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游记攻略看长城||旺泉峪为何未设关口——再走旺泉峪的感受与新的发现

看长城||旺泉峪为何未设关口——再走旺泉峪的感受与新的发现

作者:客舟听雨     8790人关注 2020-10-14 13:51

                                                                                                   

10月7日,早上五点多下了火车,联系已经在京的老同学任海峰,再走一下旺泉段长城。

这段长城,之前已经走过两次。第一次是2019年1月31日的独行,参见《龙飞蝶舞奔云岭,此地空余秦皇名--旺泉峪耷拉边长城探秘》。第一次行走,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于是在2019年3月19日,第二次陪老夏、风风筝重走,参见《这一场缘,注定是永远放不下的牵挂--再走旺泉峪耷拉边长城》。

只所以选择走这一段,2019年3月19日与老夏、风风筝等人行走旺泉峪口往西,在响水湖景区东南的高楼处往交叉的另一条小山脊探访山脊上的2座敌台时,老夏与唐唐攀旺泉峪3段断崖的记录(参见《蝴蝶翅尖惊勇者曼舞,荆棘阻路觅北齐长城》其中关于“北齐长城”的推测,或者有误,很可能是砖石长城以前的明长城,参见《看山看水 ║证伪一段“北齐”长城,试解大榛峪段早期明长城走向》),吸引了老同学的关注。


蝴蝶结西侧第1道断崖,拍摄于2019年3月19日

蝴蝶结西侧第2道断崖

蝴蝶结西侧第3道断崖,拍摄于2019年3月19日

蝴蝶结东侧断崖,拍摄于2019年3月19日

如今老夏已经不在北京,我自己都不敢攀爬那3段断崖,更不敢带老同学行走,只好带他走一走旺泉峪长城,看一看蝴蝶结的风姿。

排水系统之水口

先看一下那处很有特色的水口。

水口不同于一般的水口位于谷底,水门穿透墙体,让墙外的水流入关内;而是外侧封闭,要导流的是墙体上往下排的雨水,防止在暴雨时,急骤而下的水流冲塌倚靠在直立的悬崖边的墙体。或者说,就是一处下水道性质的排水 孔。

作为排水孔,已经算是挺大,瘦小的点的成人可以钻入。

右上方墙体上嵌入的有石碑,由于岁月久远,碑石遭受侵蚀,加之有一定距离,字迹难以分辨。从网上驴友游记中找到的碑文如下:

保定陕西行都司掌印署都指揮僉事李學詩撫院監督委官原任參將署都指揮趙九思昌鎮監督委官原任參將署都指揮僉事萬國監工中軍正千戶王時中監工千總百戶楊洲管工把總官三員李尚質董光先張勳萬曆歲次丁卯孟冬月 吉 立


看过这处水口及石碑,仍然返回至谷底,从东侧寻路登城。

沿山路上行不久,从一处有点落差的墙体塌断处攀巨石上墙体。

从上往下看,这段墙在谷口上方,有一个小于30度的转折。

旺泉峪东段的第1座敌台,大榛峪村五队东186号敌台,或者简称怀柔186号敌台,并没有明显的痕迹,可能是墙体坍塌严重,未引起我们的注意。很多验证码的游记,也说旺泉峪段有6座敌台。

向西侧眺望,已经基本可以看得出蝴蝶结的形状,只是相机取景镜头还不能将那段墙体完整地取入一幅照片之中。

西侧第1道断崖上方不远,有187号敌台,只余台基。

西侧第2道断崖,是一个锐角的转折,墙体脱离崖壁,再次从直立的悬崖上垂下深谷。

在北侧不远处,墙体再次在崖壁上跳跃,就像翩翩起舞的蝴蝶,上下翻飞,舞姿轻盈而优美。

无法想像,嘉靖三十年所修的那道毛石边墙,如何能在这陡峭壁立的山崖上垒砌成墙?

其实,下方的崖壁,敌虏的骑兵,不可能攻上去。这段墙为何不如下图所示,取直了修建?那会节省很多成本,也有利于墙体的稳固——当然,如果那样,也就没有了这充满美感的蝴蝶结。

如同我以前所认为的那样,这段在悬崖上上下翻飞的墙体,是为了将防线更加贴近幽深的谷底,一旦,一旦敌虏从沟谷中向旺泉峪口进攻,可以就近主动打击敌人,采取更主动的防御措施。

而且,旺泉峪的谷口没有设关口,或许与这段墙体能够有效防御有关?


从上方俯视,这段墙还是相当陡峭的。靠近墙体附近的东侧山崖,同样很陡峭。

这段塌断的墙,比去年塌得更严重了,不知什么时候才轮到这段墙体的维修维护。毕竟,长城上这样的险段太多了。

第1处上兵道:通向哪里?

这是这段墙体上的第1处上兵道(便门),这条上兵道通向哪里?

从下方山谷的走势看,山下的通道,沿旺泉峪村所在的狭谷,再往西通磨石口所在的山口,最近的城堡,就是磨石口城堡了(问过家是当地的出租车司机,说是磨石口城堡现在已经没有什么痕迹了)。更近些的旺泉峪村,史料未记载有城堡,现在也没有实物遗存,看来,此处上兵道,只能是通往磨石口城堡了。

另外,上兵道一般配合敌台存在,因此,186号敌台应该在此附近,在上兵道西侧下方。

前方山角上,是这段墙体上能辩认的第1座敌台,185号敌台。这段墙体上有一处落差较大的立面,形同一处小断崖,这处立面应当是当初修建时有意设置的。

很有点担心,这个立面是的毛石是否稳固,是否安全。还好,石块间的凝结还是很结实的,顺利攀上立面上层的墙体。

敌台的南墙塌落严重,西南角只剩下一角孤柱,驴友称之为火炬。

这才是正儿八经的夹扁楼,东西两端只有1孔券门,两侧各4孔券窗。

火炬楼东侧不远,是又一处保存完好的立面。这种立面,就像防火墙一样,隔离了两段墙体的甬道,一旦敌虏攻上一段城墙,并不能通过墙体进入另一段墙体,可以通过反攻消灭这股敌人。

距立面不远的西侧,是又一处墙体塌断处。

向东可以远眺“御史”楼附近的古墩台,只是不如秋春季节视野开阔看得清晰。根据《看山看水 ║证伪一段“北齐”长城,试解大榛峪段早期明长城走向》的分析,那座敌台可能是现在砖石长城之前的早期边墙。

第2座上兵道

立面西侧,是第2座上兵道。这座上兵道,又是通向哪里?

立面过高,虽有驴友用城砖垒起一道墙,可担心不稳固,考虑平衡能力差,我们仍然从南侧绕行。

绕行处又是一处墙体塌断处。

绕行处也是一处墙体塌断处。看来,之前两段墙体不但墙上无法直接相通,墙下也并无绕行的通道。那么,两段墙体会是不同的防区吗?

此处比去年损毁得更严重了,去年从这儿下行,缺口处遍布碎石与土渣,今年 倒是挺干净,但塌下的土石,已经被雨水冲不见了。

上方的墙体,保存得非常完好,可见其质量与立面西侧的段落,有着天壤之别。这两段墙,不但所属防区不同,而且修筑的质量、修建的驻军也并非同一支。

立面东侧的敌台,是184号敌台,因保存状况完好,被驴友称为宾馆楼。

宾馆楼南侧,有文保碑“玉石楼”,草木茂盛,此时无从寻找。

这座楼南侧5窗,东侧1门2窗。


第3处上兵道

宾馆楼东侧,是第3座上兵道。这座上兵道,又是通向哪座兵营城堡?

说是保存完好,券门上方的匾额,也已经丢失不见。大榛 峪段长城敌台券门上的匾额本来较多,但基本没有见到实物。

敌台上方2排悬孔,上层或是火铳孔,下排的作用为何?通风孔?排水孔?

通风就没有必要了吧。至于排水,需要看一下台顶内侧孔的位置。想着这事,上了顶层,由于灌木密集,却又忘了。

有上楼蹬道可以通楼顶。

排水系统之明渠(接水嘴)

离开宾馆楼,继续东行。

墙体上有横向水槽砖,导引雨水至墙体内侧的水嘴排出墙体。这是明渠,与旺泉峪谷口外侧那处水口不同,那是暗道。

东侧是被驴友称为第一缩脖楼的183号敌台。

这座敌台虽然肚子短粗,但也还有上楼蹬道。

从楼顶可以看到东侧的一段扭了几次腰的墙体,扭尽妩媚,极尽风情。人称“水蛇腰”。其实,这段墙体完全可以取直且没有任何影响。修长城的那批军士,也不时来一段幽默,尽展艺术气息与美感。

再次见到“榫卯结构”特征的劈水砖

第一缩脖楼东侧,见到几块劈水砖(封顶砖),而且,下平面同样的凹槽。这些凹槽是做什么用的?

上次是在官地长城的神堂峪沟口西侧,发现下平面有凹槽的劈水砖,凹槽较深且规则,应当是烧制前预先留出的槽,猜测可能是为加强稳定性而打凿,与其下层的砖嵌套垒砌,类似榫卯结构,参见《边垣备忘 ║重走神堂峪重边西侧及3座敌台(重发)》。

此处所见这种砖,似乎凹槽偏小,不够规则,难道仅仅是无意为之?

后来在第2缩脖楼东侧,也见到了这种砖。

还有2座竟然被当作普通墁砖,被铺在了墙顶。

后来在“藏碑楼”与“御史楼”之间,也发现了这种砖,并且这种砖凹槽较深较规则,像是烧制前有意成型。

这两块与神堂峪西侧的劈水砖(封顶砖)已经高度相似。这份量众多的有凹槽可以嵌套的砖,应当有着相同的出发点,榫卯结构的猜测,应当不是妄测。

继续东行。前方是182号敌台,驴友称“第二缩脖楼”。

这座敌台没有上楼蹬道,楼顶与上方墙体直接相连。

(下图为东门)

西门低矮,从地面所铺的墁砖判断,应为原状。

东北角的券窗,坍塌较为严重。即使没有坍塌,因其位置低,接近墙外地面,又位于墙外,很容易被攻入。当然,敌方可能并不掌握这个信息。那么,这个通道,应为防守方主动利用。那么,这会是一道暗门吗?

第4座上兵道

182敌台东侧,是本次注意到的第3座上兵道。这座上兵道,又通向哪里?

继续向东,是181敌台,驴友称之为藏碑楼,即御史楼内的石碑,曾被盗运至此楼,因无法运送下山而遗弃在此。

这座楼的匾额也丢失了。

这座敌台没有找到上楼蹬道,可能是通过木梯或绳梯上楼。楼内西南角有木柱孔痕迹,两层之间的隔板的放置槽痕迹。

旺泉峪外侧小山岭的3座古敌台

在这座楼附近,可以看到上方“御史楼”附近的残破敌台,以及对面小山顶的另一座敌台。

御史楼附近的早期敌台,尚保存着一定的立面,可能是有粘合材料在起作用,可能为明代遗物。

对面的那座敌台,虽然植被茂密,但位于山顶,仍能看得出来。

对面的那座敌台,位于与脚下的长城所在的山岭相交的另一段小山岭上。

其实,那段小山岭上是2座敌台,另一座就在189号敌台东北方向。

这3座敌台的分布位置,大致在如下图所示,189敌台附近为敌台1,御史楼附近的敌台为敌台3,敌台3对面山顶的敌台为敌台2。

这3座敌台,应当属于《看山看水 ║证伪一段“北齐”长城,试解大榛峪段早期明长城走向》中分析的嘉靖三十年所修的长城。


第5座上兵道

181敌台东侧,又有一座上兵道,为本次所注意到的第4座上兵道。这座上兵道,通向哪里?

继续东行,为180号敌台,驴友所称“御史楼”。这座楼里最早有一通石碑,记载了多位官职名称有“御史”称号的人名,即是后来被盗运至藏碑楼的那块碑,据说已经被怀柔文物部门收藏。

根据网友游记,碑文内容大致如下:

钦差、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真定梁梦龙:

整饬蓟州等处边防、巡抚顺天等府地方、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莱阳张梦鲤;

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泗州刘光国;

整饬昌平等处兵备、山东提巡按察司佥事、延安兵(备?)、镇守居庸昌平等处地方总兵官、中军都督府都察同知、桐城杨四长;

军关(此二字疑有误)中军副总兵、都指挥佥事、抚宁徐枝;

分守黄花镇、驻扎渤海所参将、署都指挥佥事、绥德李信;

分守横岭城等处地方参将、署都指挥佥事、渔阳李时;

监工官总委、保定府通判、仁和周边;

军门督工委官、原任游擎(击?)、真定崔桂;

管工、镇边城守备、天津王针;

横岭路中军、原任(疑漏一字:守)备李太初;

镇边城中军崔尚武;

把总张安、郭斌、**:旗牌来思恭;

军匠贺禄、安仲银、韩住、马朝用、王举、王甫、孙堂等*建。

万历八年孟冬吉旦立。


第6座上兵道

御史楼西侧,有本次所关注到的第5座上兵道。

这座上兵道又通向何处?

俯视沟谷,这条沟一路走低,正通向旺泉峪村。而这一线最近的城堡,还是磨石口城堡。

再回望这一路的敌台与上兵道,其实都在这条沟谷旁边,其所指的方向应该都相同。

上兵道附近,应有一道障墙。

这座敌台的匾额也丢失了。

楼内有放置石碑的壁龛。

上层的铺房墙体,仍然保存得较好。墙壁上有多处内嵌木柱的痕迹,两层之间隔板的槽位清晰可见,隔板卡槽上方,是精心加工的带圆孤角的砖。

从楼外东侧所见铺房山墙,堪称完美。

以前没有找到这座楼的上楼蹬道,此次竟然发现,这座楼不但应该是有上楼蹬道的,而且是有2座蹬道,对称分布于楼内东西两侧。只是梯道已经塌断,只留下嵌入墙体的残砖。

从北侧券窗向外张望,正望见御史楼附近的早期敌楼3与对面的早期敌楼2,相对伫立在这条山谷的两侧,敌台控守着谷底平缓的谷口。这是这条山谷的外口,控制住外口,内口险要,基本可以不守矣。

突然觉得,似乎发现了旺泉峪沟谷不设关口的原因。

旺泉峪那条山谷,谷口狭窄壁立,地势低洼。很奇怪这儿竟然没有设置关口。原或有水关,在1972年发灌水时冲垮。究其原因,是否与这2座敌台已经控制了沟谷外口有关?内口险要,墙体险峻,可以不守;并且,并非所有的垭口都设有关口。《西关志》就有内口险峻不守者不载的内容。

另外,即使外口设了防守,旺泉峪沟谷内口也并不是一概不设防。那段蝴蝶结的墙体,就是主动防御的体现。有外口的防守和蝴蝶结对内口的主动性防御,可保这条沟谷无虞。

从这一点,也可以推测到,这3座敌台,是明早期的敌台无误,并且后期还在发挥着作用。这一点,可能跟磨石口的二道关有一定联系,尚需进一步对磨石口的二道关进行实地考察。

站在御史楼附近,可以远眺东侧的北京结、鹰飞倒仰,东北方向的九眼楼,北侧的宣府南山(怀柔延庆的分水岭双界山)。虽然雾霾严重,仍然可见其雄伟壮观。有关这一带长城的多重防线、多个三叉结点,仍见以前所述,不再重复。

179号关门,或为一座上兵道?

御史楼东侧,是179号关门。驴友称之为三通,为一处三叉结点,分别通耷拉边、北京结、响水湖方向。

此处通道,实际上并不通往边墙之外,不知作为关门,是如何定义的?是否仍然还是上兵道的性质?

179号关门北侧,是通往北京结的176号敌台。这座敌台正在维修。

西北角墙下,台基处有几级台阶,经询问维修的师傅,并非原物,而是此处增建,意为加固台基。

东侧券窗位置,并没有对坍塌的墙体全部复原,但墙体砌得较为整齐,以致形成一处通道,也易造成后人的误解与疑惑。

往耷拉边方向前行,一路有大量文字砖,主要是“左部”字样。以前曾发现有少量“中部”的文字,此次没有留意到。原在墁砖上的文字,时间久了,难免漫漶消失。

第7座上兵道

墙体转弯处,又有一座上兵道。由于其券顶较高,曾经怀疑此处是否为一处敌台。此次仔细观察,上兵道处墙体没有变化,没有向外凸出的台体,没有条石的台基,应当确实不属于敌台。

上兵道内侧,有数层台阶,最早应当有路相通。这儿的上兵道,又是通向何处?

上兵道附近,内侧开阔而平坦,但灌木丛生,无路可通。其东侧有路可通摩崖石刻景区及山下的龙泉峪村。村内有擦石口城堡遗址;向西亦可通旺泉峪村。至于各个上兵道对应的城堡,已经无法弄清。

回望御史楼附近的城墙,如同一只巨龙,横亘在天地之间。

往东南方,是被称为玉石楼的178、177号敌台。

这是178号敌台。这座敌台的匾额也已丢失。楼顶铺房残墙保存相对较好。

只所以被称为玉石楼,是门窗框架梁柱材质等级较高,类似汉白玉,并饰有水纹云纹等 精美雕刻。

第8座上兵道

178敌台西侧,墙体下沉处通一座上兵道。

玉石楼的特点

除了玉石楼的特点以外,本次留意到了一些其他的特点,包括:

窗台石梁有三孔柱洞。这使我想起真保镇沿河口的几座敌台,有越来越多的相似性。

箭窗内窄外宽,有利于增加对外射击角度。

对称的上楼双蹬道,双梯能够相望。

蹬道侧面向内侧的望孔,内外孔径相同。

楼顶有石柱础。

敌台距下方的沟谷距离较远,又位于悬崖峭壁之上,基本不会直接面临战事,更多地是起瞭望作用,不具实战意义。美观性大于实战性。

学生的雾霾中,依稀可以分辨出对面的鹰飞倒仰及那段“秦皇旧址”的长城,以及那段长城上的那座圆形敌台。

关于“秦皇旧址”长城,曾经不止2次行走并记录行程,证明那不是“秦”或哪一朝的长城,而是明代的长城,至少现在的墙体属于明代。此处不再详述。

第9座上兵道

继续前行,177号敌台西侧,又是一座上兵道,本次关注到的第9座上兵道。

这座上兵道,应当通往擦石口城堡,或者也有路通往磨石口。

177号敌台,第二座玉石楼。

177号敌台与178号敌台形制基本相同,高品质门窗柱梁材质、石材上有精美纹饰、双蹬道、箭窗内窄外宽、窗台石梁有栓孔,等等。

尤其蹬道侧面向内的望孔,不但内外尺寸相同,更装饰以金钱形状的花砖,感觉像是到了园林建筑之中。

楼内一块规格非常小的方砖,长仅十余厘米,在别处绝少看到。

在这儿有机会观察到楼内贴近地面的悬孔,高于室内地面,应不是排水之用;通风应无必要。可能还是施放火铳之用。考虑这几座楼有特殊性,也许这儿的悬孔并非考虑实战,而纯粹是装饰。

东北角一个大蚂蜂窝。我在卧虎山被蛰了两针,不知这儿危险性如何,尽量躲着点吧。

行程的最后一段墙体,任海峰的脚因鞋不合适,有些疼痛,走得比较慢了。

有一座独立的铺房。

铺房给士兵提供休息之处,常见于实心敌台附近。我一向认为这段墙体的终点,是一处瞭望设施,而不是一座敌台(敌楼),被驴友称作独眼楼的,应当不是敌台,这座铺房,给予了佐证。

第10座上兵道

铺房下侧,是第10座上兵道。

当地人称火车头,驴友称为“独眼楼”,我称之为盲肠的最后一段墙体及终点。

从东侧(东南)箭窗向下张望,希望能看到下方的那座墩台,可惜植被茂密,什么也看不到。

下图是2019年1月31日拍摄到的墩台照片。在《看山看水 ║证伪一段“北齐”长城,试解大榛峪段早期明长城走向》中,我把它编号为敌台4。至于这一线的边墙,是否在明前长城(北齐长城)基础上修建,已经难以考证,这座墩台是属于明早期还是北齐,也难以做出结论。希望有机会再次前往实地考察判断。

之后踏上归程,从178号敌台旁边的上兵道下山。

沿山径下降至摩崖石刻景区,本想寻找一下景区内的一段“北齐长城”,惜与现代果园的护坡墙混在一起无法识别。


小结:

1、发现大量劈水砖下平面的凹槽,这是第二次见到疑为榫卯结构的劈水砖

这是第二次发现,第一次是在官地长城的神堂峪沟口西侧,应当是为加强稳定性而打凿,类似榫卯结构,参见《边垣备忘 ║重走神堂峪重边西侧及3座敌台(重发)》。

2、两座玉石楼的结构、用材,与沿河口敌楼高度相似

1)双梯道;

2)窗框的窗栓安装槽;

3)石柱础;

4)汉白玉材质的门窗柱及券梁及精美纹饰;

5)望孔内外尺寸相同;

6)美观大于实战。

这些特征,与蓟镇、昌镇敌台风格迥异,与周边敌台格格不入,反倒是与沿河口敌台倒像是出自同一批工匠之手。参见《看长城||空心敌台的活化石——门头沟沿河城沿河口洪水口长城》。

这么说来,他们的年代应该比较晚一些,保存状况也比较好。应当是对早期墙体的翻修。这么样修墙,是不是真有点“修错了”的味道呢?

3、有多达10座上兵道(便门),这些上兵道通往何处?

本次记录有10座上兵道,如果179号磁门也是一座上兵道,则上兵道的数量达到11座。

其中耷拉边段下方3座应通擦石口城堡,其余数座更应通向磨石口城堡。旺泉峪村没有城堡遗存,史料也没有有关城堡的记录。

4、旺泉峪段主墙体北侧有3座敌台,或与明早期墙体及磨石口二道关有关,或许旺泉峪不设关有一定关系

1)2座分布在与主墙体所在山脊交叉的小山岭上

2)1座分布在御史楼西北角附近

3)御史楼附近的敌台与对面山顶的敌台,正好控扼着十字交叉的2道小山岭,位于2道山岭交叉的外口。

有关这3座敌台与现存边墙主体的关系的分析,可能是现存砖石墙体修建前的早期明长城,并且有可能与磨石口二道关有关,参见《看山看水 ║证伪一段“北齐”长城,试解大榛峪段早期明长城走向》。

旺泉峪村的沟谷处,并没有设置关口,原或有水关,在1972年发灌水时冲垮。不设关口的原因,是否与这2座敌台已经控制了沟谷外口有关?内口险要,墙体险峻,可以不守;并且,并非所有的垭口都设有关口。《西关志》就有内口险峻不守者不载的内容。

旺泉峪沟口不设关口,并非没有防守。“蝴蝶结”状的墙体,即变被动防御为主动攻防,对侵犯此处的敌虏,予以主动性的攻击,使敌无法逾越。

因此,在旺泉峪谷口未再设关口。

5、关门(三通)处的用意如何?

179号关门,或为一座上兵道?

御史楼东侧,是179号关门。驴友称之为三通,为一处三叉结点,分别通耷拉边、北京结、响水湖方向。

此处通道,实际上并不通往边墙之外,难以起到关门沟通内外的作用。不知作为关门,是如何定义的?是否仍然还是上兵道的性质?

6、两个不同的工段且并非同一时间修建

宾馆楼西侧立面以西,质量较差,坍塌严重;以东则质量较高,门窗券梁框架均以类似汉白玉的石材打造,石材立面雕有精美的纹饰。由此可见,两个墙体可能是是不同的防区、不同的修建工段,由两支不同的队伍施工修筑。根据文字砖,东段很可能是“XX左部”修建。

同时,高大的立面造成两段墙体无法直接相通,有利于在防守时,一旦某一段墙体被攻破,仍不至于被全线攻溃。

7、数量众多的文字砖

内侧异型砖连续有多处,地面的海墁砖有,有些普通城砖上也有,一般均为“左部”。上次发现有少量“中部”文字砖,本次没有到。其数量非常之多,远远超出前两次的随意观察。

8、182号敌台东北角券窗,会是一座暗门吗?

其位置在墙外,窗口低矮,与墙外地面很容易相通。在敌方不掌握不个信息的情况下,这个通道,应为防守方主动利用。那么,这会是一道暗门吗?

9、修复176号敌台与原状有差异

一是西北角下的台阶状台阶,为修复时增建;二是东侧券窗坍塌处没有封闭,留下一个通道,通道两侧新砌的平齐的茬口,可能导致后人无法融解这个通道是如何形成、有何作用。

10、耷拉边段墙体“火车头”(盲肠)上方,有一座独立的铺房

11、“火车头”下方的与对面山岭夹峙的谷口,或为古擦石口,沟口上方一座墩台,尚不知年代

或许与敌台1-3及“秦皇旧址”一样属于明长城,或许是明前长城(北齐长城)的遗存,希望有机会实地考察。

12、摩崖石刻景区内的北齐长城与现代梯田挡坡难以区分



2020-10-7,12日补记


( 本文作者 : 客舟听雨 )

网友评论

锟斤拷锟斤拷要锟斤拷录锟斤拷趴锟斤拷曰锟斤拷锟 登录 | 注册 |
  • leopardooo 回复

    读到此文已是2023年初冬,收获良多。增加了对旺泉峪、耷拉边的了解。感谢。有一个问题请教,“火炬楼东侧不远,是又一处保存完好的立面。这种立面,就像防火墙一样,隔离了两段墙体的甬道,一旦敌虏攻上一段城墙,并不能通过墙体进入另一段墙体,可以通过反攻消灭这股敌人。” 所谓立面不是实心敌台吗?

    发表于:2023-11-21 13:05

  • bohrfong 回复

    客兄好,我是长城爱好者。看了您的《单边墙》《古北口》的游记。仰慕。
    申请以后追随您去爬长城。请加我微信 bohrfong

    发表于:2020-11-21 14:19

  • 哦!贝加尔 回复

    期待楼主精彩更新

    发表于:2020-10-14 17:49

  • 遨游天空的大鹅 回复

    评贴楼主,期待更新

    发表于:2020-10-14 17:31

  • zhb001 回复

    精彩好帖必须顶一下

    发表于:2020-10-14 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