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1196

主题

大同

寻访千秋忠烈杨家将 (山西代县杨家祠堂)

[复制链接] 查看:58710 | 回复:329
发表于 2013-6-19 08:48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只看本帖大图
本帖最后由 森野苍鹰 于 2013-6-19 08:51 编辑

寻访千秋忠烈杨家将 ,地点山西代县。杨业,也称杨继业,其原籍本为陕西神木,但20岁左右就来了太原,《宋史》据此认为他是太原人。更何况他以及他的子孙主要活动地点都在山西北部,甚至家族祠堂都建在了代县,所以,我们早就把他们看作了三晋英杰。   千年来,杨家将的故事妇孺皆知,抗击外侮的民族大义,不畏奸邪的凛然正气和屡遭陷构不能夺其志的慷慨悲歌,让杨家将这个英雄群体在穿过悠长岁月后仍然光彩逼人。   千年后,让我们走近历史与传说的发生地……   杨家后人不看《金沙滩》   番邦大将萧天佑兀自立在十几米开外,杨业的后嗣儿郎各自手握一根弹弓,瞄准,使力,一声令下后,萧天佑已身中数弹,轰然倒地。被粉笔画在一块立着的板砖上的萧天佑自然不会还手。倒地后,还继续遭到弹弓近距离的攻击,直到粉身碎骨。   这里是山西代县鹿蹄涧,北宋著名的杨家将后裔聚居地。几名孩童在寂寥的午后一次次重复这个游戏。他们告诉我,他们都姓杨,正是杨业杨六郎一脉杨氏。石箭飕飕,孩子们的射术都很了得。想必,千年前的杨家儿郎射术更会精到,但他们断是不会用弹弓去面对彪悍勇猛的契丹铁骑。   鹿蹄涧村有1000多人口,十之七八都是杨家后裔。而杨家从杨业之父杨衮始,至今已延绵52代,涵16省7万多人。距离游戏的孩子们不远的地方,就是杨业后代为祭祀杨业夫妇暨杨氏后代英烈而建的杨忠武祠。其始建于元c朝至元16年(1279年),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杨家祠宇。因杨业死后被追赠为“太尉”,谥号“忠武”,他的后代以此题祠名为“杨忠武祠”,俗称“杨家祠堂”。正殿前檐悬匾一块,上书“敕建”二字。正殿内塑杨业与佘太君像。饱经风霜、老而弥坚的塑像神韵,令人肃然起敬。左右两旁塑杨家八子及宋、元、明历代杨氏功臣名将像共二十尊,各自气宇轩昂,正气凛然。正在祠堂招呼游客参观拜祭的杨真芬今年72岁,是杨家37代孙,他和其他三位伙伴轮流值守祠堂。知道我是来采访的记者,老人兴致勃发,滔滔不绝说开来。   多少年以来,为缅怀先祖精忠报国的情怀,鹿蹄涧村年年都举行村祭,村祭时必唱杨家将戏。但惟独有一出是万万不能唱的。这一出便是杨家将传说中打得最悲壮、最惨烈的一仗———血战金沙滩。这场恶战中,杨老令公被困两狼山,血溅李陵碑。杨家将的七郎八虎中,或战死或被俘,折去大半。在杨真芬的记忆中,有一年的春天,村里唱戏,有人点了《金沙滩》。开戏前,天气晴朗,风尘不动。戏开后,当杨家将遭到辽兵猛烈进攻时,突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台上台下,顿时乱作一团。台上“辽兵”只好鸣金。狂风过后,台上再次紧锣密鼓敲打起来。演到二郎、三郎惨死场时,突然从西北方向滚过一团乌云,刹那间电闪雷鸣,瓢泼大雨铺天盖地而来,整个场子成了风雨世界。这个传说一直流传至今,杨氏后人奉以为真。从此,这血战金沙滩便被鹿蹄涧村民讳演。   陈家谷 一代忠烈成就千古功名   正史中有关杨家将的记载,这一仗也恰是最为浓重的一笔。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正月,宋太宗发动攻取幽燕十六州的战役。结果两个月下来,征北的三路大军只有潘美、杨业的西路军取得胜果,但当其收复了朔、寰、云、应四州之地,兵锋直抵桑乾河后,由于无法得到呼应,成了一支深入敌疆的孤军。契丹在打败东路和中路两路宋军后,调集十万精锐,全力向潘、杨部占领的寰州压来。朝廷命令潘、杨率军护送朔、寰、云、应四州百姓立即迁回代州。杨业凭着多年来对辽国作战的经验,提出了一个稳妥的作战方案,他认为,现在敌人的实力较强,不能硬打。而紧要的任务也是护送百姓,不需与敌人决战。可先假装攻打应州,敌人一定派大军前来迎战,其时再派人跟云、朔两州的守将约好日期,要他们利用这个时机赶快带百姓往南走。同时派骑兵接迎,另派1000弓箭手守住谷口,这样百姓就可安全撤退。对于这个方案,监军王亻先和主帅潘美坚决反对,王讥讽杨业说:你不是号称杨无敌吗,而今大敌当前你却不肯迎战,难道你有其他想法吗?杨业气愤地说:“我这样做不是怕死,而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完成好皇上交付的使命。你既然这样不相信我,那我只好遵命前往。”出发时,杨业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次出兵,必定失利,我是北汉降将,蒙皇上大恩,我愿以死报国。”他手指着陈家谷(今山西朔县南)与潘美相约,务必在两翼布置强有力的弓箭手,到时支援。到达前线后,由于双方兵力悬殊,杨业寡不敌众战败而退。当退至陈家谷口时,意料中的伏兵没有出现。追兵已至,让契丹人闻风丧胆的杨业被自己人推到绝路。此时,他身上已经数十处受伤,悲愤之余,杨业决心以死报国,他对部下说:“你们各有父母妻子,不必跟着一道死,赶快夺路逃走,好回去报告朝廷”,但所有部下“皆感泣不肯去”。杨业手刃数十敌兵,而后身负重伤后被俘,他仰天长叹:“皇上看得起我,指望着立功边塞报答他,可惜被奸臣所误,致使王师败绩,我有何面目活下去!”杨业被俘后,坚贞不屈,在敌营绝食3天,于986年六月十八殉国。   负载演义的情节真实存在   2006年9月6日,怀仁金沙滩镇。   这里正在建设一处旅游园区,杨家将的故事是当然的主题。宽阔的广场,树着24尊杨家忠义的巨大雕像,里面甚至包括那个很少被人提及但却总会躲藏在你记忆中的管家老杨洪。三米多高的杨老令公手执金刀,眼望南方,麾下七狼八虎、八姐九妹个个披坚执锐,傲立狼烟散尽处。   金戈铁马如梦如烟,忠贞气节世代流传。   他们的身后,就是那“野草连天”的金沙滩。传说中,当年,辽王为将宋室君臣一网打尽,在金沙滩设下“鸿门宴”。突围中,大郎被围身亡,二郎自尽,三郎被千斤闸压死,四郎重伤被俘,五郎被五台山僧人所救,出家为僧,七郎搬兵时,被潘仁美乱箭射死。这一役,只留下六郎惟一血脉。   传说还记载,杨业是兵困陈家谷,退至两狼山后是碰死在李陵碑的(这一点当然与史载不符)。杨业兵败之地陈家谷,史载在今朔州南。9月6日,我在此方圆数十公里遍寻此地未果,而独有陈家堡,因为陈家堡稍南碗窑村,确有险峻山脉被称为两狼山,而如果我能够早来28年寻访,还可以在山腰处看到所谓李陵碑的真迹。   碗窑村支书王涣堂说,那块被称做李陵碑的石碑他在小时候见过,1978年山腰处开辟公路时,被外地人掘走至今下落不明。但李陵碑上折射的英雄光环闪耀了他整个童年时代。在王焕堂的理解中,能够说明杨业在此碰碑的理由还有距此不远的寄骨寺和朝杨洞。寄骨寺在一处山脚下,说是寺,竟然只是一个山洞。站在洞口,冷风扑面,再往里望,可以看到坍塌的石块已经将通道堵了个严实。   来之前我查资料的结果显示这里是杨业存放尸骨的地方,但碗窑村人不以为然,他们自小从大人那里听来的是,寄骨寺中存放的是“鞑靼人”。村中老人郝日清说,一个月黑风高之夜,辽国发生内乱,只一晚上便尸骨满地。这件不光彩的事情让辽国很没面子,他们的首领命令不许将这些死难士兵的尸体运回后方,随便找个山洞寄放就行了。于是,碗窑村的这个山洞就成了寄放死于内讧辽兵的地方。王焕堂说,在他的记忆里,这个山洞只进过一次人。那是上世纪50年代搞战备的时候,挖防空洞的民兵曾经在此做工事,后来听说里面挖出无数的瓮缸,每个瓮缸底下扣着一具尸骨。这个洞就再没有人进去过。在碗窑人的传说里,朝杨洞才是当年存放杨业尸骨的地方。朝杨洞在半山绝壁中,远远望去只能看到一堵残墙。王焕堂说,杨业身死,辽兵将其尸体存于此洞之内,后被孟良奉命盗回。我到访时,可惜刚刚下完雨,山体松软,无法攀援。看我惋惜的神情,郝日清老人赶紧说,去年他曾上去一次,除了一堵矮墙外,就是一个黑森森的山洞,其他什么也没有。   杨老令公最终遗埋何处,民间有多个版本。但可以肯定,杨业妻佘太君并未与杨业合葬一处,千百年来,这是杨家后人无法释怀的一桩心病。在距代县杨家祠堂不远的地方,正在建设一座杨氏根祖文化园,这里修建的杨忠武陵,正是一处杨业与佘太君的合葬之墓。虽是衣冠冢,但陵墓已经修建成形,由于没有举行真正意义上的合葬祭奠仪式,因此外界知晓此事者并不多。   8月29日,我在此恰遇负责这个项目的杨家39代孙杨泉恩,他说,这处陵墓是上世纪台湾杨氏后人出资修建,并拟建造一处全球杨氏族人祭祀祖先陵园,后因各种因素停工。放眼满园荒夷,倾家产30多万并已贷款20万于此的杨泉恩心潮汹涌,他说,千百年来,一代英烈忠骨分葬祖国黄河两岸,孤魂游荡关内外,世人愧憾。他自己的力量虽然并不一定能把这件事情做好,但终归有人开始做了。 寻访三晋历史名人故里之三十五:千秋忠烈杨家将(下)   杨家将的故事在宋朝《大宋宣和遗事》中就出现了。到元明两代,通过小说和戏曲的途径基本定型,当然以后还有个被不断补充和添加的过程。   杨家将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首先是它忠奸斗争的故事非常吸引人,杨家满门忠良却一再被人陷害的遭遇让人很同情。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一直以来就受到外敌的入侵。比如杨家将时期的北宋面临着辽、西夏的威胁。后来南宋被蒙古所灭,建立了异族入主的元政权,明朝在西北和东北地区都有边患,清朝以后更是受到了欧美发达国家的侵略。这种大的历史背景成为杨家将镇守边关抵御外敌的故事不断流传、影响不断扩大的心理基础和文化原因。 ———山西大学文学院田同旭   子延昭、孙文广,三代忠勇盛名永世相传   杨业是杨家将第一代,杨六郎则是第二代杨家将的杰出代表。史载,杨六郎名延昭,并非杨家六公子,实为杨令公长子。幼年的杨延昭沉默寡言,但是总是喜欢玩行军作战的游戏,杨业看了以后说:“此儿类我。”以后出征,必然带杨延昭同行。杨延昭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熏陶,成年以后,成为一个职业军人。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冬天,辽国南下进犯,宋军节节失利。这时,杨延昭正守卫遂城(今河北徐水县西)。遂城城小无备,人人危惧。杨延昭率士兵登城固守,毫不慌乱。当时正值隆冬,杨延昭命人担水浇在城墙上,一夜之间就冻成了坚冰,城墙光滑难登,辽军的攻势无法继续,只好撤退。杨延昭与附近其他州县守军乘机开城追杀,契丹大败。这一仗,杨延昭出奇计保全了遂城,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也奠定了他在北宋王朝的威望。   显示杨延昭军事才能的,还有其所筑的防御工事。1964年,河北省雄县祁岗村的村民在地里打井时,发现了用砖砌的地道。令人惊诧的是,古地道与抗日战争时期的地道十分相似。它不仅多弯多岔,宽窄变化多端,还有类似“翻口”、“陷阱”、“猫耳洞”及疑兵设施。邻近的霸县也发现了类似的古地道,构造、年代等基本相同。后经考证,这正是杨延昭当年修建的防御工事。   杨延昭镇守边关二十几年,辽国对他非常敬畏,称他为“杨六郎”(辽人迷信,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是专克辽国的。而杨延昭对辽国很有威慑力,辽人以为他就是那第六颗星转世,故称之为“六郎”)。杨延昭延续了杨家将的威名,继承发扬了杨家“忠心报国”的优良家风。杨延昭在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卒于任上,终年五十七岁。宋真宗听到这个消息,极为悲痛,派使者护灵而归,河朔百姓,多望柩而泣。   杨宗保,史实与演义间飘忽的身影   杨文广是杨延昭的第三个儿子。杨文广因平定陕北农民起义有功,被授予殿直(警卫皇帝和京城的武官)。后来安抚陕西的范仲淹与之相遇,谈话中发现杨文广很有才能,就把他带在身边。狄青南征广西,杨文广曾随军出征,此时并不出名。后来,他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立下战功。皇帝下诏嘉奖,赏赐丰厚,并任命他知泾州镇戎军、定州路副总管,迁步军都虞候。其后,辽国与宋朝在代州的边界划分上发生争执。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但还没等到朝廷的回音,杨文广就死于任上,北宋朝廷追封他为同州观察使。   在杨家将传说中,杨宗保才是杨延昭的儿子,而杨文广则是宗保与穆桂英所生。但根据史载,这个人不存在。专家认为,由于杨延昭与杨文广相差五十多岁,坊间流布传奇者为了不使这期间的故事断档,便在中间多出一个杨宗保,而且还顺带多出一代“宗”字辈的杨家英豪和一位不让须眉的穆桂英,以期使杨家故事更丰润动人。   但在杨氏后人看来,杨宗保是真实存在的。在山西发现的杨氏宗谱里面记载杨延昭有三子,宗保、宗政、宗勉。更有宗保妻穆氏,生文广、同信二子。杨家第39代孙杨泉恩对此颇有考证,他说,首先,根据史书,杨延昭较文广年长五十多岁,从我国古代婚育传统推测,他们两人之间应还有一代。其次,《宋史杨业传》附杨延昭传中说,杨延昭殉职后,“禄其三子官,其常从门客试艺叙之。子文广。”反复研读,句末“子文广”三字无论从文意上还是文法上,更像是另加上去的。光绪《山西通志·杨延昭传》全文抄录《宋史》时,也恰恰把这三个字删掉了。另外,杨泉恩特别指出,记载杨家将最早的南宋话本是根据前线作战回来的北宋士兵发端的,而这些话本里有“延昭子宗保,官同州观察”。这些与杨延昭共同作战的将士会把杨家将的名字和辈分搞错?   就这样,以杨业起始,后面是杨延昭、杨宗保、杨文广,多年来,这一杨家家族排列模式,已在民众的心目中形成并固定了下来。   自杨文广之后,史载中杨家再无出过杰出将帅。但在民间演义中,我们熟悉的杨家将后人还有举家上太行的杨怀玉,助岳飞抗金的杨再兴,《水浒》中的青面兽杨志,包括金庸先生《射雕英雄传》中的杨铁心、杨康、杨过三代人。   杨门女将,即使虚构也豪迈千古   当杨家将逐渐淡出北宋王朝的历史舞台时,另一支更加强大的杨家将出现了。他们传奇地驰骋在小说和戏曲的舞台上,以更加忠烈英武的形象进入劳动人民的田间炕头。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支无限被神话的杨家将才是后人更加愿意乐道的杨家将。它的流变丰富从南宋的流传话本《杨令公》《五郎为僧》开始,到元明演义成《吴天塔孟良盗骨》《杨六郎私下离关》《八大王开诏救忠》《杨六郎调兵破天阵》等流传至今的杂剧。再到明朝中叶,更有人把民间传说、话本、戏文中的杨家将故事集中起来,编成长篇小说《杨家府世代忠烈通俗演义》。及至现在,杨家将的故事被改编成戏剧、评书、鼓书,在大江南北盛行不已。   这支杨家将的统帅,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个影响和名头都盖过杨老令公的人物,她就是穆桂英。和杨宗保一样,这个将杨家将继续发扬光大的重要人物在历史也无考。但她居家时温柔贤淑、善解人意;领军时跃马舞枪、英姿勃发。这个兼具美貌、武勇、谋略等英雄条件的女子,和花木兰一道成为中国古代巾帼英雄的代名词。在她的统帅下,八姐、九妹、宣娘、满堂春、杨排凤个个武艺高强,能征善战,演义了一出出惊天大戏。   在演义故事中,杨门女将忠勇报国,先后击败辽国和西夏。中国历史上,唐朝以后女性被封官的很少,封军职的更少,而演义故事却让朝廷对她们大规模封赏。这样一种封赏,与其说是封建帝王的恩赐,倒不如说是人民大众的美好愿望。当杨家儿郎一个接一个战死沙场,而宋王朝能够支撑民族脊梁的英雄人物越来越少的时候,处于强悍异族高压态势下的百姓需要杨家女将适时地出现,来宣泄他们被压抑的反抗意识。这种传奇,倾注着人们朴素的爱憎情感,寄托着人们对理想王朝能臣良将多多益善的渴望,这种传奇因为根植于群众之中,体现着人民的意志,因此会显示强大的生命力,千百年昌盛不衰。   这样一门忠烈,是与契丹辽国长期作战中成就千古的。他们成为中原人民的英雄自是当然。但令人称奇的是,当初的辽国也在流传着杨家的故事。杨业曾经多次大败契丹军队,但辽国国君尊其忠勇,下令只许活捉而不许伤害杨业。后来,辽将耶律奚低将杨业射于马下,应该说立了大功,然而国君不但不奖励,反而没有重用他(《辽史》卷83《耶律奚低传》)。北京密云县北的古北口,当时是契丹人的领地,但在那里,赫然有一座契丹人为杨业修建的杨无敌庙。他们在为敌国的英雄建庙!英雄崇拜超出了民族的界限。   杨家将走了,他们带走了那个时代的硝烟、那个时代的悲情。杨家将还在,他们的热血熔铸成一个巨大的祭坛,用他们的悲剧和忠武祭奠着怆然伟岸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化作中华民族口碑相传的营养,滋养后人,哺育来者。

寻访千秋忠烈杨家将 (山西代县杨家祠堂)
4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43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6-19 08:48 2 只看该作者
在代县县城东北四十里的鹿蹄涧村,建有北宋杨家将祠堂“忠武祠”,祠堂大殿前有一块玲珑剔透的太湖石,称“鹿蹄石”。石高二尺许,状似山形,正面有石佛两尊,前立仙鹤一只,背面有一只梅花鹿,蹄迹遍布石上,蹄下有激起的水花漩涡。 相传,元至元年间,杨业十四世孙杨友任坚代坚,坚叫,今繁峙。代,代州。节度使。某日,同其弟杨山带随从外出狩猎。走到马峪河附近,忽见一梅花鹿跃然出现,杨友拈弓搭箭向鹿射去,正中鹿蹄。鹿带箭而逃,猎队穷追不舍,跑入联庄(今鹿蹄涧村)境内,鹿昂首回顾,猎队只隔数丈远近,杨友又要搭箭射去,鹿却蓦然不见,众人好生奇怪。杨友、杨山便命兵士在鹿消逝处就地挖掘,至三尺许,见怪石一块,石上有一只活生生的梅花鹿。左蹄带箭,旁有蹄迹。遂将怪石携至家中,又请能工巧匠仿照原图样雕琢,视为家宝。 杨友觉得鹿入联庄,此处定是瑞祥之地。鹿者,禄之谐音也。遂迁居于此,并改联庄为“鹿蹄箭”。某日,一位风水先生,细察了村庄风水后说:“地理甚好,然村名不甚吉利,此庄两涧相夹,若改箭为涧最好。因为村庄好比花轿,两涧视为轿杆,子孙万代居此,安乐无穷也”。遂改村名为鹿蹄涧了。不日,又兴建杨家祠堂,并将“鹿蹄石”置于祠堂后院大殿前。 后又发现“鹿蹄石”原是一块宝石,若遇人患痛疼病,用指甲剥落石粉少许,服后,立即祛疼除病。日军入侵代县后,获悉鹿蹄石粉妙用,也曾去掠取,然而,石粉却失去灵验。至今鹿蹄石上还留有日军刺刀劈砍的痕迹。 鹿蹄石粉,是否消灾灭病,姑且不论,但鹿蹄石的由来却有案可稽,至今“忠武祠”内的杨友碑文还记载着这件事,“忠武祠”声名遐迩,参观者络绎不绝。

寻访千秋忠烈杨家将 (山西代县杨家祠堂)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6-19 08:48 3 只看该作者
杨家祠堂也称(杨忠武祠,忠武是宋王赐给杨业的谥号)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代县境内东北20公里处鹿蹄洞村(108国道439公里处),路口有四柱、七顶、仿古牌坊南书“天波杨府”,北书“北宋杨家将”,一条一件七百余米长,宽大的柏油马路直通杨家祠堂。

杨家祠堂是杨业第十七世,孙,杨怀玉(时任书禅院判)奉旨兴建于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年),这座古祠历经七百余年的历史沧桑至今,保存完整。一九九六年月日被列为山西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杨家祠堂既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场所又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祠堂占地一仟六百多平方米,结构严谨,布局合理,整体建筑由,颂德楼(戏台)、山门、献殿、大殿、功德楼(凌烟阁)五大部分,前、中,后三进院落组成。这些建筑遥相呼应,古色古香,前院东西配房的名人字画丰富多彩,历史资料详实而有价值。大殿及东西配房36尊北宋杨家将这一群体塑像(包括杨门女将)或站或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气宇非凡,祠内庄严肃穆充满了北宋杨家将满门忠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保家卫国的浓郁气氛。

这里还有一段神奇的故事,相传杨业十四代孙杨友、杨山镇守坚、代二州(现在的凡代二县)时称“龙虎威上将军”一日外出狩猎,忽见一只梅花鹿杨友搭弓一箭射中了梅花鹿的后蹄,这只鹿带箭而逃,“龙虎威上将军”兄弟俩紧追至当时的“联庄村”这只鹿忽一头触地隐而不见。友、山命士兵掘土寻找,挖地三尺许时,出现了一块怪石,上有日月星辰等,还有一只梅花鹿图案,友,山兄弟俩觉得是一些块神石,这里定是一处祥地(鹿禄谐音)遂将“联庄村”改为现在的“鹿蹄涧”(涧箭同音)。尔后杨氏后代遂在这块风水宝地上繁衍生息至今,这块神奇的怪石一直在祠中作为人们津津乐道传说的依据。



寻访千秋忠烈杨家将 (山西代县杨家祠堂)
3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6-19 08:48 4 只看该作者
杨氏世代源远流长,以杨业为首的杨家将是北宋以来最著名的民族英雄群体,是世代忠良的爱国典范。他们前赴后继,几代人不弃不舍,以忠魂和鲜血筑起了中华史上不朽的爱国主义丰碑,故有北宋“文包武杨”“北杨南岳”之美称。

杨业出生于古麟州,今陕西神木一带,20岁走出麟州,在太原侍奉北汉主刘崇,后归宋,一直奋战在边关,尤以镇守雁门关为主,抵御外来侵略,战功显赫,人称“杨无敌”。

杨业是华阴东汉太尉杨震第32世孙。杨业在雍熙三年(986年)以身殉国后,又以杨延昭(杨六郎)为首的杨业后代继承父业,仍然“威镇三关”一次又一次舍身抗辽忠心保国赢得一方平安。杨六郎的抗战生涯大都在山西河北一带度过,其功绩卓著。杨延昭为杨震公33世传人,杨家将族谱第2代传人。

山西代县的杨家将后代按族谱记载已繁衍至141代,是正宗的杨家将传人。


寻访千秋忠烈杨家将 (山西代县杨家祠堂)
4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6-19 08:48 5 只看该作者
杨业是华阴东汉太尉杨震第32世孙。杨业在雍熙三年(986年)以身殉国后,又以杨延昭(杨六郎)为首的杨业后代继承父业,仍然“威镇三关”一次又一次舍身抗辽忠心保国赢得一方平安。杨六郎的抗战生涯大都在山西河北一带度过,其功绩卓著。杨延昭为杨震公33世传人,杨家将族谱第2代传人。



寻访千秋忠烈杨家将 (山西代县杨家祠堂)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6-19 08:48 6 只看该作者
提起杨家将,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杨业。历史上,这位名震千里的一代名将,弱冠之年便入事太原的北汉政权,受到北汉皇帝的信任,任侍卫新军都虞候。当时,宋太祖赵匡胤已经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大宋王朝,全国统一大局已定。杨业向北汉皇帝刘继元提出了“奉国归宋”的建议,遭到反对。但他深感刘氏厚遇之恩,并未变心投宋,而是舍命保卫北汉政权。后来,北汉战败,杨业却仍在城南与宋军苦战。宋太宗早就听说杨业是一员勇将,便派北汉亡国皇帝刘继元的亲信前去劝降。见到刘继元派来的劝降使者,杨业悲愤地大哭了一场,投降了宋朝。宋太宗因他“老于边事,洞晓边情”,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与河东三交口都部署潘美共同担负起了山西防御契丹的重任。实际上,潘美只是挂了个虚衔,重担全部压在代州前线杨业的身上。
    杨业从小就擅长骑射,爱好打猎,武艺也高,每次打猎,收获总比别人多一倍。他对同伴说:“我将来带兵打仗,也如同猎鹰追逐野兔一般。”
    杨业不负宋太宗的重托,在契丹军出入的各个要道口,连续修建了阳武寨、崞寨、西陉塞、茹越寨、胡谷寨、大石寨(均在今代县、繁峙境内)6 个兵寨。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 980年)三月,契丹十万军马来攻雁门,杨业率部用堵截和奇袭办法,大败契丹军,杀死他们的节度使、驸马、侍中肖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从此,敌兵一见“杨”字大旗,便吓得心惊胆战而不战自退,称杨业为“杨无敌”。朝廷由此提升他为云州观察使,仍知代州。杨业驻守雁门关八年之久,契丹军始终不敢侵入一步。
    杨业的显赫战功,使得一些心胸狭窄的同僚妒火中烧。一些人给宋太宗写匿名信,诋毁杨业。宋太宗没有轻信,而是把这些谤书封好交给杨业,表示了对他的信任。
    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正月,宋太宗为了彻底解决契丹对边境的骚扰,执意全面进攻契丹,下诏分兵三路进行北伐:东路由大将曹彬、崔彦进率主力从雄州出发北攻幽州;中路由田重进统率,由定州攻飞狐;西路由潘美、杨业统率,出雁门关,攻朔(今山西朔县)、寰(今山西朔县东)、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等四州,最终目标是三路大军会师幽州,与契丹进行决战。三路大军同时前进,东路军刚出击就遇到契丹主力的迎击,大败于歧沟关;中路军闻听东路败北,也就不战而溃;只有潘美、杨业的西路军,出师仅两个月,便战果累累,收复了朔、寰、云、应四州之地,兵锋直抵桑乾河。但是,由于东、中两路守军的溃败,他们却成了孤军深入。契丹在打败东路和中路两路宋军后,调集十万精锐,全力向潘、杨部占领的寰州压来。朝廷命令潘、杨率军护送朔、寰、云、应四州百姓立即迁回代州。在当时大兵压境的时刻,要完成这一任务非常艰巨。杨业经过周密思考,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先派人密告云、朔等州守将,等我军离代州北上时,令云州民众先出,我军到达应州时,契丹必定会派兵迎战,这时,命令朔州民众再出城,同时派骑兵接迎,另派1000弓箭手守住谷口,这样百姓就可安全内迁。
    对于杨业这个切实可行的方案,监军王先和主帅潘美却坚决反对。他们为了争功,硬要杨业率兵去打寰州。王先说:“你有几万精兵为什么还这样胆怯?应当直接出雁门关北上!”杨业说:“不行,这样做,只有失败。”王先阴险地说:“你不是号称‘杨天敌’吗,为什么不敢与敌人正面交锋,难道你还有不可告人的打算?”杨业气忿地说:“我这样做不是怕死,而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完成好皇上交付的使命。你既然这样责问我,那好吧,我现在就遵命前往。”出发时,杨业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次出兵,必定失利,我是北汉降将,蒙皇上大恩,我愿以死报国。”他又用手指着陈家谷(今山西朔县南)说:“你们务必在两翼布置强有力的弓箭手,我转战到这里,你们就出兵夹击,不然我们将会全军覆没。”说罢,杨业就率兵出发了。经过两场恶战,因寡不敌众,杨业战败。退到陈家谷时,王先、潘美却率军早已离开了谷口,杨业得不到接应,陷入重围。虽然他奋不顾身,英勇作战,终因寡不敌众,身负重伤,坠马被俘,最后不屈绝食而死。他的儿子七郎也在这一次战斗中牺牲。
    史书上记载,杨业的儿子除延玉外,还有延朗、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和延彬。
    杨延朗后改名延昭,人们称他为“杨六郎”。他智勇善战,号令严明,也是北宋王朝的名将。杨延昭儿童时代受到父亲的熏陶,十分爱做军事游戏。杨业常对人说:“这个孩子最像我。”每次打仗总要带他上阵。战争中,杨延昭很快锻炼成为一名骁勇善战的大将。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杨业率军北伐应、朔,派杨延昭任先锋,与契丹军在朔州城下激战。延昭被乱箭射穿了手臂,但他毫不介意,更加讲命地与敌人厮杀。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 999年)冬天,契丹军又一次向宋朝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宋军节节失利。这时,杨延昭正守卫遂城(今河北徐水县西)。在契丹围攻之下,遂城城小无备,人人危惧。杨延昭泰然自若,率士兵登城固守,毫不慌乱。他让士兵在城墙上浇水成冰,使城墙变得又坚固又光滑。契丹军攻城不下,只好绕道去攻打别处。在杨业死后,杨延昭守卫北方20多年,屡败契丹军队,继承和发扬了杨家“忠心报国”的优良家风。
    杨家将的第三代是杨文广,他是杨延昭的儿子,也是宋代一名边防名将。在宋仁宗时期,他先后在河北、陕西边境做过镇守将军。他镇守陕西时,主要是防务西夏国对中原地区的骚扰。
    杨家将正是这样一代接一代地为保卫祖国恪尽职守。他们的事迹不断走入传说、故事、戏曲舞台和影视剧创作。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称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宋元之际,民间艺人把杨家将的故事编成戏曲,搬上舞台。到了明代,民间文学家又把他们的故事编成《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用小说评书的形式在社会民间广泛传播。这些传说和故事,把杨家将英勇战斗、牺牲的过程,叙述得十分详细和感人。他们还把宋代功臣潘美描绘成大奸臣做陪衬,使杨家将的英雄形象和崇高家风更加高大和完美。七郎八虎闯幽州、血战金沙滩、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征西、佘太君百岁挂帅、杨排风……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爱国者形象,在世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以至分不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演义和传说。
    对于杨家将忠心报国世代相传的优良家风,对于一个家族前赴后继捍卫祖国既忠又勇的行为,人们传诵他们,缅怀他们,热爱他们,崇敬他们,以各种形式,为他们竖起一座座丰碑。
    雁门关下,有一个以杨家祠堂而闻名的鹿蹄涧村,村里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杨家后代。
    杨家祠堂始建于元代,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杨家祠宇。因杨业死后被追赠为“太尉”,谥号“忠武”,他的后代以此题祠名为“杨忠武祠”,俗称“杨家祠堂”。
    祠堂大殿前,有一块鹿蹄石,形状奇特,雕刻秀美。传说是杨业十四世孙杨友,镇守代州时一日外出打猎,射中一只梅花鹿。这只鹿带箭逃走,杨友紧追不放,追到现在的鹿蹄涧村,梅花鹿突然钻入地下。杨友命人挖掘,挖出奇异的一方石头,上面雕刻着梅花鹿带箭图案,并有明显的鹿蹄印。后来,人们将这块奇异的石头搬回祠中存放,鹿蹄涧村由此得名。
    多少年以来,为缅怀先祖精忠报国的高尚情怀,鹿蹄涧村年年都举行村祭,年年村祭必定唱戏,唱戏必唱杨家将戏。
   “血战金沙滩”是杨家将传说故事中,杨家将打得最悲壮、最惨烈的一仗。在这场恶战中,杨家将的七郎八虎中,大郎、二郎、三郎、七郎战死,四郎、八郎被俘,五郎出家,整个一个杨家战死一大半。戏曲《金沙滩》演的就是这件英勇悲壮的事迹。但鹿跨涧村民什么戏都看,唯独不看《金沙滩》这出戏。
    据说,有一年的春天,村里正唱戏,点戏人就点了《金沙滩》。说也怪,开戏前,天气晴朗,风尘不动。戏开后,契丹兵向杨家将猛烈进攻,这时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黄尘滚滚,搅得天昏地暗,台上台下,顿时乱作一团,台上的“契丹兵”也只好鸣金收兵。风沙过后,观众稍稍坐定,台上又紧锣密鼓敲打起来,杨老令公披挂上阵,领兵迎敌。演到二郎、三郎惨死疆场时,突然从西北方向滚过一团乌云,刹那间,风云过后,就是电闪雷鸣,瓢泼大雨铺天盖地从天而降,整个场子里成了风雨世界。
    风雨过后,人们说:这是祖宗对咱们的报应,老祖宗不想让咱们再提那些伤心的事。咱们闹红火,别让他们不高兴,好吧,从今往后,演杨家喜庆的戏,咱再不演《金沙滩》了。后来换了别的戏,说也奇怪,一连几天全是风和日丽。
    当然,这只不过是一个民间传说,人们也没有必要追究它的真实性。不过鹿蹄涧村人从来不看《金沙滩》这出戏倒是真的。因为他们不愿回忆祖先悲伤的往事,更不愿让这惨烈的场面再去搅扰祖先的在天之灵。他们期望的是没有侵略,没有战争,只有和平与安宁的世界。
    凝聚在杨家将传说故事中的前仆后继、忠心报国的伟大精神,是千百年来中国人面对外族侵扰和西方列强欺凌,反抗侵略、保家卫国、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种寄托。为了追求这种希望,杨老令公战死了,杨六郎、杨文广继承遗志继续战斗;男人牺牲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人继承遗志继续战斗;主人战死了,杨排风等家丁、丫环也要继承遗志继续战斗。在中国历史上,凝聚着这种忠烈家风的事例绝非杨家将一家。仅在山西,还有薛仁贵、薛丁山、樊梨花的薛家将和呼延赞、呼延灼的呼家将。这些家将的传说和故事,相互辉映,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闪耀着璀璨的理想主义光芒。
    雁门关外杨家将征战过的那个叫做金沙滩的古战场,昔日的刀光剑影。硝烟烽火,早已随着历史前进的车轮而荡然无存。今日的金沙滩,放眼望去,满滩皆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成为十里飘香的果园。
    当我们乘坐北同蒲的火车经过这里时,列车播音员或其他知晓这个地方的人,总要手指窗外,说:“快看,这就是杨家将战斗过的金沙滩。”听者无不转头注目车外,看着这片早已面目全非的旧地,想起有关杨家将的事绩,心中升起崇敬之情。
    杨家将以及薛家将、呼家将已远远走出历史的范畴,而升华为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励精图治,励精图治,振兴中华。


寻访千秋忠烈杨家将 (山西代县杨家祠堂)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6-19 08:48 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森野苍鹰 于 2013-6-20 07:27 编辑

七郎墓位于代县峨口镇东留属村杨忠武祠东面。
      墓下为汉白玉墓基,上为黑石圆型墓冢,冢周30米。墓基四面平台,汉白玉护栏,前为石人文武士各一尊。石碑两通,一通为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敕立墓碑,书“宋赠武勇将军延兴杨公神·墓”;一通为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立艺文碑。
      陵圆内沿墓冢中轴线,依次建祭台、献殿、东西配殿各5间,周植青松翠柏,红墙碧瓦颇具“无敌”气势。
      相传雍熙年间,宋太宗乘辽国更换皇帝下令北伐收复失地,当时分兵三路从雁门关向北挺进,第三路为潘美所统帅。战争开始后,三军节节取胜,尤其杨业所率部队所向披靡,先后收复云州、应州、朔州等地,但到五月其它两路军连连败退。此时,辽国肖太后和耶律贤统兵十万抵达雁门关,杨家父子终因寡不敌众退守陈家谷,派七郎火速回代州向潘美搬兵。潘美却拒不发兵,见七郎单枪匹马而回,便乘机派手下把七郎绑缚花淑树上,用乱箭将其活活射死。为消灭罪证,潘美将七郎头割下抛入滹沱河中。头竟然逆流四十里,漂泊到杨家将家属驻地东留属村,百姓发现后悄悄收起埋于村边,即七郎今日坟冢。


寻访千秋忠烈杨家将 (山西代县杨家祠堂)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6-19 08:48 8 只看该作者


寻访千秋忠烈杨家将 (山西代县杨家祠堂)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6-19 08:48 9 只看该作者


寻访千秋忠烈杨家将 (山西代县杨家祠堂)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6-19 08:48 10 只看该作者


寻访千秋忠烈杨家将 (山西代县杨家祠堂)
1人点评 收起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