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卒子走遍安庆》长篇地方文史资料——卒子游记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

作者:82009314   来源:8264社区    348261人关注 2017-9-19 13:41

公园文庙大成殿与南乡捐碑——卒子走遍安庆

公园文庙大成殿与南乡捐碑

——安庆安庆寺庙道观系列与碑记系列

第142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市级市)文昌办事处公园社居委的文庙和大成殿。图一:文庙大门

安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桐城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桐城为安庆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春秋为桐子国,唐朝至德初建县制,崛起于明朝,鼎盛于清朝,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称天下。历代名人、桐城派代表人物均留有丰富的遗存。古建筑更是灿灿如珠,烘衬出这座古城的文化风采。在众多的古建筑中,尤以桐城文庙超群绝伦,光彩夺目。图二:文庙保护牌

桐城文庙为明清以来当地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雄居县城中心,面临广场,正对繁华街区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环拥,如众星拱月。据《安庆府志》、《桐城县志》,文庙原在县城东郊外,始建于元朝延祐初年(公元1314年),元末毁于战火。明朝洪武初移建于今址。后因屡遭兵火与风雨侵蚀,明清两朝修葺19次。虽然迭经废兴,而今还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庙,仍然格局堂皇、古朴典雅。图三:大成门

文庙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中心,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主要建筑有门楼、宫墙、泮池、泮桥(又名状元桥)、大门、崇圣祠、土神祠、东西长庑等。占地总面积达3200平方米。主次建筑,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好似一组凝固的美乐章。门楼正鎏金“文庙”二字,系赵朴初先生题书。图四:外墙与介绍牌

主体建筑大成殿,面对月台,前眺大成门和门楼,两侧接东西长庑,檐廊回绕,院落开阔,中铺石板,为晋谒道。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建筑风格具明清特色,兼有辽金遗风,是古建筑研究的珍贵立体资料。图五:泮池

通观文庙建筑群,不仅石坊冲天,飞檐凌空,气势宏伟,还有许多造型优美、精巧细致的砖刻、木雕、汉白玉雕,仅文庙门楼就有镂空木雕、浮雕六十多处,“孔子生平故事”、“渔樵耕读”、“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等图案,逼真传神,生动有趣。文庙内设有桐城县博物馆,馆藏文物从新石器到宋瓷,从李公麟的画到方以智的书,从雍正御赐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的虎铜印到乾隆御题碧玉铭文板指,总计1245件,其中一级文物24件,二级文物125件,还有多件难得的稀世珍宝。图六:远看大成门

文庙门楼,三开间亭阁式建筑。砖木构架,其墀头、斜撑、额枋、象眼均饰以砖雕、木刻、梁枋撑挑以雕刻或墨绘饰以“入平仲学”、“侍席鲁君”、“可坛礼乐”、“李太白醉酒”、“陶渊明赏菊”、“林和靖观海”、“周敦颐爱莲”、“渔樵耕读”、“太公垂钓”、“文王访贤”、“孟母断杼”、“独占鳌头”、“威震寰宇”、“天宫赐福”、“魁星点斗”、等六十余幅花卉人物图案。门楼正面镂花平枋悬有一长方形“文庙”金字额匾,为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书丹。远眺文庙门楼,正楼侧阁,飞檐层迭,蔚为壮观。图七:南乡捐碑

过门楼即步入汉白玉四柱三门石坊式的棂星门。术头圆形纹饰“腾云”,柱身方形下有扇形“云头”撑石,构架简朴典雅古风。棂星系传说中谷神,立斯门乃“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卒子将再次介绍。向前十步临半月形泮池,池上有砖石拱桥,池桥皆以汉白玉石雕栏杆护配。池中碧水漾漾,金鲤嬉戏,甚是赏心悦目。传闻明清季桐城如“天启六君子”之一的左光斗、“百科全书式”大哲学家方以智、“父子双宰相”张英、张廷玉以 “桐城派”鼻祖戴名世、方苞、刘大魁、姚鼐等到近千们名臣硕儒,于成名前均从桥上步入大成殿祭孔,以到金榜题名,帮誉“泮桥”为“状元桥”,迄今人们仍视登斯桥为吉祥如意之乐事。图八:近看南乡捐碑

在大成门左右两边,立有两块碑记,碑上记述了“南乡捐碑”和“城乡捐碑”兴修之源。立碑时间是清朝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和二十四年(1898年)。图九:城乡捐碑

南乡捐碑碑文上记载,方怀仁、汪正宣、汪沛等人捐款四百元和英洋一百元等等事迹,碑者备也,备也者,乃关于世道人心大有俾益之事。图十:城乡捐款

城乡捐碑碑文上记载,张礼捐洋五百元、方敬思捐洋五十元等等事迹,幸得其人因循开创,堪作远年之规模拮据局势,可为近日之瞻仰,即已具夫少有粗表之体用,亦可以略为备,备叙其事,于石以志。图十一:远看大成殿

文庙与大成殿,悦此地山明水秀,府尊富公,闻之古观,诸士之自力也,逐捐资立碑。命备述不没,首昌施舍,彰乐善永垂,意在于善与人同方为大焉,事有终始,近乎道而已矣。 图十二:大成门与泮池泮桥

下泮桥即至大成门。此门系门厅式梁森构架,阔三开间。硬山到顶,筒瓦顶盖,正脊两面三刀端装饰鳌鱼,四角凌空飞翘。门厅前后之间设壁隔内外厅,并列辟门三道,中门屹立一对石狮,两边侧门各置两只石鼓。毗连门两面三刀侧的崇圣祠、土神祠、各三间,坎墙上轩要格通窗。厅、祠并列相依,删繁脱俗,独具匠心。图十三:孔子与众师像

大成殿,以大成门为界,前后两院落。大成殿,面对磊成门和门楼,远眺一眼贯穿。斯殿系文庙主体建筑,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总面积达425平方米,高达17米,是一座以斗拱为梁柱结点的木构架抬梁大木殿式建筑。大殿采用拼柱、拼梁营造工艺,七架四柱,柱梁简洁,步架匀称。其层檐设斗拱,华拱偷心造,单挑掼拱象鼻形,双挑华拱成蝙蝠状,直接承托挑檐檩,平身科明间两攒,次间一攒,均出45度斜拱、斜角。图十四:大成殿各方位

山面檐拱同,上檐简洁朴素,设枇杷形撑拱承托梁坊,明次间均安格窗通门。山墙正面砌造象鼻形墀头和砖雕耕读图墀头。方砖墁地,平底天花中高三层方形藻井,殿顶铺青灰小瓦和筒瓦,正脊两瑞作鳌吻,戗脊饰套兽,檐口列圆形兽面瓦当。飞檐翘角,悬挂风铎,风动铎鸣。整个大成殿高大、宏伟、壮观,在古建筑中属精品之作,为全国所罕见。图十五:大成殿师像

大成殿,面对磊成门和门楼,远眺一眼贯穿。斯殿系文庙主体建筑,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总面积达425平方米,高达17米,是一座以斗拱为梁柱结点的木构架抬梁大木殿式建筑。大殿采用拼柱、拼梁营造工艺,七架四柱,柱梁简洁,步架匀称。其层檐设斗拱,华拱偷心造,单挑掼拱象鼻形,双挑华拱成蝙蝠状,直接承托挑檐檩,平身科明间两攒,次间一攒,均出45度斜拱、斜角。山面檐拱同,上檐简洁朴素,设枇杷形撑拱承托梁坊,明次间均安格窗通门。图十六:大成殿师像

山墙正面砌造象鼻形墀头和砖雕耕读图墀头。方砖墁地,平底天花中高三层方形藻井,殿顶铺青灰小瓦和筒瓦,正脊两瑞作鳌吻,戗脊饰套兽,檐口列圆形兽面瓦当。飞檐翘角,悬挂风铎,风动铎鸣。整个大成殿高大、宏伟、壮观,在古建筑中属精品之作,为全国所罕见。图十七:大成殿与附属建筑

(本篇完)

2018-01-05


 

枫林凌氏祠堂——卒子走遍安庆

枫林凌氏祠堂

——安庆祠堂系列

第142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马庙镇枫林社居委的凌氏祠堂。图一:枫林

  人之有本,木之有根,水之有源,饮水思源。卒子到凌氏宗祠追念先贤,看到凌氏宗族家史,凝结千载情谊,新修建凌氏祠堂族河间郡敦伦堂淩氏祠堂位于怀宁县马庙镇枫林社区双桥村民组,原水竹庵处建立。图二:枫林凌氏祠堂指示牌

  凌姓,主要起源说法有:源流一:源于地名,出自远古帝王伏羲氏的诞生之地淩,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淩,就是传说中远古第一帝伏羲的诞生之地,因境内有淩水(今京杭大运河泗阳段),因以为地名,先秦时期改称泗水,设泗水郡。淩县,就是秦、汉之际阴淮平原的泗水郡淩县(今江苏泗阳西北部),汉武帝刘彻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置泗阳县,在古泗水北岸,故名。在汉末至三国的战乱时期,其地住民有避难而纷纷外迁者,为将来便于联络,便以居邑古名称为姓氏,即称淩氏,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或避难改姓为氏,后有简笔为凌氏者,世代相传至今。该支淩氏与姬姓凌氏族群没有任何干系,大都尊奉伏羲氏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姬姓凌氏合谱。图三:枫林凌氏祠堂外墙

  源流二:源于姚姓衍生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的后裔,属于以官职名称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所载,周文王的第八个儿子姬封被周武王姬发封在西周之京畿内的古康国之地,称康叔,后周公旦建议周成王姬诵,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都封给了康叔,并建立了卫国,国都在卫(今河南淇县朝歌),史称“卫康叔”。卫康叔有个儿子在周王室为官“凌人”,他的后人就以其官职作为姓氏,由此产生了凌氏。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上也记载:“卫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吴志有凌统。”由于在周天子的朝廷上担任叫做“凌人”的官,所以才“以官为氏”而姓了凌,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凌氏正宗。该支凌氏族人皆尊奉姬康叔为得姓始祖。图四:枫林凌氏祠堂四面

   源流三:源于官位,出自西汉时期官吏陵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陵令,亦称陵台令,稀罕初期由汉高祖刘邦亲设的官职,专职负责守卫帝王陵墓,其职位高于同官秩的食宫令、寝庙令。后来的汉高祖之长陵、汉武帝之茂陵,皆各设陵令、食宫令、寝庙令各一人。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亦皆设有,但官秩降至七品,俸禄六百石。南北朝时期的北梁、北齐,曾一度改称为“陵监”。在陵令、陵台令及其守陵的陵寝关防军将士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陵氏,后避其姓氏字的忌讳,改称为凌氏,世代相传至今。图五:枫林凌氏祠堂大门

  源流四:源于官位,出自东汉、曹魏时期官吏凌江将军,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凌江将军,是东汉时期设置的一种军制官位,为东汉列将之一。到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设魏一人,官秩五品,专职掌控黄河以北蒙古、辽东地区的驻扎大军。按汉朝政治,武官比文官品位降一阶,是控制军队权力的一种体制,因此正五品武将领受的官秩俸禄实与从五品文官一样。在凌江将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号为姓氏者,称凌江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凌氏、江氏,世代相传至今。图六:枫林凌氏祠堂不久有一口水塘

  源流五: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丘穆陵氏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有丘穆陵部落,亦部落名称为姓氏,称丘穆陵氏。丘穆陵氏,亦称丘目陵氏、丘穆凌氏、丘目凌氏等,在北魏王朝于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之后,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的过程中,将丘穆陵氏改为汉字单姓,绝大部分族人改为穆氏,少部分人后来有改为凌氏者,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图七:河涧郡凌氏祠堂

  凌姓主要是郡望河间郡、渤海郡。历史名人还有凌蒙初、凌十八等。凌统,字公绩。三国时期吴国余杭人。十五岁的时候就拜为别部司马,征伐江夏的时候,他作为前锋。曾经与周瑜等在乌林将曹操打败。升迁为校尉。凌统虽然在军营中作了大官,但是他严格要求自己,对待下属也很礼貌,不贪财,重义气,有国士之风。后从征合肥,魏将张辽突然赶到,凌统护卫孙权冲出重围,将士死伤很多,凌统也受了重伤。不久死去。孙权很伤心。图八:枫林凌氏祠堂

  安庆地区的凌氏,主要隶属于华东凌氏分支,也主要是以凌统为先祖的一支后裔。安庆地区的凌氏主要分布在纵阳县陈瑶湖镇凌家花园村;怀宁县高河镇枫树村凌家祠堂、高河镇新山居委会凌半屋、凌家桥、马庙镇洪桥村凌家大闸、凌家山屋、都塘组;宿松县汇口镇汇口社区占港村、九故乡杨茂村元东组、千岭乡雨福村凌老屋;太湖县天华镇涧水村凌家山;潜山县塔畈镇冯冲村。这些地方,卒子除个别地方没有到访,其它基本已经到达。图九:枫林凌氏祠堂正面

  据了解,凌姓的分支从明末清初就来到安庆地区。凌氏宗祠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后又屡次重建,民国期间再次修葺,是凌氏始祖庙,祠中供奉凌氏自始祖以来先人的牌位。现在重修的宗祠是现代建筑物,祠中供奉凌氏自始祖以来先人的牌位。每逢喜庆节日,都在宗祠内宴请宾客及乡里。图十:枫林凌氏祠堂四面

  安庆姓凌的朋友,真不少,卒子就认识一位姓凌的朋友。枫林凌氏祠堂比较难找,乡村小路也是七弯八拐,而新建立的凌氏祠堂常常大门不开,所以很难见到其真容。将来有机会,再进入祠堂内部看看。图十一:凌氏祠堂

(本篇完)

2018-01-08


 

磨塘世则学校旧址——卒子走遍安庆

磨塘世则学校旧址

——安庆近代革命系列

第142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马庙镇磨塘村的世则学校旧址。图一:怀宁丁柱中与其著作《巴斯德传》

世则学校旧址位于怀宁县马庙镇磨塘村,是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交丁柱中先生于民国期间(1930年)创办的。丁柱中,上世纪二十年代留法归来,追随陶行知先生,先后在南京晓庄师范、上海自然学园共事达七、八年之久,大力普及乡村教育,世则学校就是在这种思想引导下建立的。 为劳苦农民子弟开门,普及劳苦大众教育,这是陶先生的一生夙愿,也是世则学校的办学宗旨。学校规定:除交书本费外,其余不收任何费用。从1930年至1952年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该校从小到大,先后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学生走向社会,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世则所走的路就是中国农村教育改造之路,世则的精神就是陶行知倡导的“自立立人”精神。该校也成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怀宁教育园地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赞许。图二:世则学校外墙

上个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黄金十年,又称南京十年、十年建设,是指1927-1937年间建都于南京由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执政的时期。在此期间,中华民国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社会、边疆民族政策等施政各方面皆取得了一定成就,整体为近代中国较高水平。图三:丁柱中年少像与陶行知名句

安庆的世则学校,也是那个时期创建的,该校校名牌匾,和学校大门两边写着十个大字:“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大门头上横书“教学做”三个大字,充分体现出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大门的屏风上悬挂着陶先生的手写体《手脑相长歌》:“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将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礼堂后端的讲演台上方,高悬着陶先生亲笔题写的“自立立人”四个大字的巨型匾额。走廊的各个柱子上都挂着精制的长方形木牌,兰底白字,都写着治学做人的警句格言,多半是陶行知先生的教导。规模相当的图书博物馆,藏书数千册。其中很多是丁先生与陶先生等在上海创办《儿童科学通讯》时编著的儿童科学丛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学生爱读。还有许多植物标本,有些是师生们采制的。至今,有一部分还保留在枫林镇永红小学。图四:世则学校匾额

当时,世则学校开设的课程有:语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常识、音乐、体育、图画、劳作、外语。高年级语文课还教一些文言文。学校重视书法教学。教师丁茂平写得一手好魏体字,学生请他写帖临摹,毕业时都有一定的书法功底。为普及教育,启迪民智,还创办了农民夜校,广泛吸取成年农民上夜校。学校提供灯油和学习用具,不收一文钱。学校自编“农民识字课本”,由教师和高年级住宿生担任教课任务。学校还为附近白天不能上学的穷人家的孩子开设夜读班,教他们念书、写字、算算术。白天课余,“小先生们”还把字块、词块、算术卡片送到田间和“牛背上”,帮助那些穷孩子学习。学校对夜校和夜读班的学生学习成绩定期考核,好的给予奖励,差的帮助赶上。据说,当时世则学校附近的成年人,不识字的几乎没有。图五:世则学校四方图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五月二十七日,日寇侵扰怀宁高河,人心惶恐,师生不安,学校被迫暂时解散。民国二十八年,学校恢复,学生增至六十余人。当年丁柱中逝世,丁承之继任校长。民国三十四年学校更名为“高河乡中心国民学校”,有八个班,学生231人,教员10人;民国三十七年增至10个班,学生400多人,教师15人。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了学校,教师一律保职,学校正常教学。1951年,高河区政府进驻学校,占用了全部校舍。区中心小学迁至丁家老破楼,世则学校停办。1984年,经县政府批准,在原校址恢复了“世则小学”。1996年,学校搬到约二公里外的磨塘村部,改名“磨塘小学”。原来校园及校舍闲置,至今仍比较完好地保存在那儿。图六:丁柱中与世则学校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35年,在中国**“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图七:丁柱中与陶行知

丁柱中(1899年~1940年),丁家栗树嘴(今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马庙镇磨塘岭村)人,著名教育家、科普作家、翻译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行者。1912年留学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归国后,追随陶行知先生教育救国、科教兴国的理想,先后在南京晓庄师范执教,创办自然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和各种工学团,以晓庄精神搞“科学下嫁运动”。著有大量科普读物和翻译世界著名科学家传略。在家乡创办世则学校。抗日战争期间,任怀宁县抗日动员委员会指导员,杀敌除奸。不幸因病英年早逝,终年41岁。丁柱中自幼聪敏好学,性格刚直。7岁上私塾,民国六年(1917年)秋,录取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本科,成绩优异。十一年考入上海震旦大学。震旦是法国人办的教会学校,法语为必修课程。经过一年多的刻苦学习,法籍教授用法语和他会话,为他吐词流利而十分惊异。十二年秋,保送法国里昂留学,攻读电机工程。十六年学成回国。回国前法籍同窗女友请他赴“定婚宴”,意在结为伉俪,他故国情长,婉言谢去。十八年,经好友操震球介绍,到陶行知创办的南京晓庄师范任物理教师。图八:丁柱中画像与宣传墙

1919年3月,晓庄师生为反对英、日舰队侵入长江和支援南京下关工厂工人反帝大罢工,多次参加示威游行。1920年,丁柱中回到安庆怀宁老家,运用丁氏祠产(族产),创办世则小学,作为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园地。世则小学在民国二十年至1951年的二十年中,成绩卓著,闻名遐迩,为普及乡村教育做出重要贡献,也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打下良好基础。图九:世则学校内设图片

陶行知二十年归国后,为科学救国计,于1921年在南京与丁柱中合办“自然学园”和“儿童科学通讯学校”,以晓庄精神,搞“科学下嫁运动”。经六年时间,出版《儿童科学活叶指导》、《大众科学丛书》等书。丁柱中为编辑出版负责人。丁柱中本人翻译了VaIIery—Radot著的法籍著名化学家、生物学家《巴斯德传》,于民国25年12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约三十万字,是怀宁县大部头译著的开宗。图十:陶行知像

丁柱中1899年出生于怀宁县高河埠丁家栗树嘴村。少时天资聪颖,且勤奋好学。上世纪二十年代,国人受新式教育本来就很少,留洋镀金归来的“海归”更是凤毛麟角,炙手可热,归国后大多在国民政府担任高官或在知名大学任教,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里有诙谐的描述。而丁柱中回国第一站却去了南京郊外的晓庄乡村师范。图十一:世则学校大院

1927年,在当时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的郊外晓庄,一片农田之中有几排泥巴竹排稻草搭建起来的茅棚,上面贴着“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字样,茅棚里住着一群或西装革履,或长衫旗袍的年轻人,他们有时在茅棚里上课,谈笑,有时跟随附近的农民下田干农活,教他们识字。这就是蜚声中外的南京晓庄乡村师范,是留美归国的陶行知先生所创办。我祖父归国后的第一站就落脚在这里,担任晓庄师范无线电教师。图十二:民国期间能使用罗马柱比较少见

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定都南京之后,全国局势虽大体平静,但各地新旧军阀仍然蠢蠢欲动,内战一触即发。知识界经五四运动洗礼,逐渐抛弃儒家旧文化,接受以科学民主为主流的新文化,但在“中国向何处去”的方向性问题上,当时的知识分子分歧颇多,学说林立,有如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其中以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为代表的“教育救国”为一大流派,聚集了大量教育科技界的优秀人才,又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师范最为瞩目。图十三:世则学校屋内

丁柱中从南京回到怀宁,并没有偃旗息鼓,而是立即筹募资金在老家栗树嘴村创办了实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世则小学”。世则小学从1930年到1952年,为家乡培养了数千名毕业生。文革之后,怀宁县政府几度拨款维修。卒子见到世则学校时,转过荒草断壁,陶行知手书“自立立人”四个大字悬挂在校舍门厅之上。陶行知的导师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他的教育思想来源于杜威。种子不死,自可成林。图十四:除了丁柱中,还有更多丁氏义举

(本篇完)

2018-01-09


 

方洲三级古树155年香樟树——卒子走遍安庆

方洲三级古树155年香樟树

——安庆古树名木系列

第142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城西乡方洲村的一棵一百五十五年的香樟树。图一:太湖县城西乡方洲村

方洲村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城西乡西部,由原来的方洲、白石、汤沟三村合并而成。全村总面积约十五平方公里,其中,是一个集库区、山区、畈区、城区于一体的山区村,村内山青水秀,景色迷人,交通便利。图二:太湖县城西乡千亩良田

方洲水库是一座丰富的生态旅游水库,有碧波荡漾的千亩水面养殖;有古色古香而又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千年古庙龙门寺;还有桂花岩、石隆洞、柞火寨、法华寺、心安寺、甘葛寺、石船顶、童子尖、兵谋寨、响水岩、强盗柜等。以后卒子将陆续介绍给大家。图三:太湖县城西乡一百五十五年香樟树

城西乡山川秀美,自然生态资源十分丰富。境内群山绵延、千峰竞秀。城西物阜天华,绿色家园美丽丰饶。城西乡为太湖县四大粮仓之一,耕地面积二千公顷。图四:百年香樟树枝繁叶茂

城西乡历史悠久,佛教禅宗文化底蕴深厚。有建于北齐乾明年间的龙门寺、宋朝的棠梨宫等。“马路西风”被誉为“熙湖四景”之一。境内有白露窠遗址,属于新石器时期古人类居住遗址。图五:太湖县城西乡百年香樟树

在安庆市太湖县城西乡方洲村有一棵155年的古樟树,虽然历经风雨,但仍枝繁叶茂,是当地远近闻名的一棵景观树。图六:百年香樟树与人腿对比图

这棵樟树树高二十余米,胸围近六百厘米,东西冠幅十多米、南北冠幅近二十米。从树的外形来看,它特别像一个插满了枝条的古色古香的花瓶,因此有人又称之为“花瓶樟”。图七:用巨大来形容太湖县城西乡百年香樟树比较合适

据当地的村民流传,老樟树原是一大户人家户外树。树种下后,这户人家人丁兴旺,先后出了秀才、庠生等人物,在当地很有名气,这棵樟树也跟着出了名。在当地的村民眼中,这是一棵奇树。它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雨,曾经还遭受洪水的浸泡,依然焕发出勃勃生机。图八:百年香樟树

樟树裸露在外的树根下面,盘根错节地又长出很多的茎藤,目前,为了保护好这棵安徽省三级古树,已经竖立标牌。香樟四季常青,故树下泽荫恒久。图九:太湖县城西乡已经为百年香樟树立牌保护

这棵百年香樟树,就矗立在方洲村水泥村路边。这棵香樟古树终日芳香,夏天无蚊虫,人们常在树下品茶、纳凉。方洲这棵百年香樟树生在一个经历了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太平军(长毛)一直在这一带活动,但所幸这棵香樟树并没有因为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而受到任何伤害。图十:百年香樟树三级古树

这棵一百五十多年的香樟树一直保护完好,没有受到丝毫的损伤。也没有遭受雷击和白蚁侵蚀。目前,这棵百年香樟树仍奇迹般地枯枝发春芽,随后越长越茂盛。图十一:太湖县城西乡的百年香樟树

(本篇完)

2018-01-10


 

苦竹畈褚家老屋披屋——卒子走遍安庆

苦竹畈褚家老屋披屋

——安庆古宅系列

第142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一个叫苦竹畈的褚家老屋披屋。图一:霍山苦竹畈

霍山与安庆,一衣带水、山水相连。安庆市岳西县建县之初,就由霍山划转几个乡镇给安庆,至今仍有公界山,一山两县之说。霍山境内,有很多地名如黑石渡、落儿岭,鹿吐石铺等,非常具有特色,与安庆一样,传说带有明显的人为色彩。图二:褚遂良

霍山县山青水绿、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著名的大别山主峰白马尖雄踞境内,走过一个叫磨子潭的乡镇,据说这里有“一峰、两河、一湖、一寨”五大旅游亮点,集白马尖之峻、龙井河之幽、广家河之险、仙女湖之美,四望寨之奇于一体,自然造化神工鬼斧,何似人间天上。图三:褚家老屋披屋

卒子前几年与驴友驾驶摩托车来到这里,霍山与安庆的岳西县、宿松县一样,两县或三县交界,气候和自然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自古就是强人之地、匪患多出。骑车顺着公路一路驰骋,同行的驴友常常不答调独行其乐。他自称阅或雄奇壮伟、或泛舟湖上、或观山爬高、或溯水而上,赏奇松、怪石,阅山花、嫣然;游溪水、闻兰香,人在途中,仿佛置身于世外。这也许是骑着摩托车驴行的最高境界。这一路,卒子已经行走了二十余年,踏遍安庆周边山山水水间,阅人生无数风景。图四:褚家老屋拆除的青砖及构件

沿磨胡公路向上,我们骑过大别山第一峰白马尖,可惜未能登峰及顶,途阅古松蔽日,犹如原始生态,山上的特有植物杜鹃在这里连片成林,枝干虬劲、花大如碗,暗香浮动。骑车顺路登高四望,一览众山小,群峦起伏,而此峰独秀,难怪诗仙李白登此也惊叹“此山大别于他山也”。顺公路行走,一眼望穿数公里风景。在大别山一个小山坡间,卒子看到一处以苦竹命名的田畈,名曰苦竹畈。苦竹畈位于大别山北麓,是与安庆市岳西县山水相连的山区、库区为一体的山区小村。这里与安庆市岳西县山水相连,两地长期联姻、婚嫁,两县百姓来往频繁,这里有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境内人文资源十分丰富。图五:褚家老屋山墙仍保存着马头墙造型

苦竹,又名伞柄竹,为禾本科、大明竹属植物,植株呈小乔木或灌木状。竿高三至五米,粗三至四厘米不等,直立,竿壁厚约六毫米,幼竿淡绿色,具白粉,老后渐转绿黄色,被灰白色粉斑,竿散生或丛生,圆筒形。磨子潭镇有很多溪河,最后都流入磨子潭中。苦竹畈上,也有这样一条溪河,沿溪河而上,褚家老屋就做在坡间,褚与储相似,却差之千里。褚家老屋是披屋式结构,廊棚跨街,原有券拱门,石板路。现仍存披屋和一面山墙。图六:褚家老屋门楼

褚姓,以官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云:“本自殷(商)后人宋恭公子瑕食采于褚,其德可师,号曰褚师,因而命氏。”;居民以地名为氏。褚姓还有另一种比较简单的说法,那就是以居地之地名为姓。据《姓氏寻源》载,古代有一个叫褚的地方,当地居民就以褚为姓。褚家老屋存已经被拆大半,仅留下一侧的披屋。披屋占地约二百平方米,砖木结构。图七:褚家老屋局部图

褚姓中,以褚遂良最为著名,在其死后唐德宗下诏,将他的画像绘于凌烟阁上,让他享有与唐初的开国功臣们同样的荣耀。褚遂良(596—659年),字登善,祖籍河南。他出身于名门望族。父亲褚亮被唐太宗李世民选入文学馆,充当国事顾问,为著名的十八学士之一。褚遂良以书法见长,是“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他也是朝廷重臣,唐太宗李世民临死时,授予他托孤重任。然而,在艺术上取得了非凡成就的他,在政治上却经历了大起大落,最后客死他乡,过了一百年后,他的忠诚才得到认可。图八:褚家老屋局部

在褚姓中,卒子最佩服的当属褚时健,原云南红塔集团有限公司和玉溪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董事长,褚橙创始人,先后经历两次成功的创业人生,被誉为中国烟草大王、中国橙王。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褚时健成功将红塔山打造成中国名牌香烟,使玉溪卷烟厂成为亚洲第一、世界前列的现代化大型烟草企业。1999年1月9日,71岁的褚时健因经济问题被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02年,保外就医后,74岁的褚时健与妻子在玉溪市新平县哀牢山承包荒山开始种橙开始第二次创业。2012年11月,85岁的褚时健种植的“褚橙”通过电商开始售卖,褚橙品质优良,常被销售一空。褚时健成为“中国橙王”。褚时健的精神,即便他卖的是卫生纸,那些经济大佬也会将他的卫生纸以高价买走,因为褚时健本身就是一个精神。图九:褚家老屋与溪河

有人历经风雨几十年,人生要有耐心。卒子认为,现在社会上太多年轻人都想找条直路走捷径。尤其年轻人,大学读完书进入社会刚几年,就想搞出名堂,实际不是这样。人生很多事,不是一条直线。不少年轻人有种浮躁的心态,想“一夜暴富”、“一夜当官”,把事情想得很简单。不能性子太急,目标定得过高,如果能够今年一步、明年一步,踏踏实实做事才是正道。图十:清朝百姓面面观

给大家放这样二组照片,是清朝官靴,又叫厚底皂靴,是很厚的白底,黑色的靴子,平民不可以穿,只有官吏或官家子弟方可穿着。我国从建立封建国家创立了衣、冠、履各种服制,官员所穿的鞋履也逐渐固定鞋式,经过历朝历代加以演变,连同服饰一起共同构成了封建时代的服饰文化。图十一:清朝官靴

卒子今天介绍的这双官靴,靴筒子较长,用黑缎子做成,靴子底为二寸多厚,白色托底牛皮。这种靴子又称薄底靴子,薄底靴子又叫朝方。薄底快靴,靴底更薄,靴筒也较短,为的是在战斗的时候动作轻捷、灵便、便于跳跃翻打。想要了解更多安庆历史文化,请关注《卒子走遍安庆》!图十一:清朝官靴式样

(本篇完)

2018-01-11


 

鹿山清朝暗八仙石柱础——卒子走遍安庆

鹿山清朝暗八仙石柱础

——安庆石刻系列

第142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鹿山村龙泉寺内的清朝石柱础。图一:安庆市宜秀区鹿山村

柱础石作为我国古建筑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构件,具有“起源早,数量多,形式广,特色多”的特点。宋朝称柱础,清朝称柱顶石。它是放置在古建筑柱子底下的石制构件。由于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梁柱系统是主要承重骨架,所以历史建筑都讲究基础的制作,柱础成为建筑中的重要部分。图二:鹿山的绿

古建筑柱础石在元、明、清时期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既有传递荷载的功能,又发挥着隔潮的作用,还起着美观的效果。图三:龙泉寺匾额

在装饰风格上,元朝柱础石有两种特点,一种特点是精细、工整并且繁复,这种雕刻特点,显然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的,表达他们爱好和思想。另一种特点是粗放朴实,不求形式,雕饰简练,潇洒自如,这是出自于民间的一种风格。图四:各类石柱础

明朝柱础石种类较多,归结起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说明,第一种类型的特点是柱顶石上加质,柱顶石下没有柱座与覆盆,这一时期质的形式有两种表现手法,一种是宋朝质的变体,柱顶石与质多呈八角形,外观简洁大方,这种柱础石在农村地区的民居和祠堂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此类表现手法自明朝初期沿用到了清朝。另一种质的表现手法是八角瓜棱形,中部有束腰,束腰的底部作成覆盆的式样,这种柱础石可以说是用一块石料做成,各个部分是连成一体的。瓜棱的形式是从莲瓣演变而来,明朝中期前棱角圆钝,束腰略粗,整个比例墩实有力。图五:青石上雕刻有道家八宝

到了明末清初,棱角显明,束腰略细,外观趋于纤巧,瓜棱上刻有卷草、如意等花卉,有的柱础石瓜棱上部叠刻多层莲瓣形线脚。明朝柱础石第二种类型的特点是底部为八角形柱座,上置莲瓣覆盆,或者在柱座上放置一个圆盘形石质。柱座多雕刻圭脚卷草图案,圆盘形石质上雕莲枝花草。明朝柱础石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底部方形柱顶石缩小到了几乎与柱座等径,这样整个柱础石是由一块石料制成,以便施工。图六:八仙与其法器

清朝柱础石式样变化繁多,出现了单层、双层、三层等数种柱础石,单层的柱础石多为鼓镜式,这是受当时官式手法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柱础石形式,常在寺庙建筑见到。而民居建筑的柱础石突破了这个影响,不受限制,柱础石形式丰富多样,像双层的柱础石,下层多为方形、八角形,也有用覆莲状做底层,上层多为鼓形。三层的柱础石上、下两层多与双层相似,仅是在中层加用方形、八角形的石礅。图七:暗八仙

这一时期,雕工简练、图案逼真的各类石柱础渐渐多起来。柱础乃古建筑的构件,它既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基石,又能保护落地木柱不会潮湿腐烂。根据其历代形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层式柱础,有鼓式、覆盆式、铺地莲花式等;另一类是多层式柱础,由两种以上不同形状的单层式柱础重叠而成。从广义上说,柱础应归为石雕艺术。图八:精美的石雕

今天卒子介绍的是位于鹿山村龙泉寺内的几个清朝石柱础,它们有方形,有圆形,还有八角瓜棱形柱础, 其中以一个暗八仙的石柱础最为有特色。图九:龙泉寺前的大石头上雕刻有木鱼石三字

这个暗八仙石柱础直径和高度均为约三十多公分,柱础分二层:第一层为柱脚,第二层呈素面八方形。柱础上圆下方,寓天圆地方之意。图十:龙泉寺周边风景

第二层刻出暗八仙法器,卒子在以前也曾经向各位介绍过这种纹饰。整个柱础造形装饰吉祥如意,彰显清中期柱础风格。尤其是八个暗八仙的法器头纹,暗合佛教或道教的“八宝”、“暗八仙”主题,并且融入了宗教思想、民间信仰的文化内涵。图十一:龙泉寺

今天卒子介绍的暗八仙石柱础,并非龙泉寺内所有。至于它的身世,卒子也不了解。可以肯定的是这带着清朝中期的石柱础纹饰特色的石柱础,其形制和雕饰如此丰富,制作工艺已达到极高水平,它能够代表杨桥一带地方文化。图十二:龙泉寺内还放有多个石柱础

石柱础上雕刻的道家八宝鱼鼓、玉笛、宝剑、葫芦、药篮、紫板、芭蕉、荷花,其雕刻手法娴熟,经过数百年的风华至今仍然清晰。这种雕刻手法上又称浅浮雕与圆雕相结合,装饰性与写实性相比衬,充分体现了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同时也展现出了屋主人的情操和愿望。图十三:这个石柱础上也雕刻有纹饰

龙泉寺位于宜秀区杨桥镇鹿山村,是一座香火不绝的寺庙,该寺名称的由来自然和龙有关。相传在古时,一位高官路过杨桥镇,当其经过一座名为白路山的半山腰时,突然发现有一口长宽各有一米五的四方井,细细打量周边环境后发现该井上方两侧还各有两个小圆井,而且小圆井上方又各有两个天然石头露出地面。后来依山而建龙泉寺。据桐城县志记载,龙泉寺建于宋朝(一说为明朝),清朝康熙、咸丰年间多次重建复新,其时殿宇辉煌,香火鼎盛。该寺曾于“文革”时期被毁,现已在原址重建。图十四:龙泉寺

(本篇完)

2018-01-14


 

眉山仙桃石——卒子走遍安庆

眉山仙桃石

——安庆风景系列

第142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眉山村一处风景点仙桃石。图一:从大龙山眉山小岭看安庆

    安庆市,有数不清的风景点,其中以大龙山、天柱山和大别山各类巨石亿万年来形成的风景点最为璀璨。图二:大龙山眉山小岭

大龙山的仙桃石在大龙山镇眉山小岭上,有几个硕大的圆石相垒,形如一盘蟠桃,从石缝里长出来的松树,形同桃柄和桃叶。图三:大龙山眉山小岭上的仙桃石

当地人们把圆石称为“仙桃石”。据民间传说,这儿本是天宫通往人间的一条便道,离王母娘娘的皤桃园很近。有一年,王母娘娘举行蟠桃盛会,为自己祝寿,各路神仙都赶来参加寿宴,连看守蟠桃园的彩女云童,也擅离桃园去偷看热闹。图四:仙桃石

传说,孙悟空深知蟠桃珍贵,便趁机潜入采摘。贪嘴自私的猪八戒,明知偷蟠桃是违犯天规的,却趁孙悟空忙于采摘的机会,不仅偷偷饱餐了一顿,还藏了许多,孙悟空觉得时间不早,便匆匆驾云归来,把蟠桃分给师父、师弟充饥解渴。图五:大龙山眉山小岭风景

师父唐僧听说这蟠桃是从天庭偷来的。便大声训斥悟空,并命寻找八戒回来。孙悟空直找到大龙山上,发现他躲在一堆蟠桃前呼呼大睡。于是先使出“钉物法”,把那堆蟠桃稳稳打死在那里,然后叫醒八戒。这蟠桃毕竟是仙界宝物,在大龙山顶滚落到眉山小岭上,就渐渐化成了石桃。图六:日落大龙山

仙桃石位于安庆大龙山眉山的一个小山岭上,几个圆石相垒,形如一盘蟠桃,从石缝里长出来的松树,形同桃柄和桃叶。图七:大龙山眉山小岭怪石

仙桃石高约三米,周约三余米,上锐中丰下削,色泽殷赤。夕阳下,顶尖微现红光,犹似熟透的山桃。图八:大龙山眉山小岭仙桃石

大龙山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北郊,以森林、山岳、奇峰、异石等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最,是一个融旅游、娱乐为一体的郊野型国家森林公园。图九:仙桃石

大龙山地处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最高峰海拔693.4米,总面积为四十平方公里。分为灵山石树、日照峰、龙山第一刹、石塘湖、鲍冲湖、洪桂山、龙湫池七个景点。图十:大龙山眉山小岭风景

大龙山地质形成为亿万年前,在大龙山下又分几个乡镇,整个山上的巨石群面积约数平方公里,漫山野林立的怪石,呈现深浅不同的深褐色。图十一:大龙山眉山

大龙山巨石,形态各异。有的大的像一栋楼,小的像一间房,有的形似动物,有的貌似人像,图十二:大龙山眉山

有些似一石独立成峰,但更多的是从何而来,如何垒成至今还是一道难解之谜,当地牧民把它尊为神山,因为他们相信只有神的力量才能完成如此宏伟的巨作。图十三:大龙山眉山小岭

大龙山竹木葱茏、巨石林立。在眉山小岭上有人面狮头石,侧面看,活象仰面的伟人在望天兴叹;图十四:大龙山眉山小岭巨石

正面看,又似雄狮呼啸山河,反面看,又如骆驼昂首健步,奔驰沙漠。图十五:大龙山眉山小岭仙桃石

眉山小岭,离山脚的村庄并不远。沿山腰而上、气势迭宕、白雾缭绕。高悬石壁,笔力猷劲;连理古银杏,郁郁葱葱,直插云天。图十六:大龙山眉山小岭

(本篇完)

2018-01-15


 

罗冲集贤关太平军战壕——卒子走遍安庆

罗冲集贤关太平军战壕

——安庆军事旧址遗址系列

第142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罗冲村一处太平军战壕旧址。图一:从集贤关顶看太平军战壕,深深一条沟壕就是

    安庆城素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江第一洲”之赞誉。七百多年间,攻城与守卫在这城墙内外不知上演了多少回。而发生在1860年6月至1861年8月间,长达十四个月之久的“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更是将安庆的这一战略地位演绎到了极致。图二:太平军与清军

    安庆城是1853年始为太平军所占领的,八年来安庆逐渐成为太平军最重要的战略据点之一。其重要地位在于居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南京)的上游,军事上是天京的屏障。同时守住安庆,就能保证长江水道的畅通,保证军需物资的补给。图三:集贤关曾是太平军重要战略支撑

    太平军洪仁玕曾说:“安庆一日无恙,则天京一日无险。”而清军方面,则视安庆这一据点为“眼中钉”,湖北巡抚胡林翼指出:“安庆为长江咽喉,实平吴之根本,安庆未复,水陆阻梗,不能直抵江宁。”湘军主帅曾国藩认为:“若克安庆,则绝金陵贼粮三源,以杀江淮各贼犄角之势。”他还意识到安庆一战:“关系淮南全局,将来即为克复金陵之张本。”图四:集贤关由于是喀斯特地形,不长树木,难于隐蔽

    集贤关太平军战壕位于大龙山镇罗冲村,距安庆市区十公里。明胡缵绪编纂的《安庆府志》、清康熙十四年《安庆府志》、《怀宁县志》及清道光《皖省志略》、光绪何绍基《重修安徽通志》等志书的有关章节均作“集贤岭”。图五:集贤关太平军战壕遗址

    清朝咸丰年初,翼王石达开部由他地进驻安庆,即驻军于此。整个集贤关面积约上万平方米。东边为营房遗址,中部有一南北向长约数百米的战壕遗址,西边有饮马池、羁马地等遗址,整个遗址较完整。图六:程学启曾是集贤关太平军守将之一,后投靠清军,他的性格也是枞阳人性格的完全体现

    安庆市北面,大龙山在这里与怀宁的山脉连接,像一条大龙的脊背拱起,远在宋朝、元朝时期,人们就把这里叫做“脊见岭”,后也有称姊妹岭。由于“脊见”与“集贤”音相近,而“集贤”意义典雅。图七:集贤关太平军战壕宽约一米余,深约一米余

    集贤关,对于大多安庆人来说,并不陌生。它是安庆北大门的天然屏障,距安庆约十公里。过去集贤关一直是安庆与怀宁的分界线,如今是安庆大观、宜秀两区分界线。集贤关,坐落在脊见岭上。集贤就是“脊见”二字,以讹传讹的谐音而得名,并非“集贤”之意。由“集贤”二字,又派生出“集贤门”和“集贤路”之安庆重要地名。图八:集贤关太平军战壕

    集贤关,气势磅礴,大有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关外的赤岗岭和集贤关一线,为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后期英王陈玉成率太平军与清军殊死拼搏之战场,也是著名的安庆保卫战主战场之一,这里至今尚存太平军将士与清兵浴血奋战的战壕遗址。图九:清军中湘军武器装备是相当先进的

    集贤关路面呈八字形,关内的一撇长而稍缓,关外一捺则短而陡峭。站在关外稍远处望去,仍见集贤关的山势雄伟、险峻,不失当年英雄风采。所不同的是关隘变得更为宽广,两侧的断面山体裸露出来,没有青草、树木覆盖,不易隐藏。站在集贤岭上,赤岗岭尽收眼底,三两战壕、营垒的痕迹在眼前晃动,仿佛看到、听到太平天国时期的烽火连天、战鼓咚咚、厮杀一片悲壮场面,脚下的的集贤关,此时,显得如此的重要。图十:集贤关太平军战壕附近发现带有标志的石碑

    安庆城素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江第一洲”之赞誉。湘军主帅曾国藩认为:“若克安庆,则绝金陵贼粮三源,以杀江淮各贼犄角之势。”他还意识到安庆一战:“关系淮南全局,将来即为克复金陵之张本。”图十一:集贤关太平军战壕

    自1859年9月起,安庆保卫战的大幕渐渐拉开,曾国藩、胡林翼开始用兵于安庆周边,先后攻克石牌、太湖、潜山诸镇。至1860年6月枞阳镇被攻克,清军完成了对安庆城的全面包围。然安庆城池坚固,守军众多,短时间内攻陷并非易事。图十二:集贤关姊妹岭

    曾国藩制订了“围城打援”的战略部署,一方面切断安庆城内的物资补给,另一方面打击前来救援的太平军。在这次战役中,承担围城任务的是曾国藩之弟曾国荃,他率领的万余湘军攻至安庆城外,长久驻扎于城垣周围,并开挖两道战壕,前壕用于围城,后壕用于拒援。图十三:集贤关太平军战壕

    在外围负责“打援”任务的是悍将多隆阿、李续宜、鲍超等。在围攻安庆的十四个月里,他们击退了以英王陈玉成为首的太平军四次大规模救援行动。图十四:电影电视剧中关于清军服饰与真实清中服饰画像对比

    在多次解围攻势中,尤以1861年春夏间的战斗最为激烈。英王陈玉成亲率三万太平军主力抵达集贤关,控制集贤关及周边后,兵抵菱湖北岸,并筑垒十三座。同时城内守将叶芸来也率兵出城在菱湖南岸筑垒五座,从而通过菱湖水道打通了城内与援军的联系,使安庆城内获得了物资补充。同时,陈玉成又增派吴定彩领兵五千入城助守,一时间安庆城之围有望获解。图十五:集贤关太平军战壕

    清军中湘军诸部甚是勇猛,在击退外围太平军后,又将陈玉成部围于集贤关内外。陈玉成见势不妙,只留刘玱林领精兵四千多驻守集贤关外赤冈岭等四垒。剩余兵将随陈玉成突围,赴桐城与洪仁玕援兵会合,又商定分三路大军再救安庆。后来遭遇严阵以待的湘军伏击,伤亡惨重,残军退守桐城。图十六:站在集贤关太平军战壕可以瞭望安庆动向

    湘军趁机反扑,鲍超部进攻赤冈岭,刘玱林率军奋战,终因弹尽粮绝,四千多太平军精锐或死或俘。赤冈岭之役的失败,是对太平军的重创。图十七:真实清军照片

    太平军集贤关战壕约五公里,就是太平军赤岗岭古战场遗址,两地相距约五公里。赤岗岭古战场遗址位于安庆市市郊总铺乡永宁村,石门湖畔。程学启曾是集贤关太平军守将之一,后投靠清军,他的性格也是枞阳人性格的完全体现。图十八:集贤关太平军战壕

    安庆保卫战是太平天国战争史上的一场重大战役。发生在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年),陈玉成第三次援助安庆,于集贤关外赤岗岭设营垒,与清军曾国荃部对峙。经过二十余天血战,最终太平军因孤立无援,弹尽粮绝,营垒先后被攻破,守将与几千士兵壮烈牺牲。图十九:清军与太平军玺

    集贤关与赤岗岭其实是太平军安庆城北重要防守的驻地,两地相续的失守,使太平军救援安庆变得更加困难。最终安庆于1861年9月失陷。图二十:集贤关

(本篇完)

2018-01-16


 

红星唐朝僧侣古墓与神社古树——卒子走遍安庆

红星唐朝僧侣古墓与神社古树

——安庆古墓与古树系列

第143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小池镇红星村一处唐朝僧侣古墓与神社古树。图一:唐朝画卷与李白字迹

    小池镇红星村,位于太湖县小池镇最高最远的抱龙山,由原洪岭和红星合并的行政村。东南部与小池镇石霞村交界,西与晋熙镇程岭村交界,北临潜山横冲乡。图二:唐朝僧侣像与唐朝画卷

    红星村一直有广袤的耕地和丰富的林地。村内有海拔七百米高的玉皇峰,峰上建成千年历史的玉皇庙。红星村是国家京剧著名演员叶少兰的故乡。目前,全安庆有四个红星村,分别是枞阳县汤沟镇红星村、大观区海口镇红星村、潜山县痘姆乡红星村,卒子均已到访。图三:独阜寺唐朝僧侣墓碑与墓冢

     太湖县小池镇红旗村(原抱山村)境内有一座名山,叫独阜山。坐北朝南,东西两边各有一支南北走向的山脉作臂膀,形同凤凰展翅。之前卒子已经介绍过二次。图四:独阜寺唐朝僧侣想像图

    民间传说禅宗三祖僧璨爱其灵秀,曾在山腰打坐。凤为雏凤、不堪重负,竟然矮下三尺去,因此又名“坐山”。据安徽省志记载:“峭拔秀丽,迥出群峰之上“。不知是水土流失太厉害,还是因为地壳变动的原因,它已明显低于西边山脉的最高峰广峰。图五:独阜寺唐朝僧侣墓碑与墓冢

     唐朝宗宝应年间,太湖三个半祖师之一的清远禅师访胜来此依山建寺,寺以山名。因清远禅师道行高深而香火鼎盛、名噪一时,香客远及江浙,僧徒多达八百。后不知毁于何时。唐朝时,坐山因李白曾避地于此而闻名遐迩,有石刻“陇西”二字相传为李白的思乡之作。以上记载,或真或不真,但无论如何可以证明,安庆地区,从唐朝开始,已经有了丰富的物质资料和广泛的信教历史。图六:唐朝僧侣

    清朝道光二十年从九方美砚捐修中重东岳殿及两廊,清朝咸丰九年又惨遭寇毁。民国二十二年乡绅募捐重修,建国后逐渐荒废零落,文革时竟被夷为平地。后又重建独阜寺。图七:抱山山神社

    抱山,其实就是两座山脉的一个山冲,据说山冲内有许多水石奇观,“滑磨石”、“银珠石”、“桌子石”、“航船石”、“钓鱼石”、“鲤鱼石”等,借水生色,各逞奇妙。诸石之上,是一个百亩小畈,形如凤毛飘落,由两支山脉抄手挽住周围山上流失的水土积淀而成。图八:抱山山神社名曰“宝安社”

    山冲的一面,即畈北是独阜寺托身之地,原寺建在山脚,几乎与畈平。当地人说唐朝建寺之初,畈为幽壑,寺也是建在山腰上的,只是佛心趋平厌险,故假时日把这一切都改变了。原寺前一里三桥,卒子已经介绍过二座桥了,旁有圣岭河自西而下,瀑高数十丈,长年喧呼作涛声。图九:宝安社已有百年历史

    新建的独阜寺仿照山形,两竖一横。站在寺前眺望,方圆百里,城镇村落,山川平畴,尽收眼底,能远观三县近瞰凤畈,独阜寺左峰右岭,坐山秀美。据了解,独阜寺地处小池镇红旗村,占地五十多亩。寺庙始建于唐朝,毁于清朝。目前,在田畈间,仍能见到唐朝僧侣墓多座,其中一座还刻有唐朝僧侣的碑文。图十:百年棣树

    唐朝僧侣墓边,有一棵百年的棣树,听村里人说,这棵树在文革期间差点被当成柴木砍掉。离百年棣年不远的,还有一座山神庙,当地人也称神社。有百年历史,全部使用石料堆砌而成。图十一:百年棣树与百年神社又构建起抱山文化

(本篇完)

2018-01-17


 

会圣村浮山会圣寺——卒子走遍安庆

会圣村浮山会圣寺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43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原属安庆市)浮山镇会圣村一处古寺、名寺会圣寺。图一:会圣寺山门

    位于原安庆市枞阳县浮山的云霄峰下,为浮渡中部胜景。古时,有位叫远禄和尚会欧阳修诸圣贤于此,故名会圣。图二:会圣寺崖壁上的石刻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图三:会圣寺山门上的对联

    北宋祠部郎中田裴在今天会圣村岩壁上题“会圣岩”,三大字于其石台之上,今清晰可见。会圣岩两旁岩洞比连,石刻荟萃;岩前古老的银杏遮天盖日,峡中无数的绿竹凤尾写天;石壁老藤垂花;聚胜景于一地,故又名“会胜十二米。岩内壁刻有“杏庄枕易窝”五大字,下有飞龙洞,后期卒子再介绍给大家。图四:会圣寺局部

    会圣禅寺,位于浮山中部,为江左名刹。该寺建于晋梁,衰于五代,兴于赵宋。至明朝万历年间,香火日盛。此寺为圆鉴大师远禄给欧阳修说法处,也是远公著书处、坐化处。图五:会圣寺匾额与石刻

    会圣禅寺毁于太平天国时期(清朝咸丰年间)的浮山之战。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重建瓦房三大间。1986年浮山管理处主持重修,现已初成,全寺占地面积1080平方米。寺匾“会圣古刹”为赵朴初手书。图六:会圣寺内的崖壁上的石刻

    浮山远在晋梁时代(266—557)就建立了寺庙,时为“浮山寺”,后毁于兵燹。陈隋年间(557—618),浮山成为佛教天台宗智顗大师的道场。赵宋以后,是佛教曹洞宗的祖庭——圆鉴大师禅扬佛法的圣地。宋朝天禧年间(1017—1021),河南郑州名僧远禄来此住持,是为浮山第一代开山禅师,宋仁宗赐号园鉴大师,又赐寺名“大华严寺”。图七:会圣寺内的崖壁上的石刻局部

    “天下名山僧占多”。欧阳修慕名而来,请园鉴说法,园鉴以弈棋作比,说明佛教原理。远禄坐化后,建塔会圣岩,塔铭为范仲淹所撰,现存塔系明朝重修。随着浮山寺更名为“大华严寺”,浮山进入了佛教的鼎盛时期。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明神宗下诏,颁赐“藏经、袈裟”,如今圣旨碑尚存。图八:会圣寺内的崖壁上的石刻

    清朝康熙年间,无可大师(即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主持华严寺。历史上,这里曾经寺庙、塔院林立,数度繁盛,高僧辈出,成为驰名中外的佛教丛林。同时,浮山又是我国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在此修法学道之人,汉有左慈,宋有张同之,明有雷鲤等。明清之际,农民起义军陈友谅、张献忠等久踞浮山,占山为寨,太平军也以此山为根据地,与清军在山下多次恶战,华严寺几乎荡然无存。图九:会圣寺内的崖壁上的石刻

    浮山是一座沉睡亿年之久的古火山,由富含钠、钾的火山岩组成。虽经大自然改造,仍保留其完整性与典型性。该火山岩盆地位于地质上称为淮阳古陆、张八岭古陆及江南古陆之间的下扬子沿江火山岩带内。在距今约1.4亿年至1亿年的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早期近4000万年中,曾几度喷发,中间还有一次岩浆入侵活动,形成了如今奇特的火山地貌。图十:会圣寺内的崖壁

   卒子到访会圣寺,超过三次。这里从山崖、庙宇、洞窟、石刻,都吸引着卒子的观察。会圣寺在浮山的中部,对于浮山,会圣寺绝不是一座小小的寺庙,它是瑰丽无比珍贵无比的镇山之宝。会圣岩下,依岩临洞而建,全寺占地面积仅有千余平方米,分前后两殿,殿不大,不及现今小土豪的小别墅气派,前殿门外有方面积不超百平方米的石板平台,列有供奉的香火供桌。殿内供弥勒佛,韦驮。图十一:会圣寺内的崖壁上的石刻

    前后门敞开,紧挨后门的便是依岩洞而建的后殿,殿内供有三尊大佛,高及二三丈,跪拜蒲团,香案烛台。浮山会圣寺成为喷薄的禅泉,圣地,就是因为有了法远圆鉴远禄公。法远在浮山因棋说法,从此改变了欧阳修往日轻谩参禅佛法的心理,继而宣扬佛学,护持佛法,修习禅道。图十二:会圣寺内的崖壁上的石刻“命工刻字”

    会圣岩本是一块平常的山岩,也不是生来就叫会圣岩,就因远禄公会欧阳修诸圣贤于此,后人才尊名会圣。会圣岩左右,大小岩洞罗列,摩崖石刻林立,虽没有龙门石窟的千僧万佛石雕,但会圣寺里一座不大的远禄公玉雕像,昔年法远等代代高僧传人。图十三:会圣寺内的崖壁上的石刻

    会圣寺大门石柱楹联刻得好——“会心不远,圣城同登”。这完全契合远禄公的思想。晚年的远禄公,会圣岩下,会圣寺里,独坐孤灯,沤心沥血,终于将毕生参禅心得,集为《九带》,这可是佛家禅门的宝典箴言。《禅海十珍集》“释曰:浮山九带,用禅宗大纲也。”不用说,既是禅林的纲要宝物,更是东方文明智慧的一大结晶。图十四:会圣寺内的崖壁上的石刻

(本篇完)

2018-01-18


 

横中永镇桥与李公太尉庙——卒子走遍安庆

横中永镇桥与李公太尉庙

——安庆古桥、古庙、古树系列

第143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水吼镇横中村一处古桥、古寺、和古树。图一:横中村的百年黄栎树与百年古桥

    横中村,原为横中乡,位于潜山县水吼镇的西南面,东与高峰村交界,南临与太湖县,西与风光村接壤。图二:横中村的百年古桥

    据水吼区志记载,横中由原水吼区撤区设乡而立,横中名由横河(今老同心村湾子,茅屋河流,也称余家河之横河),中河(老同心村上屋,下屋,杨冲,庙咀河流也称余家中河)二地名之首字而成。图三:横中村的百年古桥

    在余家河上,有一处龙门口,龙门口上设有石拱桥和李公太尉庙,又称李公庙。据说龙门口古时有龙出没,而且龙门口潭底有隧道直通五庙,为龙眼,所以称龙门口。图四:横中村的百年古桥

    龙门口石拱桥名位永镇桥,寓意永固不倒,镇守一方,由当时名士和百姓共修,距今有一百七十八年的历史,修于道光年间(1840年),现有永镇桥碑一块,桥碑立于庙旁。李公庙供奉李公太尉。图五:横中村的百年古桥

    李公庙由亭庙结合,颇具古典,全木制结构,其两对联由民国中共创党烈士余良鳌所作,联为:为民忙。为利忙,忙里偷闲,进来坐坐;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歇下谈谈。百姓每年均会作请道士作法会,而且关于李公庙流传着许多神奇的神话传说。图六:横中村的百年黄栎树与百年古庙

    永镇桥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水吼镇横中村下屋组,横跨余家河南北两岸,以其历史悠久、结构稳固、造型美观而享有盛名。有关永镇桥的修缮事宜,在桥南头亭内的一通碑刻上有记载。图七:横中村的百年黄栎树与百年古桥

    永镇桥建于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月,相传出自湖北籍某工匠之手。桥全长19米,面阔5米,矢高6米,跨径达13.50米,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图八:横中村的百年黄栎树与百年古桥

    桥身中间薄,两端厚,桥面坡度平缓,适合以人通行为主的交通往来。在桥南头还建有一间木造方亭,可供村人往来小憩。图九:横中村的百年黄栎树与李公庙

    木亭为东西面向,面宽6.7米,通高6.1米,由本地匠人余金万、余锡江二人于1948年建造,并在1986年进行过一次整修。图十:横中村的李公庙

    亭的梁架为穿斗式,用杉木制作,坚固耐用。亭内楹联(上联: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做乐,进来坐坐;下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歇下谈谈。)由余良鳌烈士题词。图十一:横中村的李公庙

    永镇桥建在余家河出口处,犹如一扇门户,具有风水学里的“关锁”功能,以便留住吉气、财气。同时又集桥、亭、祠为一体,形成组内交通要道和活动场所,设计独特,选址得当,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图十二:横中村的李公庙

    李公庙前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名曰黄栎树,也有人称其为黄桷树。这棵黄栎树大约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民国初年生长起来的。在此之前,在这棵黄栎树一旁,先有一棵至少有一百多年树龄的老黄栎树。图十三:横中村的古桥介绍

    传说,余家河永镇桥边有老黄栎树,后来老黄栎树不知为何枯死,在一旁不知不觉地又长出了一棵小黄栎树,也就是今天卒子介绍的李公庙前的这棵黄栎树。小黄栎树一天天地长高长粗,直至今天如此枝繁叶茂、高大粗壮。图十四:横中村的李公庙

    因为横中村地形形似盆地,四周高,中间低,而李公庙就建在余家河永镇桥头上,目前这棵树树冠硕大,一根粗大的树枝横在余家河上格外地显眼。图十五:横中村的百年永镇桥

    这棵黄栎树神奇之处是,每融几年结一次果实,而每次结的果实都是果内无籽,这棵黄栎树结过两次果实,最近一次结果实是在数年前。黄栎树的果实,据当地人说是一种名贵的中药,价格有点贵,有清火泻毒和降血压的明显药效。这里也有一个传说。图十六:横中村的百年永镇桥桥碑

    黄栎树庞大的身躯傲然挺立的它与周围树木、地形相比较时,你会惊讶它简直是鹤立鸡群,古态盎然。这时候难道你不觉得,它极像横中村里的“定海神针”,又是乡民们心中的树神。它孓然立于庙前,与庙相伴。图十七:横中村的百年永镇桥桥碑

(本篇完)

2018-01-19


 

地区工会汪家塘工委小楼——卒子走遍安庆

地区工会汪家塘工委小楼

——安庆近代革命系列

第143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双井社居委一处建于民国后期至解放初期的地区工会小楼。图一:航拍于上个世纪中叶的安庆地区

  在健康路与宣家花园街之间,有一条叫“汪家塘”的小巷,据说解放前是一个私人花园,为当地一个著名的大地主或资本家所拥有。这个花园很大,到处是茂密高大的树木和众多的花草,靠南面有一个很大的池塘——汪家塘。里面的建筑相当气派,有一个大殿一般的建筑,曾经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举办过慰问志愿军回国的盛大演出,后来这座大殿被隔为三段,分别住上三户人家。图二:地区工会汪家塘工委小楼

    “汪家塘”是解放后被没收充公的。这里渐渐成了一个大杂院。据网友介绍,这里原有一幢民国期间的医疗器械所,解放后在医疗器械所基础上,建造了一栋仿苏建筑小楼,二层的安庆地区工会楼,这在五、六十年代非常高的建筑了。图三:已经将该小楼列为保护性建筑

    这一片原先叫宣家花园,宣姓为安庆地区较早的姓氏。花园渐渐被地方有势力的大地主拥有,但仍然留着一些当年的气派。图四:地区工会大门

  查了很多资料,均没有找到民国期间安庆开设了针对军队的医疗器械所的任何资料。或许在民国期间,安庆地区肯定是有医疗器械所的,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运用到国军部队中。民国期间的抗日战争时间,从欧美进口医疗器械的来源中,市场供不应求。图五:民国期间的医疗器械

  民国期间安庆医疗器械所,最后在岁月的变迁中渐渐消失掉了。民国至解放初期,安庆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变革。图六:民国期间的德制医疗器械

  解放初期,安庆刚刚解放,新成立的安庆地方政府,在原市区较为空旷的地方,建造了一些小楼,主要的建筑是仿照外国建筑风格来建造的。这些小洋楼在解放前仿照外国建筑风格建造的多层建筑,一般为四面或三面临空,装修精致,备有客厅、餐室,有数套卫生间等结构较好的独立式或复式、别墅式住宅。图七:民国期间的医疗器械

  汪家塘工会楼,在早期时,曾做过工委楼,这栋二层小楼四面分别是双井街、宣家花园街、健康路,上个世纪安庆无人不知,现在的汪家塘小巷很窄,目前汪家塘工委楼已经拆迁结束,内部杂乱而又破败。图八:地区工会汪家塘工委小楼局部

   这座二层的楼房建于上个世纪中叶。小楼是典型的民国建筑。屋顶和现在的安庆市区民国老楼很像。有两个阁楼天窗,又称老虎窗。小洋楼,两层,长长的走廊,木制栏杆,铜质把手,是民国流行的建筑样式。图九:上个世纪中叶安庆真不太平

   一楼到二楼均为木质楼梯,房间铺有宽木地板,用桐油涂层。墙壁是扁砌青砖,糯米石灰砂浆勾缝。虽然历经多年风雨,砖青缝白,依然分明。图十:地区工会汪家塘工委小楼楼梯

   整栋楼里都是大开间的房间,没有厨房和卫生间,也许这幢建筑当年在建造的时候,也只是办公使用。后来,文革时期,人们互相戒备。八十年代后,老楼的身世渐渐被大家挖掘出来。再到现在,越来越多喜爱安庆历史的朋友将这幢楼面纱将会逐步揭开,现在已经立为安庆文物保护单位。图十一:小楼木制楼梯局部

  安庆老城历史深厚的文化。据卒子猜测,是猜测,上个世纪中叶抗日战争胜利后,安庆地区面临着很多建筑拆除重建。在此时期,安庆有一批建筑孕育而生。今天卒子介绍的安庆地区工会楼,也许也就是那个时期的一座建筑。图十二:地区工会汪家塘工委小楼

   有网友称,这座建筑建于民国期间,这里原有一幢民军的医疗器械所,解放后在医疗器械所基础上建成现在的建筑。具有备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建筑整体与细部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图十三: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合影

   地区工会楼,建筑面积约一千二百平方米,为二层砖混结构建筑。楼顶部的坡屋顶是典型的民国风格,屋顶开二个老虎窗。现在这幢建筑已经破损相当严重,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及时保护起来。图十四: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合影

(本篇完)

2018-01-20


 

新华白沙畈何氏堂轩——卒子走遍安庆

新华白沙畈何氏堂轩

——安庆祠堂系列

第143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小池镇新华村的一处叫白沙畈的何氏堂轩。图一:太湖县小池镇新华村村头

    小池镇位于太湖县东北部,大别山南麓,距县城十六公里。小池镇是历史古镇,小池镇古称驿站,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商周时代、战国时代遗址占多,三国时期的青阳县治上格城、唐代建造的海会寺等一批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保存较好。小池镇民风淳朴,历代科举中英才辈出,著名戏剧教育家叶春善,著名教育家何晓耕,现代文学大师孔凡礼、林学专家马大浦等知名人士。图二:新华村仿建牌楼

    新华村是小池镇的边陲之村,毗邻潜山县,地形成西高东低走势。村内交通便利,信息通畅,网络全村覆盖。图三:新华村一条由山上流下的溪泉

    何晓耕就出生在小池这片土地。何晓耕,(1896年—1953年),又名启砚,世居县白沙畈(东畈村)。通经史,擅珠算,尤精书法。民国十二年(1923年),在白沙畈开设何太丰商店,经营中药、杂货、屠宰、榨油、做面等业,供应农村生活必需品,方便病人求医买药。每逢灾荒岁月,何晓耕总是打开家中仓储,将积谷借给贫苦农民,不取分毫利息。年终,有的人家无力偿还旧欠,仍可到他店中赊取过年“福食”。民国二十年(1931年),何晓耕将自己主管的何氏义学公产部分做为教育基金,创办私立尚志小学,自任校长。民国二十六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土相继沦陷,战区学校被迫停办,学生失学,他常为青年的就学问题担忧。民国三十一年,他召集族人商议,决定将何氏宗祠做校舍、何氏义学公田收入做办学基金,创办白沙中学。民国三十三年秋,何晓耕又召集何氏族人商议,决定将义学公田八十石种(约480余亩)和祠堂东西两厢房屋,全部捐献给白沙中学。筹办学校期间,经费无着,都由他家的太丰商店代付。次年白沙中学向全县募捐,扩大办学基金,他又将自家的二十余亩出租田捐出,带动了周围各姓公堂纷纷向学校捐田,资助办学。图四:白沙畈何氏堂轩

    白沙畈何氏堂轩是一处建于清朝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何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该祠属于何姓轩堂,按该祠现存的建筑形制,构件用材、装饰工艺等实物,如头门上盖之托斗拱、砺石为柱、板条饰件等观察比较,均属晚清遗物。据此,该祠的始建年代,应不低于晚清。图五:何桢是何氏十七世祖迁潜一世祖

    整个堂轩面阔一间,进深二进,为主体建筑的一部分,其它建筑已不存。据村里说人,原有堂轩旧厨,供小事聚会之用。头门为歇山顶式,托斗拱,四柱和两边底梁均为砺石所造,横梁雕有瑞兽、花草等纹饰,头门两仓台外壁华板,是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图六:白沙畈何氏堂轩现状

    据了解,太湖白沙畈(坂)谱载:本股林公,字仁一,于明初迁太湖,卜居邑东白沙坂。今东坂之老屋即其祖居。西坂莲花形先垄在焉。至溯林公而上,代远无从记载,惟父老相传皆由潜而来。查潜山宗谱载有仁一公迁湖,考其世次亦不甚相远,则本公以潜为远宗,自无不合。而旧谱不载者,即遵别子为祖之义也。自仁一公始迁,传今凡二十一代,本股族人除远他省他县外,现居湖子姓生存者计八百八十余人。图七:白沙畈何氏堂轩师位

    今天卒子介绍的新华村何氏祠堂,就是白沙畈祖居地,在太湖县这片土地上,先后有何必麟,明起万历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官至福建建阳知县。何楷模,著《北港溪流之八七水灾》、《急水溪防洪问题之研究》、《如何治理台湾的水》、编著《何氏佑忍堂家乘》等。图八:何氏堂轩供台

    何氏名人众多,其中以何应钦为熟悉,何应钦(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字敬之,贵州省兴义人。1916年秋回国,任黔军参谋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总司令、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1945年9月,何应钦在南京代表中国政府接受冈村代表日本政府投降。图九:何应钦像

[size=0.83em]09.jpg (356.2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2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2018-01-22


 

大新桥诸永盛酱园旧址——卒子走遍安庆

大新桥诸永盛酱园旧址

——安庆商业历史系列

第143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德宽路街道办事处大新桥社区的诸永盛酱园旧址。图一:修职郎诸氏先祖墓与永盛酱业招牌(现存唯一相片)

    不久前,有诸氏后裔在网络上找到卒子,并希望通过卒子走遍安庆将安庆曾经的辉煌的商业展示出来。受此委托,卒子通过各类渠道,找寻了相关的历史文献,感谢诸永盛后裔和安庆市有关机构提供的材料。图二:诸永盛酱园旧址一侧

    诸永盛酱园旧址,又称诸永盛号酱业。位于安庆市大观区德宽路街道办事处现大观亭社区月字街34号。卒子原外公的胞姐曾在这一带居住。大观亭社区由德宽路街道原大观亭北社区、大观亭南社区、大王庙社区合并而成,包括今天卒子介绍的大新桥一带。图三:诸永盛酱园旧址四拼图

    大新桥是明朝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明朝兵部尚书汪道亨(安庆人)为了回乡祭奠忠宣公余阙途中坐船上岸时,将原先木质结构的《大金桥》折掉重做,建成了后来的桥,改名为《大新桥》。这坐桥距今已四百九十一年历史。大新桥建成在当时轰动乡野,是城内数一数二的大桥。图四:诸永盛酱园产品想像图

    清朝至民国时期,大王庙、月字街、大新桥一带是条繁华的商业街,城西大王庙街因毗邻大王庙而得名。这条街又被称为“河街”,它靠近长江、皖河,河道纵横,周围架有六座桥,方便行人来往。桥与街相连,桥也是街,街也是桥。除大新桥、小新桥外,还有广济桥、女儿桥、月字桥、便民桥,尽显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情。图五:诸永盛酱园旧址俯拍图片

    清朝安庆知府衙门曾在此设立一号码头,自大新桥、小新桥至张家港内河,舟楫如织,桅杆林立。安庆近郊与邻县的农民用民船将农产品运来,再将大王庙街商铺里的生活日用品运回去。人来船往,熙熙攘攘,河街商市繁荣昌盛。正如清朝诗人李先芳所描述:“鱼米舟中市,人烟水上城。”图六:民国期间全国其它地方酱园旧址,当年诸永盛酱园也有这样的规模

    大王庙街的路面是赭红色的麻石条铺就,两侧商号鳞次栉比,粮油行、盐行、鱼行、柴炭行、日杂百货,以及土纱布、白老布等机织行业密集于此。大王庙街曾是商贾的住居之地,一些老民居仍保留下来,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曾在日记中记述:“安庆城西门墙皆彩画……”

图七:诸永盛酱园旧址俯拍图

    大王庙街并不是一条街,它的前后左右又连接着不同的老街,月字街就是其中一条。诸永盛酱园就是民国时期安庆一家老字号商铺。图八:安庆曾是制酱业发达的地区之一

    诸永盛酱园是临街一幢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按照清朝建筑风格,坐北朝南、青砖小瓦,前后三进两院。风火墙的两侧镶嵌马头,屋面铺着青色的碟瓦。老宅为两层,以木柱、木楼板、搁栅、木桁条形成立体结构。图九:民国期间老照片

    诸永盛大宅是大王庙街的一幢宦世族之家,据诸永盛后裔讲述,大王庙小学曾是诸家的府邸古宅。而位于月字街的只是其在临街的一处铺面,诸老先祖墓就在不远的狮子山一带的椅靠山。图十:诸永盛号酱业又称诸永盛酱园

    诸永盛酱园老宅旧址是安庆城区保存较为完好的晚清至民国时间的商铺。大门内的过道与走廊相通,院落四周由矮墙围绕,屋上飞檐斗拱,青瓦覆盖,颇有古民居风韵。据诸永盛后裔讲述,诸永盛酱园前有“河街”与“大新桥码头”,小船摇浆能直达永盛酱园。诸永盛酱园旧址就位于河的一侧。图十一:诸永盛酱园旧址大门

   诸永盛酱园旧址辟邪偏东,后高前低。诸永盛酱园旧址有一百多年历史,是安徽近代史上著名的酱业老字号,今天卒子介绍的是老店,另在便民桥巷口还开设了分店。图十二:民国时期的商人相片与晚清流通的银锭

  诸永盛酱园旧址从大门到内宅厅堂前有天井,喻示广收八面来风,又以四水归堂,意味着财源滚滚。诸永盛酱园旧址是安庆保存较为完好的手工业遗存,是近代安庆食品手工业的标志性古建筑。图十三:诸永盛酱园旧址木板大门

    安庆,曾是地处长江中下游,是一个古老的商业重镇,安庆制酱业曾经相当的繁荣,千百年来已成为安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晚清至民国时期过去的一百年间,经过诸永盛祖孙几代人的精心耕耘,诸永盛酱业为安庆制酱行业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图十四:诸永盛酱园与全国当时的商铺一样挂着招牌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苏浙皖三省交界的丘陵地区,便成为太平军与清军争夺的主要战场之一。诸永盛在安庆长江沿岸的西门大新桥一带开设了一家“诸永盛酱园”,并向清朝政府捐班修职郎官衔。“诸永盛酱园”开业后,安庆正值清朝光绪年间的大发展时间,促进了工商各业的发展。图十五:清朝至民国时期手工业真实照片

    这时,安庆作为省会的人口已激增,必然扩大了对制酱作坊生产的酱油、米醋、酱菜、腌菜、豆腐、干子的需求量,尤其是那些船工、脚夫、搬运工、小商贩门,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它们。占领有利位置的“诸永盛酱园”,经营业务也飞速发展,职工人数日众。图十六:诸永盛酱园旧址另一侧

(本篇完)

2018-01-23


 

永乐坳上老屋——卒子走遍安庆

永乐坳上老屋

——安庆老宅系列

第143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五河镇河南村原永乐村的坳上老屋。图一:岳西山区里的群山

    坳上老屋是淮北4嫱旰玫拿髑迨逼诩呃纺诤睦衔荩窃牢飨匚奈锼形丶段奈锉;さノ弧>菟嫡獯崩险腥俣嗄甑睦罚览执迥诼淌鞒梢瘛⒎绻庑忝溃浯迕览衷⒁庥涝栋怖种洌谕な峡逃泄哦粤骸扒嗌酱颖鄙吓闲虑磐ㄗ幼铣趟远慈贫斗悍毫ㄏ蛭魅ァ薄M级痕晟侠衔荽竺啪植

    河南村位于五河镇的东南边际,距县城四十多公里,东与田头乡接壤,西南与店前镇的原前河乡相邻,北邻五河镇双河村,二○○四年六月由原茅山乡的永乐村、河南村合并为河南村,总面积为二十二平方公里,历史上曾有六分山、三分地、一分水之说。图三:坳上老屋“学彻玑衡”匾额

    永乐村境内有多处古民居,都保存完好且具有历史价值的就有今天卒子介绍的坳上老屋,现为县文物所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与卒子之前介绍建于道光元年距今已有近二百年历史的蒋氏宗祠,保存很好。图四:坳上老屋大门造型

    坳上老屋坐落在永乐村一处山坡之间,青砖黛瓦、大户人家,坳上老屋为典型的八字门,门头悬挂漆面“学彻玑衡”四个大字,一种历史厚重感瞬间溢上心头。图五:坳上老屋大门

    坳上老屋门前,有二对旗杆夹,上刻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为安庆地区刻字石旗杆唯一现存文物之一。当卒子推开半掩的大门,清逸的古宅厅堂里,河间鹅卵石板路,矩形天井,廊柱上、挑枋上的精美雕饰,仿佛诉说着更迭的岁月变迁。图六:坳上老屋嘉文公神位与厢房天井

    老屋前,有一块巨大的石块,据村里一位老者说,这是原老爷上马用的上马石,卒子仔细观察,此石的确为清朝上马石,上刻有“上马石”三字为近代所刻。村里老人谈起过去的往事,仍兴奋不已。这座古宅的主人之一,为清朝武官,官至总兵,至于何处总兵,却又无法具体记载。图七:坳上老屋堂厅

    据了解,这座古屋是清朝嘉靖年间做的,已经有一百七十年历史,它的结构是外八字大门,横向三个大厅。当年兄弟三人,其中一位当兵打仗立了功,受了伤,回乡之后才建起大宅的。村里老人说,古宅是祖上传下来的,占地约二千平方米,有七个天井,是永乐村现存规模最大的古民居建筑。图八:坳上老屋旗杆夹

    在岳西五河这样一个方圆几百里的大别山山区内,有坳上老屋这大的老宅,让安庆的文史多了一处古屋研究的内容,安庆历史上,文官建起的规模很大的古宅比比皆是,但武官建此如此大规模的古宅却很少。但绝的是,在过去同时代来说,老宅建起后算是比较先进的,防水、防火、防盗,很有特色。目前来说保存也很完整。图九:坳上老屋三进四拼图

    坳上村,坳上是明朝土墩的地方用语,皖鄂赣地区使用这个用语的较多,在此建起规模宏大、古朴中不失典雅的坳上古屋,显得格外抢眼。图十:坳上老屋匾额

    坳上老屋背依青山,尽管从外表看来,窗户很少,但那少而小的窗户却特别而精致,雕凿圆形镂空图案镶嵌于墙面上,既透光防盗,又不失为古屋添加了一份精美的装饰。屋内共有天井七口,井底和井壁也均以石板砌成。据说,这些石板轻则数百斤,重则上千斤,每口井的石板面积三十至四十平方米。图十一:坳上老屋上马石

    坳上老屋的古屋的门楣上,还有栩栩如生的木雕图案。大门之内,仍然还有多个门楣上,大门匾额上书“学彻玑衡”出自王之道《相山集》,虽久经岁月的腐蚀,图案略有剥落,但整体花样风格,依然清晰可见。图十二:坳上老屋局部图

    进入堂厅,高挂“高厚遗乡”四个大字的匾额,整个堂厅使用了大量的木雕,做工精巧,榫纹细密。古宅一进三重,木柱、壁板、椽桷上都涂了一层厚厚的油漆。整座古屋共有约三十间房,门户相对,构造一致,采光极好,冬暖夏凉。古屋四周墙基均由约条石砌成,平整而坚固,墙体所用的巨型青砖,火候老到,至今完好。图十三:坳上老屋“秉缜惟和”匾额

     在古代,宅第不仅是居住之所,也是权势地位的象征,气派的房屋彰显主人的地位。以武官发家屋主人,财力丰厚后便想要建一栋大房子。想必当年历时多年精心而建的古宅,是多么气派,如今,这座跨越三个世纪的古屋里,依然相对清静而安逸。图十四:坳上老屋四拼图

(本篇完)

2018-01-24


 

东正韩公祠碑记石碑——卒子走遍安庆

东正韩公祠碑记石碑

——安庆碑记系列

第143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人民路街道办事处东正社居委的一块韩公祠碑记。图一:珍贵的历史地图与明朝圣旨

    韩建,字公懋。辽西(今辽宁省义县西)人。元朝至正九年(1349年),以宗正郎中任安庆路总管,政尚清廉。元朝至正十一年,颍州(今安徽阜阳)、濠州(今安徽凤阳)、六安州(今安徽六安市)、亳州宿州等地饥民纷纷揭竿举义,淮东淮西郡县多为暴民军占领。元朝至正十二年,天完红巾军占领安庆府宿松、太湖、潜山等县。图二:安庆守将韩建画像想像图

    韩建即本文的韩公,元末驻守安庆将军。红巾军起义之后,四面围攻安庆,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年),长江流域红巾军首领徐寿辉率部首攻安庆,但其辖地池州失陷,随后挥军转取江州(今九江市),杀死江西行省星吉后,又回攻安庆。图三:由网友提供的安庆各代志书上的韩公墓与祠位置

    驻守安庆的元军突围至池州,驻池州元朝江浙行省卜颜铁木儿决心支援安庆,以钱发给溃散的军兵,涣散的军兵又能死命抵抗,红巾军久攻不下,便撤围安庆,转攻周围县城及汛地,并攻克池州。元朝至正十五年(1355年),红巾军驻池州将军赵普胜率部攻安庆,与驻安庆的淮南行省左丞余阙和郡守韩建大战二十多天,重创元军。图四:由网友提供的韩公祠文献资料与卒子书写“大节堂”想像图

    元朝至正十七年(1357年)十月,徐寿辉部将陈友谅、祝寇率军自湖北沔阳沿江东下,“舳舫数百里,镇鼓之声动天地”,在安庆宿松县小孤山激战四昼夜,歼敌大部。图五:重修韩公祠墓碑记(明朝书法、雕刻真绝)

    驻小孤山元军水军元帅胡伯颜率残部败遁安庆,陈友谅率军追至怀宁县山口镇与赵普胜等红巾军会合,将安庆城四面围定。当时江淮东西均为红巾军占领,安庆城已成“孤岛”,为使百姓免遭兵燹之苦,陈友谅给安庆守将余阙写了劝降信,次又派出余阙旧友作为使者进城劝降,而安庆余阙对红巾军的劝降不但置之不理,还将劝降使者打碎牙骨后斩首东门,两军攻城战斗已势不可免。图六:韩建带领驻守安庆的官兵想像图(剧照)

    陈友谅随后召集军事会议,商定自东、西、南三门强攻,迫敌出城后聚歼,此计能够基本控制住守城军民于战火之间。按预定计划,连续攻城两个月,余阙只是据城固防,红巾军只得等待战机。图七:重修韩公祠墓碑记局部

   元朝至正十八年(1358年)正月初七,正值南风,红巾军自山口纵火舟烧毁元军江上联舰,火入南门,安庆城随后被攻破。红巾军进城后,再次要求余阙放下武器,并许以官职,但余阙坚持抵抗到底,元军于巷战中死者以千计,余皆降,安庆守将余阙自刎沉水死,陈友谅令将军赵普胜驻守安庆。图八:元末明初战争频发

  元朝至正十九年(1359年)九月,朱元璋自集庆(今南京市)派遣上将军徐达、佥枢密院事廖永忠、张德胜等进攻安庆的红巾军。廖永忠领水军沿江西上,攻克安庆东门水寨;徐、张领步军自无为陆路夜袭浮山寨并破斩潜山。安庆四面受敌,战情紧迫,但守军赵普胜骁勇善战,守安庆仍能固守无恙。图九:重修韩公祠墓碑记整体与韩建将军雕像想像图

    朱元璋为了拔除陈友谅的前哨堡垒安庆城,便设计陷害赵普胜,暗遣客使到友谅军中挑拨离间。陈友谅中了朱元璋的诡计,他以会师为名,自江洲猝然率军来安庆,捕杀了赵普胜。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朱元璋轻克安庆,留赵伯仲镇守。图十:韩建率领军民抵抗入侵来敌

  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夏,陈友谅于南京采石矶杀徐寿辉,自称帝。翌年七月派大将张定边夺回安庆,朱元璋的佥院赵伯仲、安庆知府谭若季弃城逃跑。八月,朱元璋亲统大军水陆并进,攻击安庆,当时有陈友谅部将张志雄,英勇善战,原从赵普胜共守安庆,对赵普胜的冤杀非常不满,遂降了朱元璋,并“尽献其取安庆之策”,城随后又被攻破。图十一:重修韩公祠墓碑记局部

    元末明初,安庆地区反复被各路大军征战,尸骨遍野。十里不见人烟、百里难见村落。安庆地区陷入长期的动荡之中。据《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四十四》记载,元朝后期安庆宗正郎中(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韩建之守安庆。图十二:战乱来袭兵荒马乱,需要能人稳定军心

    元朝末期,安庆总管府的大厅余阙为表彰总管韩建守御安庆城的功绩命其厅名为大节堂并作大节堂记。余阙(1303-1358字),字廷心,一字天心,元朝庐州(今合肥市)人,先世为唐兀氏居河西武威元统(1333-1335年)进士累官监察御史至正十二年(1352年)出守安庆任都元帅淮南行省左丞与天完红巾军各部相拒七年,被陈友谅所围次年城破自杀沉于城西清水塘。从这段文字记载,可以了解到,当年安庆守将余阙为当时安庆守将韩建立有大节堂碑记。图十三:重修韩公祠墓碑记局部(乾隆二十四年立)

    当年,韩建任宗正郎中,驻守安庆。其政清净,有敌军来攻打的,常常不能取胜。韩建在安庆为官三年,周边被敌军攻打多达六次之多,好在受到百姓拥护,能够将敌军打败。韩建当年所采取的办法有,巩固安庆城防,杀死一些不听将令的士官,安庆城百姓由于常年兵荒马乱健壮的兵丁并不多见。这时的安庆城有城却无防守,周边起义军常常过来攻打,安庆城反复在攻打和被攻破城之间。图十四:各路大军常常攻打安庆地区

    元末明朝初,安庆城郡所治属有六个县,西至于怀宁县,再过去就是潜山县,再过去就是太湖县。这些地方有些百姓虽然有身体素质,但基本没有什么文化,没有思想,所以打起仗来,基本一打就散。武而安庆东至于池州,又东至于姑孰,这些地方的百姓就相对有一些有思想的谋士,他们不以死伤为祸,能够帮助将帅参谋战局。图十五:重修韩公祠墓碑记局部

  元末时,韩建作为安庆的郡守,由于“其政清净”、“击贼”时“部署寮吏为战守如恒日”等等卓越的功绩,余阙抵安庆时,为表彰韩建之功,自提“大节堂”,并作《大节堂记》,后以此名建大节祠,现祠已不存,地址位于大王庙街大王庙小学内,卒子小时候曾在这里上过三年的小学。图十六:元末明朝初期的火炮与将服

    大王庙小学建在大节祠堂旧址上,原名为大节祠小学,文革期间曾更名为向阳小学。因学校依大王庙街而建,文革结束后,又更名为大王庙小学,沿用至今。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同安局地址设于“大节祠”内。该局以送诊施药、办义塾为主,直至抗日战争停办。图十七:重修韩公祠墓碑记局部

    韩建督军守安庆期间,同各路起义军历经大小百余战,先后击退各路起义军对安庆的十一次大规模围攻。后来天完红巾军全师围攻安庆,战船蔽江,连接数百里。韩建督率守城军苦战,为保住安庆城池,朝廷录功加封其为中奉大夫,秩从三品。不久,陈友谅军攻破安庆城,韩建卧病被执,骂不绝口,被用门板抬去,不知所终。明朝成化年间,从知府徐杰提议,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安庆知府胡缵宗访得其遗骸埋于康济门外江岸,遂于小南门江畔建墓和祠。明朝正德后,先后在鸳鸯栅、西门外、鸭儿塘等处建有韩公祠。图十八:将来安庆能够为守安庆将军再次重建韩公祠墓时,希望能够立上石俑(想像图)

(本篇完)

2018-01-25


 

鲍冲将军石——卒子走遍安庆

鲍冲将军石

——安庆风景系列

第143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鲍冲湖村原鲍冲村的一处风景点。图一: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鲍湖村

    鲍冲湖风景区素有“安庆小桂林”之称,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鲍冲村境内,其地貌特点为“两山夹一湖”。 湖中岛屿众多,湖水清冽,滩平岸曲,鱼美虾肥;沿湖林木葱茏,峰峦峭拔,洞谷幽奇,空气清新,素有“天然氧吧”、“小桂林”的美誉。山上怪石林立、谷幽洞奇,尤为引人入胜的是湖中的卧牛岛、还有就是山间的将军石,犹如神来之笔。图二:鲍冲村山间的将军石

    将军石是一座高约约二十余米的巨石,如一位活灵活现的古代武夫,头部神情威严,身上石缝纵横有致,绝似将军披上的满身盔甲。鲍冲湖畔,矗着威武雄壮的将军石。将军的旁边还有一些小的巨石,恰似一志将军的护卫,看似将军战袍上的缨子,整座将军石看上去就如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一副凛然正气,又似双目炯炯地正仰视着凝望对面山下的卧牛岛。图三:鲍冲湖山间的巨石

    相传古时安庆杨桥一带,常常有匪人出没,而整个安庆地区又是各路起义军反复战争的场地,将军战死,演绎一场场悲怆欲绝的史歌,驻留在安庆的长空。这座将军石形态逼真,犹如人工雕塑,在鲍冲湖山间守望卧牛岛,演绎着感天动地刻骨铭心的悲壮故事。图四:多年前卒子曾到访鲍冲将军石

    元朝末期,朱元璋与陈友谅在安庆、江州反复拉锯战多年。元朝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八月,在朱元璋统一江南之战中,朱元璋与张士诚军在安庆、江州(今江西九江)进行的作战。此战,朱元璋采取水陆并进,虚实相兼,两面夹击的战术,大败陈友谅军,达到了预期的作战目的,控制了江西大部及湖北。图五:鲍成将军像(想像图)与将军石一侧

    陈友谅采石兵败后,退守江州。其在江西石港(今江西余江东锦江北岸)、信州(今江西上饶)、浮梁(今江西景德镇东北、旧浮梁城)等地与朱元璋军作战的部队,亦均失利。图六:鲍冲湖山间的巨石

    元朝至正二十一年七月,张士诚派部将张定边率军攻占安庆。朱元璋考虑到安庆位于建康上流,陈军据此,不利于其向西发展,遂决定攻安庆。八月,派徐达、常遇春率先头部队西进,自率水军逆流而上。陈友谅沿岸守军不战而逃,朱元璋军长驱直入,进逼安庆,陈友谅军固守不战。图七:鲍冲湖山间的巨石

   朱元璋采取陆路佯攻,以水军直取水寨战法,击毁陈友谅军船舰八十余艘,一举攻克安庆。朱元璋军进至小孤山(今安庆市宿松县)收降汉将傅友德、丁普进驻湖口(今江西湖口),再败陈友谅江面巡逻水军,乘胜追至江州(今江西九江)。陈友谅亲自率部作战。朱元璋将舰队分为两翼,实施两面夹击的战术,大败陈友谅军,获船舰百余艘。陈友谅被迫弃江州退守武昌,朱元璋军进克江州后进屯沌口。图八:鲍冲湖山间的巨石

    相传,朱元璋部下有一员猛将,常手提三尺长剑,是一位豪杰之士,这位豪杰就是鲍成。元朝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攻下和州后与元军的一场战役,豪杰鲍成归顺朱元璋后的首场战役。由于鲍成和部下表现出色,故得受封爵。图九:鲍冲湖山间怪石林立

    鲍成,凤阳寿州(今安徽寿县)下蔡村人,时任安丰万户,是个武职,他归顺朱元璋兴兵反元。鲍成曾孙鲍珣的墓志说鲍成:“我太祖高皇帝兵至和州,率众归附,渡江克采石,任前部先锋。积功授明威将军、安吉卫指挥佥事。领兵剿潮州寇,殁于阵,朝廷悯其勇,遣官谕祭,赐志圹葬于紫金山之侧。”按《明史》的《兵志》记江西都司有吉安卫。)图十:鲍冲湖风景

   据《明太祖高皇帝實錄》记载,鲍成领兵剿潮州寇,在他晋升为沈阳卫指挥佥事后,在其子鲍同袭任武昌卫指挥佥事以前。图十一:鲍冲湖山间的巨石

   据了解,鮑氏家族是明代兖州的名门望族,位于今兖州城西南的新兖镇鲍家林村。鲍氏,《元和姓纂》记是"姒姓,夏禹之后。有鮑敬叔,仕齐,食采于鮑,因以为氏。敬叔生叔牙,曾孙国,代为上卿……"。鲍叔牙向齐桓公举荐管仲,使齐桓终成霸业;鲍叔牙也因此名垂青史,现在鮑姓皆尊敬叔为得姓始祖。安庆鲍冲湖开垦之初,为鲍氏先祖付出的辛劳。图十二:鲍冲湖铁将军石

    1368年,朱元璋历经十余年血战,开创大明万世基业。随后,不由分说举起屠刀,向昔日同生共死的战友们大开杀戒。除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等人因病亡故,其余全部遭到朱元璋杀害。就连神机妙算的刘伯温,也难逃毒手,神秘死亡。图十三:鲍冲湖山间的巨石

    鲍成与其部下,为朱元璋屡立战功,更是打兵打仗的一把好手,平时行军打仗,也是一员谋勇兼备的虎将。其镇守重点区域治理卓有成效,最后却被奸人好害。安庆鲍氏后裔为纪念鲍成,逐将鲍冲湖山间的一块巨石命名为将军石,来纪念昔日为明朝屡立战功的鲍将军。图三:鲍冲湖间的卧牛岛

(本篇完)

2018-01-26


 

黑夫子寨——卒子走遍安庆

黑夫子寨

——安庆军事旧址遗址系列

第143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小池镇山区的太平军著名山寨黑夫子寨,相信这个山寨能够让更多喜爱太平军历史的朋友更加热爱安庆。图一:太平军英王陈玉成率军驻守安庆

    太湖古有驿道一条,横貫东西,东经潜山、桐城而至庐州,西经宿松而至鄂省(湖北省)。境内小池驿(今名小池镇),为邻近几县知名的驿站。位于太湖县东二十公里,东有一带小山,临街有一条小河。相传原是小湖,后淤为陆地。据旧志载,唐朝开始建驿站,明朝嘉靖年间,有屋三十七间,清朝嘉庆年间,有马九十匹,马夫七十二名,有一条小街,虽不足百户人家,但是个非常重要的驿站。历来为兵家所必争。图二:太平军黑夫子寨位置

    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年底至十年(1860年)年初,曾国藩的湘军与英王陈玉成的太平军曾在此展开了一场震撼山岳的激烈战斗。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秋八月,浙江布政使李续宾、曾国藩胞弟曾国华在安徽舒城三河镇中太平军埋伏,战败身死,这一突发事件致使围攻安庆(其时为太平天国西征军大本营)的湘军被迫仓皇撤出。曾国藩闻讯,除为痛失爱将胞弟而流泪外,还深为皖鄂形势担忧。图三:黑夫子(广西人皮肤较黑)

    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八月,清廷令曾国藩援皖。曾国藩与湖北巡抚胡林翼商定攻皖策略——先进攻安庆市太湖县,后进攻安庆。所谓顺江而下,节节进逼。自己由湖北省进驻安庆市宿松县,令福州副都统多隆阿、总兵鲍超从宿松县进军八里冈(今太湖城西乡境内,与宿松县交界)。图四:黑夫子寨寨门正、背面

    清朝咸丰九年十一月,多隆阿移营安庆市太湖县新仓镇,鲍超由太湖棋盘石渡河,移营太湖县岔路口(现晋熙镇岔路村),互为犄角之势,以困太湖城内的太平军。先前已由唐训方的训字营三千人围住了太湖城。这样城内太平军形势更加危急,太平军方面,英王陈玉成只好亲自率军从安庆驰援。图五:太平军驻守安庆最高将领英王陈玉成

    清朝咸丰九年十二月十五日,陈玉成由安庆统军至安庆市桐城县,捻军首领张洛行及龚得树等亦自安徽怀远、定远、庐州、舒城一带率部前来会师,联合西进,号称二十万,实则六、七万人。同时,清军方面,新任战场统帅多隆阿命令鲍超之霆字营急趋小池驿抵御。当时鲍超的霆字营仅有三千人马,便投入小池驿一线。图六:黑夫子寨寨门

    清朝咸丰九年十二月十六日,鲍超营垒未成,英王军大队人马骤至,鲍军拼死苦战,才得以扎营于小池下街头的蛇形山。英王的太平军从潜山地灵港至小池后山和罗山冲一带,连营数十里,清军望之,无不胆寒。十八日,太湖城内太平军得知援军大至,从城内而出,夹击鲍超军。二十四日,陈玉成以主力军专打霆字营,更番迭进,昼夜环攻。霆字营棚帐皆为炮裂,士卒伤痍、樵汲几断,危在旦夕。图七:黑夫子想像图

    鲍超鞭笞士卒,死守营垒。据逸闻,鲍超不识字,只能自书其姓,于是在纸上大书一“鲍”字,外加圈数重,派人火速送往曾国藩。曾国藩阅后大叫:“老鲍陷重围矣。”霆字营乃湘军精锐之旅,曾国藩视为王牌,于是飞檄各路驰援。湘军或派马队运送盐米火药给鲍军,或分兵袭扰英王军的前后左右。图八:黑夫山寨四周风景

   多隆阿压力更大,作为战场统帅他不能让鲍超出事,为了给霆字营解围,他率军绕到英王军背后,与之战于后冲花山尖,被太平军击败,伤亡一千三百余人,副都统衔西林布、喀尔库及参将吴明亮等均被杀毙。多隆阿不罢休,在霆军接受连续猛攻之后,多隆阿又命令唐训方,跟着自己再进入小池驿。多隆阿的计划是,各人选出一支精锐部队,进驻鲍超的左营;原来驻守左营的将士,因为连日激战,伤兵不少,那么这些人全部移入鲍超的中营去休息,由多隆阿的士兵接防。然后多隆阿部队在左营边新立一营,训字营在霆营的右边扎营。这是一个高难度的军事动作,就是两支军队要突然冲入重围,冲入之后呢,首先是在霆军的左营换防,这有一些难度,更难的是接下来,两支军队一边作战,一边要给自己建一个新的营垒。图九:清军总兵鲍超字迹想像图

  湘军的营规是,每到一地,营垒修建要"一时完成",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钟头。一般情况下,两个钟头就要把营垒全部搭建起来,防御工事就要建造起来。多隆阿扎下了营,鲍超的军队士气就起来了。当然更重要的是,多隆阿带的是骑兵,和步兵配合在一块,实力就不一样了,对于防守,或者对于向外攻击,都是如虎添翼。图十:黑夫子寨四周及山间小道状态

    在太湖和潜山之间的小池驿,方圆几公里,全是营盘。在白天看上去,那就是人头济济,有运东西的,有在营盘里操练的,如果没处于交战的情况下,就几乎是这样。白天看着很热闹,但是一到夜里,双方都不出声、不点灯,一片死寂,就隐隐约约看见,好像有些帐篷啊墙啊,但是你看不到人,也听不到人声。双方都是有名的将领,都懂得这一套。图十一:黑夫子寨寨门一侧

  今天卒子介绍的太平军驻扎的山区的山寨,太平军那么多人,要守粮食、养伤兵,还要占据重要位置。清朝咸丰十年(1860年)正月二十五日,多隆阿部队卷土重来,选精骑从太湖县新仓镇渡河,与英王太平军战于余贯嘴,多隆阿佯装失败,引诱英王军进攻,候补道蒋凝学、总兵朱品隆的伏兵从两翼杀出。曾国藩又派候补道金国琛、天头山总兵余际昌从潜山红土山袭击英王军背后,鲍超军此时亦突围而出,几路清军与英王军展开了一场血战。清军组织兵力,专攻山上英王太平军,这里指的山上,就包括今天卒子介绍的黑夫子寨屯兵的山寨。图十二:黑夫子寨寨名

    那年时值东南风骤起,清军火器“触处立燃”,山上树木起火,风助火势,冲向英王太平军。英王太平军大小营垒“百有数十”都陷入火焰中,“烟尘不绝者十余里”,林焦山赤。英王军虽英勇奋战,无奈寡不敌众,前后受敌,伤亡两万余人。陈玉成不敢恋战,于当天傍晚撤出小池驿,率余部回安庆。翌日晚,太湖城内太平军亦撤走。 小池驿之战,霆字营虽未覆没,但已受重创,鲍超死里逃生,战后常存余悸,“见军士必垂涕”。湖北巡抚胡林翼在奏疏中陈述:小池驿之战,实为“军兴数年以来仅见之大战”。图十三:从黑夫子寨看到小池

    一百多年后,在声势浩荡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安庆之时,太平军在小池镇的山区使用当地的石料构建起城墙城寨,用于防御,时光飞逝,今天这里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卒子为方便广大文史爱好者,特在此地留“黑夫子寨”四字。黑夫子寨位于群山之间的一条小山脉间,山较为平坦,攀登黑夫子寨可以说毫不费力,黑夫子寨既不是山顶型山寨,也不是盆地型山寨,而是山脉之间的通道型山寨。这里四周视线良好,近可观岔路乡、晋熙镇多地田园风光,远可眺仁小池镇,是处绝佳的屯兵驻防的好地方!图十四:黑夫子寨寨门

    黑夫子寨,据说是当年防守山寨的将领是广西老将,外号黑夫子而得名。这里的寨墙、旗杆眼都有,加上流传于民间的太平军与清军鏖战故事,让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日前,在安庆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卒子介绍的太平军黑夫子寨旧址,未被列入其中。图十五:黑夫子寨寨门与当年修筑寨门石料遗物

  太平军黑夫子寨旧址,从现存遗址遗物看,黑夫子寨曾是太平军的中军较大一处山寨,现存寨墙和寨门遗址,寨墙边有许多栏杆桩眼。山寨东北的山沟,据说是太平军饭沟,是当年太平军做饭之地,现存做饭的捣米面用的石臼。相传为当年太平军练兵集合和遇敌情传令时用;黑夫子寨都要集结多数人马,为当年太平军储存粮食和物资的仓库也分守一部分在黑夫子寨,当地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太平军的故事。图十六:黑夫子寨瞭望敌情

  经过对黑夫子寨旧址的初步研究,卒子发现太平军在小池驿之战中,是以晋熙镇、岔路乡、小池镇及周边几个乡镇的多个山寨连为一体,共同建立太平军各部,长期驻守。太平军在山间屯积水、粮,报信放哨,使得太平军战旗长飘山寨。太平军浴血奋战,终因敌强我弱,弹尽粮绝,山寨被各个击破,最后黑夫子寨也仅存寨墙与寨门遗存了。图十七:黑夫子寨与附近的四面尖寨实为一体

(本篇完)

2018-01-29


 

五里宋氏迁怀始祖明朝中宪大夫墓——卒子走遍安庆

五里宋氏迁怀始祖明朝中宪大夫墓

——安庆古墓系列

第144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十里铺乡五里村的宋氏迁怀始祖明朝中宪大夫墓。图一:明朝初,来自八方的移民纷纷坐着小船迁入安庆各地

    春秋时期,宋国曾一度强盛,宋襄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是宋国的第十九代君主。宋国凭借自己的威望,曾两次倡议召开弭兵(休兵)会议,给当时的中原带来一时的和平。到了春秋晚期,宋国趁齐国内乱之际,企图成为霸主,结果被楚国打败,宋国开始衰败,被迫迁都彭城(江苏徐州)。图二:移民们创造新安庆历史

    公元前355年宋恒侯为其子剔成所废。剔成自立称侯,实行改革,国力渐强,后被其弟子偃驱逐到齐国。子偃自称宋王侯,曾打败过齐、楚、魏三国联军,颇有作为。公元前286年,齐、楚、魏三国再次联合,灭了宋国,分掉了宋的地盘。子偃逃到魏国,死于温(今河南温县)。宋国自微子启于公元前1040年开国,至公元前286年灭亡,传三十二君,历754年。微子启后裔以祖为姓者称殷氏,以国为姓者称宋氏。微子是宋氏之始祖。图三:宋氏迁怀始祖墓一侧

    京兆郡安庆地区《宋氏族谱》“合修大成谱总序”曰:宋氏自殷氏微子封宋地,遂以国为姓氏,距今已三年余年矣。微子贤明传至三十六代均公为九江太守。德政绝伦,感虎渡江,化名成俗,时人建清风亭以彰其德功。后人过清风亭,睹其词,读其碑,耿耿不磨,而公之灵犹在也。公之裔孙每念我祖聿修德政,故立‘崇德堂’以记习之。”图四:元末明朝初期,实行移民政策

    据《后汉书·宋均传》称:宋均任九江太守,那里有很多老虎,屡屡伤人,官府设置陷阱捕虎,却仍然常常有虎伤人。宋均说:“虎豹在山上,龟鳄在水中,各有生活所处。江淮有猛兽,如同北方有鸡、猪。虎鳄为百姓之患,过在官吏残忍。以前张网捕捞,不是顾怜百姓好办法。现在一定要斥退贪婪的奸人,提拔正直的人,去掉陷阱,免除赋税。”如此以后,传说老虎都结伴渡过长江去了。此说与孔子之言相一致:苛政猛如虎也。图五:宋氏自明朝初期迁入安庆怀宁县

    宋均,字叔庠,精通经史子集,官居九江太守,因其声望政绩颇高,升迁为东海相,拜尚书令,后又出为河内太守;卒葬南阳县。其墓园建筑恢弘,古木森森,有瑞兽石刻、玉石栏杆等物。宋均长子宋有能迁居婺源阡口,次子宋有龙迁居德安县仁里。宋均之曾孙,宋有龙之嗣孙——宋启二迁居婺源县。“修礼堂”之“大成谱老序”载:“我族自启二公居婺源,朱文公荐为彭泽广文(学官,设博士、助教),遂以官籍居彭之十二都……”“大成谱总序”称“再传我祖启二公由江西婺源迁彭泽讲暇山古楼畈,以讲学而得名。”图六:宋氏迁入怀宁之后繁衍后代

    北宋初年,徽州婺源宋氏一世祖宋启二,受教于同乡理学泰斗朱熹老夫子;其学问渊博,科举及第,于雍熙(984—987)年间受朱熹推荐,到江西彭泽县广文馆任职,退休之后,于彭泽港下村建造一楼,取名“讲暇楼”,在此开筵讲经。宋启二后代皆有人在此办学,教授彭泽子弟。宋启二定居于彭泽县陶隍西山之原,卒葬彭泽县十二都夫烟冲。宋启二生子宋明八,宋明八生子四:小大、小二、小三、小四。图七:宋氏迁入安庆怀宁县生产劳动

    宋明八四子分迁各地:宋小大居彭泽(生子念一、念三、念八、三一);宋小三返回婺源定居(生子念九、念十、三二)。宋小二、宋小四后裔外迁各地。宋小二生五子:念二、念四、念七、三十、三四;宋念七生五子(宗元、宗二、宗三、宗四、宗五);宋宗五(名十六,迁太湖马家畈);宋宗元(名十二,孙禄一生子八,其中德三居太湖县花园乡、德四迁怀宁县雷家埠)。图八:捕鱼、种田、读书、劳动成为移民立足根本

     宋小四生子三:长子念五(子伯七、九二、九五),次子念六(子四:伯十一、伯十七、伯十八、伯十九),第三子名三三。念六嗣子伯十九,孙仲八,曾孙万八[子四:和一(子祥一、三、七)、和二、和三、和四)—和四(子祥五、祥六]—祥六;宋祥六生子二:良四、良六。宋良四、宋良六兄弟迁居潜山县。宋良四长子福一居潜山县鞍山;次子宋福二迁宿松县坐鱼嘴。宋良六(字一夔,迁太湖县长宁乡青城里)生子四:民一(裔孙居太湖韩家畈、姚汉寨)、民二(居望江吉水镇)、民三(居宿松县宋家墩)、民四(居太湖回龙寺)。图九:宋氏迁怀始祖诚苊公墓与画像(想像图)

     元朝末期,江南大乱。因避战乱,宋良四与妻凌氏,携次子福二,长子福一与许氏,来到潜山县马鞍山避难。后战乱平定,宋良四携次子福二迁回彭泽县(宋福二再迁至宿松县)。宋福一留居潜山县马鞍山(夫妇葬于横山岭),家道日益兴旺,起造华屋,堂庑亭轩,雕梁画栋,烟树成村。宋福一,生子荣二(葬于天柱山九井河凤形山),荣二生子六:智荣、智华、智富、智贵、智宝、智寿。第四子宋智贵迁居桐城县撩丰岗。第三子宋智富裔孙宋伯让、宋永升,于年间迁居岳西县菖蒲镇港河村(葬于菖蒲镇白鹿港);此支今有人口四百余,后裔宋必硕先生精研雕刻形象艺术,成果显著。第六子宋智寿(夫妇合葬于章法山姚家冲)定居天柱山下茶庄,其后一支——,于——年间迁居岳西县飞旗寨下莲云乡,今有人口七十余。图十:宋氏迁怀始祖墓碑

    清朝康熙癸巳年宋氏迁潜太第十四世宋应昌等,延续彭泽万历老谱纂修潜太合谱,以宋福一、宋民一为一世祖。其派字如下:(民福)荣智伯永 广延子(文道、任朝)应立家和慎 承先世必高  曰若邦崇尚。2007年,江西、安徽两省十一县,宋启二后裔五堂合修《宋氏宗谱》。十县:潜山、岳西、望江、宿松、怀宁、桐城、彭泽、舒城、祁门、东至、青阳县;宋氏五堂:崇德堂、萃涣堂、赋梅堂、清白堂、光裕堂—修礼堂。图十一:宋氏联芳堂众子孙为宋氏迁怀始祖重立碑文

    “崇德堂”,原居彭泽县,伯十二、伯十六迁居太湖县宋家花园,以宋启二为一世祖。此支一千三百余人。“萃涣堂”。世居彭泽县,此支五百余人,以宋和一为一世祖。“光裕堂”,元末,江西宋和四之子良四携子迁居潜山县马鞍山,长子宋福一世居潜山县,后裔迁岳西县菖蒲镇、莲云乡。以宋启二为一世祖;于清朝光绪年间改堂号为“修礼堂”。此支四千八百人。“赋梅堂”。 唐朝宰相宋璟作“梅花赋”,因此有“赋梅”之堂号。“赋梅堂” 一世祖宋一夔,首迁于太湖县,后裔分迁于太湖、岳西、望江、怀宁等县,及陕西、江西、湖北省,此支四千余人口。“清白堂”,明朝,江西宋小四裔孙分迁各地。宋宗元(伯十二)第四代孙元一裔孙迁居舒城县、潜山县等地。因宋启二种白果树以明志,故宋元一裔孙号“清白堂”,此支二百余人。图十二:宋氏迁怀始祖墓另一侧

    但,今天卒子介绍的联芳堂,归属哪个堂号,尚不明确。2007年,江西、安徽两省十一县宋启二、宋一夔后裔五堂合修宋氏宗谱,由岳西县宋必硕(曾在网络联系过卒子本人)、太湖县宋某二位领衔。安庆各县祖居地(或始迁祖)分别为:太湖县花园乡、弥陀、新仓、牌楼,为一夔、德三、民一、民四裔孙;怀宁县雷埠、蜡树、李家店,为德四裔孙;望江县居长岭、杨林;宿松县宋家墩,福二、民三裔孙;潜山县天柱山、马鞍山,为福一裔孙;岳西县菖蒲镇、莲云乡,福一裔孙。望江县雅滩镇、长岭镇,民二裔孙;桐城县撩丰岗,宋福一后裔宋智贵裔孙;此次五堂合修族谱,收族人口一万八百余。图十三:宋氏迁怀始祖墓正面

(本篇完)

2018-01-30


 

郭桥石屋寺与石屋寺石刻——卒子走遍安庆

郭桥石屋寺与石屋寺石刻

——安庆道观寺庙与石刻系列

第144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枞阳镇郭桥村的石屋寺与石屋寺部分石刻。图一:郭桥石屋寺

    郭桥村位于原安庆市枞阳镇东北部,距枞阳城区约十公里,东南与藕山镇接壤,北与官埠桥镇相接,西与本镇大青山村相邻。因其有一椭圆形巨石,兀立而起,形如屋而得名。晋朝清供禅师在此建庙。元朝裴仙道在此炼丹,明朝正德年间,西蜀圆态和尚重修石屋寺,寺前建有香亭。图二:清朝僧人像与石屋寺十六景中之一的“龙隐灵泉”

  大青山位于枞阳镇郭桥村,一峰挺立,山色如黛,因名青山。它北接浮山,南望长江,山青水秀,涧水潺潺,金鸡洞、老虎洞,洞壑幽深,锣石、鼓石、鹰嘴石、狮子石,怪石百态。登峰远眺,南面滚滚长江一泻千里,北面白荡湖水碧波万顷,东、西有神灵赛湖和羹脍赛湖两旁依偎,正所谓“水如青罗带,山似碧玉簪”,是一座天然的绿色宝库。图三:石屋寺内部

  主峰之阳,一块平坦的巨石高数丈,广数十米,如巨掌前伸,为山下一根粗壮的天然石柱所承接。传说明朝时九华地藏王驾云朝拜藕山护国庵,因藕山经不住其重力所压,地藏王只得将另一只脚搭在大青山上,竟将这块巨石踩动,滚落而下,被下方的巨柱擎住,凑巧搭成了这间“石屋”。图四:石屋寺四周

    巨石上面还留下一只鞋印,约一尺半长,迹深逼真,此即青山十六景之一的“菩萨印掌”。入内观看,上平如屋顶,下阔如殿堂,面积约二百平方米,里面冬暖夏凉,可坐可卧可游可居,真不愧是“玉洞藏春”!图五:相国书庐

  东晋建元初,高僧青洪禅师云游至此,见石屋大喜,便以此为隐居之所,凿佛像于壁上,潜心研究佛理。后来他四处化缘,募得银两,在石屋外侧扩建佛殿,名之为“青山石屋寺”。明朝正统初年,西蜀圆态和尚重建庙宇,香火日盛,遂有“青山小九华”的美称。佛殿原有三重,重加修葺的两重是清朝建筑,殿壁间遗存的六块碑刻记述了石屋寺的兴建始末及它走过的沧桑历程。图六:石屋寺四拼图

  石屋寺历代住持皆深文博学,儒释道并兴。民国年间,僧释真达为石屋寺住持,多次冒险接待和掩护革命者,寺左厢房后有一眼“龙隐灵泉”,据说真达大师为了解决群众干旱季节吃水困难的问题,四处探寻泉源,终于在竹园脚下亲手掘得此泉。泉水常年汩汩不断,有诗赞道:“龙隐千古石不开,大师真达破尘埃。从兹佛地无干旱,一眼清泉立井台。”“龙隐灵泉”从此成为青山十六景中之一景。图七:石屋寺

  古时青山还是道家修行之地。相传元朝至正年间,有道人裴某号“仙人”,于石屋中修行,有乌鸦为其清扫庭堂,白驴化米供其饮食,即所谓的“乌鸦候客”和“白驴化米”;石屋后树木阴翳,花香鸟语,其间有一“练丹井”,为裴仙人炼丹处所,后来据说他在青山之北的会宫岭得道升天去了。图八:石屋寺与重修石屋寺石刻

  明朝末年,桐城学者姚康伯在石屋旁办学收徒,大兴儒教。时为姚师得意门生的何如宠,亦建书房于石屋寺旁,后中万历进士,官至朝廷礼部尚书,位居武英殿大学士,他在青山留下的一首“坚云堕地阁山椒,仙隐禅栖万古遥。为向悬崖磨数字,与他后世认前朝”的摩崖诗刻,以“相国诗篇”而独成一景。图九:石屋寺石刻二

    此外,在石屋读书的著名人士中,还有左都御史左光斗、文学家钱澄之、诗人王灼等人;书法家方守敦、文学家殷希声等名人也为青山留下了他们的诗文题刻。图十:石屋寺石刻三

  石屋寺建于青山山腰。石屋寺又是一座天然的绿色生态园。山上景点很多,比较有名的十六处,名“青山十六景”:石屋胜境、菩萨印掌、玉洞藏春、龙隐灵泉、乌鸦候客、白驴化米、相国诗篇、仙人棋局、石鼓轰雷、金鸡啼月、黑虎巡山、石柱仙题、狮子卧云、丹池日暖、白云送接、凤栖梧竹等。图十一:石屋寺与清朝修行的僧人

    诸景之中,以 “石屋胜境” 名声最盛。石屋寺几经兴衰,延续至今。寺由前、中、后三重佛殿组成,前、中殿相连,中、后进之间有天井。前殿前有走廊,天井左右有厢房。占地面积1340.6平方米,砖木穿枋结构,院落式布局,两面坡屋顶。前殿上有天花,后殿为方形藻井。东侧一间厢房名“龙听经”,西侧为斋堂和寮房。大殿壁间遗存碑刻六块,记述了石屋寺的兴建始末。石屋鹿牌铀匮牛皇碌袷危凳切扌械暮贸∷M际菏菟率趟

    石屋寺楹联:是相国读书庐,溯先哲流风,一片白云终古在;真仙人炼丹处,坐深林斜日,数声青鸟到今啼。另有,是相国读书庐,真仙人炼丹井,三百年古寺重新,崖上摩诗今尚认。还有,向虎跑泉汲月,登金鸡洞观曦,一万仞层峦耸翠,枝头青鸟似犹啼。图十三:石屋寺佛脚印

    大青山,以何氏家族历史最为悠久,形成了青山何氏崇文重教的习俗,勤奋严谨的学风一脉相系,数代相承。自何海渔以岁贡廷试第一,授山东栖霞知县,青山何氏初显;海渔公仲子何如申、幼子何如宠于万历年间同中进士,自此青山何氏蔚为名家望族,人才辈出。图十四:石屋寺

(本篇完)

2018-01-31


 

余湾九桠神树——卒子走遍安庆

余湾九桠神树

——安庆古树系列

第144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余湾村的九桠神树。图一:九桠神树

    在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是安庆远近闻名的桔乡。这里的桔子每到上市的时候,周边的市民纷纷到这里采购。而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一棵九枝枝桠的巨大桔树。硕大的枝桠,直冲云天,故名九桠神树。图二:九桠神树铭牌

    古人云“人无十全,树无九桠”,意思是十全十美的人如同长着九个枝桠的树一样,都是世上罕见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对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说法,无论你多么出色,总会人外有人。图三:九桠神树铭牌

    这树九桠神树为桔树,树龄约四十至五十年之间。由于其树主干以上分生九大侧枝,当地俗名:九桠神树。其树形奇特,又因奇妙地破解了“人无十全,树无九桠”之谶语,附近百姓以树为神,备受敬奉。图四:九桠神树

    人无十全、树无九丫,其意思是十全十美的人如同长着九个枝桠的树一样,都是世上罕见的。这棵九桠神树,身高约五、六米,躯干周长约一米,是一株比较难觅的有近五十年树龄的奇特桔树。桔树土下身躯埋入地中,地上生发出九枝粗壮的枝桠向左右伸展。如同九只巨大手臂迎接远方的贵宾。图五:九桠神树

    每年秋天,来自各地的朋友游玩过大龙山风景之后,纷纷云涌而至采摘一些新鲜的桔子,甚至还有远道合肥、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朋友们也纷至沓来。一是为目睹九桠神树的神韵丰姿,二是为了品尝一下这棵神树结出的果实。图六:九桠神树结出的果实

  九桠树见证过漫长的历史,也是安庆改革开放的一个神话。余湾村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是安徽省“千村百镇”示范工程村,是皖西南近远闻名的“柑桔之乡”。图七:九桠神树真的是九个枝丫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余湾村就开始大面积栽植温州蜜柑。每到春季,正是桔花盛放的季节,在绿意盎然的桔树上,开满了香气扑鼻的醉人的桔花香,这时的余湾村又成了花的海洋,赏花的圣地了。图十:九桠神树

    余湾村有二平方公里多的面积,位正好位于一个“U”形的山谷中,两座大山犹如两只巨臂,将余湾村紧紧揽在怀中。正在这种独特的地形,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在这里,农民种植柑桔的历史比较长。许多农户都在房前屋后栽植一些桔树、桃树、杏树等果树。图十一:九桠神树

(本篇完)

2017-02-01


 

温桥革命烈士母亲墓——卒子走遍安庆

温桥革命烈士母亲墓

——安庆近代革命系列

第144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清河乡温桥村革命烈士的母亲墓。图一:安庆是抗日战争中重要的桥头堡

    清河乡是安庆市怀宁县下辖的一个乡。地处怀宁西南部,东与洪铺、江镇镇接壤,南部、西部均与黄龙镇相邻,北接三桥、黄墩镇。距安庆市区四十公里。图二:抗日战争中,安庆地区涌现出一大批革命斗士

    清河乡地形属浅山丘地区,地貌类型属大别山外围余脉形成的浅山区,温桥村是皖西南一个老村落,村常住人口均在二千余人规模,其中一座道教灵源观卒子已经介绍过,一个古洞白云洞卒子也介绍过。图三:革命烈士母亲墓碑头上雕刻着两只和平鸽

    今天卒子介绍的是一位英雄的母亲墓,一位从未有过任何报道的革命烈士的母亲墓。那年,卒子曾骑车路过,见到这座革命烈士母亲墓时,卒子向这位神圣的母亲深深的三鞠躬。这位革命烈士母亲墓碑头上雕刻着两只和平鸽。图四:革命烈士母亲想像图

    温桥革命烈士母亲墓位于温桥村主道的一个山坡间,这位母亲的儿子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了这片国土,用年轻的生命跟青春写下一个又一个的悲壮,留下冰山一角的图景,留给我们后人瞻仰,去崇拜。图五:日本侵略者在怀宁建立多个碉堡用于控制长江流域

    人世间,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但在温桥村这位革命烈士母亲墓前,看到那位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哭声、满脸皱纹、银发苍苍的老母亲在英雄儿子的面前,毫无掩饰的嚎啕大哭,以期望能够唤醒长眠的儿子,那位母亲的呐喊,响彻在温桥的山谷当中回荡。那位英雄的母亲,于一九六六年病逝。图六:革命烈士母亲墓全貌

    伟大的母亲,她儿子都在革命中牺牲,当刚刚接到儿子牺牲的消息,这位母亲当场晕了过去,革命经夺取了她儿子年轻的生命,这位母亲用坚强的信念走过了她的人生。五十余年过去,这位英雄的母亲静静地长眠在温桥这片热土上。图七:日本侵略者占领安庆真实相片

    卒子并不知道这位烈士是在抗日战争中牺牲,或是在解放战争中牺牲,还是在抗美援朝牺牲,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位顶天立地的汉子,是位不折不扣的英雄。他的母亲墓,理应被保护起来。图八:革命先烈们与日本侵略者斗争

    这位母亲,她不仅给儿子生命,更教会了儿子去为理想奋斗,而不是当前全国人民都沉寂地炒房中的亢奋,当现在无论哪个场合,从街边小贩到大学教授,无人不谈炒房、无人不去炒房,何谈理想奋斗,难道当前全国人民仅以炒房来实现人生的目标?看到这位为国家牺牲的烈士英雄母亲墓时,这位老人静静的躺着的,那些天天忙于炒房的人百年以后一堆尸骨腐于泥间,远没有今天卒子介绍的这位英雄母亲高贵。图九:革命烈士母亲墓碑局部

    据了解,1941年,安徽籍烈士胡启哲牺牲在盐阜革命老区。从保存着一本名为《宋村革命烈士史》的书,里面记载:“四一年二月初五,一股日伪军,乘着汽油船,沿蟒蛇河向北直上……当时抗大学员在营长胡其(启)哲率领下迎敌……胡营长身负重伤,经两名学员背到大周家垛,于当夜牺牲,后被安葬在我村东坟地里。”图十:革命活动

    另据了解,1944年5月的一个晚上,五名新四军战士在怀宁县凉亭乡境内与日军发生遭遇战,光荣牺牲,第二天凌晨,烈士遗体被当地百姓掩埋在附近的一个小山包上,解放后迁至青岭重新棺殓安葬。藏身崇山峻岭的青岭抗日烈士墓地,位于凉亭乡四五村青龙村民组境内,以前由于年久失修,几乎看不见坟茔。图十一:战争是残酷的

    另据了解,中国革命烈士列表罗列在中国不同时期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的人。其中,既有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中华民国国军将士,也有中国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解放军官兵,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牺牲的人。此处罗列的都是由不同时期中国政府正式授予“革命烈士”称号的人,也就是说他们的牺牲都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正式肯定。图十二:革命中牺牲的烈士不计其数

    牺牲的革命烈士安庆市怀宁县清河乡温桥人。革命工作期间,在历次战斗中,想必他也是一位与之前介绍的众多烈士一样,有着不同寻常的革命往事,最后壮烈牺牲。牺牲以后,当地政府为其母亲立碑保护,为现在卒子介绍的烈士母亲墓。图十三:革命烈士与其母亲墓碑上的刻字

    这位母亲,烈士母亲墓,不是一个、而是一群,为实现心中理想,去努力奋斗,用毕生的努力去奋斗。让人动容,那些伤心欲绝的背后,是对逝去英雄无尽的思念,更是我们今天需要改革的地方。图十四:革命烈士母亲墓

(本篇完)

2018-02-02


 

胜利陈氏宗祠旧址——卒子走遍安庆

胜利陈氏宗祠旧址

——安庆祠堂系列

第144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原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枞阳镇胜利社居委的陈氏宗祠旧址。图一:陈氏宗祠旧址局部

    胜利社区成立于1979年4月,座落在枞阳县城的西南面,是老城区。所辖区域至前进街以北,康衢巷以西,区域面积一平方公里。陈氏宗祠旧址就坐落在胜利社居委正大街中段。图二:陈氏宗祠旧址保护牌

    陈氏宗祠旧址位于于枞阳镇正大街中段。陈氏祠堂系清朝建筑,前后三进,占地面积531.2平方米,建筑面积494.5平方米。图三:陈氏宗祠

    第一进因街道拓宽时拆除,现已不存,现在大家看到的门楼建筑为整个建筑的中进。中后进房屋于1978年按原貌修复。总体系砖木结构,拱梁立柱穿斗,墙壁齐檐封火,屋面覆盖古瓦,翘檐飞角。图四:陈氏宗祠旧址二进门楼

    门楼呈八字形,门框为方柱石,门上方刻双狮抢球。进门两边是板壁厢房,两进之间,有长方形天井。中进宽阔,厅堂竖立八根主柱,石趸高垫。图五:陈氏宗祠

    上梁雕刻人物、花卉、龙虎等;天花板饰有彩色花纹。转过石墙屏风为第三进,方形天井,两厕为东西厢房,明窗画栋。三进相连,外连内分,布局匀称,具有明清时代的建筑艺术风格。图六:陈氏宗祠旧址保护牌

    这幢耸立着一座粉墙青瓦、古色古香的门庭。推开大红而厚重的木门,踏上苍苔斑驳的石阶,走到一个高大而庄重的厅堂,这就是陈氏宗祠旧址。图七:陈氏宗祠旧址

    这里有过一段不平凡的事迹,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曾设立在这里。战士渡江,农民后援,击溃防线的重机枪,送大军过江的木船……一个个消逝的名字,一张张朴素的脸,一件件伤痕累累的文物,却承载着历史,是渡江战役的见证者。图八:陈氏宗祠门前常常聚集着百姓

  该旧址系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1961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4月,被安庆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公布为安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又被辟为安庆市全民国防教育基地,2005年被团省委列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九:陈氏宗祠石门墩雕刻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开始,东起无为,南至安庆以东的鸭儿沟汇集了第三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共四个军的兵力,中线渡江指挥部即设在陈氏宗祠内。时枞阳上下的长江北岸集结部队、船工、运输队有二十万人,枞阳境内起渡点有枞阳镇、扫帚沟、汤家沟、桂家坝四处。4月21日下午5时正,中国人民解放军奉令发起进攻,千帆竞发,6时许,中线渡江的战士胜利越过长江天险,抵达南岸。图十:陈氏宗祠大门

    原安庆市枞阳县正大街陈氏家族有数百年历史,该祠原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陈氏祠堂是一处可以驻足观赏的地方。图十一:陈氏宗祠旧址局部

(本篇完)

2018-02-05


 

钱牌楼倒爬狮街69号店铺——卒子走遍安庆

钱牌楼倒爬狮街69号店铺

——安庆商业系列

第144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人民路街道办事处钱牌楼社居委的爬狮街69号传统店铺。图一:清朝至民国期间倒爬狮街曾经繁荣一时

    倒扒狮街,从街名形成到现在已有四百余年历史,是安庆市目前保存历史遗存最多和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历史街区。图二:清朝至民国期间安庆街头小商小贩

    老街从清朝到民国时期,就已形成以老字号为龙头的繁华商业区,当时有“安徽第一商业街”的美誉。今天卒子介绍的是69号传统店铺。图三:清朝至民国期间安庆曾是安徽省会

    民国年间省商会在此举办全省国货展销会,来振兴民族工业,与洋货抗衡。其中,倒扒狮街现在已是商业步行街,虽然一楼是店面,但二楼的徽派建筑依稀可见。图四:钱牌楼倒爬狮街69号店铺

    老街保留着青石扳路面。是一条繁华的商业步行街,出售衣服、鞋帽、箱包的店铺林立,可谓是寸土寸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69号传统店铺,位于倒爬狮南侧的黄门坊。图五:清朝至民国期间,安庆各类制造业商、制造业发达

    倒扒狮街因立于街西口的倒扒狮牌坊而得名,倒扒狮古街位于安庆市老城区内。与钱牌楼一样,都经过了现代人的修补,不完全是原物了。图六:钱牌楼倒爬狮街69号店铺被列为政府保护的历史建筑

    清朝至民国时期,这里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步行街,店铺林立。该街是研究安庆地方史和明清建筑艺术的重要地方。今天卒子介绍的是69号传统店铺,坐南朝北,前后现仅存一进,面开三间,是明清时期传统店铺。图七:钱牌楼倒爬狮街商号

    老街长约二百余米,宽约三余米。两边商铺林立,热闹非凡。其街区整体建筑较好的保持了明清风格,是一条保留安庆古城传统风貌的商业街。图八:钱牌楼倒爬狮街69号店铺曾在八十年代开设老城商店

    今天卒子介绍的是69号传统店铺,为皖派穿枋式,二层砖木结构、青砖小瓦、支柱斜撑,两侧流线型。图九:清朝至民国期间安庆百姓写照

    清朝康熙年间以来,安庆渐渐成为安徽商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倒扒狮街”主要是经营商业、小商品等产品的地方;也有卖小吃和杂货之地。图十:清末、民国时期安庆百姓

    这条街下连接着国货街和附近的几条商业街,经营布匹、缝纫等的商号;一个古牌坊的记载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图十一:安庆作为安徽省会曾经商业发达

    老街位于安庆市中心地段,经过了数百年的商贾集市,数百年的文化历史积淀,这里曾是万商云集、车水马龙的商业旺区。图十二:钱牌楼倒爬狮街69号店铺一侧

    数以百计的商铺密布其间,各色各样的建筑毗肩林立,日客流量达万人以上。长期以来,“倒爬狮街”已成为安庆商贸业的一面旗帜,反映和引导着安庆的消费潮流和时尚。图十三:民国期间的安庆百姓

(本篇完)

2018-02-06


 

青龙民国殷家大屋——卒子走遍安庆

青龙民国殷家大屋

——安庆老宅系列

第144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新洲乡青龙村的殷家大屋。图一:远看青龙民国殷家大屋

    青龙民国殷家大屋位于安庆市迎江区新洲乡内,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东南部长江冲积洲上,四面环江。新洲乡位于安庆市迎江区东南部长江冲积洲上,四面环江。图二:民国期间新洲岛上的居民

    新洲乡西北距安庆市三十里,东南距池州市五十里,西南与东至大渡口镇隔江相望,地理环境较为独特。图三:民国殷家大屋内部

    新洲乡总面积五十平方公里,由永乐圩、东三滩圩、新生洲、大沙包及所属长江水域组成。其中内圩面积16.4平方公里,外滩面积21.46平方公里,长江水域面积12.24平方公里。图四:青龙民国殷家大屋屋檐璧画局部

    新洲出水于清朝道光年间,四面滨江,潮落即洲,潮涨即江,名曰江心洲。在清朝咸丰年间,地势逐渐增高,至同治年未和光绪年间开始有附近洲民开垦种植。图五:青龙民国殷家大屋内部

    清朝宣统初年至民国三年(1914年)由桐城(现属于枞阳县)望族连城张后裔子孙张瀛洲、张瀛海兄弟二人带领乡民十年如一日筹资筑成。图六:青龙民国殷家大屋屋檐璧画局部

    张瀛洲在圩堤成功之时欣然命名为永乐圩,寓意永保平安、百姓安乐。新洲乡均为外来移民,其祖先大部分由桐城、潜山、怀宁、枞阳迁入,深受桐怀文化影响,民风纯朴。图七:民国期间,新洲非常贫困

    青龙村位于新洲乡北部,是乡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乡三横三纵路网的交汇中心,是安徽省“千村百镇”示范村之一。 也是整个新洲乡的核心地带。图八:青龙民国殷家大屋大门局部

    殷家大屋是一幢建于民国期间的古民居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建筑都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在当地,人们对老屋感情极深。图九:青龙民国殷家大屋屋檐璧画局部

  新洲乡是长江里的一个小孤岛,土肥林密、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殷家大屋古民居建筑在新洲是二幢保护单位。也是新洲岛上最早的建筑之一。图十:青龙民国殷家大屋局部

    殷家大屋坐南朝北,门前是一条东西向的稻田,建筑是典型的“黑六间”建筑风格;门前有一个较大院子,是民国期间至现在,大概五、六代人了。图十一:青龙民国殷家大屋屋檐璧画局部

     从总体结构看,这片房子呈长方形,占地面积有三百多平方米。为一进建筑,面阔五间,上下二层共计十多间,内有天井,屋内还有小拱门相通,真是家家相连,户户相通,晴不戴帽,雨不打伞。图十二:青龙民国殷家大屋内廊与四周

     殷家大屋大门前有一块刻着花纹的麻石门槛,最为特别的是屋檐处画有民国期间的璧画,目前在安庆存量较少。璧画的内容多样,有西厢记戏曲里的人物像,也有八仙过海等内容。图十三:民国期间百姓生活

    大门上有两个挂灯短木柱。与其他房子不同的是,这处屋子房檐除了璧画,还有少量的彩绘,是非常难得一见的珍贵实物。走进大门,两边各两间耳房,这是中厅,两边各两间屋,屋内有天井中有地漏,生活废水从这里流入地面下的阴沟。图十四:青龙民国殷家大屋   

     殷家大屋是一幢保存较为完好的建筑,是安庆一处人文历史的综合艺术。殷家的后人很多都做起了楼房,但是这片传承着中国风水人文、雕刻美术、道德历史等传统文化的殷家大宅依然放射着它不朽的光芒。图十五:青龙民国殷家大屋墙璧局部

(本篇完)

2018-02-07


 

百花亭清军营垒遗址与三级古槐树——卒子走遍安庆

百花亭清军营垒遗址与三级古槐树

——安庆军事旧址遗址与古树系列

第144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宜城路道路办事处百花亭社区的清军营垒与有着150多年的古槐树。图一:站在清军营垒上可以看到百年古槐树

    安庆是历史名城,安徽曾经最繁华的重镇之一。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攻势凌厉,安庆是天京的西大门,太平军高级将领石达开、陈玉诚、罗大纲等人曾经攻打并驻守安庆。在这个城池只有巴掌大的地方,二军各有著名的营垒数座。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百花亭清军营垒,在菱湖路二中加油站背后看,是一处高出地面约十多米的土堆。图二:清军构建的营垒

     据了解,这个土堆就是清军营垒。太平军与清军在安庆交战时,为固守这一战略地,清军在安庆各地建起数个大小不等的军事要塞,位于二中一侧,二中加油站背后的清军营垒,其营垒最坚。这一处营垒位于安庆师范学院斜对面,二中一侧,二中加油站背后,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外围构筑两道宽约十米、深五米的防御沟,两沟之间加筑宽七、八米的土墙。图三:清军营垒处的百年古树局部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分三路进攻安庆城,由于寡不敌众,清军多处营垒被陷,安庆城即失,清军退走。一百多年过去了,如今百花亭清军营垒遗址保存基本完好,成为现在人们了解太平天国军事历史的见证。清军营垒西边开辟两条宽约五米不等的走道出入,并于东,南、北三面各筑炮台多座,其中炮台面对的分别是现在皖源大酒店、安庆师范学院、弘信花园小区等位置,设施严密。图四:清军与百年古树

    历史上著名的“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是安庆历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庆古城区,我们却很难看到一处太平天国期间,安庆保卫战中清中与太平军的历史古迹。无独有偶,在菱湖风景区北部,安庆文化广场东侧有一处与周围地势完全不同,凸出湖岸、非常险峻的山冈。山冈上绿树成荫,这里不但是旅游胜地,也是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地,这里是太平军在占领安庆期间在安庆城内修建的菱湖杨家嘴营垒遗址。图五:清军营垒处的百年古树

    与菱湖风景名胜区北部这一凸出湖岸、地理险峻的山冈正是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重要历史古迹“太平军杨家嘴营垒”相同,今天卒子介绍的百花亭清军遗址就是那个时期的建筑。安庆市文物部门曾经在此地有过勘察和认定,结果不明。今天卒子介绍的位于菱湖南岸,高出地面约十多米,总面积约一万平方米的也是那个时期的重要营垒之一。图六:清军营垒处

    据了解,百花亭清军营垒与杨家嘴营垒遗迹,以菱湖为界,正好是一南一北二个军事营垒。卒子查询相关的历史资料,没有得到答案,故今天本文没有学术性,只是卒子对该营垒遗迹展开的一次个人的调查,发现百花亭清军营垒四周都有战壕的遗迹,卒子曾猜想,二中加油站当年在建设的时候,是不是当时就是在战壕遗址处修建的?图七:百年古树

    菱湖风景名胜区位于安庆城区中心,总面积约四个多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约二个多平方公里,陆地面积二个多平方公里。如果卒子猜测不错的话,北面的杨家嘴军事遗址与南面的百花亭军事遗址正好是一南一北,控制整个菱湖的军事要塞。图八:百年古树直径约七十公分

   从菱湖路二中加油站,很清晰的看到清军营垒遗址高岗高出地面约十多米。过去菱湖一带,并非今天我们走在菱湖路笔直的大道,而是河道纵横交错、植被丰富,环境隐蔽幽静,在这片区域垒土设岗,可以有效控制菱湖南面一带。图九:百年古树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长毛”造反时,安庆城内百姓大部被杀或搬迁他地;太平军攻克安庆城时,百花亭营垒为围城作战的指挥部,与安庆城内和城外数座营垒一样,现遗址已经经过棚户区改造居民已经搬迁出去,现在遗址亟待专家们进行认定。图十:百年古树局部

   安庆菱湖地处安庆城特殊地理位置,这片区域过去水流曲折,无舟不通,竹林茂盛,野草丛生之地,历史上是兵家驻守和争夺之地。太平军在保卫安庆的战斗中,仅在安庆菱湖诸地均有多处营垒,并在攻守的拉锯战中与清军发生过激烈战事。图十一:百年古树

   位于百花亭清军营垒坡下的有一棵槐树,槐树的铭牌上已经完全锈蚀,看不清楚。槐树又名国槐,树型高大,其羽状复叶和刺槐相似。花为淡黄色,可烹调食用,也可作中药或染料。荚果俗称“槐米”,是一种中药。花期在夏末,和其他树种花期不同,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图十二:百年古树的保护牌

    这棵槐树高大,根茎处多有刀迹伤痕,百年过去,古树仍然枝叶茂盛。目前这棵古树生存在几处高墙的夹缝之间,生存状态并不乐观。图十三:百年古树

(本篇完)

2018-02-09


 

治塘江氏清朝古墓群——卒子走遍安庆

治塘江氏清朝古墓群

——安庆古墓系列

第146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洪铺镇冶塘村的一处江氏从清朝至民国期间的古墓群。图一:冶塘村

洪铺镇属半丘陵浅山区和半圩畈区,这里有皖河的冲积平原地带,土地比较肥沃。洪铺镇三面浅山环绕,仅南面冶塘湖与皖河相连。最高点董岭尖海拔364米。今天卒子介绍的冶塘村就位于冶塘湖边的江氏古墓群。洪铺镇地处安徽省怀宁县西南部,东与月山镇、大观区山口乡毗连,南与大观区海口镇、皖河农场隔河相望,西与江镇镇、清河乡接壤,北与石镜乡、黄墩镇交界;全镇总面积84.4平方公里。图二:冶塘村的江氏古墓(朝代不明)

江氏,是安庆人口众多的一个姓氏;今天卒子介绍的冶塘这处古墓群,除了江姓之外,还有徐姓还几个姓氏,但以江氏为主,其中还有清朝的登仕郎墓,墓碑已破损。江氏发源于河南正阳,早期主要是在河南发展繁衍。亡国后的江氏子孙,先自正阳向北逃到淮阳(今属河南),又自淮阳继续北迁至陈留圉县(今河南杞县于镇),后又迁至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另外,还有一部分江国子孙逃到齐(今山东临淄一带)。图三:冶塘村三官古墓

宋趄由于金兵攻占汴京,中原人数次大规模南流,江氏有一支自汴京迁至杭之仁和(今浙江杭州市),还有一支由江塙率领迁至江西都昌,其后江万抗元殉国,江万之弟及子孙由江西迁福建宁化石壁村。其后又有徙永定高头乡及平和葛布大溪村。 图四:冶塘村江母吴氏妇人

江氏的郡望主要有:济阳郡、淮阳郡、六桂等。堂号主要有:“忠廉堂”,宋时上高尉江灏,因勤王功升建浦丞。因统义兵捕盗有功,历任柳州、象州两州知府,为官又忠又廉。另外还有“济阳”、“淮阳”、“六桂”等堂号。图五:冶塘村民国期间的徐寿山墓

江氏起源有三:一是源自嬴姓。西周时,颛顼裔孙伯益的儿子玄仲,被大禹的儿子启封在江国(今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春秋时江国被楚国攻占,江国子民流落异乡,为纪念故国,很多人都以江为氏。另据沿海江氏族谱记载,宋初,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六个儿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中次子处恭,姓江,其子孙也姓江。兄弟六人同中进士,被誉为“六桂联芳”。现在的“六桂宗亲”就是从此而来。江姓还有一支是姓萧的改姓的。唐代萧氏因败于黄巢,怒而指江为姓,后裔主要聚于江西婺源江村。图六:冶塘村除江姓还有另几支姓氏

江姓发源于今河南省,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九位的大姓。江国于公元前六二三年被楚灭掉后,其子孙以国名江为氏,或北上辗转于淮阳(今属河南),又自淮阳再北上迁至陈留圉县(今河南杞县于镇),后又迁到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或逃至齐(今山东临淄一带)、陵阳(今安徽石埭县东北)以及郧阳。唐代时,江姓已广播于北方广大地区。宋朝靖康年间,金兵攻陷汴京,江姓有一支自汴京迁之杭之仁和(今浙江杭州市),还有一支由江确率领由山东济阳迁至江西都昌,明朝初,江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南等。明清以后,江姓遍及全国各地。图七:冶塘村清朝光绪年间的古墓

江姓源自古老的嬴姓,传说是大禹的贤臣伯益的后代。据唐人林宝所著《元和姓纂》记载:“嬴姓,颛顼元孙伯益之后,爵封于江,后为楚所灭,以国为氏。”颛顼,为古帝名,是五帝之一,相传是黄帝之孙;元孙即玄孙,颛顼的玄孙伯益,是舜时东夷部落的首领,因助禹治水有功,禹要让位给他,他避居箕山之北(箕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县东南)。伯益的后代大约于商朝或西周初期受封建立江国。图八:冶塘村江氏登仕郎墓

因为江氏发源于河南正阳,所以早期主要是在河南发展繁衍。亡国后的江氏子孙,先从正阳向北逃到淮阳(今属河南),后又迁至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并在此发展成为名门望族,故江氏以“济阳”、“淮阳”为郡号。据记载,江国灭亡后,还有一部分江国子孙逃到齐(今山东临淄一带)。此后,江姓在河南、山东立足后,又向四处繁衍发展,迁播到全国各地。唐初,江姓人迁到福建落籍;宋代,江氏大规模南迁到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地。明清时期,有的江氏族人跟随郑成功入台湾,在台湾定居,后来又有人移居海外。图九:冶塘村古墓

江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出自嬴姓。江,系颛顼帝玄孙伯益之后所封之国,在河南正阳县涂店东北角,后灭于楚,子孙以国为氏。也有说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据《元和姓纂》、《六桂堂业刊》所载,宋初,有姬姓后裔姓翁名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中次子处恭,分姓江,其子孙也姓江。还有其他民族改姓而来。图十:冶塘村光绪年间的古墓

江姓始祖名江元仲。江姓出自嬴姓,为颛顼帝玄孙伯益之后。上古时代,颛顼帝有孙女名女修,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孕,并产下一子名大业,大业子名伯益,因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嬴姓,伯益就成了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伯益下传几十代,经夏、商,到西周时有裔孙名元仲。元仲受封于江,并建立了江国。江国后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江姓。他们尊江元仲为江姓的得姓始祖。图十一:冶塘村登仕郎墓

江姓发源于今河南省,江国于公元前六二三年被楚灭掉后,其子孙以国名江为氏,或北上辗转于淮阳(今属河南),又自淮阳再北上迁至陈留圉县(今河南杞县于镇),后又迁到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或逃至齐(今山东临淄一带)、陵阳(今安徽石埭县东北)以及郧阳。江姓宗族特征,江姓源于北,而盛于南,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江姓在唐宋以前的名人多以河南人为主,后期江姓名人则以南方人为主。图十二:冶塘村古墓

据了解,江氏迁入安庆地区的始祖为公胜一公之子,先世历迁不一,至公始迁皖怀宁之独秀山西北老龙王庙,后纂修家乘继别子为祖之义也。公卒葬本庄屋下首土名汤家园,乙山辛向,有碑有传。其妻妣卒葬与公同山。图十三:冶塘村清朝咸丰年间的古墓

公妣坟荣界址於民国三十五年与刘姓协订清界字一纸,兹刊录於后:立协订清界字江逢辰公裔天与、芝山刘隆平等,情因隆平架造屋宇,南边与江坟基地境连界当中界至尚未分晰。兹我等双方勘定,自江逢辰公之北,世佑公碑北脚外边,木尺起量,向北横量计二丈三尺,系江之坟境,界外系刘之基址,听刘人架造前重之屋,不能搪塞江坟阳道,江姓坟境抵刘人壁脚准予出水,因各取方便,日后不得籍此饰说。欲后有凭,立此协订清界字同样二纸,江刘各收一纸嵌合永远大发据。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古历十一月初十日,立协订清界字人江逢辰公裔天与、芝山刘隆平等押子新泉笔。江瑞臣、江忠林、江懋功。凭中,俱押。刘心明、江伦卿、刘和平,字由朝一公裔天与收。图十四:冶塘村清朝古墓群

(本篇完)

2018-03-18


 

三铺松塘庙——卒子走遍安庆

三铺松塘庙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46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公岭镇三铺村的一处古寺庙。图一:三铺村松塘口土墩上的松树丛

    公岭镇是安庆市怀宁县下辖的一个镇。地处怀宁县西北部,东与秀山乡毗邻,南临小市镇、三桥镇,西接潜山县余井镇,北靠马庙镇。三铺村位于公岭镇东南,全村总面积近七平方公里,人口二千余人。图二:路口松塘庙指示牌

    三铺村文风书韵,村子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小塘名叫“松塘”,整个池塘两面有山岗围绕,一个土墩长满松树。据说有高人指点此处池塘唯东方有路,是一处出祥星的地方。图三:松塘庙指示牌

    此处后来陆续有人迁移至此,至今已近四、五百年历史。离村不远,传说明朝建有观音庙、据碑记上记载为明仁宗洪熙元年(1424年)建。明末思宗崇祯皇帝时期,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大军南下,庙遭毁损。图四:松塘庙局部

    古松塘这一带,为田畈交陌的地方,所以此处叫“松塘”。此处相传:先有古松,后有三铺。松塘一带,移民数百年前迁居此处,村民的先祖辗转移居到这里,繁衍生息,逐渐成为集聚地。图五:远看松塘庙

    清朝时期,观音庙经过多次修缮。清朝光绪八年,村里村民共同捐献银两和牛匹,现庙里仍保留着一块清朝光绪年间的木牌,雕刻有百年前,村民出资和献牛的记载。图六:松塘庙庙门

    八九十年代,观音庙得到重新维修。现改名为“松塘庙”。庙规模不小,有常住僧侣好几位。问过僧人,寺庙里仍保留着原观音庙里的一个古香炉,时期大约是晚清至民国期间。图七:松塘庙碑记

    松塘庙建在松塘不远的田畈之间。据寺中僧人介绍,此处地形为狮形山麓,背山面湖,是一块风水宝地。古色古香的高大庙门庄严肃穆,美观大方,庙门正上方镶嵌着“松塘庙”的匾额。大门两旁伫立着两只石狮子,大门上的对联立意含蓄,书法清秀。上联是“南海驾慈航普渡众生人登觉岸”,下联是“西方悬佛日光照万姓庇钧天”。图八:松塘庙内的清朝献牛木牌记

    庙内庭院宽敞幽深,典雅幽静。寺外有一土地庙,不足十平方米,供奉着土地公公与土地婆婆像。这里香烟缭绕,烛火长明,每逢阴历初一、十五,求签问卜、祈求保佑的香客更是络绎不绝。图九:松塘庙前清朝至民国期间的古香炉

    据村民和寺里僧人介绍,松塘庙建庙前,曾建有土地庙,土地庙前有两块碑,老人带着卒子去往土地庙,卒子发现这是一块亭柱碑刻,这两块碑刻应该是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庙亭、或桥庙等亭前的柱础石,上有阳刻内、外两幅对联。图十:松塘庙前土地庙里的“告示”

    碑不知何时被拖到附近的田间架桥使用,数年前,由村民挖出并移送到松塘庙前的土地庙使用。村民介绍,二千年左右,村里的老书记在土地庙里曾写“告示”,因碑上字迹模糊,无法辨析,请路过文化友人能够根本字迹将这两幅对联对出来。图十一:松塘庙前土地庙前古石柱对联

    村民说,这十多年间,村里路过数以千计的人,看过无数,终没有人能够破译出这两幅对联。卒子用水泼洒在石柱上,经过仔细辨析和研判,将其中一幅对联的重要一个字进行仔细分析,得出外联“宝”、“资”字答案,最后确定为“资”字,得到围观的三、四位老村民的点赞。图十二:松塘庙前土地庙二幅对联十多年间无人能破译

    再经过仔细研究和分析,卒子根据下联,最后认为这幅对联上联应该是“乾坤资化育”。当时,几位村民拍手称高人,让卒子非常难堪。在村民的建议下,卒子将破译的对联,用毛笔写在土地庙上。图十三:松塘庙前土地庙上石柱约为晚清至民国期间

    再经过仔细辨析,卒子根据下联“洪休降百祥”,想起白鳍豚天桥一家卖蜂蜜的小店家门上有一幅对联,“……降千祥、……纳百福”,据此分析,结合石碑上字迹“……光*祀”,卒子结合碑上模糊不清的“心字”底,最终得出“惠化光千祀、洪休降百祥”。得到一位老村民的认许。他说,他二十多前年还记得好像是一个“惠”字。图十四:古亭石柱局部

    经过与村民的共同努力,卒子最终破译了土地庙前古石亭柱的两幅对联,更重要的是经过卒子的行动,去带领安庆更多喜爱文史的朋友加入到保护安庆文化遗产当中来。图十五:破译出来的对联卒子写在土地庙壁上

    经过长达二十多年的努力与研究,现在的安庆地区,研究地方文史的朋友日益增多,让安庆的文化传播多了更多新鲜的血液,让安庆的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格局,为此卒子将继续努力,为宣传安庆鞠躬尽粹、奋斗终生。图十六:欢迎广大安庆文史爱好者走出户外共同为保护安庆文化遗产努力

(本篇完)

2018-03-19


 

鹞落坪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军政旧址——卒子走遍安庆

鹞落坪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军政旧址

——安庆近代革命系列

第146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包家乡鹞落坪村的一处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军政旧址。图一: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军政旧址

    鹞落坪村位于包家乡西南部,全村由原鹞落、美丽、道中三村合并而成,村址设在鹞落组。鹞落坪曾是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和皖西特委机关驻地,被誉为“红色鹞落坪”。鹞落坪村境内山高林密,层峦叠障,山脉纵横,属大别山主峰分水岭主段,千米以上山峰三十多座,最高峰为南部的多枝尖,海拔1721.2米。图二:航拍聂家老屋

    鹞落坪距岳西县城六十公里的,因地形险要、峰顶有块巨石如鹞子而得名。在这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坐落着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聂家老屋。旧址四周青山绿水,景色秀丽。为弘扬红二十八军坚持鄂豫皖的丰功伟绩,是安庆地区一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及老照片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十一月,中共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率红二十五军北上长征,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二月,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在岳西县凉亭坳重建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大别山区的武装斗争。图四: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门头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六月,中共皖西特委迁驻鹞落坪。不久,高敬亭率领红二十八军在转战途中进入鹞落坪,并在此建立根据地。此后,红二十八军在鹞落坪建立了便衣队,开设了红军棚、红军山林医院、被服厂、小型修械厂、交通站和红军商店。图五: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简介

    在艰苦卓绝的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中,红二十八军在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以不足二千人的兵力,以岳西县鹞落坪游击根据地为中心,转战于鄂豫皖三省的四十五个县,与敌发生大小战斗243次,牵制敌正规军最多时达六十八个团,约17万人,歼敌18个营、15个连和大量反动民团武装,粉碎了敌人的反复“清剿”,有力地支持了主力红军的长征,配合了南方其他各省红军的游击战争,做出了被毛主席称为“很不容易、很了不起”的贡献!图六: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

    这是一支打不散、拖不垮的红军部队,他们是党的好孩子,是最最可爱的人,他们让革命红旗在大别山上高高飘扬。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7月,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文件精神,红二十八军和国民党军政当局在岳西县达成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协议。1937年8月,高敬亭率领红军撤离鹞落坪,后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图七: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内的修械所与林维先卧室

    回眸历史,岳西的革命征程阐释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战争伟力之最深厚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历史不会忘记:三年游击战争中,岳西人民为配合掩护红28军做出巨大牺牲,革命战争期间仅县委书记就牺牲了5人;1943年,那时岳西群众生活贫苦,但仍然节衣缩食积极捐献,购买了一架飞机取名“岳西号”支援前线作战……图八:聂家老屋堂屋

    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聂家老屋,现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包家乡鹞落坪村。该老屋坐东朝西,房屋13间,建筑占地面积372平方米。平面为一进两厢三合院式布局,双坡屋面,悬山顶,小青瓦,夯筑墙,三合土地面,这类房屋为当地农户普遍采用,具有地方代表性。图九:聂家老屋堂屋牌位与聂长和卧室

    1935年夏,高敬亭率红二十八军转战至此,见这里地形有利,群众基础好,决定在此建立根据地。随后,在地方党组织的配合下,成立了红军便衣队,创建了山林医院、红军被服厂、小型修械所和红军商店,这里逐渐成为红二十八军大本营。图十: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内的卧室

    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是红二十八军坚持三年艰苦卓绝游击战争的重要物证,同时它又是红二十八军与岳西人民鱼水情谊的见证,因此,保存它就是保存了这段红色的记忆,意义重大。图十一: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内的照片

    据聂氏谱载,主人聂在忠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由太湖河图(今岳西)迁入此地,当时仅有茅屋三间。后由于人口增多和条件好转,又重建瓦屋九间,即现有规模。之后一直由其后人居住,但保存状况较差。图十二: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局部照片

   2007年初,岳西县政府对旧址进行了修复,并在内部进行了复原陈列。同时,在旧址对面新建了红二十八军纪念馆和中心广场,将这里建成我县独具特色的红色景区,2009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红二十八军纪念馆专门管理景区一切事物。目前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是全国三十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和一百个红色经典景区之一,是国家AAA景区。图十三:军政旧址

    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主要分为三大块,分别为:红二十八军展馆、聂家老屋和中心广场。今天卒子介绍的是聂家老屋。东堂屋主间为红二十八军会议室,三年游击战争期间,高敬亭曾多次在此召开部队将领、地方党组织和便衣队负责人会议,讨论工作,指挥战斗。图十四:聂在忠卧室与高敬亭卧室

    高敬亭的卧室就位于东堂屋的右耳室,高敬亭原名高志员,1907年8月出生在河南光山县(今新县人),皖西红二十八军的主要领导人,在大别山三年游击战争中,高敬亭常率领部队来鹞落坪,多数情况就住在这间房子里。1939年6月24日被错杀于合肥青龙厂。图十五: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内的红军商店与红军药店

     正堂屋左耳室是红28军特务营营长林维先的卧室。抗日战争时期,林维先担任新四军四支队参谋长、副司令员。建国后曾任浙江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武汉军区副司令员。老屋内部还复原了红军商店、红军医院、红军修械所等革命遗址。图十六: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内的修械所

     红二十八军展馆占地二千平方米,建筑面积八千平方米。展馆主要以红二十八军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全面介绍了红二十八军的三次组建、转战鄂豫皖、岳西谈判、七里坪整编等重大历史事件,集中展出相关的文物、文献、照片及其他资料五百余件,再现这支英雄部队的光辉伟绩。图十七: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

(本篇完)

2018-03-20


 

朱檀四百年古柿树——卒子走遍安庆

朱檀四百年古柿树

——安庆古树名木系列

第146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肖店家乡朱檀村的一棵四百年二级古树古柿树。图一:四百年古柿树局部

    今天卒子介绍的这棵柿树,距今已经四百多年,倒推时间约为明朝时期,明朝时期的古柿树位于桐城市肖店乡朱檀村一池塘边,树高约二十余米,主干胸围一百多厘米,树龄四百多年以上,至今仍枝叶繁茂并且年年开花结果。图二:四百年古柿树保护牌

    该树相传为明朝所植,因树龄古老又生机盎然,被当地群众称为“仙柿王树”、“神柿树”。不断有迷信群众来此树下求神问安。图三:四百年古柿树全貌

    因该树阴宽阔如盖,树下凉风习习,所以每到夏天,全村老幼争相来树下乘凉休闲。一到秋天,枝头柿果累累,大如拳头,红如灯笼,树叶经霜后变得火红一片,煞是好看。图四:四百年古柿树局部

    该明朝古柿因古老不衰,且能正常开花结果,具有重大研究价值。不断有安庆的林业部门及专家前往,并进行基因方面的研究。当地政府和村民常以有这棵“仙柿王树”而骄傲,目前此树已定为二级保护树木。图五:四百年古柿树保护牌

    这棵生长的四百多年树龄的古柿子树,虽历经风雨却依然枝繁叶茂,更令人称奇的是,这棵古柿树今年还结出了上千斤的黄澄澄的柿子。图六:四百年古柿树局部

    古树长得高大挺拔,比一旁的楼房高出了一大截,树干粗壮,两个成年人才能合抱。树枝上结出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柿子,就像是一个个小巧的红灯笼十分喜人,树皮上的青苔以及龙鳞般的疙瘩显示出树龄已经不小了。图七:四百年古柿树周边村民与古树对比

    据此树周边村民介绍说,他的祖辈明末清初从移民过来时就已经有了这株柿子树了,肯定这个树在我们祖祖以前就有了,但是不晓得有好多年,根据这几代人来推算,可能是四百多年以上。图八:四百年古柿树局部

    据了解,柿子树是落叶乔木,一般结果期在一百年左右,四百多年树龄极为罕见。村民们告诉记者,这株柿子树平时并没有人管理,实在令人惊奇,虽然每年挂果很多斤,而且到了成熟期都还有千斤多的果子,“比糖都甜,好吃的很。”图九:四百年古柿树局部

    这是棵有故事的古柿树。古柿树有着四百多年的历史,枝叶繁茂,年年结果,夏季柿树成为天然凉棚,成为群众在树下纳凉吃饭的好去处。该树树高二十余米,胸围一百多厘米,冠幅一百多平方,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古树,现被桐城市人民政府列为古树名木重点保护名录,挂上了保护标牌。图十:四百年古柿树局部

  历经岁月的浸蚀和磨难,这株古柿树的主干部分出现了空洞,柿树曾受到很大损伤,目前柿树的根部部分有朽腐较为严重,有时树叶出现了枯黄。图十一:四百年古柿树局部

  古树每年结果,树头稀疏挂着的柿子,任由鸟雀啄食。卒子曾介绍过很多次安庆各县市区的古柿树,像肖店乡这棵古柿王树却是不多。图十二:四百年古柿树

    据记载,肖店乡过去这个庄穷人多,日子较为清苦。加上战乱、病灾、饥荒等因素,人口流失比较严重。现在,幸朱檀村民的日子过得像非常的幸福,这棵树也反映了农村发展变化和人民群众逐步走向了幸福生活的历程。图十三:四百年古柿树

(本篇完)

2018-03-21


 

网友评论

锟斤拷锟斤拷要锟斤拷录锟斤拷趴锟斤拷曰锟斤拷锟 登录 | 注册 |
发布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