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定休闲游系列之六——一府两文庙

正定休闲游系列之六——一府两文庙

作者:北海龙吟   来源:8264社区    10388人关注 2018-4-2 09:03

  文庙,又称孔庙,是祭祀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庙宇。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因此称孔庙为文宣王庙。明朝以后,相对于“武庙”(指关帝庙、岳王庙),简称孔庙为“文庙”。我国古代历朝历代对孔庙都非常重视,各级政权(即州府县衙)都建有相应的孔庙。

  正定有两个文庙。正定之所以有两个文庙,与正定历史上的地位有关。正定历史悠久政治,公元前475年,鲜虞人建中山国,在正定一带设立东垣邑,赵灭中山后仍保留东垣邑。这是正定作为一级政权的开始。秦统一中国,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改东垣邑为东垣县,治所在今石家庄市古城村附近,属钜鹿郡。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改东垣县为真定县(意即真正安定),属恒山郡。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因避文帝刘恒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真定属常山郡。晋时,常山郡的治所由元氏移至真定(今石家庄市古城村),从此真定即成为河北中部的政治中心之一。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从定州、常山郡各分出一部兼置恒州,治真定县。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为避穆宗李恒名讳,改恒州为镇州。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废镇州置真定府路,统真定府和五州及真定等九县。金袭之。元初改为真定路,仍辖一府五州及真定等九县。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真定路为真定府,辖五州及真定等27县。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因避世宗胤禛讳,改真定府为正定府,辖真定等27县。
  正定城长期即是县治,又是郡、州、路、府的治所。所以正定城内有两座文庙,一座为府文庙,地址在今天的解放街小学和县中医院处。一座为县文庙,在今天的正定六中西侧,育才街的路西。
 

正定府文庙、县文庙位置示意

 

  历史上的正定府文庙位于正定城的横轴线以北,东西两条纵轴之间的黄金地段。今天正定城里的学门口街即过去通往府庙的主要通道。街口的大牌坊在过去即属于府文庙附属建筑。
  正定府文庙元代所建,其规模浩大,气势恢宏,可惜现在正定府文庙主要建筑均已不存,就连其院落也被正定角放街小学和县中医院两家单位瓜分,仅一座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明代戟门和一个西便门,还被被夹在一片居民楼的中间,人们很难看到它的雄姿。
  寻找府文庙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去年9月我第一次去正定扫街就只看到学门口街上的大牌坊,没有找到藏在居民楼中的府文庙。
去年9月拍的学门口街上的大牌坊

 

今年二月再去正定扫街时拍的学门口街上的大牌坊

 

从大牌坊处看学门口街,府文庙的明代戟门就在那座灰楼后

 

  正定历代是郡、国、路、府的所在地,中国古代等级制度严格,所以正定府文庙的规格很高,曾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建筑群。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定知府郑为龙在《重修府学文庙记》中记道:“正定郡北镇恒山,南临滹水;地号名区,化推首善,而文庙之肇尤为特重。其局势恢阔,规模宏远,瑞气所钟,人文辈出。凡擅文章之山斗,优相业之经纶者代不乏人,无一不发轫于此。”清同治九年王荫昌(正定人,任武定府同知)所撰《重修正定府府学文庙碑》碑文说:“正定府为历代省会之区,故府学、文庙规模广阔,气象崇宏,甲于通省。而修葺之费,工程浩大,亦无有过于此者。” 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正定府文庙已经大部分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今天的正定府文庙只剩下一座建于元代的戟门,一个不大的小院,其它建筑都已不存,就连原来的院子也被县中医院、解放街小学等单位瓜分。至于原来的府学更是连一点踪影也不存在了。
  今年2月第二次正定扫街,经过一番寻找,我终于在一片居民楼中找到了正定府文庙的遗存。可惜院门紧闭。我只能隔着高墙远远的看一眼那个戟门的房顶。
正定府文庙的西偏门

 

  正定府文庙的戟门是悬山顶建筑。悬山顶建筑的特点是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两个坡面,侧面屋顶部分悬在山墙之外,因此称之为悬山顶。在等级上仅次于庑殿顶和歇山顶建筑。悬山顶建筑最大的优点是可以 保护 墙体少受风雨的冲涮,因此在我国南方多见,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悬山顶建筑传到了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地区。但在北方比较少见。正定现存的悬山顶建筑只有府文庙戟门这一座,极为珍贵。
  在古代的时候,帝王如果外出,就会在住宿的地方插戟为门,那么戟门则代表了保卫安全的第一道大门。正定府文庙的戟门也是府文庙大成殿前的一道重要的大门,这是一座面阔五间、进深两间的殿堂式建筑,据说仅仅门板的厚度就有15公分。可我根本无法近身看上一眼,只能展开我的想象力,在心里感受一下这座文庙原来的宏大气势。
隔着高墙看府文庙的元代戟门

 

网上搜来的正定府文庙元代幸存建筑——戟门的照片

 

  正定府文庙历史上虽然规模虽然宏大,地位虽然辉煌,现在却已淡出了大多数人的视线,今天人们去正定,说到文庙,去的更多的是正定县文庙。
  县文庙位于育才街上,老县衙(今天的正定六中校园)西侧。去县文庙有两种走法,一是从中山西路(旧西大街)上的育才街南口拐进去,二是从燕赵南大街上的裕华路口拐进去,向西走到头即正定县文庙。我曾两去正宜县文庙,第一次走的是裕华路,第二次走的是育才街南口。
  从祫华路西拐,第一个路口是府前街路口,府前街,顾名思义,是府衙前的街道。从府前街路口北行200米即在过去的正定府衙,现在是正定县委的办公地。路口西南方是正定六中的校园,过去是正定县衙。一个不大的区域集中两处衙门,足见这里自古就是正定的权力中心。
裕华路、府前街路口的子龙公园。前方不远处就是过去的正定府衙,现在的正定县委。左走不远即县文庙

 

  过府前街继续西行,走不多远就是祫华路的尽头,尽头的南北街即育才街。未到路口,远远的已看到一堵红色的围墙,围墙里有一栋飞檐斗拱的古建筑,那座建筑就是县文庙的大成殿。
从裕华路上看县文庙大殿

 

  正定县文庙坐落在育才街西侧,整个院落为坐北向南的二进院,南北长约127米,东西宽约40米,占地约5000平方米稍多,大约 相当于7亩半地。文庙的大门开在前院的东南角,门朝东开。
  资料记载,正定县文庙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原有建筑为照壁、棂星门、泮池、大成门、戟门、大成殿、崇圣祠、文昌阁、乡贤祠、名宦祠、兴文阁、义路、礼门等。现存主要建筑为照壁、泮桥(已埋地下)、戟门、东西庑(乡贤祠、名宦祠)、大成殿,其它建筑均在民国时期坍塌无存。
文庙的东庑房

 

  很不巧,我来时文庙大门紧闭,门口摆放的小牌子说是正在维修。我只能在文庙外边转一转、看一看。
紧闭的县文庙大门

 

  现在县文庙的大门也不是原来的大门,而是一个偏门,原来 的大门冲南开,门外是一个广场,有泮桥,棂星门(实际是一牌坊)。解放 后,小广场上建 起了一片民房,直到最近,这些民房才拆迁,重新恢复成广场,新建了棂星门和泮桥,同时在文庙的南墙上新开了一个南门。
新开的南门

 

县文庙全景图

 

  正定县文庙櫺星门为四柱三跨式牌坊),正中间题曰“櫺星门”,左题“金声”,右题“玉掖”;旧日櫺星门前的横路称为“义路”,义路左通大街,右通县学的大门即“礼门”。
  泮池,为半月形水池,水池之上架三座石拱桥,是正定有名的“九桥不流”风景之一。泮池东面旧时有兴文阁一座。
  历史变迁,现正定县学已完全不存在,其位置建起了一片宿舍楼,变成了居民小区,名叫金星家园小区。文庙櫺星门和泮池的位置建国后变成了一片低矮的民居,进出文庙也不走原来的南门,改走东侧的便门。近年为开发旅游事业,那些民房被拆迁,重新修建了櫺星门、泮池(据说老泮池因地势低洼埋在了地下),和南门,但现在进出文庙还是走东便门。
新复建的县文庙櫺星门、泮池桥和南门

 

    第一次没能进入县文庙内参观,我非常遗憾,决心二去正定时再去一次县文庙。今年2月,我的遗憾化成了行动。其实我并不确定县文庙现在开不开门,我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再去县文庙,这次我是走中山路去的县文庙。

  其实从石家庄市里去正定县文庙非常方便,从解放广场(老火车站广场)乘坐192路公交可直达正定西门,下车穿过西城门,沿中山西路(即过去的西门里大街),东行约一里地,路北有条不宽的小街,街口有座水泥牌坊,上边书有“崇文”二字,这条小街就是育才街。向北拐进育才街,走200米,就是县文庙。若是自驾或骑行,可直达县文庙前的广场。

育才街口的崇文坊


 

  正定城内有府、县两座文庙,县文庙规格虽然比不上府文庙宏大,但是也布局严谨,规模可观。按照古代的规制,文庙和学校是建在一起的,而且要左庙右学。正定县文庙、县学的整体形制是也是这样,文庙坐落于左边(东边),县学坐落于右边(西边),
  据清版本《正定县志》卷十一《学校》记,正定县文庙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从此志所刊“学宫图”和志文记载可知,正定县文庙座北向南,中轴线南端为一照壁,向北依次为根星门、伴池、大门、戟门、大成殿、崇量祠、敬一亭、文昌阁。文昌阁为正定县文庙最后一栋建筑,明万历丙午年(1606年)知县李若星修建)。兴文阁在伴池东侧,围墙南端设义路,义路东通大街,西为县学的大门即“礼门”。戟门两侧,大成殿前有东西庑各十三楹,分别为名宦祠与乡贤祠,名宦祠北有魁星楼。后庙内仅存残缺的照壁、戟门、东西庑和大成殿,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
  县学从南至北依次为:照壁一座。大门五间。仪门五间,仪门前碑石林立。进仪门后,面南正屋是儒学明伦堂,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知府田济重修,嘉靖年间(1522~1566年)知县邢尚简重修,万历年间(1573~1620年)知县苏继欧、知县王琨相继重修。清朝又有数次重修。明伦堂前左右为东号房和西号房(号房,即宿舍)。明伦堂后是尊经阁,尊经阁前有东斋和西斋。后来尊经阁坍塌,重修以后改为教谕宅,建有二门一间,正房五间,书房二间,东西厢房数间。明伦堂的西边还有二门一间,门内是一座训导宅。有书房二间,正房五间。在训导宅的东北,清朝雍正年间还有过一座“状元楼”。清朝康熙年间,陈鹤龄(举人,四川安州人)在正定任县学教谕,他的儿子陈惪华随任上学,在正定完成学业。雍正甲辰(1724年,雍正二年)开科,陈惪华赴京赶考,考取第一,状元及第。当时建立状元楼以纪此事。

 

现在进出县文庙的东便门

 

真的不错,县文庙大门开着,我如愿以偿的走进了仰慕已久的正定县文庙。

 

  据史料记载,县文庙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文庙坐北向南,原有建筑有照壁、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崇圣祠、文昌阁、乡贤祠、名宦祠、兴文阁、义路、礼门等。现存主要建筑为照壁、泮桥(被埋地下)、戟门、大成殿和东西庑。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其它建筑均在民国时期坍塌无存。

  正定县文文庙虽建于明代,但其大成殿却是明代以前的旧寺庙的遗存建筑,其年代比曲阜孔庙现存的大成殿还要早五六个世纪。“实属国内罕见,堪称国内现存文庙大成殿之最。”1956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县文庙大成殿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1996年11月,正定县文庙大成殿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门一侧挂的各种匾

 

   走进大门看到的是一个宽大的院子,院子方方正正,南半部建筑不多,主要建筑如戟门、东西庑、大成殿都集中的院子北半边,站在门口就能将文庙的各个建筑一览无遗。

 

 

  沿中间甬道向北看,正面的第一座建筑即戟门。戟门为五开间式殿堂式建筑,中线前后开门,可直通后边的大成殿。戟门一般人又称为前殿。
  正定县文庙在戟门前,东西两侧各有角门三间。东角门可通大街,西角门通原来的县学。现西角门处改建为厕所。戟门前边立有孔子铜像,像的两侧各有两尊古碑,左侧为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的《重修真定县学碑记》碑和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重修正定县文庙记》碑。右侧的两尊碑是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的《重修正定县文庙碑记》碑和清顺治九年(1652年)的《重修文庙记》碑。
  正定县文庙究竟始建于何时,其大成殿为什么是始建于唐末五代时的建筑,这已无可考证,有记载的历史,光绪元年《正定县志》记载,明朝时期,洪武七年(1374年)知县洪子祥创建了前庙后学,天顺六年(1462年)巡按御史卢秩重修文庙时按照庙左学右的统一规制改变了结构,成化十一年(1475年)知府田济重修,十六年(1480年)知府余瓒、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知县邢尚简增修,万历十八年(1590年)都御史宋仕重修,四十五、四十六年(1617~1618年)知县苏继欧、王琨各增修。清朝时期,顺治九年(1652年)知县张师成重修,雍正二年(1724年)知县李伯正重修,乾隆六十年(1795年)知府杨浚文、知县刘浩重修,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知县梁宝书重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修正定县文庙碑记”碑

 

清顺治九年(1652年)《重修文庙记》碑

 

明万历18年(公元1590年)“重修真定县学碑记”碑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重修正定县文庙记》碑

 

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像

 

戟门,常被人称为前殿,其实它的作用是一道二门

 

网友评论

锟斤拷锟斤拷要锟斤拷录锟斤拷趴锟斤拷曰锟斤拷锟 登录 | 注册 |

还没有评论,沙发等你来抢
发布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