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游记攻略探踪山后村,误入郭家坑&牛家寨深处(二)郭氏源头.郭家坑——20231209

探踪山后村,误入郭家坑&牛家寨深处(二)郭氏源头.郭家坑——20231209

作者:15839818119cm     5352人关注 2024-2-1 20:32
跟随郭姓男主人又一次穿过村中那条南向的路。将近村南头西侧一胡同第一家是郭姓男主人的家。留心到门口户主的信息牌得知其大名郭建永。几句简单的寒暄后进入主题。郭氏族谱的确不同寻常,单说这封面上的信息量已经让我激动不已——“虢国宗族世居之地.郭氏源头.山荘头村——河南.三门峡.经济开发区.山前村.山后村郭家坑”。十多年的古村走访中,截止目前为止就我遇见的全部为明朝移民而来,在我的小游记中也不止一次的提出疑问:历史上老陕州本地人居住地何处?又是什么姓氏?“虢国、虢国宗族世居之地、郭氏源头、山荘头村、郭家坑……”,一系列的名词似乎正在陈述着它的过往与根之所在。终于触及到本土郭姓文化,而且是显赫一时的虢国贵族。 虎,百兽之王,老虎攫物留下的印痕在《说文解字》中释为“虢”。在人类早期虎是许多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之物,虢国则把虎字写进了国名里。虢国人尚武好战,所以周武王把他们封在自己王室的周边,就是想让他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虢国没有让武王失望,他时刻护卫着周王室的安危,就像一只威武的猛虎不容侵犯。其车骑所至,山河震颤,风云变色。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封邦建国时,以公侯伯子男的爵位分封诸侯。作为文王的弟弟,虢仲受封于西虢;虢叔受封于东虢。西虢封爵为公,位于现今陕西省一带。东虢封爵于子南,位于现今河南省荥阳市(现有虎牢关)。只有两个乡镇大小。东虢早在公元前767年,被郑国所灭。西周灭亡后,西虢一部分迁于下阳即现在的山西省平陆县称北虢,另一部分迁移上阳即现在的河南省三门峡市,史称为南虢。《姓氏探源》载,郭姓的源头是被晋国所灭的南虢,仲叔封虢为郭姓受姓始祖。假虞灭虢的典故和唇亡齿寒的典故即诞生于此。西周王朝灭亡后,虢国被晋朝所灭,虢国人则分为4部分。一部分留于原地及现在三门峡市郭氏源头,其中一小部分,为躲避战乱,迁居于三门峡市磁钟乡山前山后的山沟中。山庄头村村北门底沟旧土窑洞既为郭氏祖先所居之处。战国时代晋国灭虢国。王室贵族地位显赫的人都被押解到如今的山西侯马。跟王室同一个姓氏但属于平民百姓的城中居民撵出上阳城,居住到了庙底沟边上一条小沟沟里,改姓郭,郭即为居住在城边的居民。一段时间之后,晋国想起撵出上阳城里的平民百姓,渡过黄河要斩草除根以绝后患。小沟沟里的郭家得到消息后连夜转移到磁钟坡下土山疙瘩背后林木遮蔽的深沟里住下。后来,三门峡人都给庙底沟边上小沟沟里的村落叫郭氏源头,给磁钟坡下土山疙瘩背后深沟里的村落叫郭家坑。居于此处的郭氏族人留居于此,历代繁衍,至今不息。郭氏历代先祖每逢祭祖,即往此旧土窑祭奠,1949年以后祭奠仪式逐渐消失。第2部分随着虢国的最后一个国王虢公丑出逃新郑,被迁于今焦作虢镇一带。第3部分被迁往阳曲之地。其中氏族贵族和被俘的士兵则被迁往遥远的山西省汾阳子鼠谷。(据郭氏族人说还有一部分后迁到了现在的北岳恒山,所以恒山又名崞山!)从此以郭为姓,虢氏转变为郭氏。《战国策注》:郭,古虢字。《辞海》:“郭”通“虢”。西汉时期的《公羊传》中也有记载,里面更是直接把三门峡上阳的虢国的“虢”记载为“郭”。他们以现在的河南省三门峡和山西平陆为中心向外播迁。郭姓的主源头在古虢国。三门峡市虢国都城上阳城遗址李家窑的重大发现,为郭姓的源流提供了最为可靠翔实的资料。虢国墓地发掘的文物中多次发现同一个字“虢”,揭示着古虢国的神秘面纱。《姓氏考略》:"夏有郭支,见《抱朴子》。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郭姓人。 “山荘头”何意?据年轻的河洛文化学者祖籍旧称山庄头村牛占亚老师考证:山庄头村的“山”,属邙山之崤山余脉。括地志载——陕州城是邙山的起端,故山庄头的山代表邙山和村子附近的历山、高庙山。“荘”即“庄”,有多种解释:村落、田舍,封建社会君主、贵族等所占有的成片土地,四通八达的道路等。这里指有大户人家在此建过住宅或拥有庄园之意。为什么叫山庄头呢?在老陕州城往磁钟坡下看,是一座土山疙瘩,故名“山庄头”。 《湖滨区地名志》1989版:坐落在土山疙瘩背后阴坡的村落叫山后村,坐落在土山疙瘩阳坡的村落叫山前村。山前称山后为“后村”,山后称山前为“前村或“前街”。1949年之前是一个行政村,统称山庄头村。 据《陕州直隶志》记载,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时山庄头前后村“共一百四户”,估计约略近500人。山庄头村包括郭家坑和牛家寨两个古老的自然村。 山前村、山后村原来统称山庄头村。郭家坑因为坐落在土山疙瘩背后,后又迁入牛家。跟牛家寨合起来,人们都给叫山后。山后离磁钟坡上的北崤古道很近。有一家姓唐的人家做过店小二,通晓生意经,看中北崤古道磁钟半坡地理位置,在路边开店经营,人都给叫唐家店,时间一长叫成了唐店。 郭家坑郭家看见唐家开店经营牟利,也在北崤古道路边建造院落居住,开店经商做生意。亦农亦商,形成村落。因为坐落在北崤古道路边,人都给叫山前村。山前村外曾有关帝圣君庙,后土圣母庙,二郎神庙。商业鼎盛时,设有集市贸易日,称凤凰集。村边有骡马店,鼎盛时期,夜宿骡马,骆驼二百余匹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陕县志》中山庄头与李家坡行政区划为一个保,属一区(共设五区,一区指城关区)四十三保。解放后属陕县第七区(会兴区)管辖。1956年划为三门峡工区,后划为三门峡市郊区,三门峡市湖滨区管辖,1959年因建三门峡水利工程、马家河底部分村民迁移到山前村新建房屋居住称为“建房村”,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山前,山后,建房同属一个生产大队,建房3个生产队,山前6个生产队,山后5个生产队共14个生产队。60-62年部分从甘肃敦煌县移民在山前居住,因居住人口太多,吃水种地实有困难,这部分人又在西坡村新建东河底村为一个生产队,亦属山前大队管辖。后为方便管理,该生产队划为东坡大队管理。山庄头随着行政区划多次变更,这一地名逐渐消失在人们记忆之中,分别由山前村、山后村所替代。现在外村的老年人对山庄头还有较深印象。如今的山前村山后村是三门峡市湖滨区会兴镇的两个行政村。
据郭氏族谱载:历史上山前村郭氏并无宗谱传世,族人记忆中的家谱也是清末所编,况已毁于“特殊时期”。据族人祖辈传说,山前村郭氏家族所知始祖为申义,但年代无法确认,旧谱也无确记。能确认的只有存世的墓碑记载的大约明朝末年山前村郭氏有宏量、希孟二兄弟,二人分家时称东西二门,此为山前村郭氏世祖。南批资料遗失,无法查寻,上限只能续到十世来娃爷,现仅续七代,始祖暂时无法确认。郭氏族谱系最终确定以明朝末年郭氏先辈宏量、希孟为山庄头村郭氏支族始祖,以旧谱所记世系续后。山庄头村郭氏有移居高庙乡黄底村,黄底村郭氏后裔陆续移居小安、黄鹿波、羊虎山以及陕县王家后附近多村。还有200余年前山庄头村郭氏移居陕县宫前乡杏花村委栗树沟,十里庙等自然村。山庄头村郭氏现有493户,1557人(含户口在外人员)。 山庄头村郭家坑原座落于山庄头村北端较低处,故称郭家坑又叫聚宝盆,据祖上相传及多方考证,其缘已久。上世纪中叶,才有吴、董、梁、刘、张等姓陆续迁入。郭家坑旧址有数处古文化遗迹。南崖上的众神庙,北崖上的泰山庙,门下的观音庙。位于北崖上的泰山庙内曾有一口铸铁古钟,槌击时声传四十余里。其中的南北二庙至今仍有其废墟可寻可考。郭家坑原村址东低西高地势,在其东端低处仍残存有数处民居遗迹、建材器皿烧窑和生活用水井口遗痕,足可见证前郭姓家族在该区域居住生活的悠久历史。原村址曾有数百年的毛白杨三株,古国槐一株,系郭氏先人栽植,数人无法合围。树下设一碾盘,郭氏家族议事及夏天纳凉都在树下。树上挂一口铁钟,供传递信息用。十年浩劫时被砍伐,有一株杨树曾平置一通“众神庙建庙捐资名单”的石灰石质石碑,镌刻有《大清同治三年小阳月榖旦》(1864年10月)字样。
为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及其他社会活动条件,结合当时zf提出的新农村发展建设的统一规划,自一九八五年起,村民陆续从原住址逐步迁至村南高处。历十年左右,基本形成目前的居住格局。由原来的靠崖土窑洞改变为现在的砖混结构的楼房。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进步事业的不断发展,村内主干道和民居巷道均已用混凝土硬化,大大提高了本区域的宜居性,从根本上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这种深刻变化主要得益于国家不断出台的惠农政策。民居新区南邻速达电动汽车厂,西接山前村,东、北与本村牛姓相连,建制为山后村村委下辖的第四村民组。随着社会经济建设形势的不断发展,本组位于村南大斜、南崤的土地约 200亩在2010年被速达电动汽车厂征用,剩余的全为原村旧址上下的梯田,共约200余亩。本组历史上是以农作为主,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转变为以林果为支柱产业的经营模式。随着土地面积的不断递减,劳动力的大量剩余,外出务工和农村养殖逐渐成为全组经济收入的部分来源。一九七七年二月,在修建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时,村民郭红义在施工中不幸遇难,献出了他年轻的生命,郭家坑的村民将对他永远铭记在心。一九七九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本组村民郭保强在中越边境参战,荣立三等功,受到嘉奖。勤劳淳朴的郭氏家族子孙秉承先祖留下的传统美德,奋发图强、开拓创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精神物质生活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山前村概述:山前村村中沟底旧有关帝庙,村东有龙王庙,村北有马王庙,村西有唐家店庙,村南有古坟群,古坟群有石人、石羊,石马十馀尊,惜不知古坟为所埋何人、所修何时。村里和唐家店庙每年农历2月15和3月25日都举办庙会,有业余眉户剧团、社火队活跃着人们的文化生活,助兴物资交流。惋惜的是这些旧建筑在1944年至1945年被驻村日军所毁。至1949年,山前村有470 人,耕地有2700亩。1950年代初期,上级从前村调拨出土地800 馀亩,仍有土地1900馀亩,人均耕地4亩。1959年国家无偿从山前村调拨出土地512.9亩安置三门峡水库库区移民新建建房村。至此,山前村有耕地1400馀亩,加上人口增加,人均耕地2亩多。山前村土地属黄土性质,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据祖辈传说,村南公路(1920年以前称为官道)两侧原有集镇,故名凤凰集,曾称神雀集。1920年以前,因山前村处于自东向西到西安、向北到渡黄河往北的茅津渡口的官道旁,所以过往客商、车辆甚多,因此有多家经营货栈、客栈。当时村里58丈(约200米)深的水井就有10余眼,可见其规模之大、繁荣之盛。另外还有花园场、骆驼场、蜂场等遗迹。1924年以后随着陇海铁路的开通,山前村又转入单一的农业生产经济。1949年以后,山前村历经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历史阶段,村里面貌不断变化,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村民参与三门峡市东方红水库、胜利渠引(饮) 水、马坡沟提水等水利工程建设,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山前村民也同样沐浴着这股春风的温暖,勇于开拓,敢于进取,奋发图强,与时俱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产业结构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变为以农为主的多种经营,创出种植、林果、养殖、建筑、运输、屠宰、饮食等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在村集体砖厂为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仅用很短时间,全村吃、住、用、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村道水泥硬化,与国道相连,更新建设标准化学校,打了机井,建了水塔,自来水流进各家;居住千年的土窑洞逐渐由砖混结构的平房、楼房代替,村里还集资建设一幢有48套单元的楼房,还有村民已在市区购房居住,村里也正向城乡一体化迈进过度;全村有汽车40馀辆,工程机械车辆3台,摩托车,电动车200多辆。2010年4月1日村行政隶属机构又发生变化,由湖滨区管辖改变为三门峡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辖。近年来,国家为村里民生工程投资也很大,其中水利设施投资57万元,文化大院15 万元,灌溉管道长6000余米 32万元。2014-2015,村主干道改造800余米,村巷道硬化800余米,投资近100余万,2015年又打机井一眼,25T/小时,投资近50余万元。截止2014年底,山前村有270户,1170人(另在外50余户,200余人户口在外)。因国家建设征地467亩,修建公路征地40亩,修建学校占地 23 亩,坟茔用地20亩,村民宅基地用地20亩,还有耕地800馀亩。因为征占所用耕地多半在平处,现有的800馀亩耕地多在沟坡处。山前村村民现在郭氏人口约1100余人(不含在外),另外还有贾、王、李、张等姓氏……。多年以来,村人多姓相处,共同生活,相互结姻,和谐共处,团结奋斗,与时俱进,共谋发展。
山庄头村人历来重视读书,多识文断字文儒雅士。民国前,山庄头村中的郭家坑郭氏、牛家寨牛氏后人的大门上悬挂有很多门匾:“耕读传家”、“耕读弟”、“敦厚传家”、“乐善好施”、“如日中天”……。村中郭氏祠堂曾为历代学堂,造就了大批具有高素质的文化人。载入民国25年(1936年)欧阳珍主持编篡出版的《陕县志》的名人学者就有数十人之多。清朝,郭家同时出过三名举人郭耀宗,郭立勋,郭登雅,人称“三郭闹院”。 民国人物陕州乡绅名宦郭光麟是山庄头村人氏。 郭保强提供的两份分单:一份是道光29年登泰分家分单,另一份是同治3年诏宣分家分单。做为载体记录了郭家坑郭氏宗族的悠久。
山庄头村多富庶人家,和会兴镇有着千丝万缕联系,村中老一辈人结亲都愿意娶会兴镇姑娘,她们自幼在会兴镇店铺“熬相公”,学习打算盘做生意会赚钱,拿钱回来置地,打下粮食送会兴镇亲戚家生活,这是标准的商农模式,小康治家。宋人洪迈所著《夷坚志》中就有“久困于穷,冀以小康”。 明成祖朱棣更有“如得斯民小康,朕之愿也”。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是《诗经•大雅•民劳》中的四句诗,应该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小康”一词的最早记载。小康是指为中国广大群众所享有的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一种生活状态。“小康社会”历经千年期待,已扎根于我们民族的内心深处。小康治家一词在山庄头村郭家墓志铭中清朝已出现。民国1936年欧阳珍【陕县志】注:郭士刚为郭光麟父亲,在民国时期其家以勤俭致小康,培养出了一个儿子即北洋zf总统府秘书---郭光麟。郭士刚去世后墓铭由汲人李敏修撰,李时灿(1866—1943),字敏修,号闇斋,汲县(今卫辉市)西街人。16岁考中秀才,20岁考取举人,26岁中进士。入仕后,曾任刑部部曹、河南教育总会会长、学务公所议长、救灾总会会长等职。 郭光麟,字伯庸(1879.12.7----1964.1.23)原陕县会兴镇山庄头村人,今开发区山前村人。出身贫苦家庭,自幼好学,赖先辈资助,毕业于陕县中学、师从陕州光绪劝学总董牛瞻斗(字星垣)先生,后考入晚清京师法政学堂。1986年版陕县人民代表大会志记载:清帝退位,民国肇以优学被荐为河南临时议会议员,已而被选为第一届众议院议员。1988年版陕县志记载:1912年被陕县议会选举为河南参议会参议员、河南省众议院议员。陕县1936年版(线装八本)陕县志记载:供职国会议员,安徽省zf科员。其子郭明源回忆,其曾任河南省官产处处长,北京zf众议院议员、兼秘书长、大总统顾问,南京国民zf立法院立法委员等职。1946-1947年上半年陕县民声日报登载过:郭伯庸当选民社党中央委员的消息(郭世安记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在南京迎来全国解放,党和zf对其以民主人士对待,邀其参加北京市zz协商会议召开的会议。郭光麟不忘师恩情谊,其老师陕州光绪劝学总董牛瞻斗(字星垣)先生去世后,助其丧葬,勒石树墓碑,教泽碑,碑今存。1958年随女儿移居江西萍乡矿务局。为人一生廉洁方正,仗义疏财,热心公益,忠于祖国,供职数十年毫无积蓄,在外更无房产实业。抗日时期,大汗奸王克俭力逼其出任河南省汗奸省长,他严词拒绝,搬出北京到乡下居住。曹琨贿选大总统,贿款五千元,其拒收。一九二四年在北京受陕西富秦银行委托与财政部印刷局订立印刷钞票合同,局方依惯例付巨额回扣,其拒绝未收。河南义马煤矿请他出席董事会,他说我未给该矿人股,未去出席。一九二九年华北大旱,豫陕尤其严重,他情系桑梓,与旅京同乡组织河南旅京同乡救灾会,自任负责联络河南省救灾工作,并委派马午山先生负责陕县救灾粮款发放和移民东北事宜。为发展家乡实业,购买纺织设备兴办纺织厂。 郭克义(郭光麟的孙子)在洛阳档案馆查得:民国24年(1935年)6月24日郭伯庸(郭光麟)时任安徽省zf科长之职,听说家乡建涧河桥为民谋福祉,慷慨解囊捐款大洋20元为修建大桥捐资。山前郭氏族人很早就有“热爱公益事业,爱护桑梓,好善乐施”的高尚品德和光荣传统,山前郭氏后裔应继承和弘扬。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七月《河南现代名人录》载有郭光麟人物评价:考究民國之精華资料,郭光麟,字伯庸歲三十七,選舉地:河南省,籍貫:河南省陝縣人,地址:北京骡馬市大街嵩陽別業。“君天子絕高,悟性敏捷,而頭腦周密,其言論思想皆秩序井然,絕無顛倒紊亂之幣,自幼讀書,即喜探索精義,不以文字自拘,故其與學問,雖所歷未深。然每有所讀,必大有進益,以其能精思深入,抉其竅要。故其簡介思想皆極明瞭切實,且洞悉事情,明察物理,長於幹濟之才。前清廪貢生,專門政法畢業,夙抱經世濟民之志筹畫地方公益,不遺餘力,光復後,被選為本省臨時省議會議員,民國二年正式國會成立,被選眾議院議員,國會解散後,歸里讀書不問時事,及國會重開,遂應召入京現仍為眾議院議員”。 1916年《民国之精华》佐藤三郎辑考究:“郭光麟,字伯庸,現年六十六歲,陝縣人,京師法政專門校期間,學習與兴趣极浓,故其對社會之貢獻亦大。民初設。歷任河南省臨時參議會議員,北京参議院議員,兼秘书長,河南省官产处处长,河南省督軍公署參議;陝西督軍公署驻京代表,大總統府顧問等職,氏性敦厚,篤實踐,生活艰苦,生平淡泊名利,惟每當國家多事之秋,常应邀参与国是,頗有zz家風度,現雖年近古稀,而精神则甚矍铄,氏为民社党元老之一,与张君励(张君励为中国民主社会党***)先生甚友善,現任立法院立法委員”。( 本文作者 : 15839818119cm )

网友评论

锟斤拷锟斤拷要锟斤拷录锟斤拷趴锟斤拷曰锟斤拷锟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