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Baidu百科介绍: 山丹 军马场位于 河西走廊 中部, 祁连山 冷龙岭北麓的大马营草原,地跨甘青两省、毗邻三市(州)六县, 山丹 军马场面积2195平方公里(比两个 香港 特区稍大)。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皇家马场,也曾是 亚洲 最大,世界第二大军马场。在原苏联顿河马场解体后,当前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
山丹 军马场地势平坦,水草丰茂,是马匹繁衍、生长的理想场所。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21年,由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始创,距今整整2140年。 山丹 军马场也是当今世界最古老的单一组织,是国家第一批认可的“中华老字号”企业。
山丹 军马场分为一场、二场、三场、四场,一场最远。目前 山丹 军马一场是主要的
旅游景点,最大的特色就是
骑马、看马群、观赏马场的旖旎风光。另外还可以看马场的牦牛群,应该还可以看羊群,但我这次未能看到。
D八天:张掖---山丹---军马一场D八天:7月5号(星期五), 张掖 --- 山丹 ---军马一场
从 张掖 到 山丹 军马一场交通不方便,没有旅游大巴,也没有见到
旅行团。比较好的方案,早晨7:20从 张掖 汽车东站--- 山丹 汽车站,9:00 山丹 汽车站---军马一场,将近12点到达。该趟班车下午1:30返回,注意每天仅此一班,不要错过。
马场职工宋师傅及夫人小高,夫妻俩比较热情朴实。开的家庭宾馆(两室一厅一卫)每天每人50元,有好几张床,住宿条件一般但价格实惠,离骑马出发地也很近。小高的电话是:18719767922。
注意当时我去的时候还不是旅游旺季, 山丹 县城到军马一场的车票就不好买了,幸亏我事先与小高联系,她帮我联系了班车司机及售票员,否则车票都买不上。
[前往军马一场]见下图: 山丹 县海拔1700多米,军马一场海拔2800多米,长途大巴一路上行。因为路程很长,故感觉不到大巴车在爬坡。一开始还能看到油菜花,到军马一场就看不到了(海拔高开花晚)。

见下图:沿途的农舍也还可以


见下图:大巴车上的当地人看我是外地游客,热情地告诉我,车窗外的山就是焉支山,焉支山应该是一座山脉,而不是一个山头。

见下图:我们乘坐的大巴车,约10:35分到达总场驻地,休息10分钟,这里距一场还有一小时车程。

见下图: 山丹 马场总场招待所

见下图:约11:25分,看到远处牧场上的牛、马,心情非常高兴。

见下面两张照片:约11:40到达军马一场,该照片是第二天站在军马一场山坡上拍摄的,绿色草地上的黑点是牦牛。山下的房屋就是军马一场居民区,这里算是一个很小的镇子,有宾馆、旅社、餐馆,我住的是小高夫妻俩人的家庭宾馆。


[游玩窟窿峡]
见下图:马场宋师傅在一场车站接我到他的家庭宾馆,安顿好、抓紧时间吃午饭。首先玩窟窿峡,海元山莊大门口也是出发起始点。

见下图:海元山莊旁边,游客可以在这里自己找“牵马大嫂”,骑马游玩。

见下图:约12:22分出发前往“窟窿峡”游玩,宋师傅骑马在前,我骑马在后。


见下图:约12:50分来到“窟窿峡”

见下面几张照片:在“窟窿峡”游玩,实际就是在小河边简单“转一下”,这条小河叫“西大河”,河道长度49公里, 祁连山 的雪融化汇集而成。

见下图:河上面有一座废弃的吊桥(画面不太清楚),因此现在无法到河对岸去游玩。



[游玩马场]骑马游“窟窿峡”后,约13:30分回到海元山莊旁边(总共游玩了70分钟),约13:40分又坐宋师傅的摩托车,过景区大门,前往马场游玩。
见下图:右面的房屋是游客服务中心,还卖票,前面路口有“把门的”,但我来回好几趟也没人管我,这里管理比较松散。景区门口“门柱”上的对联是: 丝绸之路 绿宝石,天下第一军马场。



题外话:见下面的放大图,黑底白字的牌子上赫然写着几行大字:前方为
甘肃 祁连山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禁止游客入内,谢谢合作!旁边的游客服务中心又在卖票。互相矛盾的做法说明地方政府很纠结,又想保护自然生态,又想发展旅游业,能否将这两件事情结合起来都做好?借助习考察 山丹 军马场的东风,做一个长远规划。

见下图:前往马厩途中,坐在摩托车上拍摄,对面是 祁连 雪山。


见下图:宋师傅的摩托车直接拉我到马厩,马厩里的种马长得高大雄壮,估计是汗血马,汗血宝马通常体高1.5米左右,体型饱满优美。我看了一会感到意思不大,自己到外面游玩去了(宋师傅忙他的工作)。

见下图:马群回马厩



见下图:眼前的湖泊是西大河水库,它还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鸾鸟湖。库容6800万立方米。水库 东北 侧有省保单位汉代鸾鸟县遗址。这里山势陡峭,森林茂盛,草原丰美,多有奇禽异兽,冬春之景相映,景色壮观,是夏季河西有名的避暑旅游之地。图左面的房屋是“骠骑将军大营”,这实际是个旅游野营地。

见下面几张照片:在马厩对面,围着栏杆的草坪大概就是:老沙草台(骑马体验区),但这里的马匹不多。


见下图:小马驹在喝妈妈的奶,这应该就是汗血马。Baidu百科介绍:汗血马原产于 土库曼斯坦 。头细颈高,四肢修长,皮薄毛细,步伐轻盈,力量大、速度快、耐力强。但是它体形纤细,相对说起来负重能力不强,在古代冷兵器时代,士兵骑马作战,身批甲胄、手提兵器,总重相当大,更愿意选择粗壮的马匹。并且由于马具的原因,汗血马不能驾辕,而粗壮的 蒙古 马则无此劣势,最后几乎所有从 中亚 、西亚引入的种马都归于消亡。

见下图:汗血马不仅有红色的,还有黑色的,这些马儿身上的毛油亮油亮的,体形优美,行动起来显得剽悍、活泼。有的马儿身上都打有人工印记(在前腿、后腿或屁股上)。

稚嫩的小马驹紧靠在妈妈的身边。


见下图:马厩旁的草场(老沙草台)及办公楼

见下图:每匹母马都带着一匹小马驹




见下图:马突然跑起来了,我毫无准备,赶快抓拍(相机未调整好)。脚步轻盈,行动飘逸的骏马,奔跑起来如同在草上飞。



见下图:两匹马突然向我这边冲过来了,我急忙躲一边去了。



见下图:我慢慢向马群靠近,但马妈妈带着孩子掉头,扬长而去,它们好像不喜欢我这位不速之客。

见下图:这匹小马驹好像腿有点毛病,它始终站立不起来,马妈妈守护在小马驹身边。

马妈妈警觉地望着我,我不敢再向前走,害怕被“踢一脚”,马的母爱不逊于人类,母爱是动物界共同的感情,我们人类有,马也有。马妈妈的屁股上打了记号:104(
图片中看不清楚)

见下图:“骠骑将军大营”的大门,这是个旅游野营地。公元前121年,由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始创 山丹 军马场,成为 山丹 军马场“第一任场长”,该野营地也以骠骑将军命名。

见下图:西大河水库,又名“鸾鸟湖,在这里看给人的感觉是湖泊南北方向长,东西方向很窄,湖面也不大。但如果在山坡上向下看,就会发现湖泊原来是东西长,南北窄,湖面不算小。目前无法走到湖边,我发现这里的鸟类很少,湖里的水禽也没有看到。



马场的马主要有三种颜色,枣红色、黑色、白色。


见下图:从马厩向小镇方向回走,从另一个方向看“骠骑将军大营”,对面的山是 祁连山 。

1、每天早晨8:30左右,马场将马放出来到湖边饮水,有文章说:马群奔跑很有气势,但我估计马群不是奔跑,而是快步疾走或小跑,我准备第三天早晨到这里看马群,但天公不作美下中雨,没有看到,留下一点遗憾。
2、下午有微风,湖面泛起涟漪,雪山、白云的倒影拍不出来,早晨无风的概率较大,那时拍出的照片应该非常漂亮,同样留下一点遗憾。




见下图:游客骑马,牵马人一般是大嫂。我站在这里打伞观赏风景,但被牵马的大嫂告知:请不要打伞,马害怕雨伞(我又长见识了)!



见下图:将此图设置为封面,图中戴兰头巾的是牵马大嫂,我们 中国 妇女非常勤劳。







以下两个视频是军马场小高给我传来的,我估计这样壮观的场面在游玩时也不容易看到。
[马场归途中遇到的牦牛群]相比而言,马场的马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及时间,看马群比较容易,但看牦牛群有时要碰运气,下午返回小镇时看见公路边有大群牦牛(离小镇约2~3公路处),机会难得。

有的牦牛在悠闲地吃草,有的牦牛吃饱喝足在那里休息晒太阳,看来生活很惬意。






这里水草丰美,空气新鲜,在蓝天白云之下,牛儿们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与世无争、心无旁骛、淡 定安 详,这好像是牦牛的特点。这不禁使我想到今年4月初坐火车路过 唐古拉山 ,那里的牦牛在高寒缺氧的草地上,咀嚼着干枯的野草,喝的是
高山雪水。那里风雪交加,气候严寒。相比而言,军马场的牦牛们“生活真幸福”。

见下图:这应该是马兰花,Baidu百科介绍:马兰花是鸢[yuān]尾科鸢尾属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是白花马蔺的变种,多年生密丛草本。花为浅蓝色、蓝色或蓝紫色,马蔺根系发达,入土深度可达1米以上,须根稠密而发达,呈伞状分布,这不仅是它极强的抗性和适应性的有力保证,也使其具有很强的缚土保水能力。生于荒地、路旁、山坡草地,尤以过度放牧的盐碱化草场上生长较多。






见下图:这条小路伸向远方,直通马场牦牛棚。



见下图:约18:36分返回小镇,景区门口“门柱”上的对联是:踏花归去马蹄香,避暑觅来清风爽。

D九天:D九天:7月6号(星期六),到马场的牦牛棚,攀登烽火台。
[马场的牦牛棚]马场的牦牛棚,南面是简易的职工住宅,大约9点钟, 我坐宋师傅的摩托车来到这里。

图中的这位“牧牛女”来自
青海 (回族),夫妻俩在这里打工,就住在牛棚边简易的职工住宅里,烧牛粪,有太阳能,一月工资1800元。孩子很争气,正在上大学。


见下图:站在牦牛棚旁边的山坡上向下(东南方向)拍照,可以清楚地看到西大河水库(鸾鸟湖)大坝,昨天游玩窟窿峡看到的河水就是从这里流出来的,估计这下面是一个小型发电站。

见下图:站在牦牛棚旁边的山坡上向西大河下游方向( 东北 方向)拍照

见下图:牛棚边有几束美丽的野花开得不错,随手拍了几张。回来后上网查询,才知道这是狼毒花。Baidu百科介绍:狼毒花在北方俗称闷头黄花,其他地区又名断肠草。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可以毒伤人的植物。生长在海拔约两千米以上的地方,处于大漠和草原之间,附近居民觉得这个花比起野狼来说还要毒一些,故名狼毒花,家养牲畜是坚决不能吃的。狼毒花毒性很大,若非药用,千万不要擅自食用,一旦不小心误食的话,没有洗胃设备的情况下,一定要喝凉开水,以防拉肚造成大量脱水。

想不到这些是有毒的鲜花,怪不得长得好,牛、马、羊都不去“招惹”它。

见下图:牛群被赶进牛圈,准备给小牛打防疫针。

惊恐的牛群挤成一团,但好像性格十分温顺,没有任何攻击行为,牛角上都拴了一个红头绳。

马场的职工给小牛打防疫针,打完后给小牛屁股上涂点红油漆。


惊恐的小牛到处乱跑

抓小牛也真够辛苦




仔细看,这几头小牛屁股上全涂上了红油漆。

[攀登烽火台]牛棚边向西面拍照,我早晨就是从这条路上来的。

见下图:约10:10分,我慢慢向上攀登烽火台(
北面),这座山应该是焉支山的一部分,焉支山又名胭脂山,因古时盛产红兰花,采其汁加入油脂,可做胭脂,因此得名胭脂山,焉支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牛棚边我手机上的“实时高度表”显示海拔2880米(准确性不太高)。

见下图:
土拨鼠在山坡打的洞

见下图:这只土拨鼠很聪明,借助这块石头,在石头下打洞,但洞口长了草,是否半途而废了。

登高远望,感觉就是不一样。我惊奇地发现,原来鸾鸟湖是东西长,南北窄,与昨天的感觉正好相反,湖水的面积也不小。一泓碧水静静地躺在群山的怀抱之中,显得娴静而优雅。远处青山如黛,蓝天、白云、鲜花、绿草,那么空旷,那么安静,我在蓝天白云与鲜花绿草之间,享受着大自然绚丽多彩的美景。
建议:如果想看西大河水库(鸾鸟湖)全景,到这里即可,不要翻铁丝网,否则划破衣服、划伤皮肉得不偿失。

见下图:图中左下角的平房就是马场的牛棚,山沟对面的三层楼房不知是什么单位(酒店?),网上查询,在楼房附近有省保单位汉代鸾鸟县遗址,但在山上看不出来(我没有去)。

向小镇方向望去。

见下图:山顶土包就是烽火台,山下就是军马一场小镇。铁丝网拦住过不去,铁丝网主要是防止牲畜乱跑,以免丢失(好像是各家都有自己的草场,都用铁丝网将自家的草场围起来)。

该烽火台的年代不清楚,网上也查不出来,估计可能是明代,汉代的可能性偏小。小镇上牵马的大嫂对我说,烽火台是当年霍去病带兵修建的,尽管无从查考,但霍去病的英名千古流芳。

见下图:出于好奇,忍不住翻过铁丝网,准备登上烽火台(老夫聊发少年狂,冒险之举,不建议别人这样做)。

见下图:烽火台的西面被土拨鼠打洞,坍塌了一角。

见下图:烽火台的东面也被土拨鼠打洞

见下图:站在烽火台上向军马一场小镇方向拍照(大致方向,西面),此时我手机上的“实时高度表”显示海拔3008米(准确性不太高)。

特别说明:
1、铁丝网又高又牢固,主要防止牲畜乱跑丢失。翻过铁丝网违规,属高风险行为,搞不好将衣服、身上划破,我身高、体轻,冒险翻越,不建议其他游客也这样。
2、我攀登烽火台十分小心,没有对环境造成任何损害。
见下图:在铁丝网内拍的全景照,图左面是东面,图右面是西面,图右面一个“小土包”就是烽火台,右下面黑色的物体是我的
背包。

见下图:站在烽火台上拍的全景照,图左面是东面,图右面是西面,图右面的河流就是西大河。

见下图:站在烽火台上向西面拍照


见下图:站在烽火台上向 西北 面拍照(山脊的另一侧),估计沿河边向下游方向走不多远,就会到窟窿峡。图中横跨河流的不是桥梁,是水渠。

见下图:站在烽火台上向东面拍照

见下图:站在烽火台上向南面拍照

见下图:将此图设置为头图

见下图:站在烽火台上向北面拍照

见下图:走下烽火台,向 西北 面拍照(山脊的另一侧),浅色的石头表面有红色斑块, 估计是铁元素的含量高,所以局部看起来呈现红色。



见下图:站在山脊最东端,向东面拍照。

见下图:站在山脊最东端,向西面拍照。

天苍苍、野茫茫,漫山遍野都是不知名的野花,异彩纷呈。绿草如茵,一直伸向天边,蓝天下白云飘舞,蓝中带白的天空真是美不胜收,这应该是马场最美的季节。美丽、广袤、苍茫,令人遐想,烽火台同时给我带来一种历史的沧桑感,这里的美景多么像一幅没有边框的油画,广袤得望不到边际。

( 本文作者 : 此时未老 )
网友评论
不见当年冠军侯呐
发表于:2023-12-22 08:30
饮马瀚海今犹在
发表于:2023-12-19 16:15
军马场挺有名
发表于:2022-9-28 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