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8804

主题

成都

史前的龙坪山青衣羌

[复制链接] 查看:5342 | 回复:11
发表于 2013-12-1 11:53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只看本帖大图
本帖最后由 青衣布衣 于 2013-12-1 13:45 编辑

史前的青衣羌
青衣羌在横断山追逐牛羊的时候,“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蜀山氏蚕丛,手抚琴弦,唱起悠扬的《南风歌》,一阵微醺的暖风,可以解除百姓的烦恼,可以积聚安居的财富,只有在四川龙坪山盐井坡,才曾经有这样的和神话和传奇。

史前的龙坪山青衣羌
2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3-12-1 13:30 2 只看该作者

jing878 发表于 2013-12-1 13:23 没有片片

历史上的青衣羌人建国年代已难考证,历史上关于青衣羌的记载亦是寥寥数语。史前的青衣羌人和强大的蜀山氏族冲突一定没间断过

“史前时代的古羌人从横断山一带下山后,其足迹几乎遍布了整个中国。三星堆文明的来源,史学家认为也与古羌人不无关联,而另一位蜀王杜宇也被认为是一支羌族部落。与此同时,中国西南尚有金羌、钟羌、青衣羌等诸多部落。可以说一部羌的历史就是中国的古代史”,

史前的龙坪山青衣羌

青衣江两岸的台地曾出土过大量史前遗址,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巴蜀印章以及上面的巴蜀图语。有关专家介绍说,成都、雅安、荣经、郫县曾出土过大量巴蜀印章,上面印着手心纹、王字纹以及一些手握利刃的人像。虽然关于巴蜀图语究竟是不是巴蜀的文字,学术界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科考队在芦山最大的发现来自于当地的博物馆库房,队员们在此找到了一些残缺不全的陶器,而这些陶器全部都是尖底的,这些陶器是青衣羌人制盐的器具,三星堆遗址三期与金沙遗址出土的与这青衣羌的陶器惊人一致。有关专家当即指出,陶器的出土虽然看起来不起眼,在考古学上却是确定年代与文化类型的重要依据。因为一个民族是不会随便使用其他民族的陶器,而古人吃饭、喝水、饮酒都要使用陶器,因此其相似性的背后必然意味着相似的生活习惯,甚至是一脉相承。郭凤武表示,距芦山不远的雅安台地上曾发现过一个沙溪遗址,同样也出土了尖底陶器。“可以说,尖底陶器将雅安和芦山紧紧联系了起来,而这种联系必然是建立在道路畅通的基础上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将南方丝绸之路的时间上溯到商周时期的三星堆是没有问题的。”

李小波说我们听过逐水草而居的牧歌,走过依平原而聚的田园,也登临过据要塞而卫的寨堡,但很少有人关注过逐盐而居的城镇和村落,因盐而聚众,聚众而成邑,走进他们,你会在岁月的盐色中聆听到精彩的盐语。
发表于 2013-12-1 13:52 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青衣布衣 于 2013-12-1 13:52 编辑

作为炎黄子孙,少有人知道中国制盐的起源炎帝,炎和盐是不是相通呢

史前的龙坪山青衣羌
发表于 2013-12-1 14:00 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青衣布衣 于 2013-12-1 14:00 编辑

民国版《辞源》:“青衣,古帝王后妃的一种礼服。”《礼·月会》:“孟春之月,天子衣青衣,服苍玉。”来自周朝的杜宇部落,称帝后,效周王衣青衣,于春季来芦山红水溪流域劝农,当地原始人群接受羌族农业文化,服从杜宇的领导,景仰杜宇帝服青衣而自称为青衣羌国,这想来是青衣名称的来源。杜宇不但在龙坪山发展农业,也要筑城守卫,营建以羌族姜姓命名的城垣,因而有今日芦山县城“姜城遗址”的存在。姜城并非蜀汉姜维所建。姜城为杜宇蜀国时的古城遗址,《樊敏碑文》还可作佐证。樊敏叙其先世为:“肇祖伏戏,遗苗后稷。”自称其祖先是后稷,说明芦山姜城与蜀山氏族姜姓羌族的关系。

史前的龙坪山青衣羌
发表于 2013-12-1 14:10 5 只看该作者
   据《华阳国志》:“公元前182年的高后六年,城僰道,开青衣。”下注:“开青衣,谓秦已置县,秦汉之际废绝,今又开置为县。”青衣是雅州境内最早建置的县城之一。青衣之名,以县境古为青衣羌国得名。羌国何以称青衣?
开青衣县,但“有县无治”,没有县丞上任,仅有盐铁官管理盐务,事实上,青衣县的黄元在这里做土豪的时候,在这一带煮盐冶铁,富可敌国,竟然不买诸葛亮的账,可见芦山当时的盐源富庶。因盐开国,因盐置县,因盐兴城,2200年的姜城怎能没有盐的踪迹。

史前的龙坪山青衣羌

史前的龙坪山青衣羌 这是习近平的中巴车哦
发表于 2013-12-1 14:18 6 只看该作者
据任乃强先生考证,与“朐”相关的地名大都与盐有关,是寓意盐泉的象声词,如山东临朐,重庆云阳(西汉称朐忍),连云港朐山盐区等,在朐衍古城的一处汉墓内,还出土有罕见的盐粒,纪念也好镇邪也罢,古墓的信息折射出人们对盐的依赖。依靠盐铁而富国强兵的汉武帝绝不会放过芦山这个盐井,这才有司马相如千里巴巴的跑来,结结巴巴地说,好大一个城,好大一个盐泉

史前的龙坪山青衣羌
发表于 2013-12-1 14:24 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青衣布衣 于 2013-12-1 14:26 编辑


史前的龙坪山青衣羌 远古游牧边界芦山县,以一盐之利奔走四方,唐朝为防止吐蕃势力和南诏势力的争夺,专门设置雅州,地属西川节度使韦皋和李德裕管辖,正是这两个位唐朝名将,在安史之乱后力挽狂澜,雅州功不可没。
发表于 2013-12-1 14:30 8 只看该作者


史前的龙坪山青衣羌
发表于 2013-12-2 14:13 9 只看该作者
小口尖底瓶之战!何时偃旗息鼓!
细质陶器“不宜做炊具”之说,实际是文物界“查无实据”的一家之言。
细陶低耳小口的尖底瓶,其造型的奥妙在尖底,研究试验的结果表明:
尖底造形,应该是锥插的头、转动的轴、摇动的支点。同时“尖底”可使傍底不分、侧面无棱、薄厚均匀、受火不易破裂。
尖底瓶耳低,只因高耳在盛水较多时,强度不足。低耳只用于空瓶倒挂,而不会损坏,就与锥插使用无关。这也是有些尖底瓶无耳,耳位不正的缘由。
尖底瓶为啥口小!这是因为口是把柄,要手握提举转动操作,故不能太大。
尖底瓶之争的实质,就是细质陶器能不能烧水的问题!只要文物专家,否定不了细质陶器的“烧水之能”。则尖底瓶自然就是先民们“锥插转动”煨火的炊具——尜壶,堪称古老之文明,璀璨的明珠!而无可厚非!因此,再要纠缠尖底瓶能不能汲水,古人用不用尖底瓶汲水,已经毫无意义!
细质陶器与尖底瓶问题,是涉及世界古人类发展的历史,并非是无关紧要文物或个器。更是古老中华,历史文明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值得“大家”广泛关注。值此尖底瓶之谜,已经宣告破解,故尖底瓶之战,应该偃旗息鼓了吧!
寒宫2007-3-3
发表于 2013-12-2 16:41 10 只看该作者
唐安薏米白如玉          汉嘉栮脯美胜肉(健康箴言)
2010-06-18 05:17:00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此联选自宋·陆游《冬夜与溥庵主说川食戏作》《全宋诗》册39。

上句的“唐安”,古称蜀州,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州为郡,蜀州改称唐安郡,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又复称蜀州,今属四川省崇州市境。陆游曾贬为蜀州通判,故对唐安薏米深有研究。“薏米”,俗称“药玉米”、“珍珠米”、“薏珠子”,色白如玉。薏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等。中医认为,薏米甘、淡、凉,入脾、肺、肾经,具有健脾、利湿、清热、排脓的功效。《食物本草》记载,薏米“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久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除筋骨中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还能“治肺痿肺气,积脓血,咳嗽涕唾”等。对于久病体虚和病后恢复期的患者,以及老人、产妇、儿童,用薏米煮粥服食,颇有裨益。薏米炒用,还能补益肺脾。所以,陆游总是对薏米赞不绝口。他的《薏苡》诗云:“初游唐安饭薏米,炊成不减雕胡美。大如芡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而且说“唐安所出尤奇”。

下句的“汉嘉”,指东汉顺帝阳嘉二年(公元133年)在四川西部设置的汉嘉郡。治所在今四川省芦山县境。“栮脯”,即干木耳。干木耳在古代被视为珍贵蔬菜,因其味道鲜美与鸡肉相近,故被称为“木鸡”,盛产四川、福建等地。所以陆游盛赞“汉嘉栮脯美胜肉”。他在《食野菜》诗中还回味:“可怜龙鹤山中菜,不伴峨嵋栮脯来。”其实,木耳不仅是美食佳品,而且具有药用价值。中医认为,木耳甘、平,入胃、大肠经,益气,凉血、止血,可治咯血、吐血、衄血、血痢、肠风、崩漏、痔血和高血压病,还有补脾益胃、润燥利肠、和血养荣的功效。

熊经浴辑注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