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门推荐 登山 雀儿山登山报告

雀儿山登山报告

作者:admin    2003-04-08 00:00
    新路海就传说中的一样美丽,湛蓝的湖面泛着涟漪,静静躺在雪山的怀抱里,成群的牦牛和野马自由的散步在金黄的高山草甸上,一付宁静致远的世外桃源。然而,雪山有的不仅仅是美丽还有它的冷峻,不久我们就会亲身感受到。当我们抬头观察雪况时,大家不禁心中一沉,由于反常的降雪,雪线异常的低,预示着给我们接下来的攀登带来很多困难。队长刘雪鹏低声嘟啷说:五.一来探线路时,新路海对面的山峰积雪在山顶,而现在在半山腰。 

  雀儿山(藏语称卓拉山)主峰海拔6168米,地处东经99.1°,北纬31.8°,座落在雀儿山南段,德格县境内。雀儿山主峰有西北、东北两条山脊。.在西北山脊上,,距主峰3公里处是雀儿山Ⅱ峰,,海拔6119米。雀儿山主峰山体高大,地形复杂,冰川发育完整,冰裂密布,攀登技术难度大。山峰北坡和东南坡谷中躺卧着两条大型冰川,冰川第三舌部直伸到海拔4500米。

   其山脚下的新路海(藏语称玉龙拉错)具有得天独厚的动植物资源,所以在1990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将它开辟成省级自然保护区。大本营在4000米的森林末端,相对主峰有近2100米的高差,这是攀登雀儿山的难点之一,也是雀儿山独到之处。从大本营到顶峰通常需要建两到三个营地1988年9月24 、25日由中国地质大学和日本神户大学联合登山队的10人分两批沿北坡首次登顶。其后十几年间,中国民间登山力量曾多次攀登此山,但最高只登达5500米。

   此次攀登由北京凯图登山队发起,很快就就聚集了一批民间登山爱好者,我也有幸成为其中一员,攀登队员如下:北京:刘雪鹏(队长)、九行(副队长)、宝马、老T;杭州:小林;成都:单薄;安徽:探险者;武汉:老高(我)、爵士冰。 营地人员:老T妻、千寻、狮子、E17、running夫妇。   

 
D1 BC 海拔4000米 小雪
  到达新路海已经是下午5点,好奇的藏民蜂拥而上把我们围住,其中大部分骑着摩托车,穿着黑黑的藏袍驰骋在草原上,这一不和谐的景观却成为一幅奇特的画面。白鹿唇自然保护区的站长李庆九热情的帮助我们办好进山手续,并联系好马匹,在黄昏中我们一行人骑着马匹携带着大量的登山物质向BC进发(马匹费用为25/匹)。BC在草甸尽头的一片树林中,旁边是数条溪水,抬头就能看到雀儿山的冰川,但看不到主峰。到达海拔4000米的登山大本营已是晚上9点,我和宝马、探险者被分配在一顶VE-25中,在昏暗的头灯中大家忙碌着,心里不约而同的祈祷老天爷给我们一个好的天气周期。由于大家都不是第一次登山,所以在4000米的海拔高度都没什么高原反映,我测了自己的脉搏86/分钟。

D2 BC 适应 小雪
  早上起来后雪还是纷纷扬扬的下,队长刘雪鹏宣布今天原地休整。快中午时间天气略晴,队员老T夫妇、running夫妇、千寻等兴致勃勃的去新路海游览,据说有熊在附近出没,希望他们不要成为熊的午餐。单薄、探险者去附近藏民家联系背夫,而号称跑不死的骆驼之称的小林决定上升到冰川去做高度适应,我犹豫了一下,感觉自己高原适应能力不错,但体力较弱,还是保留一下体力吧。很快小林的身影消失在树林里。我和队长刘雪鹏坐在营地里反复观察天气的变化,试图找出什么规律来,后来发现每隔2小时左右天气就雪晴转换,队长决定明天如果天气还这样我们就试探着上到CI。由于民间业余登山没有专业登山那样的时间和财力支持,不可能反复的运输物质和上下适应,往往采用阿尔卑斯方式,所以成功的可能性更低,需要更多好运气。下午,远方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并快速向营地移动,而小林还没归来,我们赶紧用对讲机和小林联系,得知他在返回的路上才放下心。高山上的天气就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不一会大雪纷纷,我们被迫躲进大本营帐里,十来个人挤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闻着女士们做的饭菜的喷香,难得的悠闲。就像我们推测的一样,1小时后天空完全晴朗,阳光毫无遮拦的照射在旷野的大地上。

  队长召集大家反复的演练接组技术和保护技术,检查每一个人的冰爪和器材。此时最后一个队员爵士冰赶到BC,身边还多了俩个漂亮的四川MM,营地顿时热闹了许多。最后确定了接组次序 第一组:宝马 探险者 九行 第二组:刘雪鹏 单薄 小林 第三组:我 老T 爵士冰。并决定为节省体力请民工负重到雪线。在分配食品时我看到大部分是我最讨厌吃的速食米,皱起了眉头,就顺手拿起了一大袋的葡萄干,事后回想由于我的挑食,在山上全靠葡萄干维持,大大的降低了体力的恢复,以后的登山一定要注意膳食的安排。由于天气的转好,队员的心态好了许多,狮子和E17做起了拿手的炖牛肉,晚上大家围着篝火。享受着上山前的最后一顿美味。

D3 C1 海拔4700 晴 
  也许是老天开眼 我钻出帐篷时天气晴朗的让我不敢相信,而这一晴朗的周期一直持续了4天,直到我们下山。约好的背夫将帮我们把包背到雪线,我们队员空身而上。为减少负重队长决定队员全部直接穿高山靴。走出树林要穿过几条小溪,涉过溪水靠着右边绕过一个很大山头(远看像一块大石头)就开始了碎石坡,我紧跟着宝马和探险者尽量避免碎石坡,不久我就发现我们走的线路不太对,和大队已经脱离了,但我们的高度在队友的上面,为了避免浪费体力,我们决定继续向上,经过两小时的攀登我们在ABC处和队友会合,事后分析我们走的路线没有大量的碎石坡,虽然线路略长但走起来不太枯燥。在ABC处接过属于自己的背包,心里知道真正的攀登开始了。

  刚过ABC就是一个峡谷,面前是个约4米高的岩壁,两侧全是大大小小的冰壁和冰笋,在阳光的照耀下开始融化,不时发生冰崩,但由于体积都不大对我们没造成什么威胁,队长先锋攀上岩壁,放下绳索我们利用上升器依次上升,由于没有使用专业的绳索,在爵士冰通过时绳子突然断裂,好在岩壁不高,爵士冰拍拍屁股安全通过。峡谷里日照很少,冰、雪、水、岩混合在一起,上方不时有小规模的冰崩发生,行走要异常小心,峡谷约200米长,穿过峡谷向右上方向是大片的草甸,平均坡度为45-50,这就是当年地质大学戏称的恐怖草甸。此时回望BC已经很小很小了,山坡越来越陡,好在草甸很厚,能用冰镐砸进去借力,草坡似乎是走不完的,不停的上升已经消耗了大量的体力。下午4点终于能很清楚的看到平台的边缘,也就是预示着C1快到了。离平台距离50米高度的地方是雪线了,我吃力的换上冰爪,每走30步就要停下使劲的呼吸,5点左右一脚踏上了大平台,先期到达的队友已经开始搭建营地了,当钻进帐篷觉得已经累得受不了。睡在中间的宝马开始烧水作饭,闻到方便米的味道很难受,我和探险者吃不进方便米就用火腿肠和咸菜冲了一碗汤当做晚餐,我羡慕的看着宝马狼吞虎咽的吃着方便米。CI的平台用对讲机和BC已经联系不上,估计是因为BC-C1上升太陡的原因,此后一直和BC联系不上,直到离顶峰很近才有微弱的信号。
    

D4 C2 海拔5200 晴
  天气依旧很好,CI向C2方向看去是很大的平台,坡度平均5度,我们撤营后留下一顶普通帐篷,用于预防万一,我把半个气罐和一点点食品放在里面。漫长的小缓坡看上去并不太费体力,但积雪很深,而且都是新雪很松。我们选择的路线和地质大学首登的路线不一样(详见雀儿山登山线路图),首登线路是从右侧绕过冰川,我们是从左侧翻过一个陡坡,虽然我们的线路近了许多,但难度加大了。太阳很大,加上雪面的反射,大家都觉得热。在缓坡上冰裂缝不多,也不大,只是有雪桥比较多,小心交替保护通过就是。 中午时分到达陡坡的下沿,在这里发现一条前人废弃的尼农绳,我估计是四川青登留下的,但看绳索挂的角度和位置实在想不出是干什么用的,可能是因为雪面的变化吧。陡坡坡度为55-65度,高约150米,队长决定由九行先上,其他人吃午饭。我们是通过一个雪桥的尾端来到陡坡下,两侧都是很深的冰沟,虽然掉下去没生命危险但要想上来可也不容易。我把自己用冰镐固定住,小心的给九行做保护,陡坡上雪很深,九行放下背包,空身上去,用了大概35分钟,用雪锥固定好绳索。队长担心出意外要求大家不背包,单独通过,为次我们付出了3个小时的时间。当我登上去后才发现由于背阳风大,九行冷得受不了在雪地里挖了一个很大的雪窝,坐在雪窝里躲风。这里的海拔约为5100米,回望我们走过的平台足有几十个足球场大,除了我们留的串串脚印没有一丝生命的痕迹。到了这里才是真正的雀儿山,发育完整的冰川,到处是狰狞的冰裂缝散着蓝幽幽的光芒。好在我们第三组没有开路任务,沿着前面两组留下的路旗和足印走就是啦。 

网友评论

!login_to_reply! 登录 | 注册 |

还没有评论,沙发等你来抢
发布新帖
8264活动更多

官方微信
顶部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