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龍洞探幽 佛境攬勝

龍洞探幽 佛境攬勝

作者:天埫佬   来源:8264社区    13038人关注 2021-4-12 15:29

   

20210227,正月十六,周六

濟南南部山區龍洞(藏龍澗),是景區,也是一條户外經典綫路。看到過許多驢友發過的圖片,身臨其境,親身感受又是一種滋味。

       歷下區龍洞街道龍洞村南,峰峦叠嶂,山勢峻拔,峭岩横出,因山中有“龍洞”,統稱為龍洞山。

魯中一帶,崮状地貌較多,這个地方也屬于典型的崮状地形,山腰陡峭,悬崖壁立,山頂平緩,土層深厚,經過退耕還林緑化,植被茂密。局部下陷,溝狭坑深,類天坑,極似南太行辿境,隱藏在起伏的山巒之中,渾然天成。

圖上這個洞窟是進入龍洞後,左前方臨崖有一洞口,已半封閉。洞内四壁佛像石刻,雖有自然脱落或人為毁損,依然庄严逼人偉岸高峻。洞口余光配合拍照角度,似佛光展現。

     上圖是進龍洞後向外拍照,如同两只鼻孔,拍照位置在鼻中膈附近。洞中幽暗,圖不近意。

  環行綫路,逆時針行進。從柏樹林中升到第一個山頭,遠方天光雲彩,高爽似秋,輕盈如絮。

  雨後山地泥泞,攀根拨石,有时還得進二退一,費力通過。


 
緊貼峭壁,臨崖而行。


 
  轉過山頭,至鷲栖岩,正是龍洞景區天坑上方,居高臨下,俯視平掃,景像一览無余。對面崖壁龍洞,清晰可見。

  网上搜到的龍洞景區宣傳視频。季節的色彩,豐度飽滿,濃鬱熱烈,可以産生强烈的視覺效果。

  龍洞大約百余米長,曲曲折折,可直立而行,偶爾兩處須低頭彎腰。未帶頭燈,如同黑暗的時光隧道,本想録一段穿過龍洞的視頻,不知何故,燈光也未打開。

  這幾個視頻是往龍洞南側山頭行進中需攀援的崖壁。十幾米高悬崖,接近90度,但有小樹可抓,岩石間缝隙可扣,不恐高的話,動作到位的話,徒手攀爬,也能通過。幾處不易通行的地方,有人在岩石上鉆眼打上膨胀螺丝舆鋼環,做為上升的抓手,可勉强爬高一層。


 
鹫栖岩報恩塔

寺院旧址南侧高峰是鹫栖岩,岩巅矗立七级石塔,高12米,形如西安大雁塔,名報恩塔,建于宋政和六年(1116年)。塔身佛龛内,供奉着觀音像,塔下舍利室中,置有林棣(今山东惠民)開元寺東大圣院僧人宗义的舍利,塔正面嵌建塔碑記。

如今塔寺被保护,周圍密布鐵絲棘藜网,不可近身。

塔为七级石塔,位于山顶部,该塔有一典故曰“崖上有一塔,塔旁有一人,跪拜不祭祖,为报救命恩”,说的是一秀才进京赶考,路过龙洞寿圣院时疲劳晕倒,幸得一老和尚相救,得中之后回来报恩,老和尚已圆寂,遂修此塔以报恩。


 
  貼崖而行,前方便是濟南八景之一的“錦屏春曉”题字處。


 
  巨大平直崖壁,如錦屏峭立,人稱“錦屏崖”,題有“錦屏春曉”四個大字。是不是春日降臨,百花齊放,山花灿烂如绣?


 
  前側題有“白雲無盡”,注有光緒戊寅夏,滇西吳炳題,黔南袁思韠書。外地人看来真會發現好景致。站在這里,仰望天坑上方四周崮頂,白雲流動,拖着長長尾巴,姿態萬千,無邊無盡。


 

 
皇家敕建寿聖院

這里,山势奇绝,北有老君崖、凤凰台环拱如门,南有独秀峰、三秀峰突兀环列,形成峭壁围绕的山峪,名“龙洞峪”。峪口两侧为老君崖,崖下有老君井,傳説太上老君曾于此炼丹。舆老君崖相对,東侧为凤凰台,相传昔日为凤凰栖息之地。两山对峙,谷底清溪流淌,山清水秀。深谷之南,迎面巨峰危立,丛簇拥,白云缭绕,风光奇奥,称“白云峰”。由此向西,穿过一段峡谷,便到达龙 洞峪腹地。这一带危峰壁立,陡峭如削,似神工鬼斧所为。其内,魏晋以来建有名刹。宋英宗治平四年(1076年),赐名“寿圣院”。殿内祀龙王、龙子、龙女、金龙等神像,香火盛极一时。天旱“祷雨必应”,故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又封此处龙神为“顺应侯”。金皇统年间,再晋封为“灵惠公”。如今寺院已倾圮,然而两株高龄的银杏树却枝繁叶茂。北宋元丰二年与元符三年(1100年)镌刻的石碑尚存,上面记载着该山龙神降雨的故事。

關于敕與勑:在古代,“敕令”是皇帝的下達命令之意思,只有皇帝才可用。敕舆勑,兩字性質不同,“勑”是一種強制的意思,文字比較的話,就是一文(敕)一武(勑)。 道教符咒出現“勅”是用於咒語,“勅令”是代表咒語提交給某位神仙和即借助該位神仙之力量(法力)的意思。


 
悬崖上生許多青檀,皆有年歲


 
  遠觀一綫天。這個山洞緊挨着龍洞,下通地坑,上通一綫天,直達山頂,小小觀察一下,未從洞中直上。從北側攀崖繞行而上。

龍洞側邊崖壁上的石刻佛像


 
龍洞頂部悬崖


 
龍洞入口,傍邊崖壁、山洞都有北魏至唐宋時期石刻佛像。

“龍洞”在與錦屏岩对峙的西南侧峭壁间。洞口高2.7米,宽1.3米,两侧石壁刻有對聯“真气森喷薄,神功接混茫”,為清朝同治年间濟南知府龚易圖所書。洞東西相通,长約百米。進得洞来,初为高敞穹隆石室,大可容数十人。壁间镌刻佛像三組,50余尊,其中三尊高4米,為東魏天平年间作品,法相端庄,风格古朴。其他多为隋代凿建。继而向里,洞身变狭,忽敛忽舒,曲折盘桓,深邃幽奥。洞内怪石横出,钟乳倒挂,石花丛生,水珠下滴,铿锵有韵。穿出洞口,豁然开朗,北侧石壁上镌宋元以来题記多方。与龍洞进口相隔不远处,也有一洞,悬于陡壁上,無路可通(實可直通山頂,须有繩索相助,方可攀越)。


 
  龍洞入口右側有個小山洞,洞中崖壁一排石刻,大约十一尊佛像。

庄严自在精美精致佛像


 
  宋代政治家范仲淹之子、齊州知州范纯仁元豐四年(1081年)的題刻。這些摩刻,氣勢雄浑,神韵潇洒,堪為奇觀。


 
從龍洞出口回看錦屏崖


 
龍洞入口處(從里往外看)


 
龍洞崖壁天坑地缝頂部


 
  壶嘴泉:在般若寺遗址西约200米箩圈崖下,泉水自直徑約4厘米的石穴中流出,沿山峪漫流,久旱不竭。被驢友戲稱為濟南第七十三泉。


 
  佛峪景区:位于龙洞山景区东南侧,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林木葱郁,山花烂漫,清泉淙淙,古寺深藏,环境清幽深秀。沿着林荫小径,跨过涓涓小溪,行约1公里,进入空阔的圆形山谷,俗称“箩圈峪”,为佛峪景区最佳处。山溪北侧“南灵台山”半腰石崖上,有一座古老的寺院,名“般若寺”,据明成化年间碑文记载,寺院为隋文帝时创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寺院由墙院相围,形成一个幽静的院落。南侧路间,有座四柱三楼式木结构彩坊,额题“佛峪胜境”。过木坊沿石径进入山门,东侧为偏房,端坐在悬崖之下,西侧为长廊,危立于峭壁之上。长廊下临深涧清溪,凭栏南眺,可见峰峦绝壁,壁上丛生翠木野藤、山花芳草。廊北,石崖横空探出,状如披厦,崖下原有佛殿,时有岚烟薄雾缭绕。佛殿西侧石壁上,藓苔碧绿,石隙中清泉漱玉泄玑,缓缓滑动,滴落于白石小潭内,形成一泓碧水,名曰“露华泉”,又因水香如甘乳,故又名“乳肖泉”。

昔日寺内僧人即以此水烹茶为饮。近泉岩壁上,镌有“云殿泉厨”石刻。细流之上,悬崖飞坠,上镌佛像数尊,多为隋开皇七年(587年)至唐乾元二年(759年)的作品,还有唐开成二年(837年)寺内众僧与佛教信徒110人为纪念大德和尚所镌刻的《大唐金刚之会碑》,以及《石弥勒像赞》等石刻。崖壁上,还镌刻有明清时代的大字题刻“林壑尤美”、“岩阿仙境”、“别有洞天”、“舍灵馆真”等。幸悬崖险峻,难以攀登,这些佛像未遭厄运,至今仍完美无损,其题记也清晰可辨。寺院西侧,石壁千仞,上悬钟乳、石花、石幔,蔚为壮观。寺东侧,一峰危岩孤立。峰顶为平台,相传大禹治水,曾驻足于此,故称“禹王台”,俗称“钓鱼台”。台上有亭,四周山崖绿萦翠绕,名曰“环翠亭”,又名“听瀑亭”。南向对面浓荫下,“观音堂”明灭可见。置身于亭中,清风送爽,满目葱茏,令人心旷神怡。环翠亭东侧崖上,有一名泉,称“林汲泉”。其北侧60余米处,悬崖壁立,山泉之水从崖顶飞流直下,形成瀑布,有巨有细,喷珠飘练,跌落在崖前澄澈的清潭内,后漾溢而出,流淌在弯弯曲曲的峪谷中。若有山风吹来,林声、涛声交织一起,轰轰作响,犹如海啸。


 
遠觀馬蹄峪出口

馬蹄峪,在龙洞景区的东北部,地势平缓宽广,植物繁茂,种类众多,以“林茂境幽”为特色。区内有白云庵、幽林、白云洞等景点。峪内清泉涓涓,蓄水成池。池内碧波粼粼,水草青莹。昔日临池有庵,名曰“白云庵”,房舍错落,林木掩映。水池东侧,有大面积的密林,地形起伏,富于变化。密林深处,一山峰高耸云端,曰“白云山”,峰下陡崖处有白云洞,洞外崖下碧水一泓,为白云泉。幽洞、泉池,隐于密林之中。


 
沉积岩,有如人工磊砌


 
  此三圖借用他人雪後山村圖片,感覺很美,在此充數


 


 

网友评论

锟斤拷锟斤拷要锟斤拷录锟斤拷趴锟斤拷曰锟斤拷锟 登录 | 注册 |
发布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