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门推荐 户外 为什么登山

为什么登山

作者:admin    2003-05-27 00:00
知行论语
  □王乾荣 

  在纪念人类成功攀登珠穆朗玛峰50周年之际,静静的珠峰忽然像超市一样热闹起来。多国多支登山队的成百人在那里竞相攀登,其中包括中国A、B两队十多名队员。盛况空前的画面,通过电视现场直播展现在亿万国人面前。
  登山如此引人瞩目,它有什么意义呢?在央视本部转播大厅里,嘉宾们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一位女士引用一名登山家的话说:“因为山在那儿。”这个回答很机智。
  是的,因为山在那儿。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说,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一种需要或欲望,即要求他人对自己有一个基础稳固和通常是高度的评价。这里所谓“稳固的基础”,指的是真才实学和大本事。登山如此,做其他事也是如此。解“哥德巴赫猜想”,不就是攀登数学王国里的最高峰?也许登山英雄和几乎要摘取数学皇冠上明珠的天才科学家陈景润,都没有刻意要做令人尊敬的事,但是他们的行动本身,体现着潜意识里的自尊和自信———要百折不挠、呕心沥血地干出个样儿来,如此便会在社会高度评价和人们的激赏、赞许声中感到满足和至高无上的尊严。
  山是神秘、朦胧和诱人的,时时召唤着知音去探索和解读。对于登山勇士来说,这无疑是一种鞭策、一个号令,不能不令他热血沸腾、跃跃欲试,乃至全身心地投入到大山的怀抱。勇士之登山,犹如诗人之赋诗、画家之泼墨、乐师之作曲,足下燃着风火轮,胸中聚着大块垒,不攀登无以安宁,不倾吐不得痛快,所谓欲罢不能也。这也就是马斯洛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勇士足踩峰顶的那一刻,犹如一首韵味盎然的山川赋的点睛之笔、一曲雄浑交响乐的最强音、一幅大气磅礴的写意画的完成篇。当然,即使登顶不成,那个跋涉过程,那一次次奋力攀登本身,也像诗、乐、画一样美好。
  大山巍然屹立着,仿佛向人类提出挑战。战而胜之的豪情和探索奥秘的好奇心燃烧着壮士的胸膛,他因此会不顾一切艰险地去攀登,哪怕困难重重,也会一往无前,就像哥伦布要发现新大陆,伽里略要探究新宇宙一样。人的这个追求,是在其他需要基础之上升华的一种“理智的本能”,这使人在认识自然的努力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和有所创造,从而大大地造福于人类社会。
  迷人的大山风光无限,等着人们去摄取,再来充实自己的美。登山也如人对于美的理想的追求,是无止境的。登山,那么艰辛、危险,需要极大付出(包括生命)的一件事,人却能够乐此不疲地去从事,说到底,追寻的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美。追求不止,则青春永驻。按照马斯洛的理论,美就像饮食中的钙一样,有助于人活得更健康、更文明,也更加铁骨铮铮。
  然而,也有一种理论,说登山是要“征服”大山。这就有点儿过于狂妄了。巴乌斯托夫斯基在《碑铭》一书里,写到波罗的海岸边一个小渔村里有一块花岗岩,上刻一句古老题词———“纪念那些所有死在海上和将要死在海上的人”;而巴氏却将这话误读成了“纪念那些征服了海和即将征服海的人”。其实,人只能了解和顺应大海,却永远征服不了大海。渔夫如果一味地以征服者姿态与大海打交道,最后只能葬身于不时要狂暴一番的大海。对山也是如此———人曾经大言不惭地宣示“撼山易”,其实人永远欺凌不了永恒的大山,反而应该时时心怀敬畏之情。登山虽然是一项壮举,但是人们赶时髦蜂拥而至,花大把的钱(据说一人登一次珠峰需两万元美金),甚至大量抛洒垃圾,对圣洁的大山造成污染,为的仅仅是“显示”自己的“征服”姿态,这就有悖于登山的本意了。

网友评论

!login_to_reply! 登录 | 注册 |

还没有评论,沙发等你来抢
发布新帖
8264活动更多

官方微信
顶部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