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记 泰顺廊桥专题

泰顺廊桥专题

作者:admin    2003-05-22 00:00

20世纪70年代末期,文物工作者首先在浙江南部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木拱桥。1979年11月,茅以升主持的《中国古桥技术史》编写工作会议中,专门就发现的浙南叠梁桥(虹)桥进行深入研究,次年10月,经实地考察,确认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桥技术并未失传。这一发现无异于在浙闽大地上发掘出一座中国古代科技史中的“侏罗纪公园”。尘封900多年的虹桥结构的桥重见天日。

1986年出版的《中国古桥技术史》共记载拱桥11座,其中泰顺4座。经继续考察,发现闽东北、浙西南、温州地区的崇山峻岭中保存着大约近200座木拱桥。木拱桥论数量,闽多于浙,而保存质量则浙优于闽。特别是邻近福建寿宁的泰顺,其木拱廊桥在浙闽地区同种桥梁中,依然独领风骚。对虹桥结构形式,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最早出现的是青州南阳桥,是由北宋时期的一个守城卒子,在青州太守夏竦的支持下造成的。从泰顺《分疆录》对“三条桥”记载看,道光二十三年修建时曾发现唐“贞观”旧瓦。近年经实地考察发现该桥上刻有宋绍兴七年(1137年)的瓦片,还在上游10余米的石壁上发现唐宋时期的旧桥遗址,从遗址中的柱孔结构看,它与明清时期的木拱桥结构有相似之处。据此有人认为浙闽大地的叠梁拱桥的历史比《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更为悠久。

我们以为,泰顺等地由于经常发生山洪,结构简单的桥梁容易被水冲垮,修桥不断,有可能这一地区建桥师傅自行发明虹桥结构。当然泰顺木拱廊桥源于何处,有待发掘充分证据解开谜团。 

2001年11月,泰顺文博馆馆长张俊撰文认为,泰顺木拱廊桥历史发展脉络非常鲜明。发展经过是从多柱式逐渐把桥柱外移,然后再发展到完全不采用桥柱的飞桥。他认为,如果古代有现成的北方“虹桥”技术传入泰顺的话,也就不必去走技术老路了。

另一个问题是,在北宋以后中原木拱(虹)桥被石拱桥取代后,何以泰顺木拱桥的建造延续不断?答案可能是,除石拱桥的建造技术复杂外,泰顺多为崇山峻岭,木材丰富,采石建桥则费工大,而且有可能古人已经考虑到生态环境问题,采挖石材容易破坏山体,有些山石具有风景(风水)价值,不能轻易采挖。 

木拱桥结构,两端固定,能很好地承受向下的荷载,但受到向上的反弹力,则容易失稳,遭受破坏。有如两手手指交叉,压力向内不能分开,而向外拉则容易分开。为此,泰顺“蜈蚣桥”都采用了廊桥形式,这不但使木桥避免了风雨侵袭,而且通过廊檐压重增强了“蜈蚣桥”的稳固,同时桥廊成为人们休息、交易的场所,通过对廊屋的艺术创作,使廊桥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桥梁建筑的实用价值和艺术魁力。

桥梁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交通设施。有溪流的人群住处,离不开桥梁,建于人口集聚的村镇的泰顺廊桥,为人们生活提供了方便条件。而廊桥屋檐优美的艺术造型,与民居屋檐,和秀美的山水田园景色浑然一体,构成可与《清明上河图》相映成趣的山乡风俗画。多次考察泰顺民俗的刘杰先生认为,随着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浙闽边境上的泰顺以及周边地区数以百计的虹桥,凭其绚丽多姿的建筑形态,必将引起世界上更多人们的关注。古老的木拱桥,秀丽的山水风光,再加上当地遍布的古村落,像这样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一旦得到成功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将会成为中国又一个震惊世界的奇观。 

网友评论

!login_to_reply! 登录 | 注册 |

还没有评论,沙发等你来抢
发布新帖
8264活动更多

官方微信
顶部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