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推荐
(力荐)
时间

2014-04-08 7时 - 16时 共计9小时

费用

公交出行,车费6元,中餐费用AA,30元,无其它费用。

注意

此线路强度较大,适合强驴和有准备.体力强的新人。中途下撤点较多,可转达市区各个地方。穿带好登山鞋、登山杖、速干衣裤、魔术头巾或帽子、太阳镜、最重要的是水和巧克力以补充体力。

综合

此线路景点较多,注意走路不看景,看景不动步,注意安全哦,特别提醒喜欢摄影的大小童鞋。
灵岩山在苏州城西南三十里的木渎镇旁,灵岩山山高182米,周广1800亩,山上多奇石。灵岩山怪石嶙峋,旧有"十二奇石"或"十八奇石"之说。主要景观有:吴王井、玩月池、流花池、西施洞、琴台等。
龙池景区历史文化底蕴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春秋战国时乃吴王的养马之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处,如今尚有饮马池、谢越岭等遗址。
花山树木菇郁,浓可蔽日,远望如同一道翠屏,幽幽清绿,碎石古道依谷蛇蜒,寒泉孱孱流淌,青松翠柏夹径,鸟语花香,宛若世外桃源,景致清远,到此有隔凡入仙出生之感。
天池山位于苏州西南15公里藏书镇境内,与姑苏名山天平山、灵岩山一脉相连,因半山坳中有天池,故而得名。天池山峰奇石秀,泉流丰美,名胜古迹遍布其间,环境清幽至极,宛如桃源。康熙、乾隆都曾浏览过。现在沿着当年的“御道”登山,仍可看见虎跑泉、盈盈泉、地雷泉、洗心泉、桃花涧等景。山坡上有翠岩寺,门额为康熙的手书。
吴中洞天胜地“穹窿山” 高峻挺拔,地域宽阔,巅坡高耸,最宽处4公里。主峰箬帽峰高约341.7米,为太湖东岸苏州地区群山之冠。穹窿山有苏州地区四大之誉,一即主峰341.7米素有“吴中第一峰”之称,二为苏州地区最大的山,有最幽深的山坞;三为苏州地区唯一的一条最长的盘山公路6.5公里;四为苏州地区唯一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有国家保护植物及中国特有植物楠木等217种植物和名贵树木,药用植物151种。是苏州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更多苏州穹窿山大环线徒步穿越线路攻略的点评 全部点评(共13条)>
真诚zhencheng 2014-06-17
(力荐)

风景;这条线路风景还可以,树木很多,空气很不错,走这条线路很少观风景,它是一条拉练线路。 难度;强度不大,线路长,普遍是放火道。 路线;灵岩山—大焦山—龙池景区—花山—天池山—五峰山—砚台山—真山—玉屏山—梅园—穹窿山——徒步回到灵岩山脚下。全长40公里多,普遍走这条线路都是走到胥口就结束了,很少有徒步回来灵岩山脚下的,如果想拉练,这条线路是很适合的,行走这条线路要有一定耐力和勇气才能完成。最好多带一双毛巾底袜子,中途换上,路线长徒步地方多。显示全文

cpu8088 2014-06-13
(推荐)

景色:景色很好的。大部分都是在各个景区里走,可以欣赏到苏州山水的自然和人文等。 强度:中等,走过灵树单程6小时以内或徒步50公里9小时以内。 路线:灵岩山—大焦山—龙池景区—花山—天池山—五峰山—砚台山—真山—玉屏山—梅园—穹窿山——徒步回到灵岩山脚下。 补水、食品方便(藏书镇什物谷超市及商店),防火道、地面道路有点多。显示全文

じ☆ve╃火耳 2015-02-10
(推荐)

此段路线风景不错,山美水秀,景色宜人,沿途可以看到白马涧龙池景区,山水汇龙池,池为涧之源头。荡漾池畔,移步换景,或莺啼柳绿,或溪水潺潺;也可欣赏穹窿山美景,穹窿山高峻挺拔,地域宽阔,巅坡高耸;更可远眺太湖,太湖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河港纵横,河口众多。 强度来说在苏州已经算是较高强度了,好在中途下撤点较多,倒也无妨。新人注意保护自己身体,不要硬撑,一次走不完就下次再来,我第一次也只下完穹窿山,没有完成环线。 难度不大,关键是要有意志,有决心。 装备方面水是要带足的,中途也可补充。登山鞋推荐好一点的,长途跋涉脚部受力较大,容易酸痛,好一点的登山鞋能够让脚更舒适。登山杖和护膝也推荐佩带,可以有效保护膝盖。登山包建议不要太大,单日活动尽量轻装简行。显示全文

131东东 2015-03-18
(力荐)

景点:有龙池,影视基地。可以看太湖。 强度:完成全程很大。 线路:灵岩山--大焦山--白马涧--花山--五峰山--白象湾--砚台山--真山--玉屏山--穹窿山--胥口太湖游客中心--灵岩山 这线路有一个特点就是上了穹窿山以后才是考验一个人的毅力。后面基本上10多公里是属于公路徒步性质。最好备用一双徒步鞋子。一般驴友到胥口太湖游客中心下撤原因是徒步消防通道脚起泡。 路过龙池景区:龙池风景区的秀水、灵山、幽林犹如天堂仙境,被人们俗称为城市中的世外桃源,是学生、市民、白领及各界人士旅游休闲的最佳场所,是企业团体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的最佳选择。 经过穹窿山:苏州穹窿山景区,地处姑苏西部,为苏州第一名山,主峰“箬帽峰”,海拔341.7米,素有“吴中之巅”之称。 此山气势雄伟,地域宽阔,苍松翠竹,山色秀美,如入仙境,历史悠长,人文景观丰富,集政治、军事、宗教、文化于一山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