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游记攻略贵州 黔东南 黔东南的几个古村寨

黔东南的几个古村寨

作者:桃花仙人2022     18875人关注 2023-10-11 16:47
长假不长,而我只有4天时间可以安排,便择周边游走看看。锦屏、天柱有些古村落可以看看,便依计前行。
我的第一个看点是锦屏县的隆里古镇。
锦屏离我有不到500公里的路程,大半天即到。我是在下午到达隆里的。
可能双节时分,镇里有喜酒在筹办之中,都快要开席了。
      在很久以前,隆里镇应该是有城池和城墙的,也应该有东、南、西、北4个城门。现在,城墙已损,城门似乎也缺一处。

      从青阳楼至迎恩楼,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长度约200多米,为隆里古城核心街道。      路面青石铺就,很有年代感。
南北向不长,不足百米。似乎无北门,有个南门,叫:正阳门。
       南门大街,又叫蜈蚣街,长不足百米,街道用鹅卵石铺就成一条巨大的蜈蚣图案。蜈蚣街的来由有个说法,是“脚踩吴三桂”。“蜈蚣”即“吴公”,指平西王吴三桂。清顺治15年,朝庭废除卫所制后,吴三桂派员到隆里所收缴千户所官印,变军户为民户,从此隆里人失去了高贵的身份,当地人非常痛恨吴三桂,因“蜈”与“吴”同音,后来隆里人在整修街面时,砌成一条蜈蚣图案,意思是使千万人、千万年用脚踩吴三桂,使其永世不得翻身。

       隆里建城于明朝,公元1385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朱桢为镇压古州吴勉起义,调集江南九省官军,在隆里设千户所,同时兴建古城,隶属湖广都司五开卫,1000余名官兵受命屯垦戍边镇守于此。早年为龙里城,因取“隆盛”之意,“龙里”便为“隆里”
目前还保留完整的“隆里守御千户所”(也许修复性保护)。
隆里守御千户所是二进三间建筑红结构 。
      守御千户所一进居中位置是”屏藩要寨“,里头张挂大明屏帐,上面题“皇图永固”。两边摆放“回避”、“肃静”。应该是行政断案的场所。
       左边房间是城煌庙,供奉城煌爷。城煌爷在道教里是守护城池之神,是“护国庇民”之用。
     右边是观音庙,毕竟这地方是守军驻地,战争总有减员,对人口的繁殖必须有足够的重视。
    所以,自明代建城以来,千年时间里,这里的人口得以延续并发展壮大。
      二进则是军机要地。置有“议事厅”、“军械处”等机构。张挂着军事疆图和军械布展。

      古城北面居中位置,是龙标书院。据说唐朝诗人王昌龄贬谪于此,创立书院伶教授学,以变风俗。       现存建筑为清朝雍正年间里人张应诏以鸿胪寺少卿离职回乡后重修。该书院旧时为黎平府的八大书院之首,为封建时代培养了大批人才。
      此建筑是牌坊外加二进独间格局。一进是王昌龄研习的处所。
     龙标书院的二进则是供奉孔夫子的地方。 张挂孔丘图片      隆里古城居民大多为明朝屯军的后人,一如腾冲的和顺,军人在战争之后解甲归田是置得一份家业。比如得到一份补助、分得一些田产。凭这些优厚家底,完全有足够能力娶当地的农家女成家立业、传宗接代。并且保障儿女们得到受教育的机会。     加之有龙标书院这样的教育基础,所受教育充沛的。因为崇尚文畴武略,家族显赫,于 是修建的建筑取名:“书香弟”,又因为行伍出身,门前自然也摆放一对石锁以障显身份。

      与同为古城蜈蚣街上“书香弟”斜对面的“科甲弟”,也保存一幢较为完好的古建筑,始建于清代,重建于民国二年,原为江姓住宅,现为杨江两姓居住三间两进式建筑。
      江氏祖先江有本是科举出身,中进士,官至知府,其后裔取堂名为“科甲第”。

古城居民因为明代屯军的后裔,祖先大多来自徽、赣、鲁 、晋等省,渐渐形成以姓氏为单元文脉,以各地地域文化为特色的多元文化,他们在恳屯戍边的同时,也把江南的先进技术带到这里,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这块江南肥沃的土地上,依靠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安居乐业,始终过着比较富足丰饶的生活,保留和传承古朴的传统文化,创造了极具内涵的历史文化。
      为纪念曾经那份荣耀或者怀念家族的尊荣又或者地域思念,那里的许多建筑都冠以“**第“之名。比如“三愧”第、“苏湖世第”、“指挥第”、“济阳第”、“关西第”等等。
      当然,国人的宗族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以姓氏为核心、以宗祠场所为凝聚力之载体,便成为人类繁衍和生存希望之寄托,促进社会生生不息。      这里的胡、姚、王、江、杨、廖、陈便有了各自的宗祠。
而神灵所在之场所在隆里也是不可或缺。
古城小巷深深,不知几许。
      依稀看到许多古井,滋润一方人家。据说是以族群为单位建井。      至今还完好保存的古井还是有好几口的。

     散步于此,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弥漫着千百年的市井生活气息。
         晚,宿锦屏。      
      次日,我们在锦屏观光了离城20公里较为原生态的苗寨-------文斗苗寨。
      文斗苗寨是一个有着悠久环保历史的苗寨,分为文斗上寨、文斗下寨和文斗河边三个行政村的合称,现有400多户,2000多人口均系苗族,百分之七十为姜姓,居住的全是要木质吊脚楼。 文斗苗寨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据说这里居住多为姜姓人家。600多年来,保持着祖先的传统民居,民族情结相当浓郁。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民族的凝聚力相当强大。 苗寨靠山吃山,他们很懂得植被保护的重要性,视森林如命。所以,走在苗寨里都能看到许多百年古树。       苗寨四处,更是森林密布。
( 本文作者 : 桃花仙人2022 )

网友评论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 世界那末哒 回复


    我二十年前到剑河温泉泡过,那时还是个野温泉。温泉下去不远过清水江大桥左拐进去20来公里是剑河老县城,县城极小,当时感觉回到了六七十年代。

    发表于:2023-11-7 09:51

    • 桃花仙人2022: 2017年,我曾路过这里,那时正大兴土木,温泉小镇暂无成型,时隔六年之后再到,变了一番天地。
  • 桃花仙人2022 回复


    受教了。谢谢、

    发表于:2023-11-6 21:44

    • 世界那末哒: 综合来看,王昌龄应该与贵州隆里无甚瓜葛。王昌龄为唐朝诗人,而隆里于明初才建城,两者相隔六七百年,隆里唐朝时期应该还是荒蛮之地,他怎么可能被贬到这里?而且唐朝隆里就叫“龙标”了?显然隆里有借名人造势之嫌,但却罔顾历史,闹了个笑话。相反,湖南黔城汉朝时置县县,唐朝改名“龙标”,有据可查。
  • 世界那末哒 回复


    综合来看,王昌龄应该与贵州隆里无甚瓜葛。王昌龄为唐朝诗人,而隆里于明初才建城,两者相隔六七百年,隆里唐朝时期应该还是荒蛮之地,他怎么可能被贬到这里?而且唐朝隆里就叫“龙标”了?显然隆里有借名人造势之嫌,但却罔顾历史,闹了个笑话。相反,湖南黔城汉朝时置县县,唐朝改名“龙标”,有据可查。

    发表于:2023-11-6 17:25

    • 桃花仙人2022:      龙标书院的二进则是供奉孔夫子的地方。 张挂孔丘图片。
  • 世界那末哒 回复


    为何湖南怀化黔阳古城旧时也叫“龙标”?黔阳还有个芙蓉楼,传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即创作于此,王昌龄“龙标尉”的称呼也来源于此。根据百科上介绍王昌龄晚年被贬龙标(今湖南黔阳),但又说“芙蓉楼”在今江苏镇江....搞不清到底什么情况。

    发表于:2023-11-6 17:08

    • 桃花仙人2022:       古城北面居中位置,是龙标书院。据说唐朝诗人王昌龄贬谪于此,创立书院伶教授学,以变风俗。       现存建筑为清朝雍正年间里人张应诏以鸿胪寺少卿离职回乡后重修。该书院旧时为黎平府的八大书院之首,为封建时代培养了大批人才。
  • 桃花仙人2022 回复


    您都走了哪几个,让我参考一下?谢谢

    发表于:2023-10-19 08:46

    • 醉翁游侠: 贵州偏远一点的古村古寨还是不很错的,我走过好几个,值得回味
  • 醉翁游侠 回复

    贵州偏远一点的古村古寨还是不很错的,我走过好几个,值得回味

    发表于:2023-10-19 08:22

  • zhb001 回复

    围观欣赏美景

    发表于:2023-10-11 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