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从古至今都战火纷飞的土地——戈兰高地
戈兰高地位于叙利亚、以色列、黎巴嫩和约旦四国的交界处,这块高地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高地南北长71公里,中部最宽处约43公里,面积1800平方公里(其中以色列控制1200平方公里,占三分之二)。位于叙利亚西南部,约旦河谷地东侧。东到鲁卡德河、南到亚尔木克河、北到赫尔蒙
山东坡,其西南临约旦河上游的太巴列湖,具有丰富的水资源。最高处海拔黑门山2814米。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被以色列占领至今,联合国在边界设置缓冲区。

白色房子那块就是联合国驻扎地
1941年独立后的叙利亚拥有戈兰高地主权。1948年以色列国成立,之后,与
埃及、约旦、黎巴嫩和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发生战事,叙利亚开始在戈兰高地修筑军用工事。在1967年的“六·五”战争(也即六日战争)中,以色列曾担心叙利亚和约旦会改变约旦河上游的流向,切断以色列水源,于是用武力控制了戈兰高地和约旦河整个河道,同时占领了这些河流发源地的大部分地方。




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叙利亚攻击六年前被以色列占领的戈兰高地,发动了第四次中东战争,企图夺回高地。战争的头一至两日埃叙联盟占了上风,但此后战况逆转。至第二周,叙军被迫退出戈兰高地。
从此以后以色列是否归还戈兰高地是以色列和叙利亚谈判的中心议题之一。

而就在我们到达戈兰高地前一周,伊朗还发射了二十多枚导弹炮轰了这里,其中被以色列的防御系统拦截了一部分,但还是受到了一定的打击。而在我们离开后的一个多月,戈兰高地在深夜又遭到巴勒斯坦火箭炮的偷袭,高地被打成一片火海。

阳光下的戈兰高地
这是一片从古至今都没有消停过的一片土地,在中东战争中已千疮百孔,如今仍时不时地被各国炮弹轰炸。

把镜头拉近,看到山下有辆疑似被遗弃的坦克
把车开到高地的停车场,几辆UN的车便映入眼帘,联合国的车辆并没有给人多大的安全感,相反能让人体会到这里的不太平。站在高地上,南部的农耕区,北部的的牧场,俯瞰太巴列湖,如果没有战争,这将是多么美丽的一片土地啊。


联合维和部队的车

美丽的戈兰高地
往高地上走的路旁,摆满了各种用坦克和炮弹碎片拼接出的艺术雕像,仿佛时刻在提醒到访的游客我们身处的是军事区,战争还未结束,需时刻警惕。而另一方面这些可爱的雕像,又仿佛让人看到了对世界和平的期许。






























从立在顶上的方向杆上可以看到这里距离耶路撒冷240公里,距离巴格达800公里,而距离大马士革只有仅仅60公里。听带
旅行团的导游说,如果天空晴朗,在高地上甚至可以看到大马士革里的清真寺。


台阶上的和平柱:MAY PEACE PREVAIL ON EARTH(多么感人的一句话)
在高地的边缘,有个废弃的战壕,上面也有一些坦克炮弹碎片拼接出的战士雕像。






而在战壕里,联合国设置了一个临时观察站,每天都有执勤的联合国士兵在这观察叙利亚的战况。我们遇到的是来自
瑞典阿根廷和挪威的士兵,据阿根廷士兵说,他们要在这里执勤一年,在山下更靠近叙以边界的地方是联合国驻军临时搭设的营地,里面有几千人。而在右上方的山顶,则是以色列军队的驻扎地。





突然看到远方浓烟冒起,观察兵赶紧通过非常长的望远镜查看,告诉我们不是炮弹。



联合国观察员每天除了在战壕里观察叙利亚境内的局势外,还有个非常大的作用就是陪来的游客聊天拍照,还要不停地重复回答游客类似的问题,不过他们好像也是乐此不疲,非常的热情。

很明显地可以看到靠近戈兰高地郁郁葱葱的那片土地就是以色列这边,而更远一些非常贫瘠的地方则是仍然处在战争中的叙利亚。第一次与战争靠得那么近,不得不感慨其实我们并不是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只是生在了一个和平的国家。真希望战争早日结束,叙利亚能够重建家园,那里的人们可以尽快脱离苦海。




世界上真的存在共产主义——基布兹
基布兹是希伯来语“团体”的意思。以色列政府规定:基布兹是一个供人定居的组织,它是在所有物全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将成员组织起来的集体社会,没有私人财产。它的宗旨是在生产、消费和教育等一切领域实行自己动手、平等与合作。这不就是活生生的共产主义吗?
世界上真的存在共产主义?
基布兹是真的吗?
从戈兰高地下来后,因为寻找餐厅恰恰误入了一个基布兹社区。我们亲眼看到了有人开着车在一个无人看管的加油站打完油就走了,我们把车停下,走进一个公园,社区根本没有什么大门,一群小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在草地上快乐地玩游戏。



根据路人指示走上一栋楼的二楼,上面真的有一个超级大的自助餐厅,询问工作人员后他表示可以在他们这吃饭,一个人80谢克尔,听到就吓坏了,那么贵。后来才知道这是他们社区的餐厅,当然作为基布兹的成员都是免费随便吃的,而我们是游客,就得付比较昂贵的价格,谁让他们赚的钱是整个社区的呢。打听后,我们知道楼下还有个超市,那里可以买到一些比较便宜的面包饼干和零食。由于我们都没吃饭,就赶紧跑下超市买了
三明治饼干牛奶,拿到公园的凳子上一边看孩子们玩耍,一边吃我们的简易午餐。




超市里并不便宜的饼干
吃完后我们才回过神来,刚才我们在超市买东西给钱的时候,那些基布兹成员有给钱吗?朋友z说应该有吧,可基布兹都应该是免费的呀,应该不用给啊。一下子又激起了我们的好奇心决定二入超市去探个究竟。这次我们假装进超市逛,然后就盯着几个人拿了东西到柜台那边,收银员也跟平常我们买东西一样用扫描器对商品的条形码进行扫描,然后把那人挑的东西放进塑料袋,那个人竟然就拎着他选的东西走了,真的就这样不需要付钱的离开了超市,收银员只是把收据打印出来夹起来放一边而已。
虽然我们知道这里是基布兹,知道这里东西全部共享。可却依然难以相信眼前的一幕,想象一下自己在超市里挑选了各种自己喜欢的东西,去柜台随便刷一下就光明正大地拎着回家了,那是有多爽啊。如果有机会,好想到这里来体验一下基布兹的生活。
“基布兹”发展到今天,已有270多个,遍布以色列全境。其成员占以色列总人口的2.4%,共12万多人。大的“基布兹”拥有2000人以上,小的只有一二百人。
但是“基布兹”不得不面临经济变革的问题,即青年一代的认同问题所造成的人口减少。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外界交往的频繁,在富庶和繁荣中长大的“基布兹”年轻一代,受社会享乐思想影响,希望自己有小汽车,有更多的钱到国外
旅游,对“基布兹”狭小的天地感到不满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兴趣和渴望,有部分年轻人在服兵役或到高等学府深造后,不回到土生土长的“基布兹”,而是到大城市去工作,这一现象无疑将影响到“基布兹”的未来。

基布兹内种的树,不知道名字


在食堂的对面有个小房间里,一个女孩子在弹钢琴。
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世界若有十分哀,九分在耶路撒冷
这里是全世界几十亿宗教信仰者心中的圣地。

有的人不远万里前来朝圣,在圣地面前哭泣倾诉。有的人也许一辈子都来不了这里,却一直挂念着这里,就好像摩西。

耶路撒冷,不知道在多少年前进入了自己的心愿单里,而这次以色列之行的重点之一就是这里。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来到一个三大宗教的圣地游览总在担心自己会不会有点格格不入。而也正是只有来到这里,才会深深地感觉到耶路撒冷就好像被一个神圣的咒语包裹着的地方,在里面就会被这里无处不在的哭诉,祷告,忏悔所感染,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非常神奇的感觉,在其他任何城市都从未曾有过。

而耶路撒冷也是个命运多舛的城市,多次被外族人破坏,又进行了多次的重新修建。1980年,以色列立法认定耶路撒冷是该国“永远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多数国家都将大使馆设在特拉维夫。1988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宣布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国的首都。而就在17年底川普在白宫正式发言,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就在我们到访前一周把
美国大使馆从特拉维夫迁到了耶路撒冷,也因此引发了巴勒斯坦民众大规模的抗议示威,并在巴以地区多地与以色列士兵发生冲突,造成了59名巴勒斯坦人丧生,2800多人受伤,成为了2014年加沙战争以来巴勒斯坦人单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天。不过由于目前耶路撒冷由以色列实际控制,因此城内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动乱。
黄昏时分,走进雅法门,经过大卫塔,微弱的灯光打亮着古老的铁门,踩过被岁月磨平的石板路,来到西北部的基督区,顺着指示牌来到基督徒的圣地——圣墓教堂。圣墓教堂是耶稣坟墓所在地,既是耶稣遇难,安葬和复活的地方。



一对老年夫妇站在台阶上远眺耶路撒冷古城,不知道聊的是这座城市过往的风风雨雨还是她们年轻时候的点点滴滴

坐在雅法门门口卖面包的老爷爷

几个俊俏的年轻小伙



古老的酒店

雅法门旁的大卫塔




圣墓教堂
圣墓教堂因为基督教主要分为七个教派,其中
希腊东正教派、亚美尼亚教派和罗马天主教主要瓜分了圣墓教堂的各个财产。由于教派纷争厉害,争斗不止,1757年国际仲裁组织判定,以当时争端发生时的范围为永久范围,接近于是个停火协议。教堂内每一钉子、蜡烛、石头都登记在案,分归各个教派所有,还有些是共管区。
从教堂正门望去,前面的院子是属于希腊东正教的,而通往前院的楼梯属于亚美尼亚教派。而楼梯最后一级台阶是属于院子的延伸部分还是楼梯,两派争执从未停止,甚至在1920年有2位教士因此被杀。而二楼窗户外的梯子则是亚美尼亚教派近150年前放置的。


教堂外部已是这样,教堂内更是变本加厉,基本整个就是一个抢地盘运动,到目前为止还毫无休止的迹象。各派长年争斗的结果竟然是圣墓教堂大门的钥匙是掌管在一个阿拉伯望族手中,每天早晨由阿拉伯少年负责打开大门。在耶路撒冷,真的是什么神奇的事情都有可能。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教堂内外还是有不少人进进出出。进入圣墓教堂,一块
大理石安放在中间,几盏印有十字架分属不同教会的油灯悬挂在大理石上。耶稣死后,人们把他从十字架上解下来,就是安放在这块大理石上涂抹膏油,准备安葬。现在有许多虔诚的教徒,把信物放在大理石上擦拭,传说放在大理石上的信物都会变得幸运。还有更多的人长时间跪下亲吻这块浸透着耶稣血液的石头。



往左转正中间有一个长长的队伍,原来他们排的是耶稣的空冢。也是苦路十三站的最后一站——耶稣墓。说当时耶稣被安葬于此,三天后就是从此处复活的。现在里面还有当初墓上的大理石,人们排队就是进去摸一下那块原物。而圣墓其实就是一个石室,稍为狭小,不足2米宽。据传,这里原本是贵族约瑟夫购买的墓地,当年他因敬仰耶稣基督,而把自己的墓地捐献出来埋葬耶稣。耶稣基督在世的时候说自己死后的第三天要复活。


人们排队就是进去摸一这块当初墓上的大理石
苦路第十一站,耶稣被钉上十字架。

苦路第十二站,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而耶稣的十字架被放在入口右面的台阶上面。祭坛下的银圆盘就是当时的地方。每个来这里的人都会跪下来,亲吻或者抚摸这块祭坛下面的银圆盘。


( 本文作者 : 果哥玲妹 )
网友评论
感谢楼主精彩分享
发表于:2020-4-9 15:08
感谢楼主精彩分享
发表于:2020-4-9 15:08
感谢楼主精彩分享
发表于:2020-4-9 13:21
围观欣赏
发表于:2020-4-9 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