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深秋,冬季将至。冬季户外活动的安全保障话题又不得不摆在驴友们的面前,有些沉重,尤其对于北方驴友而言更显沉重。
每年冬季基本都会发生山难,主要集中在北方。反观这些山难,发生的地点大多并非高海拔或是完全人际罕见的地区,绝大多数只是平原周边海拔2000M上下的“小山头”,在夏季时很多都是低危险度的成熟户外徒步路线,但为何到了冬季却接连发生山难,成为吞噬生命的恶魔?原因很多,对冬季户外装备的轻视是其中之一。
远的不说,就说最近的案例,2012年12月22日的灵山山难,具体过程想必大家多少都有了解,不再具体复述(如果有不甚了解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这个链接:http://www.guokr.com/post/416578/)。在北京地区罕见的极寒气候下两人却执意要去冲顶而至陷入困地,对环境的误判不可否认是造成这起山难最重要的原因,而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原因是遇难二人将必要的装备及给养当做累赘丢弃在半途中。试想如果两人能认识到装备的重要性,将必要的装备带在身边也许结局会大有不同。
由此可见冬季户外活动中装备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驴友圈中一直有唯装备论与装备无用论在争吵不休。在夏季户外活动中,装备无用论也许是无关大雅的事,如因装备准备不合理而出现不适,很多情况下也就是抱怨几句,还是可以安全返回的。但如果是在冬季户外活动中对装备轻视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现在先锋招募也在火热进行中,喜欢户外的朋友们可以踊跃报名
报名链接:http://www.8264.com/topic/1491.html
在冬季户外活动中轻视装备威胁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安危,也同样会威胁到同行队友的安危。举个最近的小例子,最近有个朋友一行人十一期间到北京延庆后河进行重装扎营活动,原本是一个很简单的活动,但没想到队中却有一名装备准备不充足的驴友。当时后河的夜间温度已达-5摄氏度左右,一行人到达营地后发现这个驴友竟然没有羽绒服,只有一件薄棉衣,而其所带的睡袋只是一个目测200G都不到的杂牌山寨棉睡袋。同去的几个队员愤感无奈,只得将保暖衣物全部资助给这位驴友,让其将保暖衣物裹在睡袋上忍了一晚。最后的结果是这个朋友因将保暖衣物贡献出去而受寒,回来后高烧感冒了十来天。这只是在深秋时节-5度气候下所造成的“悲剧”,试想一下如果类似的事件发生在冬季山区-20度、-30度的环境下,尤其是遭遇突发恶劣气候的情况下结局会怎样,恐怕造成的后果就不是感冒发烧这么简单了。
所以冬季户外装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再多的谨慎也不多余。因此对冬季户外活动重要装备的选择要点,我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了总结,下面向大家简述一下。
先从衣物着装谈起。户外圈内对于户外服装穿着方式一直有三层穿着之说——排汗层、保暖层、隔离层。三层穿着方式在春秋季节不一定要完全遵守,但是在气候较恶劣的冬季活动中却是十分实用的。
首先说最内层的排汗层,排汗层主要是指各类排汗内衣裤。排汗内衣裤最主要的作用是将人体所分泌的汗液以最快的速度分散开,并且从面料内层导向面料外层,以较快的速度在运动过程中将汗液尽量蒸发掉。这在冬季户外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衣物内层的汗液不能尽快蒸发掉,在运动过后静止时留存的汗液会造成严重的热量散失,后果非常严重。现在国内外不同品牌、不同档次、不同面料的排汗内衣裤不下数十种,其中比较著名的为Patagonia的Capilene系列,性能不俗,但并不是说其性能是最优秀的,只能说其市场知名度较高,性价比较好。
对于COOLMAX这种面料在冬季户外活动中并不十分推荐,因为其面料特性会让人产生比较“冰凉”的触感,冬季穿着舒适度欠佳。
保暖层:以厚抓绒衣裤、化纤棉衣裤、羽绒衣裤为主。保暖层的作用不言而喻,重要性也不用多说。但是在运动过程中,除非是极寒气候,更为推荐穿着厚抓绒衣裤或化纤棉衣裤。因为如果在运动过程中穿着为羽绒衣裤,人体分泌的汗液有可能会渗入到羽绒中使羽绒变潮,保温性能急速下降且不易干燥,而抓绒、化纤棉衣裤在潮湿情况下保温性的丧失却没有羽绒这么明显,潮湿后干燥的速度也更快。当然带一套保温性能良好的羽绒衣裤在营地时候穿着是非常必要的。
隔离层:主要指各类硬壳、软壳衣裤。在实际环境中,如果会遭遇雨雪气候,还是应以硬壳为主,硬壳的主要作用为防水、防风、透气。在冬季低温环境下,通常会伴随着猛烈的寒风,造成非常明显的风冷效应。在同样环境温度下,风冷效应会使人体体感下降10摄氏度有余。所以穿着一套合适的硬壳对抗风寒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硬壳主要由PTFE类及PU\TPU类两类面料组成,目前世界上以PTFE为基础的面料主要由GORE-TEX、EVENT、DRY-Q Elite、DENTIK四种面料组成,其中以GORE-TEX系列最为著名。GORE公司为了满足用户在各类环境、各类运动条件下的不同使用需求,将GORE-TEX面料细分研发出多种不同性能侧重的子型号产品,适用范围广,性能优越,全球市场占有率最大。其严谨的面料供应政策,对成衣制造商严格的品控要求,及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为其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PTFE类面料的优点是透气性能更佳且低温性能稳定,不会因低温造成面料透气性降低或面料性质改变。
除此之外其他的硬壳面料不管名称如何改变,但实质上基本皆为PU\TPU类型,这种类型的面料在低温情况下透气性会急剧下降,以至于会完全丧失透气性,面料质感也会因低温而逐渐变得僵硬、脆弱。所以在冬季户外环境中应首选PTFE面料类型的硬壳服装,而PU\TPU类型的硬壳还是慎用为好。
如果在实际使用环境中无雨雪气候或雨雪量不大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软壳产品,软壳相对于硬壳而言面料要柔软许多,有着更好的面料延展性、透气性,穿着舒适性更佳。但是通常来说同品牌、同码数的软壳相比硬壳而言版型要更为收身,对所能容纳的中层保温层的厚度有所限制,所能应对的环境温度不宜过低,这点要特别注意。从技术上讲,软壳基本分为织物防风及膜防风两种,两种防风技术各有优势,织物防风软壳透气性更佳,膜防风软壳防风性能更佳。但是对于冬季低温环境下使用还是更加推荐膜防风软壳,尤其以采用GORE Windstopper防风透气膜面料的膜防风软壳为上选。手套应首选填充有较厚化纤棉保暖层,且外层为PTEF类防水透气面料的产品。
帽类要有足够的保温性及防护性,要能完全遮盖住耳朵,有必要的话可以选择“打劫帽”或者护脸加强对面部皮肤及器官的保护。对于帽类的选择,同样推荐采用GORE Windstopper防风透气膜面料的产品,对面部及头部的保护性更加。
鞋类应选择有整皮防水技术或带有PTFE类面料内衬的中高帮全皮登山鞋。我会首选GTX。袜类应以厚度较高的重型羊毛袜为主。
雪套在雪地中行走是非常重要的,不应忽视。比较推荐Outdoor Research、Black Diamond等品牌的雪套产品,这些品牌的产品普遍采用了e-PTFE类的GORE-TEX面料。
如果是在降雪区进行户外活动,还应佩戴雪镜或者户外太阳镜,防止雪盲发生。
冬季户外露营,对装备的要求要比其他季节高很多,不应敷衍。
帐篷:应以四季帐或者高山帐为主,最好不要用三季帐应付。四季帐及高山帐是为高寒或高海拔环境而专门设计的,通常为复杂的多帐杆结构,全封闭的单层帐或者内帐为封闭形式的双层帐,拥有良好的抗风性及封闭性。
通常三季帐的结构强度都不会太好,在大风环境下或较大降雪情况下非常容易倒塌,不宜在冬季使用。而多纱网结构会使躺在帐内的人因风冷效应丧失更多热量。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品牌在已有三季帐的基础衍生出一些产品,将内帐换为封闭性结构,或者在外帐周边增加一圈雪裙,容易让人误以为其可以作为四季帐使用,但其实皆为“伪”四季帐,其结构强度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并不适合冬季使用。
这张照片是在海拔2000米的东甸子梁上被一夜雨雪、六七级风揉虐过的牧高笛冷山2三季帐,被大风完全吹塌了。
冬季露营,睡垫的选择应以泡沫垫为主,应选择高 R值的产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Therm-a-rest的RidgeRest Solar了。
而对于自充气垫、充气垫,有些型号虽然可以达到更很高R值,但是建议在冬季还是要慎用为好,万一出现漏气问题,后果将是十分悲剧的。
睡袋的选择应保证达到足够的舒适温标,北方冬季户外活动一般至少需要用到舒适温标在-20度或更低的睡袋,通常为高充绒度、高蓬松度的羽绒睡袋。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市面上有些不负责任的 “杂牌”厂家生产的睡袋舒适温标严重虚标,非常的不负责任。所以在选购睡袋时不要贪图便宜,应尽量选购一贯口碑良好的大品牌厂家生产的睡袋。
炉具:一顿完美的热食对于冬季户外活动中体能的恢复是很重要的。低温环境下应首选油炉,油炉通常不会应低温造成性能大幅度衰减,可靠性较高。在低温环境下并不十分推荐使用气炉,因为其使用的气罐在低温环境下会出现气化不足的现象,性能上大打折扣。如果非要选择气炉的话,建议选择有预热管结构的分体式气炉及高山气罐,尤其选用高效能节能炉具效果更会相对好一些,比如Primus的分体式ETA系列。
电子设备:许多电子设备的设计并不适合在低温环境下使用,尤其是使用锂电池的设备。在严寒环境下GPS、手台等关键设备应尽量多带几块备用电池放在温暖的衣物内层以防不时之需。
关于冬季户外装备的选择就简述到这里。再次叮嘱,冬季户外活动一定不要忽视装备的重要性,这切实关系到驴友们的人身安危。以上所言发自肺腑,希望对驴友们的冬季出行能用有帮助,能够提高冬季户外活动的安全性,尽量杜绝意外再次发生。
最后祝大家!冬季出行、安全、快乐、享受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