5.7米,进深9.8米,通面阔四间(正房三间,配房一间)13.8米,占地面积约二百平方米。前廊深1.8米,为二步梁,廊前有天井庭院,与大观亭故址的山阜接壤,倚山筑石垒墙。1984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应邀为读书处题额。1990年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六:观音巷天花庵(痘神庵)赤帝祠群体建筑

    邓石如原名琰,因避仁宗讳,遂以字行,少读书,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性廉介无所合。时翁方纲擅篆分,以石如不至其门,为之。刘墉、陆锡熊见其书,皆大惊。自成一家,世称邓派。其祖、父均酷爱书画,皆以布衣终老穷庐。清朝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在两湖总督毕沅处做了三年幕僚。邓石如(1743-1805),号完白山人,安庆怀宁人,清乾隆、嘉庆年间书法篆刻名家。他在家乡安庆留下的遗迹主要有三处,分别是五横乡的铁砚山房、集贤关的集贤律院、大观亭后山的邓石如读书处。图七:观音巷天花庵(痘神庵)赤帝祠群体建筑

    痘神庵“邓石如读书处”的房基与房前空地原应该为邓石如读书处,首先来看两张老照片,照片是1959年安徽文物部门调查各地古迹时所拍摄的。第一张照片上是一间茅草屋,屋前放着两架纺车,还有一只母鸡在觅食,注意细看屋前与屋侧摆放着一些条石等石构件,旁边还码放着一堆青砖。照片背面文字注:“房基与房前空地原为邓石如读书处”。从那次调查情况看,“邓石如读书处”应该在1959年前就已经被拆除了。图八:镶嵌在天花庵(痘神庵)赤帝祠群体建筑墙璧上的石刻

    痘神庵又称度生庵,民间混称。照片为痘神庵的大门,中间正门敞开,依稀可见门内有两人在神龛前烧香祈福,正门为石拱门,尚能看到石基上有雕刻纹饰,门上有一竖式匾额,只能看清最后一字是“庵”字。侧门已用砖砌封闭,侧间可能已作它用。据程小苏《安庆旧影》介绍:“痘神庵于民国十年(1921年)经予添建,改办第四小学。”这张照片应该是今天唯一能见到的痘神庵大门照片,为这处古迹留存下了难得的影像资料。图九:观音巷天花庵(痘神庵)赤帝祠群体建筑

     安徽博物院收藏的一幅邓传密(邓石如之子)书法作品题识中,发现了一段关于邓石如与安庆天花禅院的记载,内容是《荀子·劝学篇》,在最后一屏正文后,书有三列题识,如下:皖省西门外有天花禅院,左眺龙山、柏子,右瞰鸭渚、石门,饮瀼泉,观芙蕖,为郡中游览胜地。先君子乡城往来寓此,盖数十年。颜其厅事曰:‘裁云补衲之庐’,为书大幅篆、隶各一于壁,后之好古君子多于此访寻遗迹焉。癸丑孟陬,皖城陷没,烈焰弥天,寺院尽毁,奚有于碧纱之中文字因缘耶?辛酉之秋,湘乡相国毅勇侯、威毅伯昆仲戡平乱虐,慎简贤良,乃得我善征先生明府君摄宰是邦,出水火之民,登衽席之上,其年竟有能于当时劫火中,拾得院中隶幅,跻堂以献代寿觥之称者。府君珍弆有年,今闻兹院重兴,慨然出之,俾刻之,裁云庐壁返珠,还去思之情,岂有既乎?因书此奉呈,匪敢云报,聊永矢高谊于弗谖耳。同治戊辰立冬后二日,皖山遗民邓传密并识,时年七十有四。图十:天花庵(痘神庵)赤帝祠碑刻一

     这段题识的开篇介绍了安庆天花禅院周边的名胜:大小龙山、百子山、鸭儿塘、石门湖,瀼泉等,并提及“先君子”(指其父邓石如)当年从乡间进城每每住在天花禅院,这与文献记载相符。而又补充了一条重要史料:邓石如曾为天花禅院写过篆书和隶书“裁云补衲之庐”两幅大字,并刻于壁上,后来好古的人常来此寻访、观摩。题识的后半部分,又提到了诸多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癸丑孟陬即为咸丰三年(1853)正月,太平军攻陷安庆,战火中,天花禅院难逃一劫,院中的邓石如书法作品自然不知踪迹。辛酉(1861年)之秋,曾国藩、曾国荃兄弟率湘军击败太平军,收复安庆,并广纳贤良,起用“善征先生”来治理安庆。“善征先生”就是贵州独山人莫祥芝(1827-1890),字善征,曾任怀宁县知县,他与其兄莫友芝都是曾国藩幕府中的重要人物,精通古籍、书画,好收藏。图十一:天花庵(痘神庵)赤帝祠碑刻二

    邓传密题识中记述:当时战火之中,莫祥芝在天花禅院中拾得邓石如隶书“裁云补衲之庐”幅,如获至宝,悉心收藏很多年。当听说天花禅院要重建时,莫祥芝慷慨的拿出这个字幅,重新翻刻于壁上,恢复了“裁云庐”的旧观。邓传密由衷感激,于是书写了这幅《荀子·劝学篇》隶书作品奉呈给莫祥芝,以永远牢记这份情谊。关于太平天国战乱后,天花禅院的重建,《怀宁县志》的记载是:“咸丰三年毁。同治间,僧一乘募化重建。”邓传密这段题识的落款时间是同治戊辰,即1868年,那么可推知天花禅院重建应该就是在这一年。完白山人早已不在,但仍保留了这处“读书处”。此后“读书处”也成为了大观亭景区的胜迹之一。1896年,李鸿章侄子李经达作诗《丙申挈仲秋内子儿女登大观亭》一首,诗中有言:“半醉重寻邓石楼”,此乃“读书处”知名度高的很好例证。时光荏苒,战乱无情。曾经盛极一时的大观亭景区,历经抗日战争的炮火和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后,几乎成为一片废墟。图十二:天花庵(痘神庵)赤帝祠一角

(本篇完)

2017-11-08


 

方湾铜安寨——卒子走遍安庆

方湾铜安寨

——安庆军事旧址遗址系列

第138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尽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石关乡方湾的铜安寨。图一:远望大别山群山

    铜安寨是一处建立在大别山腹地,群山峻岭之间的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军事山寨,它地处石关乡东部方湾组境内,因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太平起义军在此处修筑工事,建寨铜安寨而得名。图二:群山之间藏山寨

    铜安寨的主峰1342米,是一处寻古探幽、徙步登山之地。卒子一年前应石关乡瓦窑岗度假村刘叔邀请来到久负盛名的铜安寨。图三:铜安寨顶能够看到几个乡镇

    铜安寨的寨名,据说,是因为它坚不可破,故名“铜安”。铜安寨,准确高度是1342.3米,是岳西与潜山交界的群山,全长约六十公里,古为潜霍两县界岭。岳西县高山多枝尖至二祖山一段山脉为大别山东部江淮主分水岭。图四:站在铜安寨顶

  作为安徽省江淮流域的分水岭,岳西的多丛山脉以南有支脉四条,之前卒子曾介绍过一些。今天卒子再次介绍太平寨支脉,这条支脉起自铜安寨向东南经太平寨(1251米)至驼背尖(1039米)。东为巍岭乡,西为石关乡。图五:近看铜安寨山峰

    驼背尖东北面经杨家大岗(1046米)、墙板石(623米)至龙井潭两河口,驼背尖南面经滴水岩胡家坳(723米)、香炉岩、庵基坪,止于板舍。实际上这条山脉是整个皖西南至淮河流域的至高点,山的这面小溪流下汇成河流入长江,山的那边小溪流下汇成河流入淮河,所以说这是安徽江淮分水岭。图六:站立铜安寨顶能够看到群山

    在这群山之间,有一处太平天国军山寨遗址,全寨约有数十平方公里,全是陡峭石山,主峰海拔1342米,主峰即是山寨最后防线,为典型的以峰为寨型军事山寨。图七:主簿乡

    铜安寨顶部有一口石井,据说多年前还有井水在其中,现仅留井圈护石半块,上面雕刻有花纹,为太平军为数难少的历史印迹之一。图八:群山之间、沟壑丛生

    铜安寨三面皆是悬崖,只有一面能够通行,在这条坡度为三四十度的坡面,太平军建起了铜安寨寨墙和寨门,可惜多年前寨门已经倒塌,长达数百米的寨墙却很坚固。图九:铜安寨寨墙

    铜安寨寨墙使用山间的石料为建筑材料,大块平整的作为内外面,小块和碎石作为加固和填充,整个寨墙呈“S”型,外墙离地约十米左右,内墙离地约二米左右。图十:铜安寨寨门

    铜安寨寨门及寨门护墙由山间的巨石经过人工打磨建造而成,是安庆众多山寨中造型比较规整的一座。其中,寨门高达数米,全部由巨石建筑而成,可惜已经倒塌多年。图十一:铜安寨近景

    寨门皆为千斤巨石垒砌,两边门石上有人工打造的方洞,那是用于关山门时横插木杠之用。寨门上方有两根碗口粗的古藤横架其上,如两条乌龙相拼相搏。图十二:比较规整的石寨墙

    寨门中间宽约六尺,能容许四个甲兵同时从中通过。太平军的历史距今一百多年了,关门可作为今人怀古凭吊的文物。图十三:铁钎雕琢的痕迹

    除此之外,峭壁之上,一夫可守。清朝时期,太平军义军在此立营抗清。据说,清朝在石关、主簿曾围攻多时,皆不能破山寨。图十四:铜安寨顶

    铜安寨顶上有二块巨石,其中一块名称为印章石,卒子在岳西县刘氏宗亲的扶助下,爬上印章石,用双腿摇晃之后,这块重达数十吨的巨石居然能够晃动起来。印章石与旁边的巨石之间形成一线天。图十五:比较规整的石寨墙

    铜安寨不是一个孤立的山寨,旁边还有一个太平寨。两寨有县崖相连成环抱的形态。崖旁两小路连接。县崖环抱之中有深潭和瀑布,两寨隔山相峙,崖下小溪入深潭,山上仰视,能够看到方圆几十公里的动静。图十六:比较规整的石寨门

    铜安寨还有崖石刀斧和铁钎的遗址。最特别的是顶部的巨石上,还有约杯径的旗杆孔,当年太平军为壮声势,用木插入孔中,可以立旗。图十七:比较规整的石寨墙

    安庆地处皖西南,又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军事重镇,安庆有着悠久的历史。铜安寨自身是没有很多的历史,从明朝至清朝留下的这些历史遗迹,为安庆的历史又添加了几份。图十八:在巨石上开凿的痕迹

    安庆有很多的山寨,像铜安寨这样记载详细、建筑精美的山寨,是研究太平天国时期军事的重要依据。山中的太平军山寨为此处的大寨!不知道太平天国北伐名将李开芳或是其它大将是否来过这里驻扎。图十九:比较规整的石寨墙

    目前,铜安寨发现多处太平天国起义军作战遗址,寨墙、旗杆眼、石臼、摩崖符号等。从现存遗址遗物看,铜安寨曾是太平军的中军大寨,四周现存寨墙遗址,寨墙边有许多栏杆桩眼。峰下平坦处曾是起义军的落帐地。图二十:铜安寨主峰顶

    铜安寨与对面的大攻包之间有条山沟,是当年太平军来回穿插的据点,相传为当年太平军练兵集合和遇敌情传令时附近的几座山寨都能遥相呼应。图二十一:铜安寨顶的水井护石

    铜安寨现存已经倒塌的寨门巨石石条倒在碎石堆里,册寨顶部较为平坦,为当年太平军储存粮食和物资的仓库,寨周围有两道石磊寨墙及部分石屋遗址。图二十二:山寨旗杆孔与印章石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转战在皖、鄂、赣等地的山区,铜安寨是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修筑的古堡。因为这里是潜山、霍山、舒城三县交界处,能够控制东西交通,南北行人,战略意义重大。图二十三:不太规整的石寨墙

    铜安寨是大别山的名寨,四面笔立,易守难攻,能藏兵上万,至少千余人。一般山寨的寨门都筑在山上险要处,铜安寨的寨门也不例外,建在山顶的腰部,当年太平军兵多将广,无所畏惧。图二十四:寨顶的水井雕花护石

  铜安寨关门前方,一条山溪从云端中跌落,飞珠溅玉,下有清潭乱石。河谷两岸杂生着许多乔木和灌木。其间野藤缠络,鸟兽出没。抬头仰视,峰高千米,天空一线,不见日月。图二十五:铜安寨主峰

(本篇完)

2017-11-15


 

朱湾梅氏民居旧址上屋——卒子走遍安庆

朱湾梅氏民居旧址上屋

——安庆古宅系列

第138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陈汉乡朱湾村梅家河梅氏民居旧址上屋。图一:远望朱湾山水之间与墙壁上斑驳陆离的标语

   梅氏,涌现出很多杰出人物,梅艳芳、梅兰芳、梅葆久等等,安庆多数姓梅的朋友都是宿松县陈汉朱湾梅家河的后裔。其中潜山县副书记梅耐雪、怀宁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梅静等等都是宿松朱湾梅家河人。图二:梅氏民居旧址上屋屋顶与一侧

    今天卒子介绍宿松陈汉乡朱湾村梅氏民居旧址上屋。之所以称为上屋,当然区别于不远的梅氏民居旧址的下屋。梅氏民居当然有着不小的来头。图三:梅氏民居旧址马头墙与后一进雕花木门

    清朝康熙年间,宿松梅氏始祖荣道公十世孙怀异公为长子良廷玉、幼子良廷玙始建梅上屋梅下屋两座庄园。今天卒子介绍的是良廷玉建起的梅上屋。图四:梅氏民居旧址上屋屋顶与远望梅氏民居

    卒子多年前,曾到访此处。在与百姓的交流中得知,梅氏民居上屋是梅氏在清朝为官的老爷花了十八年才建起的梅氏古民居。图五:梅氏民居旧址上屋远景与石台阶

    梅氏古民居,有着高大的外墙大门头砖碉。梅氏古民居上屋使用了当地河间的青石大门,七级台阶及门头砖雕饰大门。图六:梅氏民居旧址上屋石阶梯与河滩圆石砌起的屋基

    在一条长长的梅家河沿岸,梅氏先祖中当官的官员回乡建起这幢百年以上建筑。它位于梅家河沿岸一侧。梅氏家族在宿松县拥有多处房产,现梅氏后人偶尔也有到访此处驻足探视。图七:梅氏民居旧址外墙标语

  据卒子观察并根据专家确认,梅氏古民居旧址为典型徽派建筑,原有多户居民居住,今存建筑面积约四五百平方米。两侧厢房均为清朝时间建起。图八:梅氏民居旧址上屋局部

    梅氏古民居上屋与不远的下屋一同被安庆市文物局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是安庆一处梅氏古建筑的精华,此外,卒子曾介绍梅里山庄,也是不多得的古建筑。图九:梅氏民居旧址上屋石雕柱础

  梅氏古民居外墙均由巨大的青砖砌建,第一重大门及门头砖雕别致。高大的门楼夹壁大门套,中间有穿孔。图十:梅氏民居旧址上屋局部

    梅氏古民居中堂厅及穿花门壁,非常的精美。因此建筑年代远,其中很多故事,目前该建筑仅被县文化部门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图十一:梅氏民居旧址上屋木雕精湛

     梅氏古民居大门墙顶背面砖雕,非常精美。两侧厢房阁楼,穿堂过弄,柱梁交接木雕,体现出当年精湛的工艺水平。图十二:梅氏民居旧址上屋保护牌

     梅氏古民居第二重大门和夹壁门套,堂屋与厢房天井内隔墙,堂屋穿花木门,使用了雕花六角石柱墩,雕花鼓型石柱墩等。图十三:梅氏民居旧址上屋高大的封火墙

    特别是梅氏古民居上堂屋南北厢房绣楼,那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门扇,隔穿梅河上屋远眺,风景无限。图十四:梅氏民居旧址上屋

(本篇完)

2017-11-16


 

网友评论

锟斤拷锟斤拷要锟斤拷录锟斤拷趴锟斤拷曰锟斤拷锟 登录 | 注册 |
发布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