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门推荐 户外 高登义:从“征服”珠峰到保护珠峰

高登义:从“征服”珠峰到保护珠峰

作者:admin    2004-08-12 00:00


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高登

  高登义,四川人,中国科大58级地球物理系(587)校友,现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中国科学探险》杂志社社长、主编;挪威卑尔根大学荣誉博士。

  高登义1963年从中国科大毕业后,先后在中科院地球物理所和大气物理所从事山地、海洋和极地地区大气运动的规律以及天气气候和环境的关系的研究。1966年、1968年与1975年,先后三次参加了对珠穆朗玛峰的科学考察,发现了珠峰山地在大气和大气环流中的重要作用,撰写了数十万字的科学论文。高登义教授先后于1966、1975、1980和1984年为国家登山队攀登珠峰和南迦巴瓦峰主持天气预报工作。高登义于1985年和1988年两次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1991年受挪威卑尔根大学叶新教授的邀请赴北极进行科学考察,成为中国完成地球三极科学考察第一人。

    “珠穆朗玛峰,当我们闭上双眼,细细品味着这个名字的时候,那种神圣的感觉会慢慢浮上心头。她的神圣,源于她高不可攀的宁静与纯洁……”

  这是我国第一个走完地球三极的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高登义先生,在一篇《为了理想》的短文中描绘的遥想珠峰的感受。

 

  “那您第一次看到珠峰是什么感觉?”

  高登义笑了:“说实在的,我当时没觉得珠峰有多高大。一位同事甚至开玩笑:珠峰不过如此,我多吃两个馒头也能登上去!”他解释说:因为登山大本营海拔就5000多米,加上珠峰的周围有许多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相比之下,珠峰就显得“不高大”了。

  那是1966年,26岁的高登义第一次走近珠峰。刚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毕业3年的他,就承担起为登山队员预报天气的重任。就是在技术装备非常完备的今天,能否准确预报天气都是成功登顶至关重要的因素。在老师陶诗言的鼓励下,高登义和他的队友准确地预报了登顶天气,为潘多等队员成功登顶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登义告诉我们,那真是一个激情澎湃的年代,在“人定胜天”思潮的鼓舞下,“征服珠峰”、“战胜自然”成为国人的雄心壮志。

  他第一次对此产生怀疑,是在1988—1989年的南极。“那一次科考船被冰层围困,我们用光了所有的炸药,刚把冰层炸开,就又被新的冰层困住了,我们只能坐以待毙。7天之后,由于自然的原因,冰层退去,我们才捡了一条命。”高登义至今记忆犹新:“这次历险让我反思了好久:人类能征服自然吗?不能!在大自然面前,不光是个体的人,就是群体的力量也是非常有限的!人类只能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当大多数人还沉醉在“征服珠峰”的喜悦中时,科学家们已经开始关注珠峰的环境状况了。1975年,在刘东生先生的“命令”下,高登义负责起珠峰的样本采集工作。他得到了王富洲等登山队员的帮助,从珠峰峰顶开始下降至6000米,每隔500米采集一种样本,带到大本营。峰顶的新雪、冰块,峰脊的岩石、土壤、空气、降水、地衣……足足装了几十箱。高登义和同事又把样品送到有关单位逐一进行元素分析。以后每次攀登珠峰,采集样品成了队员们的“必修课”。

  原来,珠峰位于北纬28度,既处在西风带内,又属于赤道与南、北极的经圈环流交换之中。“树大招风”,东西南北的气流夹带的任何元素,都可能飘落在地球最高峰。因此,从珠峰的环境变化,就能“一叶知秋”,为研究全球环境变化提供重要的科学数据。

网友评论

!login_to_reply! 登录 | 注册 |

还没有评论,沙发等你来抢
发布新帖
8264活动更多

官方微信
顶部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