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游记攻略凤凰开屏的地方:张茅乡东村古村寻访——20231202

凤凰开屏的地方:张茅乡东村古村寻访——20231202

作者:15839818119cm     5737人关注 2023-12-8 16:40
提到“红高粱” 网红打卡地,用老少皆知家喻户晓来形容三门峡人丝毫不夸张,甚至招惹的外地游客慕名纷至沓来。但是,你听说过东村吗?你知道古老的东村故事吗?请跟我来,让我们共同开启一段古村探访历程:陕州古村落中一颗璀璨明珠——张茅乡东村古村。 我曾和大多数人一样因慕名“红高粱” 网红打卡地于2021年8月29日绵绵秋雨中驱车前往。东村隶属张茅乡,距离市区约17km——当年的里程表精准的记录下了这个数字。那一次酣畅淋漓的雨中漫步,一口气是写出了四篇洋洋洒洒的图文小游记,哈哈哈。尽管也是在东村村中煞有介事从东绕到西,又从南穿越到北寻寻觅觅,哪曾想除了现在的新东村,还有一处沧桑厚重的古村老址呢。有缘于“三门峡姓氏研究群”偶遇网名“新智慧树”老师分享的东村纪实,这一场相遇,将古老东村源远流长的故事帷幕缓缓拉开……。 东村在唐、宋时期称“柳叶镇”,后改名叫“位店岭”。位店岭又分为“街、村、洼”三个自然村。“位店岭街”东边一平地的村落叫“东平村”简称“东村”,东村的西边一洼地的村落叫“西洼”。 现在的东村包括位店岭街、东村、西洼及八里店共四个自然村。 网名“新智慧树”系经贸委退休**李群照老师,地道的东村人也。源于对老家的厚爱,退而不休笔耕不辍,传承记录着东村的过往,描绘规划着东村的未来。待我慌慌张张赶到时,李老师和他的侄儿早已等候村口。泊车入位,谢过两位老师,出发古村。 我们一行三人自北穿过曾经的洛潼公路南向迂回而下。一番接二连三的右转左转下坡道,仿佛穿越到了世外:天空湛蓝,冬阳温暖,视野空旷,丘陵沟壑共缠绵。自东南弧线自然过渡至北而来的是一孔又一孔毗邻的窑洞。 李老师指着我们脚下松软的黄土地沉浸在了古村的过往:我们脚下这里是老村的西寨门,它的对面东南方向那排窑洞的上面是东寨门。老村坐北朝南、背靠大崖、三面为沟,如果由东凡塬向北望去,形似开屏的“金凤凰”状。因此,自古以来,人们都说“东村是天然的风水宝地”。我们李姓族人世代在这里居住,有文字记载已有三百余年历史。这里古香古色、蕴藏着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农耕时期留下的文明遗产。 一个习惯性蓦然回首:给刚刚从坡顶蜿蜒而下的这一隅来个定格。我们相约在初冬里,我们相约在蓝天下,我们相约于古村中……。 清末民初军阀混战,地方土匪蜂起、刀客横行,社会混乱,民不聊生。尤其是我们东村地处交通要道洛潼公路旁,老百姓如同在刀尖上过日子;三天两头的不是谁家的牛被刀客拉走了,就是谁家的粮食被抢光了,更为严重而离奇的是‘区长李作铭被刀客给拉走了。’顿时,人心慌慌。当区长巧妙逃出‘虎口’跑回村后,马上召集村中当家人,研究‘护村’重要事宜,决定修筑东、西两个寨门;整修‘寨子’。村中各大家一致通过;捐钱、捐粮、出劳力、积极踊跃、献计献策。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高大雄伟的两个大寨门楼竣工建成,曾经成为当地一大景观,周围十里八乡的‘壮户人家’为躲刀客、保家人安全,托亲戚、找朋友,要求搬往东村住或将孩子送到东村念书。据说,东、西寨门是民国初年兴建,先后经过民国九年、民国十八年,两个灾荒年。大道‘洛潼路’逃荒要饭的人川流不息,刀客横行乡里,然而,刀客们却闻风丧胆始终不敢入村半步。哈哈哈……。听的我是开心大笑。由衷地为东村人们的智慧和族人的凝聚力所折服。时过境迁,但至今东西寨门当年伟岸与壮观记忆犹新。李老师还沉醉在古村的过往之中……。 窑洞上方的小窑起什么作用?我不解的询问道。李老师接着道:上面这小窑我们叫做天窑。兼具储存和防御双重功能。在当时混乱年代,家家的院子在正窑里都开挖有“天窑”、“拐窑”及“地道”,通往天窑的是仅能容下一人的唯一的土阶台,如果胆敢有刀客来犯,天窑上面只需一人便挡关莫开,一准叫他有来无回。呵呵呵……。棒尖,东村人民,由衷赞叹。 李老师指着正南方向的高土崖说:东西寨门完工后,紧接着整修寨子。东村的寨子系天然形成,三面是沟、一面与村子相连。按照当时村中的户头,每家每户都有一孔窑且全寨子还有一眼水井。把寨子与村庄相连的一个窄面挖断形成寨壕,修筑成寨门、搭上寨板,人们可上下通行;将寨板抽掉,便阻断了外人与寨子的通行。据说,跑日本那会儿,时为保长的李作儒,站在村中吆喝村民赶紧上寨子,他最后一个上去后抽掉寨板,保住全村老少的生命安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这种充分利用天然地理、地形构筑的系列防御工程是李姓先人们高智慧的结晶,也是留给后人宝贵
的精神财富。
又是一个回望:我们一行三人已经从最高处迂回来到背靠高崖的第一排古窑洞民居。 老村依土崖就势由高到低自北向南次递延伸排开。我们从最高层逐级南下至第二层。下降过程左右两侧都有窑洞。这是右手侧的一排。可以清晰的看到这右手侧西端是一条天然形成的沟壑设防。 这是第二层的窑洞。我们边走李老师边讲述着老村的过往:据清乾隆四十六年李姓家谱记载:“吾李氏一姓以吹侓为徽昉于周柱下史聃,此古今共祖也。吾族自唐、宋时,即居“柳叶镇”。“柳叶镇”中有“柳叶寺”。其历史悠久,有碑文为证;“古陕州城东三十里张茅镇位店岭村有古栁叶寺者,始建于唐,盛于宋、元、明、清。古寺处长安、洛阳两京通衢之间,见证千年沧桑。相传宋太祖赵匡胤于此结交义社十兄弟,后皆代周建宋之开国功臣。有古碑载,清道光七年修葺,二十年隆重庆典。清光绪二十七年,德宗皇帝奉慈禧太后从西安回銮京师,曾经此寺。寺内供奉有武圣关帝、佛祖达摩、龙王诸神,数百年和睦相处。民国期间,千年古寺,柏树成荫,香火旺盛。每年逢农历二月初九、三月初三、九月十三古庙大会,皆由饍田三十九亩所得之租及殷实户及商家自愿奉献之资办理。村人拜神祈福、商贸娱乐、各得其所。解放后,五、六十年代改寺为校,教书育人、亦得其宜。后学校搬迁,旧庙疏于管理,风雨剥蚀、门窗崩摧。目睹惨状、村人痛惜。今逢盛世、国泰民安,为恢复古迹,公推陶、马、尉、李等六董事修葺,于2007年动工兴建,历经寒暑有四,终于2011年峻工。千年古寺得以旧貌换新颜。 东村旧村址系特定的地理位置;老村背靠高崖、东西两头高、南面低,村中平坦、避风朝阳,是少有的向阳之村。整个村系冬暖夏凉。村中窑院排列有序、阶梯式结构、整齐而紧凑。村中古槐当年是一排排一行行,緑树成荫、风景优美;村内有五眼水井,井深二十余丈、双下索二人搅水,且水清澈、甘甜。因整个村子光照时间长、井水品
质好,所以人们疾病少、键康长寿,村中八九十岁的老人几乎家家有。李群照老师的父亲2013年去世时创造了享年103岁的寿星纪录。
和两位老师同行,几乎没有我插话的机会,缘于世代居住生活在这里吧,说起老村的故事两位老师仿佛是捧哏与逗哏,你一言他一语无缝衔接丝丝入扣。据说,东沟井水水质最好,用该井水做豆腐,不但好吃而且出豆腐要多。李老师自豪地说着,听得我是心花怒放,自觉满口生香,呵呵呵。 东村先辈们很聪明,在不影响大块地种小麦、玉谷等粮食作物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光照时间长、通风、向阳、且土质好等优势,解放前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选用本村阳嘴、大小嘴、南坡、里猫洼的边坡地种棉花,增加经济收入。东村的棉花在张茅乡一直是产量高、质量好,成为各家各户主要经济来源,所以,东村明显比周围村富有。连年富裕起来的村民六户结伙到甘肃天水一次就买回七匹骡娃。从此,村里男孩娶媳妇、女子出嫁,也有了高头大马;有了骡子耕地拉车比老牛快捷了好多。哈哈哈……。我眯起双眼想像着那该是怎样的一番情景:人们欢马儿叫,喜气洋洋闹丰收啊。 李老师继续讲述着老村的过往:我十二岁那年即一九五七年,在两位发小陪同下曾登上寨子。首先进入寨门洞,其门洞空间很大足以容纳几百号人。据说是当时全村人集合、议事的地方。然后我们围饶寨子转了一大圈,还找到了当年我家的窑洞,感受体验父母亲当年带领三个哥哥避难的情景。又爬到寨子顶找到了那眼古井,并向井内投石头听响声。我的老父亲曾讲过发生在这眼井的故事:清末民初年间,正月十五人们正在闹元宵,有人喊,豹子进村了。于是大家都跑去看,首先发现马房窑里的牛蹭断僵绳全跑了出来,牛圈里确实有个红彤彤睁着两只大眼睛的‘大虫翼’。于是大家动手开始驱赶。豹子跑至大场中,被看热闹的人团团围在中间,此时,一位身强力壮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冲出人群上前擒捉,不料,被豹子一爪子打翻在地,新棉衣也被抓破,棉衣中的棉花套子满地飞。见此情景,谁也不敢靠近。于是大家让开一个豁子、用火把驱赶,结果,豹子跑上了寨子。人们点燃火把围着寨子,火借风势风助火威越燃越大,最终豹子跳入井中。再后来人们从井底拾到豹子的骨头。也有人说,‘大虫翼’豹子进村,是吉祥的象征。嗯嗯,惊心动魄的这场‘大虫翼’早已成为传奇的传说故事,真与假已无法考证,但老村这一隅风水宝地除了人类,就连‘大虫翼’也想在此安家。 李老师的侄儿年轻的李老师指着老村这一隅说:老村前有照后有靠左青龙右白虎,是天成的一方风水宝地。还听村中老人说这也叫做两龙戏珠呢。嗯,仔细观察还真是那么会子事儿哈,蔚然矗立的寨子恰如那颗宝珠。 年轻的李老师继续规划着村子的未来:这条沟壑闲置着是一种浪费,我们正在协商就势在沟壑上修建一条道路,南向与马家店310老国道接壤,东向与村中道路接通。为更多来东村旅游观光小住的人们提供便捷通道。要想富先修路,为善良好客的东村人呐喊助威,为敢想敢干的李家后人鼓掌助力。 小李老师继续道:这是老村中的一棵古槐。从前有几十棵呢。我小时候它就是这样,儿时曾把它当作一种游戏的道具爬上爬下的,如今我都五十多了,它却依旧风华正茂枝叶葳蕤。嗯,好奇。莫非它想用那枝繁叶茂为老村撑起一片永久的绿荫,莫非它想成为老村李姓族人永远的庇护神……。哦,恍然大悟,这里是长寿村,光照充足水源优质土地肥沃空气清新,村中的古槐早已把它的根系深深植入其间,这得天独厚的滋养与优渥,它又怎能舍得老家故土?它又怎能不枝繁叶茂? 东村的李姓占绝对的大多数,另有刘、张、乔、陶、马、高、卫、尉姓,多为客家。但他们却能如同一家人一样和睦相处,共同致富。李老师讲述了一个关于李家与张家之间的小故事可窥一斑:1988年的一天,父亲领着两个小孙子‘安乐、旭强’去东风市场,途中遇见曾在东村当过医生的张志俊,张医生握住老人手,问寒问暖、一定要让到他家去坐一坐,父亲婉言谢绝了;临走时,张医生硬给老人塞50元钱,让顺便买点啥,当时两个小孩惊呆了,不知为什么这般热情,晚上到家父亲才对他们说;‘十八年前即1970年间,我去村西担水时,听说张志俊家没啥吃啦,已几天揭不开锅了...,于时回到家,一只桶挖麦、一只桶挖玉米,又见你奶奶正准备蒸馍,我顺手拿了一团发面,很快送给他家,他们一家十分惊喜。十几年过去啦,我对谁也没讲过。’两个小孩听后,对爷爷十分敬佩。老父亲曾对我说,自从管家以来,凡是穷人或张嘴借粮、借钱者,有求必应、不能放空,他一口气说出好几十人。难怪人们都说,老父亲是菩萨心。类似的小故事在我们村中多的是。 年轻的李老师指着不远处的三孔窑洞说:李姓的这一家过去是村中最富裕的,他们家银子都是用箱子装的。说到这里李老师忽然回过头来对我问了一句:知道水槽是什么吗?不假思索回答:水槽还不就是喂牛喝水的。哈哈哈,李老师笑而答道:这家有一口石头水槽,是用来储存雨水的。当年就放在院子中。突然一天早上主人起床后发现这口水槽不翼而飞,同时不见的还有两个长工,还有半箱银子。主人带着家人找遍了院子村子的各个角落,一无所获。另半箱银子据说是主人埋藏在了地下。至今,这个传说仍然在村子中流传着……。其后人也试图找到它,但因老人去世前已不能言语,只是用手势摇晃了几下。至今下落不明。呵呵,真假不知,但李老师讲的行动有趣,我听的是紧跟故事情节此起彼伏游荡其中。哈哈哈……。 初冬暖阳下,沟壑与山峦缠绵翩跹。金凤凰扬着头颅,在吟诵,低吟浅唱着老村过往的繁华与故事,引吭歌唱着富裕起来的小村今天的美好生活。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瞧这爷们俩正在指点江山规划未来吧。 年轻的李老师指着东南角一隅说:小时候那几孔窑洞是我们的学校。我接话道:你们的窑洞学校里桌子凳子是什么模样?李老师道:哪有什么桌子凳子,我们都是自己在地里随便挑选那些个头大点土块自已动手垒的土桌。什么?脱口而出一个惊讶。你能构思出这个模样吗?东村李姓家族重视教育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张茅东村李姓老家谱’记载得知;从事儒业的有第七世第八世第九世第十世有二十余位。荣获‘寿官’称号的有第十一世祖、第十三世祖;荣获‘痒生’‘贡生’者多人。第十四世祖人们尊称之为‘老师傅’, 一辈子教书育人享有崇高威望,众学生捐资立明碑于位店岭戏楼前,后移至东水沟公路旁。用他们的话说:再苦再累不能穷教育不能穷孩子。也许,这便是无数个耕读世家的一个缩影。( 本文作者 : 15839818119cm )

网友评论

锟斤拷锟斤拷要锟斤拷录锟斤拷趴锟斤拷曰锟斤拷锟 登录 | 注册 |
  • 15839818119cm 回复


    谢谢

    发表于:2023-12-11 08:33

  • 白首放歌 回复


    天天开心!

    发表于:2023-12-9 21:49

    • 15839818119cm: 提到“红高粱” 网红打卡地,用老少皆知家喻户晓来形容三门峡人丝毫不夸张,甚至招惹的外地游客慕名纷至沓来。但是,你听说过东村吗?你知道古老的东村故事吗?请跟我来,让我们共同开启一段古村探访历程:陕州古村落中一颗璀璨明珠——张茅乡东村古村。
  • 李功昌 回复

    发自8264手机版 m.8264.com

    发表于:2023-12-8 19:52

  • 15839818119cm 回复


    呵呵。感谢您始终如一的鼓励与支持。再谢。

    发表于:2023-12-8 16:58

  • zhb001 回复


    双旗镇刀客的刀客吗

    发表于:2023-12-8 16:51

    • 15839818119cm: 清末民初军阀混战,地方土匪蜂起、刀客横行,社会混乱,民不聊生。尤其是我们东村地处交通要道洛潼公路旁,老百姓如同在刀尖上过日子;三天两头的不是谁家的牛被刀客拉走了,就是谁家的粮食被抢光了,更为严重而离奇的是‘区长李作铭被刀客给拉走了。’顿时,人心慌慌。当区长巧妙逃出‘虎口’跑回村后,马上召集村中当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