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编辑中心 文章暂存 2005大雪塘主峰认定报告(三)[组图]

2005大雪塘主峰认定报告(三)[组图]

作者:admin    2005-06-27 00:00

4.1.刘建和中日联合登山队走的路线及到达的“主峰”

    接下来我来谈谈2002年刘建所登的“?峰”,其它发生的事我不做评论。我的这份地图是刘建提供的,他希望我去攀登和认证,我说如果我去的结果对你不利怎么办,他说大不了再去登一次,从我与他的接触来看他应该不是故意登错的,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从四川登协发行的小册子“蜀山行”来看,该手册中的图片就把“?峰”认定为大雪塘主峰,此前的几乎所有攀登者也都认定“?峰”就是大雪塘的主峰,这就又谈到了登山的惰性,去攀登过这座山的也不少于五十人次了,难道没有人认真去读一下等高线地图吗,通常人们登山都是在有人带路或图片的指引下,而大雪塘地区有不少于五座5300米左右的山峰,在山脚下仅凭肉眼是很难判断的。

    请注意,以上两张图片来自四川登协出的“蜀山行”手册,并没有下图中的另一个U型山谷,而下面这张对比图清楚的显示是两个U型谷。


图16

    请注意从成都方向和邓生进山路线分别有两处U型谷,并都能够看到谷底两侧是类似的山顶。而地形图中从BC看“?峰”和“5364”峰时距离是几乎相等的,那么从下面这张大本营照主峰的图中可以看出,左边的山峰要明显高出一些。


图17

    那么刘建作为一个老侦察兵足以自信的认为自己所攀登的是主峰的“通透法则”怎么会有错呢,请看,他认为只有一个U型谷的情况下,地图上的“5354”就变成了“3”,地图上的“5364”就变成了“2”,那么他站在“?峰”上时,能够看到他认为只有5354米的“3”峰,夹在中间的“2”也就是“5364”就比自己站的顶峰低一些了;但是他实际只看到了“5364”而并没有看到“5354”,中间的“2”只是北侧U型谷中很小的凸起,和等高线地图中绘有4圈等高线的描述差距是非常大的。


图18

    这张图是按照刘建拍摄的DV绘制的:拍摄点“?峰”峰顶与5364间有很薄的刃脊,凸起的小尖与冰川台比并没高出多少。而“5364”峰看着实际要比拍摄者站立的顶要高。需要注意的是,在刘建给我DV带并给我介绍的时候,我特意问了他“5364”右边的山脊是与这个顶连接的吗,他说还有一些距离。也就证明了我所绘制的图中面前有着两条山脊,那就是分界线山脊即“5364”与“4925”这条山脊,再就是稍远一点的“5354”山脊。图中相符的是这个角度看“5364”主体的右边已经没有横向的山脊了。


图19

    另一张图来证明我所看到的南边的U型谷,也是当时我拍摄的DV,无法放在杂志这样的平面媒体上,所以绘制出来,相关照片请看图14、图15。这张图也能看出从这条路线攀登“5364”峰中间的刃脊非常难走。


图20

    我要感谢这次没有人带路,否则我也只是被带到大本营的位置。而这次我们雇的两个民工连白水台都没有上过,我们上了白水台就将他们打发走了,下面的事就是按我曾听说的路线出现错误才认真研读地图的,惰性害人哪。

    我不希望此事对刘建有什么伤害,当时的攀登不只他一人认为“?峰”是主峰,几乎当时同行的所有攀登者都一样认为“?峰”是主峰,从刘建给我地图时所指来看,他没有认真读过地图,认为他们的营地是在“4925塔峰”所在山脊的南侧,那么其它人也一样,自己同样也错了,没有必要再去指责别人。以后注意就是了,地图是给人读的。

    这里需要我们认真研读的是:“5354”和“5364”之间的马蹄型地形与“5364”和“?峰”之间的马蹄型地形非常象,不同的只是“5354”和“5364”连接的是刃脊,“5364”和“?峰”连接的山脊是一条较为平缓的台地。一般人如果只是粗看一下等高线地图也是不会看出有什么差别的,如果不是因为“5364”峰向东的“4925”刃脊分割了两个区域,如果不上到“4925”刃脊上是无法在比较后分辨出来的。同时多数人不会看目的地周围较远的环境会有多少与实际不符,比如我在地图中标示的“通往芦山县垭口”和“屏风式垭口”。

    那么2003年9月中日联合队登的是那座峰呢,这是当时他们在C1即冰川台上的通话:“作业队用对讲机报告说:‘这里有两个山峰。我们无法分辨哪个高些。因为我们还有时间,今天先登右边的山峰,明天我们再登左边的山峰。左边的山峰似乎需要更多的固定绳’。”

    “(从巴朗山看,右边山峰很可能是金字塔形,而左边是梯形的,它的左侧有些白雪覆盖着。两个山峰在地图上都标注的是同样的高度:5364米。我们给右侧的山峰命名为峰1,左侧为峰2。还有一个山峰由于被峰2挡住了无法看见,地图上标示为5354米,我们给它命名为峰3。峰3从巴朗山看原本应该是峰1右侧的冰峰。)”

    此后中日联合队因故并没有两个山峰都去攀登,而是登完“?峰”就下撤了:“从峰顶下到垭口时,我作为联合登山队的队长看到那些风景有了一种复杂的感觉。望上看左侧的峰2,被白雪覆盖着并且高高的耸立着像一个梯形。我想它可能还是没有人涉足过的。可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去证实了。我们带着对第二次从一个新的路线等(登)上峰1的满意的心情下山了。”(此句证明他们是留有遗憾下撤的,他们对自己是否攀登的是主峰并无把握。)

    另一方面,他们也有可能是因为从冰川上的C1去攀登“5364”峰,由于通向顶峰的刃脊太薄而放弃,而中日联合队和刘建都没有表明过他们登顶后的高度数据。

    从以上那段话里再清楚不过了,中日联合队也认为是北南排列的三座山峰,而他们所说的峰1 =“?峰”和峰2 =“5364”都被标为5364米高度,这就不知道他们从何处得到的等高线地图了,我上面引用的第一张图是1:50000的军用地图,上面清楚的显示“?峰”和“5364”相差了两条等高线,而且“?峰”连高度都没有标出来。

    从中日联合队攀登的图片里也可以看出他们攀登的路线与飞亚粉漆队基本是一样的,山峰也是一样的:


图21
(中日联合队路线是画在飞亚粉漆队图片上,中日联合队9月攀登冰面路线基本无雪)


图22
中日联合队在5150米冰川台上的C1(中日联合队图片)


图23
那么刘建当初攀登的到底是哪座山呢?


图24

    攀登者是沿着这个山体右侧攀登的,当时因为失踪事件,刘建只剩下一个人,只能沿着岩石边沿攀登附近的山峰,不可能再去穿过整个冰川台地(无人结组)的情况下向南去攀登“5364”峰,何况“5364”峰从地图上看北侧是一条很薄的刃脊,没保护根本无法攀登。在此前刘建给我介绍路线的时候也清楚的指着照片说过就是这座峰(?峰)。中日联合队的描述是:“他们在到达顶峰前的一处地方看到了一面中国的人留下的旗子”。而中日联合队攀登的路线是这样的:“第一队的目标是峰1右侧。他们避开了很多裂缝的矿层,沿着矿层和冰河墙边行进。地面相对还比较平坦,没有使用固定绳。”这样的路线刘建一个人走就很正常了,而且中日联合队也证实在冲顶前看到了刘建留的旗子。

    另一方面,中日联合队是由曾经攀登过大雪塘多次的李庆和何勤(飞亚粉漆队成员)带着来的,他们的路线除了冰川直上外与飞亚粉漆队完全一样,冰川直上的另一个原因也许是十一左右在5000米左右的冰川上那怕是刚下的雪不会太久都会化掉,所以,如果走攀冰的路线就比走漫长的碎石坡要干净利落一些了。在9月底我有去四姑娘山考察或攀登的经历,沿着山脚岩壁走的话,常有的落石是非常恐怖的。

    这次写出2003年春的考察报告的目的是因为山野杂志要刊出中日联合队2003年秋攀登时的登山报告书,大雪塘到目前为止只有2002年5月飞亚粉漆队刘建和2003年9月中日联合队宣称登上过顶峰,而我是2003年3月底4月初进山考察,发现这座山实际是未登峰,所以在那次考察回来后,写了一个比较简单的大雪塘主峰认定报告,当时就想一定要找时间去亲自攀登,尽可能是攀登刘建登过的“?峰”和“5364”峰,拿出两个山峰的GPS数据要更完美一些,当时的主峰认定报告只有包括等高线地图在内的三张图片。山野杂志知道我曾写过的那篇认定报告,结合中日联合队的登山报告,希望我写出更详实的认定报告来。

    我在四川的两年时间里,接触了当时飞亚粉漆队的队长刘建、摄像洋鸡蛋,还有当时的赞助商飞亚粉漆公司的徐总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资料,在一次偶然的时候与中日联合队的中方队员冯义隆见面,谈到了大雪塘的事,我给他看了等高线地图和部分图片,以及我的看法,他也认为我说的有道理。

    所以这次重写的认定报告就加上了飞亚粉漆队和中日联合队的图片,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再次感谢在写这篇文章时帮助过我的人们。

    在四川5000米以上的山峰达千座以上,其中绝大多数是未登峰,近些年都是国外的一些队在四川山区较深处考察和攀登一些未登峰,中国人的攀登技术和水平在近两年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刃脊探险公司也在投入更大的力度去开发新的山峰,以利于国内迅速增加的登山爱好者可以更多的选择合适的山峰,2003年我到四川以来已经陆续攀登了四姑娘山三峰雀儿山半脊峰和去年年底的四姑娘山幺妹峰,由于要解决生存和温饱的问题,我们没有时间、精力和经费去攀登更多新的山峰,但我们一直希望和致力开发未登峰的愿望没有变。

    攀登未知山峰是脑力加体力的劳动。面对一座新的山峰,你首先有可能是在其它的旅行活动中路过看到了,或者是看地图或者是朋友介绍了,接着就会找更详细的资料,既然是未知山峰,一般能够找到的通常就只是等高线地图、大的交通方式,剩下的就得依靠自己的双腿去丈量了。象大雪塘这样的情况是很少见的,据说有的攀登者已经进山攀登过八次左右了,我刚到四川时只能找这种相对资料丰富一些的山峰,也是为了节省开支,后来因为一些原因一直没有再去。

    应该提到的是:在中日联合队的报告中,又提到了当地民工乱要钱并罢工的事儿,这也是这座山我们不想去的原因之一,当时飞亚粉漆队和那次去过的所有队都遇到了相同的问题,我也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让更多的机构去管理和规范一下当地民工的行为,别浪费了“距离千万人口大都市----成都最近的5000米以上山峰”资源,也使当地的经济随着更多的攀登活动有所带动,让当地的民工真正靠自己的劳动赚钱致富。

    幸好那次我们的攀登找的两个民工是没上过白水台,如果他们正好是上次来过的民工,我们有可能被他们直接带到冰川下的大本营,我就不会读那张等高线地图,那么我也不会发现这座山主峰的认识差距。我从“4925”塔峰的那个山脊看到“5353”峰后,就认定以前的人攀登的并不是真正的主峰,当时我看5364峰有大量的岩石操作,决定放弃攀登,下次带好岩石攀登的器材再来,我当时准备的器材是按刘建一个人没保护也能上顶的情况,只准备了很少的岩石器材。

    如果那次攀登成功了以后我们发现错了,我想我还会再去攀登,我自己也会在这样的失误中警惕起来,我为什么要犯这样的错误,这怎么能是一个职业登山向导能够犯的错呢,这说明我们做的工作不够细致,不能一个依赖心理就被“通常产生的惰性”就轻描淡写的原谅自己,所以我此后的攀登活动做的准备工作越来越细,我想这也是登山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只是到了山里去怎么判断危险那么简单。

    在此次考察后,我将我的看法和论据论点说给去过大雪塘的一些人听,多数人支持我的看法,尤其是看到等高线地图后。大雪塘事件以后,旗云曾经出过一篇网文,认为大雪塘有可能还是未登峰,BINCE手绘的一张图只是按人们的猜测认为主峰可能是在“?峰”的同一个山脊上,但是看他画的图仍然只是“5364”以北的“?峰”横向的山脊,但当时刘建所说的他们上了冰川台地后向南走在他们的文章中没有表现。


图25

    这张图片来自旗云网站----此图旗云声明是有强烈变形的,是靠着岩墙连续拍摄的180度左右的半环拍。它显然是在刚刚上到或接近冰川台地时拍摄的,(也就是图24攀登者下方的大雪坡上),制作者是用的面向南方的几张照片拼接而成(身后为“?峰”岩墙)。旗云队在图中认为主峰方向实际是指向了“?峰”,而他们所标示的“2”实际就是“5364”,如果仔细看,我在该图上标示的“5354山脊”和“5364”的山脊还是能够区分出来的,比如说“5354山脊”的颜色要深一些,这说明从空间上它要远一些;近一些颜色浅一点并有一些雪的是“5364”山脊。“5354山脊”向东就一直向下,再没有高的山脊了,这与等高线地图中“成都方向”所标示的一路下坡是相吻合的。


图26

    此图为刚获得的刘建所拍的BC朝着分界线山脊的半环拍,清楚记录了这个山脊是飞亚粉漆队BC南侧一条高大的山脊。

此部分为影像资料(点击标题下载):

    1、dxt3:是我在2003年4月2日上到分界线山脊后看到的5354山脊和它连接至5364之间的情况。同图20手绘。

    2、dxt4:是刘建拍摄的,从“?峰”顶拍摄“5364”方向以及山脊线,包括BC及分界线另一侧成都方向的平台,也可以看到“5364”右侧有一条山脊,但并不与之相连的,与地形图中“5364”西侧没有山脊相吻合,该山脊实际上是看不到顶的“5354”山脊。同图19手绘。

    3、dxt5:是刘建在顶峰拍摄的,他试图拍到BC,但被所站的山脊挡住了,能够清楚看到分界线山脊另一侧的成都方向平台至下坡。

    4、dxt6:这是我在翻过分界线山脊观察后,返回传统BC平台时拍摄的环拍,翻山脊的脚印清楚,而它对面的一侧也就是北侧是没有山脊阻挡着的。

五、刃脊攀登大雪塘

    成都刃脊探险户外运动有限公司将会在今年合适的时间前往攀登,由两位资深登山教练曾山和马一桦进行,攀登大雪塘将以阿尔卑斯方式完成,已有电视媒体将会参与其中,此活动也将会有网络媒体进行实时报道。届时将会有很详细的资料再次呈现在读者面前。由于此山的难度较大,主峰“5364”连接的三条山脊都是刃脊,有可能攀登的路线为: 

    尽可能沿原路线或中日联合队路线先登顶“?峰”,拍摄顶峰情况和采集相关数据。再从C1即冰川上营地攀登“5364”峰,由于从地图看(包括刘建的DV上)都很清楚的显明有着大约200米的刃脊非常薄,且岩石风化严重,难度非常大。如有问题,也有可能转回至BC再从“4925”垭口翻至东南侧的另一个U型谷,沿等高线地图中的红线方向攀登。此路线岩石同样破碎严重,加上我们对它的了解较少,困难一样不小。

    届时随行人员将会大本营等待,曾山和马一桦以结组的方式攀登,如果当时没有雪的话,从两条悬冰川左侧的冰川直接上攀也是可行的。就象中日联合队在无雪时从右侧冰川直上实际上比走碎石坡要好受一些。

    注意:由于该山主峰难度较大,建议不要在读此文后贸然前往攀登,本文不是攀登指南,文中只是为了论述主峰与已攀登山峰的差异,攀登途中的困难细节并无介绍。如有兴趣最好在有人成功攀登后掌握更全面的细节资料方可前往。

 (全文完)

网友评论

!login_to_reply! 登录 | 注册 |

还没有评论,沙发等你来抢
发布新帖
8264活动更多

官方微信
顶部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