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游记攻略云南 丽江 再见丽江:见证纳西王国的传奇

再见丽江:见证纳西王国的传奇

作者:阿朱多喝烫水     8548人关注 2023-11-6 16:16

人间有禁忌,人要有约束

嘴巴诵经典,说给耳朵听

有耳听经书,行动才有节

若没有古规,世间许多事

黑白会颠倒,好坏会混淆

                      -摩梭祖训


         目录


      |  引言

一   |  丽江府志略  Summary of Lijiang Prefecture Annals

二   |  纳西王世系  Naxi King Genealogy

三   |  丽江的地理  The Geography of Lijiang

四   |  丽江的宗教  Religion in Lijiang

五   |  洛克在德钦   Locke in Dechin

六   |  永宁和泸沽湖 Yongning and Lugu Lake

七   |  丽江的解放  Liberation of Lijiang

八   |  阿朱的旅行  Azhu's Travel

九   |  结束语  Conclusion


引言


暨《西南往事与寄托:洛克的脚步》之后,阿朱再一次踏足滇西北的高原。这一次阿朱将目光抽离梅里雪山,抽离卡瓦格博,重新回到故事的起点,丽江府。并以此为中心,系统性的探寻当年洛克的轨迹,并寄希望于脚踏实地的寻访泸沽湖后,再来一场文化之苦旅。


亲爱的读者,好久不见,自从上一次贡嘎转山回来,恍惚已经过去小半年时间。阿朱国庆从广州出发,沿着昆明一路往北,途经大理、丽江、宁蒗,最终抵达泸沽湖。前后历时十余天,虽然之前已经不知道多少次走过这条线,但是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在泸沽湖畔的时候,划船的多吉大哥对阿朱说,泸沽湖蓬莱三岛之一的谢瓦俄岛是洛克曾经居住了二十余年的地方,且年年都有洛克的后人过来探访,这一下子就深深地吸引到了阿朱。


约瑟夫 ? 洛克这个名字,已经彻底和纳西族分离不开,虽然洛克在《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中坦诚自己也只是在一九二四年到一九四二年间的数次到访泸沽湖,并在谢瓦俄岛住过数个礼拜而已。但是这已经足够吸引阿朱,去认真拜读洛克的游记,去将自己的旅途和百年前洛克的轨迹进行重合。


阿朱在大洛水村参观了摩梭族人博物馆,本文封面的图片即是拍摄于摩梭族人博物馆的大门处。在昆明参观了云南省博物馆并购回两本丽江与德钦的县志,回到广州的家中后,又从网上买回来《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一书。希望这些书籍和影像资料可以帮助阿朱理解和梳理这一片高原的历史人文脉络。


接下来就请跟随阿朱的脚步,一起回到丽江,回到这个洛克曾经不怎么看得上的县城到了晚年却又朝思暮想的神秘之地。

一   |  丽江府志略  Summary of Lijiang Prefecture Annals


“边陲荒陋之地,忽化而文明,其所以被化者,非臣子之力所能致,而其布化也,则必由方面守土之名臣,悉心经理、教训、正俗,而后百世千世之雅化,蔚然开先焉”


在这一本《丽江府志略》的序言中,序言作者张允随时任云贵总督,是以如此的开场白来描述他治下的丽江。《丽江府志略》是公元一七二三年丽江地区完全归属于清朝管辖以前和以后所著关于丽江的唯一文献,重要性不言而喻。本书作者管学宣笔名“未亭”,是丽江府第五任知府。


在序言中,作者写道:丽江改土归流之前,土著的头人压迫老百姓。他们暴虐、残酷、贪婪而好色。事实上头人占有任何一个新娘的初夜权,这个新年必须陪头人三天才能回到她合法的新婚丈夫身边,就是上述这种老百姓忍无可忍的暴行,使得他们愿意受归化。这位云贵总督用这样的话结束其序言说,他很高兴看到皇家统治势力已伸延到这个最边远的荒凉地方,这个地方的人民过着宁静的生活,一切都丰足如意。


但张允随所表示的这种虔诚的愿望究竟有没有实现过,还是充满疑问的。


在读到这一段文字的时候,阿朱看到的是西方殖民者居高临下的视角,是来自心底的傲慢和作为领先者的优越感,是对他们眼中这些土著居民赤裸裸的污蔑。诚然在民国的时候,是中华民族最窘迫最落后的时候,西方抄袭追赶也不过是百多年的事情,弱肉强食的法则表达的淋漓尽致。实在是很不喜欢这种嘴脸,还好如今的我们已经翻身,径直追赶上来,此乃后话。


于公元前二九八年至二六二年之间,楚国大将庄蹻进入这片区域,建立了古滇国。


汉武帝元光五年,以司马相如为中郎将,副史王然于等持节入西夷,冉駹、楪榆诸君长,皆请为内臣。楪榆即今大理,在太和县东北十余公里处。元封元年,郎中司马迁奉使西征巴蜀,南略邛筰昆明,即如今丽江地区。当时丽江隶属越嶠郡,称为定筰县。筰是一个游牧民族,与冉、駹相同。汉武帝派往西蜀的使节在北面被氐族和筰所阻,在南边被嶠及昆明蛮所阻,无法通过。

铜铸贝器、西汉时期李家山出土文物,云南省博物馆

元封二年,将军郭昌、卫广平定西南诸夷不服者,滇王降,被赐滇王印。

滇王印,云南省博物馆

以其地为益州郡。滇王常羌出言不逊,被平,置越嶠郡。丽江划定为定筰县。而后常羌被人民推翻,仁果被拥立为白崖王,进而被汉武帝册封为白子国王,庄蹻世系乃绝。


东汉明帝永平元年,西南夷造反,益州郡守张翁平定了西南夷的叛乱。于后设立了澜沧郡和博南、哀牢两县。东汉明帝十二年,哀牢国王柳貌内附,明帝以其地置永昌郡,并将益州郡西部六县划归其治下,六县为不韦、嶠唐、比苏、楪榆、邪龙及云南。其中邪龙即今丽江地区,云南即今祥云地区。


永昌府志记载:哀牢国创立者为九隆,古哀牢国位于今保山县境内。哀牢本名为安乐,而永昌属于戎州之地。汉章帝建初二年,柳貌之子类牢反叛。昆明蛮首领卤承协助越嶠太守王寻,招兵两万余,联合诸郡府兵于博南击败类牢,联军大破并阵斩类牢,汉章帝诏封卤承为破虏旁邑侯。

东汉时期出土文物,云南省博物馆

三国时期,蜀汉建兴三年。益州渠帅雍闿反,杀益州太守并预谋投吴,诸葛亮南征之。由越嶠渡泸水,军次白崖,斩雍闿,擒孟获。捕获党围李讳于昆明。丞相驻军怒江之浒,即今丽江地区,四郡皆平(益州、永昌、越嶠、牂牁),改益州为建宁郡,分建宁、永昌两县。置云南郡。时白子国国王龙佑那,仁果第十五代孙。能抚其众,被丞相任命为酋长,予以封地,赐姓张氏,改白子国为建宁国,筑建宁城,立铁柱并碑以纪功。


五代时期:晋武帝泰始七年,分益州,置宁州。而后太康五年,又罢宁州,入益州。惠帝太安二年,又改益州郡为晋宁郡。至隋开皇十五年,置益州总管府,遥制南宁州。

五代时期出土文物,云南省博物馆

唐朝时期,唐高祖武德七年,命韦仁寿检校南宁州都督,巡兵于西洱河,置七州十五县。

贞观二十三年,白子国龙佑那十七世孙建宁国王张乐上表,请求逊位于蒙氏,蒙氏为哀牢夷后裔。白子国世系乃绝,时渠帅有六,号曰六诏,皆为九隆苗裔。六诏为:蒙舍诏、越析诏、浪穹诏、邓赕诏、施浪诏、蒙嶠诏。其中蒙舍诏居五诏之南,故曰南诏。

建宁国王张乐、云南省博物馆

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剑南节度使王昱收受蒙舍诏王皮逻阁贿赂,奏请合并五诏。彼时越析诏王波冲被地方豪强所杀,越析诏被南诏吞并。

蒙化府志、云南省博物馆

代宗大历十四年,南诏王阁罗凤死,孙异牟寻立为王,投靠吐蕃,被神策军将李晟击破之。

南诏德化碑、云南省博物馆

异牟寻生平、云南省博物馆

德宗兴元元年,异牟寻改国号为大理。僭封五岳四渎。以点苍山、云露山、蒙乐山、高黎贡山、玉龙山为五岳。以澜沧江、黑惠江(澜沧江支流)、金沙江、潞江为四渎。各建神祠与三皇庙,四时致祭。

异牟寻朝议图、云南省博物馆

贞元九年,异牟寻上表唐皇,请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击吐蕃。被封为云南王。

南诏国疆域、云南省博物馆

贞元十年,南诏与唐王朝建立苍洱之盟,随后南诏王异牟寻协助韦皋大破吐蕃,断丽江巨津洲铁桥,或取十六城,掳五王。而后吐蕃兵指南诏,被南诏击败于神川都督府。

苍洱之盟、贞元十年、云南省博物馆

贞元十五年,韦皋与异牟寻再次于神川都督府击败吐蕃大军。

文宗太和二年,南诏王嵯巅立,太和四年,西川节度使李德裕收复邛崃关、乔州(今西昌地区)、治台登(今丽江地区)。

昭宗天复二年,南诏国清平官郑买嗣,逆杀南诏国主舜化真,灭蒙氏而自立,僭号大长和国。

后唐国主李嗣源时期,天成元年,东川节度使杨干贞杀郑买嗣之孙郑隆亶。而后又相继建立兴源国、义宁国、兴圣国。

后晋时期,高祖天福元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讨伐杨干贞,于次年自立,改国号大理。

宋朝时期,宋太祖乾德三年,忠武军节度使王全斌在攻取后蜀后,献图于太祖,欲取云南,被拒。太祖以大渡河为界,曰:此外非吾有也。由是云南与中国隔绝,段氏窃取达三百年之久,时丽江逐步为纳西等族所据有。

元朝时期,宋理宗淳祐四年,窝阔台命元军攻位于庐山县雅川之灵关。大理国丞相之弟高禾战死。宝祐元年,忽必烈再攻大理,由临洮借道吐蕃,攻至丽江,并在丽江设立茶罕章,以纳西头人为民官管理地方事务。

元世祖至元八年,改茶罕章为丽江宣慰司。

至元十三年,改置丽江路,立军民总管府。

至元二十二年,置宣抚司,领纳西千户,包含:北胜(今永胜)、顺州、蒗渠、永宁、通安、兰州、巨津、宝山、临西。


明朝时期,明洪武十四年秋、明太祖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为副总兵,讨伐云南。十五年,克大理,并收鹤庆、丽江诸路。攻破石门关,置丽江府。命丽江纳西头人阿甲阿德为知府事,赐姓木。


在明初,藏东南及川西的藏族土司桀骜不驯,有时攻掠明朝内地各民族,而丽江木氏实力有限,主要承担"守铁桥以断吐蕃"的任务,防御、击退暴动的藏人。从景泰年间起,在大明中央政府的允许和鼓励下,丽江木氏开始对各藏族土司用兵,向藏人挥动战刀,深入雪原。


丽江木氏对藏区的用兵,在藏东、川南地区,以三塘为主要攻略对象,即建塘、巴塘、理塘。相传这三塘地区是吐蕃帝国时代藏王三个儿子的封地。


景泰年间开始,丽江木氏挺进木里地区,先后在雅砻江、无量河、木里河流域发动 20 余次战争,修建大量碉堡并移民驻守。由于木里地区位于建塘到巴塘、理塘的要道上,丽江木氏控制此地,就切断了三塘南北方向的联系支援,在战略上是一着妙棋。


西拓的同时,丽江木氏也试图东进,一度参与盐井卫(位于今凉山彝族自治州南部)的争夺,遭到明朝警告而止。足见明王朝对云南有着有效的管理,虽然允许丽江木氏西拓以扩大朝廷对于藏区的影响力,但吞并其他土司或卫所则完全不可。


三塘中最南部的建塘,又名中甸,即是大名鼎鼎的香格里拉,海拔较低,当中有金沙江干流流过,湖泊星罗棋布,土地相对肥沃,在三塘之中实力最强。


成化年间丽江木氏启动的对建塘的攻略,极为惨烈。建塘的藏族土司拥有较高的技术工程水平,以巨石修建大量碉堡,倚山河险要而守。木府凭借从汉人处学得的工程技术以及从内地徙来的汉人工程师,用巨木制造了攻城椎、冲车等各种大型攻城武器,蒙上铁皮及湿布防御火攻。大量辅兵民夫被动员起来,操作攻城武器仰攻碉楼。


建塘的藏人因为人力不足,无法有效防御攻城武器的冲击,在木府军队的猛攻下,一座座看似固若金汤的堡垒土崩瓦解。对于实在坚固难克的碉堡,纳西族战士们还会挖掘地道,用巨木支撑,然后火烧木柱使得碉堡垮塌。


延续百十年的鏖战充满血雨腥风,《木氏宦谱》记载:"遂取各要害地,屠其民而徙麽些戍焉"。麽些,即纳西。在残酷的战争中,没有温情可言。

建塘被攻略之后,木氏土司又连续攻占了巴塘、理塘,建立了大量的据点并广泛移民强化控制,兵锋直抵西藏东部的重镇昌都,直接威胁到拉萨

至明末,木氏土司势力范围最宽广:东北方向已达雅砻江流域的五所、盐井卫、宁远宣慰司等区域的一部分,四川省九龙县、香城、稻城一带。正北方向已达巴塘、 理塘至昌都(查木多)一线,向西达到今缅甸恩梅开江一带。


清朝时期,顺治十六年,收云南入版图,裁撤通安、宝山、兰州、巨津四洲,临西一县归附。雍正元年,夷民阿知立、阿仲直、和日嘉、阿宝他等赴云南首府申诉,吁恳改流,云南府总督高其倬、巡抚杨名时题请改设流官知府,降木氏土府为土通判。


在清代赫赫有名,耗费七千万两白银、数十年才平定的大小金川,如果当时也处于丽江木氏的影响下,则大小金川之役完全可以避免。而且木氏的大本营丽江古城直接暴露在大理方向的朝廷官军威胁下,不可能反抗朝廷,反之还可以协助朝廷从云南方向入藏。

同治时期,丽江地区叛乱的少数民族自制龙袍、云南省博物馆

民国时期,丽江地区官员仍由民政厅委派,土通判仍然存在,但已无权势。土通判所辖领地上的事务仍然由土通判主理,仅此而已。


有史以来,丽江地区和中原的主要往来记录大致就梳理成这样子,而《丽江府志略》在有关部门的介绍如下图所示,目前保存在丽江雪山堂。但是阿朱并未搜寻到这个“丽江雪山堂”的确切位置,还望了解的朋友能够告知一番。不过《丽江府志略》现如今有电子版,倒是方便查阅。

二   |  纳西王世系  Naxi King Genealogy


谈及丽江的历史,就无法离开它的统治者木氏土司的历史,而丽江纳西土司后裔家中保存的《木氏宦谱》作为一部地方历史著作,是关于木氏土司军事成就、地方任命、级别、传说等的一部完整记载。是讲述丽江的历史绕不过去的一部著作。


《木氏宦谱》在序言中写明木氏土司统领丽江地区的政权合法性:由于交通的不便和一些天然障碍。这块位于金沙江和澜沧江之间的土地远离中央王朝的统治,因此把这片土地上的民族土著领袖作为他们的统治者是适宜的。皇帝赐予这位土著领袖一颗官印,授予他统治这片领土及其人民的世袭权力。他的政治原则必须适合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这种权力的授予不仅仅是对功绩的酬报,也是政府为适应民族环境而采取的特殊政策的组成部分。这就是说他们的风俗习惯与一般常见的不同,所以皇帝认为有准许他们的统治,保持世袭权力单独必要。


作为木氏土司的后人,《木氏宦谱》的作者难免会在这部著作中为自己的先祖歌功颂德,这一部分内容并无实际历史价值,故而可以大致浏览并做忽略。


关于《木氏宦谱》的版本,第一个版本是明朝永昌府知府张志淳所著。第二个版本是纳西手写本,这一版本不但完整记录了张志淳所著二十代木氏先祖,而且还记录了更早之前的十五代先祖,虽然洛克认为这十五代先祖或多或少是传说中的人物。但是这些先祖在纳西族象形文字手写本《崇般突》和《阔受》中被充分地描写。而《崇般突》和《阔受》在纳西族的祭天仪式中被咏诵。基于对祭天仪式的庄严和尊重,这些先祖人物不太可能是完全虚构的。


而现在丽江木氏的后裔子孙们并不完全能够理解这些手抄本里的文字含义,尤其是对于他们传说中的祖先的那些导言部分。洛克在此处刻意夸大了自己在翻译这些象形文字的作用,实际在现今的条件下,不断考古和调用其他佐证,是可以很好的把木氏一族的脉络梳理清楚,尤其是东巴象形文字和汉字的转译,并不需要他这样一位非语言专业出身的外国人来做一些什么。


关于搜集《木氏宦谱》,洛克提及到了这么几处出处:


包括:木氏官邸祖先神龛里,较早编纂的《木氏宦谱》、法国人巴克拍摄的带有图片的木氏家谱、西林瓦木氏墓地的石碑、丽江的街头传说、丽江木氏祖宅的三块纪念碑、已经成册印刷的白沙街《皇明恩纶录》、丽江木氏堂屋的卷轴


接下来简明概要的介绍一下纳西族的世系,包括纳西象形文手写本中所提及到的祖先。纳西族的习俗是把父亲的名字放在儿子名字的前面,所以纳西族人都是双重名字。


第一代:天羡 ? 从从,纳西语读为“曼仁 ? 此此”。曼在纳西语里的意思是天,而此此音译为从从。曼仁 ? 此此的妻子是一个天女,其名汉文写成“亏都 ? 母书”,纳西语读成“肯都 ? 姆苏”。


第二代:从从 ? 从羊,纳西语读为“此此 ? 此余”。从从 ? 从羊与当青 ? 青书结为夫妻,当青 ? 青书在纳西语中读为“达称 ? 称苏”。

第三代:从羊 ? 从交,纳西语读为“此余 ? 此局”。从羊 ? 从交与集里 ? 集书结为夫妻,集里 ? 集书在纳西语中读为“挤里 ? 挤书”。

第四代:从交 ? 交羡,纳西语读为“此局 ? 居仁”。从交 ? 交羡与阿均 ? 岩书结为夫妻,阿均 ? 岩书在纳西语中读为“阿挤 ? 申书”。

第五代:交羡 ? 比羡,纳西语读为“居仁 ? 精仁”,而在多数情况下,精字代指非纳西族的人。交羡 ? 比羡与宽都 ? 木书结为夫妻,宽都 ? 木书在纳西语中读为“夸都? 般书”。

第六代:比羡 ? 草羡,纳西语读为“精仁 ? 崇仁”。其中崇字代表崇仁 ? 利恩,即纳西族认为的他们最早的祖先。比羡 ? 草羡与为挥 ? 来书结为夫妻,为挥 ? 来书在纳西语中读为“恩恒 ? 勒书”。《崇般诏》书名意思为“崇”的家世出身。这本纳西族象形文手写本讲的都是这一位祖先的事迹,比如他的兄弟、毁灭了他们家园的洪水等等。洪水毁灭天地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乱伦,只有崇仁 ? 利恩一个人在洪水中幸免存活下来。最后《崇般诏》讲到崇仁 ? 利恩后代的故事,说他后代病危,几至无救,直到从盘祖萨美女神处求得一些纳西占卜书后才治好了他们的病。

第七代:草羡 ? 里为为,纳西语读为崇仁 ? 利恩”。草羡 ? 里为为与青挥 ? 蒲蒲结为夫妻,青挥 ? 蒲蒲在纳西语中读为“衬红 ? 褒伯(咪)”。此处咪字代表妇女,它常被加在女性的名字上,在《木氏宦谱》中,咪字被省略了,他们俩的后代分成了三个氏族,繁衍了一千七百年。

第八代:里为 ? 糯于,纳西语读为“利恩 ? 浓窝”。里为 ? 糯于与妇女吴女 ? 吴钟结为夫妻,吴女 ? 吴钟在纳西语中读为“吴咪 ? 吴子”。这里称呼妇女没有称呼天女,他们俩的后代繁衍了一千五百年。

第九代:糯于 ? 南伴普,纳西语读为“浓窝 ? 纳北普”。糯于 ? 南伴普与托克 ? 申卢结为夫妻,托克 ? 申卢在纳西语中读为“吉米吉 ? 他刺卢”。在手写本上糯于 ? 南伴普被记录为“左趣窝”,与他结婚的妇女叫做“恩徐浓”。

第十代:伴普 ? 于,纳西语读为“北普 ? 窝”。伴普 ? 于与宽都 ? 木鲁结为夫妻,宽都 ? 木鲁在纳西语中读为“夸都 ? 般卢”。他们的后代繁衍了一千零六十年。

第十一代:于 ? 哥来,纳西语读为“窝 ? 高来”。于 ? 哥来与女子戟女戟 ? 思母鲁结为夫妻,戟女戟 ? 思母鲁在纳西语中读为“吉咪吉 ? 思姆卢”。于 ? 哥来的事迹出现在很多纳西古籍中,纳西族的大丧仪“西 ? 嗯”(khi-nv)就是根据他的事迹形成的。他有个儿子叫哥来 ? 秋,在纳西族手绘本《哥来 ? 秋窝世》中是主要人物,拉古伯里(T.de Lacouperie)在公元1894年所著的《亚洲中部和东部的文字起源》一书中所附的第一、第二幅图就是《哥来 ? 秋窝世》的复印本。该手绘本是大丧仪“西 ? 嗯”(khi-nv)的指南之一。

第十二代:哥来 ? 秋,纳西语读为“高来 ? 趣”。哥来 ? 秋与戟女戟 ? 钟结为夫妻,集里 ? 集书在纳西语中读为“吉咪吉 ? 子”。他们生了四个儿子,这四个儿子分别繁衍成四个氏族:束、叶、梅、禾。四氏族存在了一千余年。

《丽江府志略》上卷第六章中说到,束、叶二氏,居府治,即木氏之前为土司名叶古年者是也,梅、禾二氏,多居山外江边。

在一本纳西族东巴教的祭拜畜神仪式的书里,也提及到束、叶、梅、禾这四个部族。四个部族分别居住在纳西族不同的区域内。

根据《丽江府志略》下卷第二章记载,纳西土司被赐姓木是在明朝洪武十五年。木家不允许那些曾经管理过木家的事务,因曾经属于木家而姓木的人保留木姓。如果他们与木家尚在三代亲属关系内,他们可以用纳西土司过去的姓“阿”来作为他们的姓。如果他们是五代以外,就只允许他们姓和。从外地来到丽江定居的人都要姓和,因此所有的农民都姓和。在这个区域直接归汉人统治以后,即土知府被取消以后,农民能够重新使用他们的姓,新来丽江定居的人,也能够保持他们自己的姓。

纳西丧歌中有一支叫“木展阿勒朱”的歌,里面有这样一段:“补路日饶满,勒布阿斯木”,意思是勒布人的父亲死在牧人之路的尽头。勒布就是现在大理平坝和附近地区的民家族,“日饶满”意为路尾,指此地是从纳西高原来的路尾和平坝的开始。

而《木氏宦谱》在哥来 ? 秋的名字之后,继续记载了长达三十三代木氏祖先,而且从哥来 ? 秋开始,开始有中央王朝的史载记录作为辅证,以下便细细道来。

第十三代:越嶠诏,祖先叶古年,他是唐王朝时期的一个摩挲,在他的年代,这片土地称为越嶠诏。即越嶠王国,之后六代传人内,越嶠王国分裂为筰国诏和定筰县。后又改为昆明,同时叶古年后代晋升为昆明总军官,到唐朝武德年间,叶古年和他的木氏后代秋阳一共有十七代子孙。

筰国诏,首任国王秋阳,后变为三甸总管,娶妻弥均习鼠。领后裔阳音都谷、都谷刺具、刺具普蒙、普蒙普王、普王刺完、刺完西内。其中阳音都谷、都谷刺具在南诏天宝战争中功绩卓著,两人晋升并继承了总督元帅职务。而刺具普蒙成为了唐朝在丽江地区的节度使。普蒙普王协助韦皋击破吐蕃大军,被封为武勋公。此时乃是木家的极盛时刻。刺完西内时期,筰国诏改名为越析诏。

越析诏,首任国王西内西可,娶妻阿室蒲弥。领后裔西可刺土、刺土俄均、俄均牟具、牟具牟西。其中西内西可开始逐渐摆脱南诏国的控制。西可刺土协助南诏国进攻交趾,晋封越析诏武勋公。而在郑买嗣夺取南诏王位后,刺土俄均彻底断开和南诏国关系,所生六子衍生成六个氏族,分别为牟具、牟刀、牟古、牟歹、牟来、牟通。牟具牟西被宋真宗册封为武英侯。

摩挲诏,首任国王牟西牟磋,娶妻阿室于里。领后裔牟磋牟乐、牟乐牟保。

第十四代:牟保阿琮,据传是他发明了纳西族的象形文字。也有很多关于他会很多门语言和善于与动物沟通的神奇故事,在他的统治下,止住了摩梭诏陷于内乱和分裂的危险边缘。

第十五代:阿琮阿良,是牟保阿琮的独子,继承王位后在宝石城附近的刺巴江口迎接忽必烈的元朝大军,被册封为茶罕章管民官。而后他发动战争突袭了巨津洲,晋升为茶罕章宣慰使。协助元军攻克大理,俘虏了大理国王段兴智。阿琮阿良因此被擢升为兀良合台元帅右翼军的副元帅。而后再晋升为提调诸路统军司之职。阿琮阿良与元帝国皇帝关系密切,多次接到圣旨,赐予荣誉和各级勋章。被册封为紫金光禄大夫和统军司。

元朝宣慰使掌印,云南省博物馆

第十六代:阿良阿胡,世袭父亲阿琮阿良民管官和副元帅职务,并被授予正奉大夫和护军宣慰使的官衔。阿良阿胡娶妻阿室刺母,生子阿烈,与第二任妻子生子阿吉。

第十七代:阿胡阿烈,建立了丽江路军民总管府。下辖一府七州一县。并任命阿胡阿吉为巨甸军民管民官和巨甸安抚使。阿胡阿烈被元室授予太中大夫和轻车都尉的官衔,娶妻阿室丈蒙阿加,生子阿甲,继承父位。

第十八代:阿烈阿甲,字元德。废除府治,改设宣抚司,后再改为通安州。被册封为朝请大夫和骑都尉。阿烈阿甲娶妻阿室圆,生七子。其中阿得继承他的王位。

第十九代:阿甲阿得,任通安州知州,明洪武十五年归属于大明王朝南征军队,被赐姓木。而后洪武十六年,阿得重建丽江府。而后多次参加对边疆和反叛土著的战争, 受封世袭丽江府,并镇守石门关。阿甲阿得娶妻阿室社,被阿室社被诰封为恭人,两人连同妾室一共育子四人,其中阿初袭承阿得的职位。

第二十代:阿得阿初,丽江府的土知府,又名木初,字启元。因为在对西番土著的战斗中功劳显赫,被颖国公傅友德推举为千户。最后被追封为太中大夫,妻子阿室撒为淑人。阿初一生戎马生涯,多次追随大明云南都指挥使,参与平定边疆战争,是我中华民族团结保家卫国的典范,也正因为此,阿得阿初父子两被赐予“诚心报国"的金花腰带。

第二十一代:阿初阿土,是阿得阿初的长子,又名木土,字养民。永乐十七年,阿土进京拜见明成祖朱棣,并被赐还。而后接到吏部文字第五七零八号文凭任职,而后就职中顺大夫,世袭丽江府。妻子阿护也被封为恭人。两人育有七子,长子阿地袭承丽江府知府。

第二十二代:阿土阿地,又名木森,字升荣。明宣德玖年,吏部下发第一五四号文凭,批准阿地的世袭权,就任丽江府知府。阿地军功显赫,多次跟随云南定远王沐忠征讨麓川等地,受封无数,但也因为征战多年积累刀伤过多,年仅四十一岁便辞世,他与妻子阿室里、阿室能一共育有四子,阿习继承了父位。

第二十三代:阿地阿习,又名木嵌,字唯高。正统七年获袭丽江府知府。阿习多次抵掠西番对巨津洲的侵扰,平定了兰州、宝山州、白地等地的匪徒作乱。因为守护边疆有功,阿习被册封为太中大夫,妻子阿室顺被册封为淑人。阿习享年五十四岁吗,一生阵斩作乱的滇西北村寨无数,以武德服人。与四任妻子一共养育儿子十三人,长子阿牙袭承父位。

第二十四代:阿习阿牙,又名木泰,字本安。袭承父位之前就已经开始征战边疆。于成化二十二年袭承父位。与他的父辈一样,阿牙征服了很多叛乱的村寨,享年四十七岁,与妻子阿室卷育有四子。其中长子阿秋袭承父位。

第二十五代:阿牙阿秋,又名木定,字静之,娶妻阿室香、阿室井。育子七人,享年四十九岁。

第二十六代:阿秋阿公,又名木公,字恕卿,获封中宪大夫,世袭土官知府,娶妻阿室蒙、阿室于。育子三人,享年五十四岁。《木氏宦谱》即是木工与朋友高氏一起编纂的。

第二十七代:阿公阿目,又名木高,字守贵。获封亚中大夫和嘉庆帝御笔书赠”乔木世家“。娶妻阿室毛,育子阿都、阿春。享年五十三岁。“乔木”来源于诗经中“南有乔木”,而木家住在京城的南部。

第二十八代:阿目阿都,又名木东,字震阳。获封中宪大夫,世袭土官知府,娶妻阿室挥。育子三人,享年四十五岁。

第二十九代:阿都阿胜,又名木旺,字万春。获封通奉大夫,世袭土官知府,并加布政使衔。娶妻阿室能,育三子,享年四十五岁。又有《皇明恩纶录》记载木旺是为了平息叛乱而在战场上捐躯的。

第三十代:阿胜阿宅,又名木青,字长生。获封中宪大夫,世袭土官知府,娶妻阿室加,育子阿寺,享年二十八岁,野史记载木青因为厌世而在丽江玉龙雪山自杀。

第三十一代:阿宅阿寺,又名木增,字长卿。获封中宪大夫,世袭土官知府兼四川布政使左布政司。娶妻阿室于、阿室挥、阿室荣,育有四子,享年五十九岁。

第三十二代:阿寺阿春,又名木懿,字昆仑。阿春所处年代正值明末清初,中原大地轰轰烈烈的改朝换代也波及到了边疆丽江地区,顺治十六年,阿春开城接纳清军的到来,顺治十七年,接受吏部的公文官印和任命。而后在与吴三桂的斗争中,不屈不挠。阿春娶妻禄氏琯、禄氏端,育子四人,享年八十四岁。

第三十三代:阿春阿俗,又名木靖,字晓苍。娶妻陶氏怡,膝下无子,收侄子木尧为养子,阿俗喜读书、喜藏传佛教,享年四十三岁。

第三十四代:阿俗阿胃,又名木尧。字中嵩。是木靖兄弟木柚的儿子。作为木靖的养子和合法后嗣,他承袭了伯父的职位。木尧在任期间,大力协助朝廷剿灭吴三桂。木尧娶妻阿室加、李氏,育子八人,享年六十一岁。

第三十五代:阿胃阿挥,又名木兴,字维新。他是木尧的次子,他自己没有子嗣,过继弟弟木弘的儿子木崇为养子。木兴兴建丽江文庙。

清朝各地文庙牌匾,云南省博物馆

而木兴和木崇相继在对藏战争中得罪了四川总督年羹尧,相继战死沙场。

第三十六代,阿挥阿住,又名木钟,字云林,他是木尧的第四个儿子。袭承大哥木兴的职务。因为哥哥和侄子先后在战场上病逝。他被推举委托管理丽江府政务。但是族内有人以阿知立为首的几人,上诉云南府,以致于木钟的丽江土知府被降为土通判。丽江于雍正元年完成”改土归流“。而决断此事的云贵总督高其倬是四川总督年羹尧的多年好友。对木家的报复蓄谋已久。木钟最后被拘在剑川,病逝的时候享年四十八岁。与妻子高氏寿、阿氏育有三子。

第三十七代:木德,九岁恢复世袭土通判一职,但并无实权。享年六十四岁。娶妻高氏顺英。育有两子。

而后的木氏后人再无担任官职。仅以列:木秀、木睿、木汉、木景、木荫、木标、木琼、木松奎。

纵观纳西王世系,作为边疆千千万万的羁縻土著领袖缩影之一,丽江府木家的命运是同中央王朝息息相关的。从第一次登上政治历史舞台的十三代祖先叶古年开始,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直至近现代。千年的时间内,《木氏宦谱》里记载的短短一段文字,实际上跨度已经长达小一百年,短短几句话写尽了人的一生,看似没有个人的喜怒哀乐,却也将一代代人的荣辱兴衰忠实记录下来。

虽说木家编纂自家的史书,可能存在修缮和夸耀的成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蛮夷环绕的边疆之地,中央王朝的支援遥遥不可期,需要平衡自己部族,上级长官,周遭村寨的各种势力。属实需要比较高超的政治手腕来处理这些日常事务。而木氏一系除了极少数阵亡在战场上或者病故于路途中的情况,其余绝大部分木氏族长都很好的处理了自己部族与中央王朝的关系、与云南最高统治者的关系、与异藩的战争、与中央王朝派遣军队的胁从关系。

丽江木氏接受汉文化最早,汉化程度很深,史称"云南诸土司,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木氏历代领袖都能说汉语,也多能作汉诗,精通汉文化。明王朝每年可以向丽江百姓征收赋税760两白银,后来改为以马匹缴纳,足见朝廷对丽江有一定征税的权力。除此之外,丽江军民府还屡次在正赋之外向朝廷捐献白银,历年多达十万两以上。

第二部分纳西王世系到此结束。

丽江古城,木府

三   |  丽江的地理  The Geography of Lijiang

根据《滇系》第一卷所记载,丽江地区在云南省会的西北方向。它的东边与永胜县接壤,距离约四百里,西面与居住在怒江流域的怒族区域接壤,距离六百七十余里,南面与大理河浪穹县接壤,距离二百四十里,北面与中甸,也就是如今的香格里拉接壤,距离四十五里,西北距离维西县四百五十里,西南距离云龙六百余里。

而根据《丽江府志略》记载,丽江地区在明朝的边界大致如下:东临永北府,西接努夷地,南连鹤庆府,北接中甸县,东南也是与鹤庆府毗连,西南与大理府河云龙州接壤,东北与永北府所属永宁县接壤,西北与鹤庆府所属维西县毗连。丽江县所辖范围宽度从东到西七百七十里,长度从南到北为一百里。

因为木氏土司赐姓木字的缘故,木加口寓意困,很是不吉。所以木氏土司所驻丽江城没有城墙。丽江古城也被称为知府城。

木氏土司式微,丧失对丽江知府城的控制之后,清雍正元年,外派的知府根据云贵总督的指示,在丽江知府城修筑了一道土城墙,后屡次坍塌。同治十二年,修建的城墙被依次命名为:向日门、迎恩门、服远门、拱极门、饮玉门。

而到了民国的时候,洛克抵达丽江之时。丽江与周遭府县的边界并无较大的变化,但是边界更加清晰。民国时候的丽江分为六个区和二十三个乡。乡又叫里,通常一个里有一个村落群,村落群围绕着一个较大的中心村庄,就以这个村庄的名称作为整个里的名字。

丽江六个区包括:第一区(大研里、白马里、东元里)、第二区(白沙里、束河里、刺沙里、刺是里、木保里)、第三区(刺漂里、南山里、七河里、吴烈里、东你罗里)、第四区(石鼓里、阿喜里、香阁里、九河里)、第五区(巨甸里、鲁甸里、桥头里)、第六区(大具里、刺宝里、东山里、东香阁里)。

根据洛克记载,那会儿从丽江到云南省会昆明的距离是一千二百四十里,共计十八个车站,自从汽车路修通后,从昆明到丽江只需要八天。而今动车通车后,丽江到昆明只需要四个小时,真的是改天换日。

而纳西族人称呼丽江郊区为“衣古”,称呼丽江古城为“古本”,寓意为巨大的柜子。意思是在丽江古城里,什么都买得到。表明周遭的村民很早之前就会集中在丽江坝上来交换彼此的农副产品。至于衣古这个名称,实际上是一个小村子的名称。这个村子位于一条小山沟内,在一个大村落背后,大村落名叫清溪村,纳西语称为“吉瓦”。大概纳西人最初在这个区域定居的地方就是现在的衣古村,而此处的纳西人也被称呼为衣古西。慢慢的衣古这个名称也被代指首府丽江。在唐朝的时候,南诏蒙氏征服此处的时候,丽江称为丽水,也是金沙江的名字,也称神川。一直到了元朝,这个区域才被称为丽江。

民国二十年的时候,丽江有两万八千余户居民,人口有十三万两千余人。男性六万八,女性六万四。而识字的男性有五千三,女性有一百七。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丽江的各个乡镇:

白沙里:位于丽江坝西部的村庄,包括西面的西文村和东面的东文村。白沙里最核心的村落就是白沙村,纳西语称“伯使”。

丽江,白沙镇

束河里,白沙里以南的村庄,一直通往黄山的道路,都属于束河里。束河是束河里最大的村落。纳西语称“少瓦”。普济喇嘛寺也坐落于这里,束河里在纳西语也称为“普趣瓦”。

丽江,束河镇

大研里,丽江城在大研里范围内,象山以东的村庄都属于大研里,但不超过阿夫村以北。

丽江,大研镇东山里,阿夫村以北的村庄都属于东山里,这个里的中心村落叫黑岩村,其他还有东面的红水塘、吴土村、本其村、鲁嘴落村等。还有一些零岁的村落散步在金沙江西岸,比如拉丁村。然后再西北部的横岭斜坡上也有一些村落,比如热水塘和铁厂村等。吴烈里,位于东山里以南,纳西语称“恩勒”。吴烈里西接大研里,东接东香阁,南接东元里,主要村落是叨饶,汉译打然村,位于一个深谷中。村子比较穷苦,村民生活很是不易。吴烈里另一个大村叫本拿课村,位于金沙江峡谷很高的台地上。另外两个较小的村落叫开文村和杨家登村,这两个村的居民属于民家人。是中古南诏王国的遗民。东香阁里,位于吴烈里以东,东香阁里南延至梓里江的铁索桥,到东部边界的金沙江中游,两个最大的村落位于金沙江河谷,一个叫玉麦地,一个叫增明。东元里,位于吴烈里以南,羊见水和恩烈村是东元里最重要的两个村落。金山寺也位于东元里西部,而木氏土司的一个古祠位于西林瓦村。白马里,位于东元里以西,紧傍丽江城南,纳西语瓦岗灿。最重要的村子为忠义村,即如今丽江古城南门的忠义市场,纳西语母空,意思是下门或者南门。然后还有三家村、吉祥村、庆云村。

东你罗里,在东元里的极东面,沿着金沙江向南延伸。吴烈村和达瓦村是主要的村落。

下刺漂里,位于吴烈里东南方面,在南边和鹤庆府接壤。主要村落为中西部的陶礼村、中部的中吉村、东部的美自增村、南边的打勒村和木坚村。

七河里,在东元里以南,被漾共江一分为二,向东延伸至下刺漂里见。西部重点村落是上七河村河和下七河村。南部有丽首村,北部有阿失村,西南部的瓦宽独村,东部的溪谷村与鹤庆边界接壤。

上刺漂里,位于七河里的西边,白马里的南面。中心村落为且可都村。东南边是中和村,北边是下甸瓦河上吉村。

木保里,位于上次漂里以西。最重要的村落是西北面的文峰村。中心的木保村河南边的中村,东部边界上是大村,南部是达鲁村。

刺沙里,在木保里以北。最重要的村庄是长水和尚义村。境内有文峰寺和正觉寺。

南山里,作为丽江地区南北方向最狭长的里,南山里向南延伸至刺沙里。绝大多数村庄都坐落于鹤庆到金沙江边的公路两旁。

香阁里,位于南山里的北面,主要村落都位于玉龙雪山以西。包括沙坝、螳螂坝、雄古、卢瓦等。

刺宝里,在香阁里东北方向,以黄山作为和丽江坝的分界,安乐村、吉祥村是主要的村落,吉祥村北有一个指云寺。指云寺以东是吉乐村和余乐村。

阿喜里,在金沙江河谷里,这个里包括整个从金沙江湾向东到有铁索桥的梓里江的区域。

刺宝里,位于阿喜里东面。刺宝里向南延伸到红门渡,向北延伸到江凹渡和上俸可。

大具里,位于刺宝里西部,山非常多。最主要的村落是打鼓村,在金沙江湾以内的台地上面。金沙江右岸的村落属于大具里,依次是青龙水、大岩房、黑风塘、金柜子和鸡冠梁,鸡冠梁位于峡谷的出口。打鼓村的东北方向是老本村,再背面是生色落村和住古村。

九河里,位于香阁里的西面,最重要的村子为九河街。最南部的村子为回龙甲村,就在剑川县的西北面,其余重要村落依次为:清江甲、龙应甲、吉来甲、阿差甲、甸头甲、李子园。而位于九河里边界最高峰是老君山。

石鼓里,位于九河里以西,最重要的村子是金沙江湾以南的石鼓村。纳西语“刺巴瓦古”。石鼓里的西南部以桥头里的边界为终点,桥头里与西边的老君山相连。丽江地区河兰坪县的边界就位于老君山。石鼓里由长方形的冲江河谷为主要构成,大小村庄沿着河谷两端零落分布。

桥头里,主要范围包括桥头河所灌溉的流域,但人口比较稀少,这个里的西边以鲁甸为边界,鲁甸也是这个里最重要的村庄。桥头里南边以打来杵为边界,周遭所有的农民都来打来杵舂米。

巨甸里,位于桥头里东北方向。金沙江上的巨甸村是这个里最大的村子,最北部的村子是塔城,纳西语称“套展”。北部边界时塔城关。塔城对面是一个小渡口,叫做塔城渡。巨甸里以西属于维西县。

这里需要单独指出来的一个地方是古通安州,这个地方是元朝至元二十二年的时候,丽江路被撤销军民总管府后,新设置的宣抚司所在地,宣抚司最初设置在刺巴村,即现在的石鼓村,后来迁往东面三甸的古通安州,而后木氏一族在发展壮大过程,逐步吞并了这一地方。

在丽江地区的地理中,山的介绍是不可或缺的,接下来简单梳理总结一下:

吴烈山、东山、三台山、狮子山、象山、芝山、马佐山、文笔山、蒙喜山、阿那山、老君山、望江山、雪盘山、福源山、花马山、汉薮山、风罗大山、革落山、怒关山、十和山、刺巴山、玉龙雪山。

其中玉龙雪山包括三个主要山峰,自北向南延伸。他的北部第三峰哈巴雪峰,纳西语称哈巴汁嗯鲁被金沙江截断,与南部两个山峰隔开。隔开的峡谷称呼为阿昌果峡谷,也就是如今闻名中外的虎跳峡。

玉龙雪山、虎跳峡角度拍摄

玉龙雪山最南端的山峰为最高峰,被称为扇子陡,因为它皱褶的表面,像一把直竖着打开的扇子。第二个山峰叫做“吉纳罗固”、意思为在黑水山谷里。罗固在纳西语里是银色的山岩的意思。所以和一起来是黑水雪峰的意思。在玉龙雪山群峰西边,有一座和扇子陡几乎平行的山峰,叫做阿昌果罗固。也叫做雅昌角雪峰。哈巴雪峰在玉龙群峰中排第四,当然了,现在哈巴雪山脱离了玉龙雪山,成为独立的地理单元,这是后话。

玉龙雪山正北面是贡嘎岭,岭中有无量河。贡嘎岭和无量河在明朝的时候都曾经一度在纳西族首领统治之下。现在山脚下的很多纳西村庄都是过去的纳西兵士的后裔所汇聚形成的。

洛克记录中的木蒂贡嘎大山

玉龙雪山东北方向的是木蒂贡嘎大山,西北方向是木里大山(西番称为米里,纳西语称梅里)。再往北是明雅贡嘎大山。

在丽江志书中提及到的,丽江雪山除了被称为玉龙山外,也被称为雪岭,山上覆盖着中年不化的积雪。半山腰有一个水塘,叫子考湖,只有夏天才有。且水塘水满之时,会外溢成瀑布,瀑布名叫埃根潭。

四   |  丽江的宗教  Religion in Lijiang

可以这样认为,与其说纳西族人是非宗教者,不如说是无宗教,但同时他们又是极端迷信的民族,这句洛克对纳西族信仰总结的话,阿朱认为同样也适用于我们身上。

以前阿朱的文章里,分别细说过格鲁派、萨迦派,噶玛噶举派。这次讲述一下噶玛噶举派在丽江地区的传播。

噶玛巴十四世系,玉峰喇嘛寺

《维西见闻录》中记载,红教喇嘛,相传有十三种,维西维格玛(即噶玛巴-塔克)。格玛长五人,谓之五宝,轮回生番地,均十余世不灭,人称活佛。维西五寺,红教喇嘛八百余人,皆格玛四宝喇嘛之门徒也。而纳西信奉供养红教,与黄教(格鲁派)仇衅日深,黄教(即格鲁派)在清朝的时候越发多强,在明朝的时候,黄教压制红教。

丽江噶玛巴派最敬重的一位活佛,藏语名叫卓基邦格纳,他是德格活佛第四世系转世化身。至今在丽江以及附近地界留有他的活动痕迹,比如永宁界内的一个山洞,洞顶岩石上还绘着他以及随从的画像。四世德格活佛驻锡地在德吉德格的巴波格林喇嘛寺。

继续说纳西人的信仰问题,其实这对于纳西人来说,不是一个问题。提及到噶玛派来到丽江的历史时,必须说明纳西人不是所有来到丽江企图立足的各种宗教的天然信徒,对于基督教徒也一样。对于纳西人来说,宗教活动是一种外在表面的行为,而不是内在的精神寄托。他们的婚庆礼仪,以前是土著祭祀司礼,今天则多半采用汉家道家的仪式,而举行葬礼的时候,一般请噶玛巴喇嘛和汉传佛教的和尚主持。过去极其繁琐的古代丧葬仪式,在丽江坝纳西人中已经很少沿用,但在边远地区,如刺宝里和完全由纳西人定居的金沙江流域的村落里,这些古代丧葬仪式还仍然有所保留。

纳西族人存在一个村落同时信仰诸多教派和宗教,也存在部分族人只信奉一种宗教的情况,比如永宁的吕西人是黄教格鲁派的信徒,而四川左所的纳西人却信奉日益衰颓的苯教。在吕西人当中,还信奉一种很古老的巫教,名叫达巴。这种巫教的祭祀头戴和丽江东巴相同的帽子,但有所不同的是他们没有文字,一切祈祷词等完全靠记忆唱诵。

而较晚进入丽江地区的噶玛巴派藏传佛教,除了那些住在丽江县城少数喇嘛寺里当喇嘛的纳西人外,在纳西人中喇嘛教的信徒很少,这些喇嘛寺处在日益衰败的状态中,寺内喇嘛人数越来越少。在维西县有噶玛巴喇嘛,也有格鲁巴喇嘛。而以前者即噶玛巴喇嘛占优势。在德钦(阿墩子)和奔子栏的喇嘛寺里,信奉黄教的喇嘛几乎完全是藏人,但在维西和丽江的嘎玛巴教喇嘛寺中,却都是纳西喇嘛占优势。

在丽江境内有五座噶玛巴教派的藏传佛教寺庙。现按这五个喇嘛寺的重要性依次介绍如下:

解脱林,又名奥敏南林(og-min-rnam-gling),明朝熹宗皇帝亲自赐名福国寺。它是嘎玛噶举黑帽派第十世活佛却英多吉所建。却英多吉在固始汗进兵西藏后,失去了第悉藏巴的供养,他被当作嫌疑人抓起来,后逃到云南丽江木土司家中。然后兴建了此寺作为驻锡之地。而建寺之地原本是木氏土司用来行刑和处决犯人的刑场,可能木氏土司觉得此地历年都沾染了太多血腥气息,希望用活佛的无上念力镇压化解这一地方的杀伐血腥之气。

指云寺,又名吉东峰卓林(Nges-don-phun-tshogs-gling),但是又有别于西藏觉囊派的峰卓林大喇嘛寺。指云寺位于丽江以西二十里刺是里的秣度山上,修建时间是雍正五年。在指云寺中有两块石碑,一块是关于喇嘛的守则和戒律,还有黑帽派活佛如何指示筹措修建此寺院的前因后果,落款时间是乾隆二十一年。一块是关于供养指云寺的所属田地范围和所耗银两。

文峰院,又名桑纳迦卓林(gSang-sngags-dgah-tshal-gling),文峰院位于丽江西南十里的文笔山麓,纳西语称文笔山为生比日罗固。古代此地有一个灵寿寺,后来因为坍塌而变为废墟。雍正十一年,藏族喇嘛噶立布在此地修造了一个茅屋。乾隆四年,噶玛派的十世活佛却英多吉来到此地,筹措并修建了文峰院。光绪七年,文峰院重建。文笔山上有一个灵洞,被噶玛派僧众认为是南部瞻洲二十灵洞之一,是噶玛派活佛寻找了三次才显现的神灵之地。

普济寺,又名塔尔培兰杏林(Thar-pai-lam-hdzin-gling),它位于丽江以西十三里的普七瓦村,在清末的回民造反中,这座寺庙被彻底的毁坏。普济寺当时的掌教是普济村的和罗。和罗喇嘛深得嘎玛派活佛器重,也具有转世的修为,且历代化身都在普济寺周遭托生。普济寺修成于乾隆八年,是由立相喇嘛筹集初始资金,和罗喇嘛完成全部工程的。

玉峰寺,又名卡拉世崇飞林(bKra-shis-chhos-hphel-gling),它位于玉龙雪山的东斜坡方向,在玉龙村和三多寺的西面,这个寺庙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寺内无任何碑文记录。玉峰寺所在的位置由华山松的古老森林簇拥着,风景优美,寺门口高大的松树围绕着一个美丽的湖泊,但是整个寺院已经非常破败。主要庙宇的天花板和地板都已经腐朽不堪。

其他一些比较小的寺庙有白沙街附近的白沙大宝积宫、金刚殿、大定阁。分别由木氏首领木旺和木增所重建。

另外白沙街附近还有一个唐代修建的纳西祭坛,名叫羡陶坛,纳西语称“曼波歹”。这个祭坛的名称是根据纳西首领羡陶阿古的名字取的,他是白沙村第一祖先时代的土著首领。

另外一个月均坛也是唐代昭宗年间修建的,又名瓦均坛。瓦均也是附近村子的首领之名。每年阴历正月,土著官员们会带着族人们到此来祭拜祖先和山川神灵。

束河村后悬崖山脚也有一个子宅坛,坛子下面有一个池塘。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祭拜对象为十保神。

丽江古城东门原来有一个先农坛,是雍正五年汉人知府修建而成,社稷坛是乾隆五年修建而成。这些都是属于汉族的传统祭拜仪式。

五   |  洛克在德钦   Locke in Dechin

在阿朱以前的文章里,曾经写道梅里雪山以南部分区域是曾经傈僳族叶家头人的管辖之地,藏族自昌都沿着澜沧江而下,进入叶枝头人的领地后,采用租借土地或者其他方式生存下来,但是这一段表述并不清晰,也没有说清楚来龙去脉,这一段,阿朱将借助洛克在德钦的足迹,试图将这个问题讲述清楚。

原文出处,《洛克的脚步》

首先,这个“叶枝头人”,是指驻扎在叶枝平坝的纳西土司,这一系土司被称为木瓜。是纳西族木氏头人军事扩张到此地任命时,任命的军事官员,木瓜土司的统治范围往西去到怒江独龙族栖息地,怒龙族需要对这位土司缴纳税赋。往北去到德钦县城,往南去到维西县城。而叶枝平坝恰好位于德钦县城和维西县城中间,澜沧江的河谷平坝之上。

其次,叶枝头人,并不姓叶。叶枝头人一共有九代头人,第一代叫禾娘,是纳西部落女将志明的婆婆。志明继承丈夫的职位,开辟了维西这一块疆域。成为叶枝头人的开宗先祖。另根据记载,在雍正十五年,即乾隆二年,叶枝头人改土归流。维西设府,民国改县。

二代叶枝头人阿芝,离开康普,北上抵达叶枝,并改姓王;三代头人王再锡,是二代头人的赘婿;四代头人王安、是王再锡的次子,正直和蔼,受赐牌匾“行敦吉处”;五代头人王朝栋,是王安的赘婿;六代头人王璞,是王朝栋的赘婿;七代头人王万春和王万年,是王璞的长子和次子,叶枝头人势力从第七代开始衰落;第八代王相国,他是四代头人王安次子王朝辅的养子王天爵的长子王廷诏的长子。由此可见到了第八代,整个叶枝头人的传承已经乱了,而整个家族衰败的原因是染上了吸食鸦片的恶习;第九代头人王文政,是王相国的长子,但是整个叶枝头人的管辖范围已经缩小到只能收取叶枝平坝附近八百余户人的税赋。

而总结完叶枝头人的世系,我们把目光回归到德钦县城,也就是阿墩子镇这边,阿墩子镇有两位负责的总管官员,一位土千总,一位土把总。其中土把总世代都是由共水桑家的头人来担任,而剩下的土千总即是由叶枝头人王家来担任。而澜沧江还有一位沿江土把总,自乾隆七年开始便由赵家把持着。

由以上信息可推知,自明代起。维西至叶枝平坝、阿墩子、盐井等澜沧江沿线地区,一直都是纳西族头人对藏人用兵的地方,他们沿着澜沧江逐级而上,就像当年忽必烈沿着澜沧江顺流而下一样。而沿着澜沧江的小山头上都有土砖建筑的瞭望塔的痕迹,墙上都有架枪的枪眼。以至于沿江的村民都认为这是古代纳西土司修建的,其实这些瞭望塔是吐蕃所建,用来抵抗纳西首领所率领的纳西军队的讨伐。而在所有藏族人和其他民族的物理分界沿线,都修有如此样式的瞭望塔,如木里大山以北、理塘山谷的小山上、雅砻江边、澜沧江边、打箭炉以南等地区,它们形成了从澜沧江到大渡河的一个民族意义上的分界。

说回来王家,他们作为纳西族兵锋前线,在乾隆一朝,纳西木氏土司改土归流,西藏诸派也归顺中央王朝后,叶枝王家便不不再往北攻击藏人,转而开始攻略怒江流域。在阿墩子和藏人形成了共治局面,而且也有了中央王朝官员的派驻。在这种均衡局面下,梅里雪山南部部分傈僳族、藏族、纳西族混居区域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归于叶枝王家的治理之下,也就是当西方传教士宗教入侵到这一片多民族混合区域的时候,想要开宗立派就必须获得叶枝头人的批准。而这里有一个前缀就是傈僳族头人,这个傈僳二字首次出现在唐朝《蛮书 ? 名类》一书中。他们自迁徙到滇西北便一直受纳西土司的统治。这个傈僳族头人实际上是纳西族土司王家,他统领这片土地上的诸多民族,直到家族式微衰败。

从叶枝平坝开始出发,沿途经过甸古、普罗子、子里、普地村、巴蒂村、节义坡村、巴东村、茨姑、茨中、换夫坪、多落塘。这边开始就进入了全是藏族人居住的村庄,也开始可以看到卡瓦格博雪山。接下来是羊咱村、庸支村、燕子村、红坡村、羊八井寺、果念村、加别村、金达村、洛加古村。最后沿着德钦河往上走,就到了阿墩子。

德钦位于山谷顶上,海拔三千五百多米,城中大约有三百到四百户人家。家家户户的墙壁互相挨着。完全占据了整个山谷,城镇以北的一个小山上有个喇嘛寺称德钦寺,藏语叫德钦林,是乾隆二年所建立,公元一九零五年因为澜沧江和怒江的天主教牧师被杀,清军庇佑洋人发生暴动而被毁,而后在新址重建。德钦林寺隶属于格鲁教派。

古时候阿墩子也和丽江城一样没有城墙,雍正八年开始建立守备队,修土筑墙。但是现在城墙已经不在了,城里居民有汉人、藏人和纳西人。由于遭受了藏族军队多次从北面而来的侵袭,以至于阿墩子商人都习惯性把货物存放在澜沧江西岸几天路程以南的地方。德钦是云南西北最后一个边城,也是全省位置最高的城镇之一,城里气候阴冷,冬天特别寒冷,且灰尘很大,日照时间也短,阿朱自己本人去到过德钦县城三次。

据考,阿墩子的边界东边道奔子栏与中甸,巴塘与金沙江相接,北面延伸至梅里雪山的亚贡村和盐井边界,全县有土地一千平方公里,人口一万两千多人。四个乡分别是浓雾顶、阿董、奔子栏和西面的江西。这里可以种植的土地不多,还只能种植旱稻。所以赋税只有8%,阿墩子主要的进口产品为茶叶和糖、出口麝香、羊毛、毡子和盐。全区有丰富的矿藏但是基本没有开发。阿墩子设有一个衙门、一个学校和一个监狱,也有一个汉族的县长在此管理全县。

而滇西北最美丽的山脉无疑是卡瓦格博(Kha-wa-dkar-po 或Khwa-dkar-po),它位于云南和西藏的交界,形成澜沧江河谷的西壁(澜沧江在藏语中是La-Chhu)。它从北向南延伸,包括五个主要的山峰,其中最南端的米兹摩(Me-tse-mo),即现在的缅茨姆。在洛克的游记中,又称为庸支雪山。藏语意思为山脉的最南端。它孤立的与主峰隔离,在主峰的东面,是整个山脉最美丽的山峰,像是神仙故事里的一个冰宫,又像有庞大阶梯和支柱的一个巨大陵园,上面有一个壮丽雄伟的冰雪圆顶,逐渐收缩为一个蔚蓝色的塔尖,几近透明地插入蔚蓝色地天空。

缅茨姆日出在它旁边是一个巨大地冰峰,其状宛如一个巨大雄鸡地鸡冠,称为笔架(Pad-zhwa),或者荷花冠,如今称之为五冠峰。五冠峰北面与邓巴桑该(Dam-pa-Sang-gre)峰相接,意思为神圣之佛,中央的金字塔形山峰是卡瓦格博本身,有光芒四射的冰川,其中一个延伸至澜沧江河谷据江2英里之处,但冰川正在减退。中央尖峰以北的山峰叫西果邓(Si-go-dum)意思是无头魔鬼西,它的山脚的一个村庄也叫西,这个山峰与其北面的两个小山峰相连接,然后就逐渐变为无雪的崖子。山脉的基部包括云母片岩,上面为石灰岩和黑夜岩,其上为玄武岩,顶上则是云斑岩。汉人称呼山脉的北端为都取岭雪山。卡瓦格博所处整条山脉叫做四蟒大雪山。藏人尊奉的卡瓦格博山脉是伟大的本尊神德姆措格(Yi-dam bDe-mchhog)的住处,梵文称为萨姆瓦拉(Samvara),是快乐之神,也称为巴何洛邓巴(dPal-khor-lo-sdam-pa),这个快乐之神是藏传佛教噶举巴(Kar-gyu-pa)教派的守护神之一。要看这个山脉,最好从阿墩子西面德隆戈(Drong-go)山上去看。这个山顶没有树,尽管斜坡上有一些冷杉森林和杜鹃花。在山顶草地上建立了一块藏人喇嘛祷告所坐的石板,的确再也找不到比这里更好的祷告地方了。在这里,澜沧江的海拔为两千两百多米,比对面的卡瓦格博主峰要低上四千两百多米。

卡瓦格博日出

从白芒雪山也看得见这山脉的景致,但最好莫过于上面提及的德隆戈山观看。藏人在每年夏末来朝拜这个山脉,那是在雪封山之前。他们从西藏东面的察瓦龙(Tsha-rong)而来,越过海拔四千八百余米的说拉垭口(Shug-la),然后下到梅里水(Me-re-shu),进入澜沧江河谷,从那里向南,再从阿墩子以北的溜筒江过到澜沧江东岸,继续走到羊咱,再用溜索过江到西面的多卡拉(Do-kar-La,白岩关),从这里下山再进西藏。这里是西藏-云南-察瓦龙的交界处。

从德钦向北走出山谷,我们爬上崎岖不平的山坡。转右或向东,走进海拔三千八百米的驻拉(DruLa,写为hBrug-la,雷龙关)。然后向下走入一个深谷。沿着下阿董(Hsia-A-Tung)附近的一条河走,河流汇入鞫克底江,然后汇合流入澜沧江。在我们面前是阿董山,峡谷的石壁高耸,绝壁上长着云杉、杜鹃、杨柳树等。沿着阿董龙巴(A-dang lung-pa)河谷,通过一个狭窄多石的沟,来到海拔二千八百多米的阿董村,这里的居民完全是藏人。在阿董村以东有路到擦里关,这是云南和西康的实际交界处,也是到巴塘最短的一条道路。在擦里关有很多前来朝拜梅里雪山的朝圣者,他们用羊驮着糌粑,这是藏人的主食。跟着藏人一起转山的羊的耳朵都扎过孔,用红黄丝带穿过孔作为记号。这个耳朵上的记号表示它们是圣洁的,只要是跟随主人转过山的羊,都不会被宰杀,而是让它们自然的死亡。

从德钦到吉格隆(rje-grong)之间的地区,也包含位于北纬28°30’到27°35‘之间的金沙江流域在内,是一个干燥,狭窄的峡谷。特别在东边的奔子栏附近被几座高大、荒凉、贫瘠的山所包围,这些山位于西康境内,具体在乡城县地区,居民是强悍的山民,称为乡城娃(Hsiang-cheng-wa)或察特楞(Chha-threng)。乡城在光绪三十四年设立县治,称为定乡县,但是官府基本不予过问,处于自治状态。

从德钦出发向南没走多久,就需要转向东南,爬上崎岖陡坡,去翻越白芒雪山的垭口。在经过一个面向澜沧江的宽阔山谷后,会经过一个称为木龙村的小村落。这边供给着德钦县城需要的木材、马铃薯等农林产品。

翻过白马雪山两个四千九百多米的垭口,抵达海拔三千五百多米的尼拉龙村。这里距离德钦县城有将近一百公里。从尼拉龙村出发往山下走,经过一个岩石斜坡和河床,会看到一个被烧成灰烬的藏人村庄,这是一九零五年的遗迹,当时部分居民暴动后,清军过来烧毁了这个村庄还有附近的寺庙。这一场暴动是东竹林寺、德钦林寺和红坡寺一起领导。他们杀害了两位天主教牧师,并烧毁了澜沧江边的一座天主教堂。

东竹林寺(Don-grub-gling)的屋顶是金色的,整个寺庙周围筑有矮矮的白粉墙。它包括一百五十间房子,平顶屋用木板做瓦,上压石头,有些三四层楼的建筑为坚实的砖石结构。寺庙的西面有一群小房屋,是僧众们的住所。招待洛克的是一位曾经到达过拉萨和加尔各答的僧人,在僧人干净而整洁的小屋里休息。小屋里供奉着达赖喇嘛、察木多巴巴喇嘛和东竹林已故活佛的相片。甚至还有英国国王和王后驾驭马车赴温莎古堡的彩色像。僧人与堪布一开始表现得非常羞怯和冷漠,但洛克把达赖喇嘛和班禅大师的照片送给他们后,僧人和堪布才慢慢打开了话匣子,热情起来。中午洛克一行人和僧侣们一起享用了酥油茶和糌粑后,便离开了东竹林寺。

从东竹林寺南边出发,经过一个长着扁柏树丛的深谷,抵达筑有大红色瞭望台的都达(Ndu-nda)村,从这里开始,由于白芒雪山的遮挡,整篇区域都相当的干燥,都达村东部有一个伸展开来的深渊,有一条小河流入金沙江,在这个小河的东岸上就是奔子栏村。村里如德钦一样,有一位把总和一位千总。

彼时奔子栏属于维西县,如今属于德钦县。但直接由千总和把总管理。他们防守奔子栏、慕顶、辖角坝和了拉郎几个村庄。土千总世袭地驻守奔子栏,他的辖区东至西康、西藏边界和金沙江岸二十公里,南至维西边界的拖顶村,西至维西边界的一家棚村,北至维西和巴塘边界。土千总的祖先叫神翁,后面改姓王,雍正七年的改土归流后,土千总由清政府任命为世袭,防守西藏和四川的重要地界。土把总的祖先叫别马,后面改姓柏。

据《维西见闻录》记载:奔子栏亦在金沙江岸,地隘山高,夏炎而暑,峰头多雪,冬令殊寒。奔子栏有藏桃五株,叶如杨柳,花绛色。瓣似桃而长,大过之。十二月放花,三月始尽,六月实熟,红如桃。味涩而不可食。如食胡桃法,食其核肉,味香而甘。相传康熙年间地属青海时,头人至其地,怀核归而种之者。取其核再种之,皆不生。

洛克在德钦的足迹就介绍到这里。

六   |  永宁和泸沽湖 Yongning and Lugu Lake

永宁土司与梅里雪山的叶枝头人的层级差不多,都是作为丽江木氏土司的分支,统治着该地区。这里对永宁地区的历史、边界、山川、土司家族做一下简要介绍,重点仍然在泸沽湖的人文和地理上。

永宁和丽江地区不同,丽江自从雍正元年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统治以后,纳西土司就失去统辖滇西北、藏东和川西南绝大部分领土的权力,被降为土通判后,成为帝国官员序列的一份子,受到云贵总督和川陕总督的双重钳制。丽江地区也被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理之下,而永宁土司作为丽江木氏土司的亲戚,却可以一直保持着半独立状态。他们只是名义上在中央政府的统辖之下,划归永宁以南四百五十里的永北县管理。

在公元一二五三年忽必烈抵达并征服永宁以前,这一片区域并未有实际上的全域统治者,各个氏族都独自居住、自我管理并时常火并。即使忽必烈在此地设置了官员后,村落与村落之间的冲突仍然不断爆发。

作为纳西一族的后裔,这里原来有八个纳西人的姓氏存在,而今只剩下了五个,其中土司一族为郭姓,其余四姓为西、伙、布、雅。丽江的纳西族人只有和、木两姓。和是农民的姓、木是统治者的姓。而现在永宁土司的姓氏是阿,来源如是说:明朝永乐年间,永宁的土司去到京城觐见明成祖,希望得到皇家的任命和诏书。在面圣的时候,皇帝问他叫什么名字,他没有听懂,就双手合十答复说“阿”,在纳西话中“阿”就相当于我不懂的意思,而明成祖根据他的答复赐姓“阿”。

据永宁头人们的记载,古时永宁的领土北延到理塘、向东延伸到木里、前所、左所等地。这些地方如今都归属四川。而后面这两个区域的土司都是永宁土司的兄弟。而康熙四十九年的时候,前所和左所的小土司到北京觐见康熙皇帝,分别被册封为土百户和土千户,独立于永宁之外,并颁发印信。这样一来,永宁就失去了对前所和左所的管辖权。而《四川土夷考》记载说前所和左所的土司最早是在明万历年间被任命的。但不论如何,土夷版推恩令的实施,确确实实的消弱了土司们的实权范围。而改土归流就是收官的最后一步。

《永北直隶厅》第七卷对永宁地区的记载如下:永宁土知府位于永北城以北四百五十里处、是云南的边区,与四川和吐蕃领地接壤。它的古地名是楼头賧,也称答蓝麽些。在汉末时,永宁阿氏土司的祖先泥月乌征服了当地土著,并在当地形成了有效统治。当地尊称为泥月乌祖。在唐朝的时候,永宁地区隶属于南诏王国,在六诏之一的蒙诏氏管辖下,后来被纳西一族占领。宋朝的时候属于大理国,受段氏统治。元朝宪宗三年,永宁归顺元朝。至元十四年,永宁地区设立茶盐官治所。至元十六年。撤销茶盐官治所改为永宁州。明朝洪武年间划归鹤庆府为永宁府。洪武二十九年再划归澜沧卫。永乐四年又改为永宁府。而后被四川左所土司攻杀,府灭。之后永宁地区被澜沧卫遥领。

清顺治十六年,来自中央政府的官员抵达云南府,永宁土知府前来觐见,被任命为世袭土知府,清康熙三十七年,北胜州升为永北府,永宁州土知府划归永北府管辖。

关于永宁土司下辖四个长官,分领四片区域事务,也在此带过一笔。《嘉庆一统志》中记载,它们是永乐四年成立,隶属于云南永宁卫。这四个长官都是西番官员,姓阿。正统年后,盐井土司攻占了永宁地区,这四个长官因此被废除。正因为永宁土司无力管理这些广阔地域,才发生了为了挽留昌都活佛,而把上述地区送给活佛的事迹。而后昌都活佛说服了居民信奉格鲁教派,并把他的管家,一个蒙古族出身的人设立为现在所称木里的世俗统治者。但是当初攻占永宁地区的左所人却拒绝信奉格鲁教派,至今仍然信奉他们自己的原始宗教,苯教。

永宁边界东至泸沽湖的落水和舍垮。据四川左所土司的辖区六十里;南至卡西坡二百二十里,与永北所属的蒗蕖州相接壤。西面到卜脚村。距丽江八十里。北到列牙嘴,距四川黄教乌角寺六十里,乌角寺藏语叫林角贡巴(Rin-jom-gom-pa),属于木里,即现在的西康境内。         

关于永宁土司的家谱,在《永北直隶厅志》第三卷中对永宁土司的家史有简略的记载。永宁土司个人收藏的家谱与该书得记载有矛盾分歧之处,洛克在这里搞了一个偷换概念的说法,他从永宁土司借到手抄本的家谱后,意译出来的内容与官方记载的家谱产生了偏差,而他想方设法的试图证明自己意译本的正确性。阿朱表示这些春秋笔法有些问题。

而现在永宁土司家里有两份用汉文字手写的简略家谱。一份从第一代先祖卜都各吉开始(卜都各吉的历史开始于公元一三八一年,当时他率领所有子民归顺了明朝),至第十九代土司阿恒芳为止。而第二份家谱是从第二代到现在土司阿民汉的摘要记录,阿民汉是阿恒芳的重孙。

已故永宁总管阿云山是土司的一个近亲,他和永宁所有姓阿的人一样,宣称自己是忽必烈征服云南时留下的蒙古官员的后裔。阿氏的人多次告诉洛克说他们自认自己为蒙古人,而明初出现在他们家史的第一个祖先的名字并不是蒙古姓氏,而是纳西族姓氏。卜都显然是一个纳西语,意思是一个编的很密、不漏水的篮子。这或许是一个氏族的名字,因丽江的纳西族分为卜都、古徐、古展和其他氏族。在阴历正月的日子里有它特殊的祭天仪式,每一个氏族的祭天日子各不相同。

永宁的群山山脉之中,最有名的是狮子山,即泸沽湖边的格姆女神山。而纳西人称之为木居。摩梭人称之为生给噶木。而永宁这个名字的寓意为永久安宁,想必也是从这座山胸围安静的姿态中得名的。

格姆女神山,航拍

《永北直隶厅》第一卷中,还对永宁地区的其他山做了详细的记录,包括:

刺普山,在永宁瓦鲁以北。离永宁府二百八十里,又名列卜山,刺普垭口就有四千七百多米高,通往理塘河山谷,如今属于木里土司的领地。

干木山,在永宁以东十五里,又名狮头山、孤山。而干木山的西侧一段就是大名鼎鼎的狮子山,它位于永宁平坝的东面边界。而汉语又名甲母山,海拔三千九百九十米。比泸沽湖水面高一千余米。

六捏山,在永宁刺次和的西面,是刺次和辖区最高的山。

卜兀山,在永宁以北一百五十里,过去属于永宁,在香罗甸长官司辖区西南方向。

干如山,在永宁以西一百二十里和古时革甸长官司之北。记录的海拔为四千九百米,木里大寺的西南面。

金鼎山、卡西坡、阿喇山、左所山、白角山、绵绵山、药山。这些山也都分别记载。

永宁坝子(土著称为里堆)包括一个大约一百平房里的区域,是永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里吉河转一个大弯流过这个坝子,这条河在冬天则为成千上万的野鸭、鹤和鸳鸯的乐园。鹤来自青海,南下过冬并在那里繁殖。很难想象还会有比这里更好的观赏野鸭的地方,人们只在不到坝子一半的土地上种植庄稼,而土司严禁农民栽种水稻。如果种植水稻的话,这个坝子可以获得供给比现在人口多三倍的人口足够的粮食。

永宁的喇嘛寺是这个平坝最重要的一座建筑物。如今叫做日尊寺。它坐落在坝子的西端,距离格姆女神山十公里左右。有几个村庄围绕在日尊寺的周围,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村庄是巴卓古(Ba-tso-gu)。它的居民大部分是丽江纳西人,也称为皮匠村。

日尊寺,航拍

皮匠村是一些难以形容的低矮房屋群,街道比较陈旧,很难通过。这个村子紧邻白登好奇(Chhorten,喇嘛圣墓)和一座石桥。日尊寺北面是阿拉瓦村和拉瓜村。西北面是加刺村,西南面是开基村,开基村斜对面,里吉河南岸是巴渠村。开基村背面是一个小山,这里还看得见古时永宁土司衙门的遗迹,遗迹所在地叫开基瓦武。永宁土司鼎盛时期,这里还栽种着一棵从北京运过来的银杏树。

在开基村以西的里吉河上有座桥,它就在著名的忽必烈宿营地日月合的外面。过了桥往南走,经过巴渠村就到了土司衙门。永宁土司衙门口有一条路通往泸沽湖,而另外一条跨过永宁坝子的路只有冬天可以走。在衙门外面,路进入一个山谷,越过一个干燥的岩石河床,河源在喜瓦洛阿布(Shi-wua-lo-a-bu)山洞附近。山谷变窄,路两次从河上越过,最后走到一个小湖边河一个位于高地南坡上的渠地村。路过渠地村,爬过横岭,在横岭上可以看见里基村还有西南面的湖,沿着湖的西南边通到大洛水。

到泸沽湖最近的道路是通过日尊寺附近的伯磋古村,越过永宁坝子,沿着沟到里吉河岸,然后走到离日尊寺西南相距六公里的一个小山,叫皮枯瓦山,山顶有个庙,庙里塑有千手千眼观音的巨像。皮枯瓦山以东是达波村,村里有永宁总督阿云山的故居。沿着达波村边的小河一路逆流而上,到达一个沼泽地,沼泽地边就是渠地村。

在狮子山斜坡一带,另外还有几个比较小的村子和位于山南端面向西方的一个神庙。这个神庙供奉着狮子山的女神,每年新年,永宁喇嘛都会在日尊寺主持带领下,回到神庙念诵关于格姆女神的经文。然后再点燃松柏和五谷,举行献祭活动。

而剩下的只有连通木里疆界的泸沽湖西北角还没谈及。在前往木里喇嘛寺的道路上,围绕着永宁寺庙东北的坝子。永宁寺以东的第一个村庄叫拉罗,在有瞭望塔的横岭治下。翻过横岭的垭口,下到山谷,就抵达曼德村。度过耳吉河,经过永宁温泉,最后抵达海拔三千米的瓦拉比村。从瓦拉比村出发到里吉山谷,山谷的西坡有两个村子,西坡是里吉河和色吉河的分水岭,分水岭同时也是永宁和木里的分界线。但这不是纳西族和藏族的分界线,因为纳西族延伸到木里境内。穿越分界线后,可以看到一大片美丽的松树、杜鹃花组成的原始森林。围绕着东边山谷的山,这里杜洛河与前所境内的里吉河汇合成为打冲河的一部分。穿过森林,再经过一个沾满青草的斜坡,便进入了一个原型盆地,楞究子村便坐落于此,村里都是纳西族人,海拔三千余米。距离永宁日尊寺三十八里。在楞究子村外还有一个乌角村。是藏族人和彝族人混居之地。

永宁湖(汉人称泸沽湖,纳西人称刺塔湖,永宁人称罗束湖或者落水湖)这个湖面广阔的水面几乎被一个长形半岛一分为二,这个半岛连接陆地的突出部分比较宽,随着伸向湖心逐渐变窄,成为一个尖端。这个半岛叫吐布(Tu-bbu),从东北向西南方向延伸进入湖内。

泸沽湖航拍,航拍

断开这个半岛的西南端,一直顺坡延伸到长满树木的横岭西侧的一个深谷就是云南和四川的边界。湖面上的五个岛屿中的三个属于云南省,最小的一个岛在云南边界以西,称为尼色岛。尼色岛在里基村和拉热村之间。拉热村又称为小落水。

小洛水村

小洛水村不远处有一块永宁与木里左所的边界碑石。是清朝嘉庆十七年二月二十七日竖立的。它标志着木里与永宁的边界,边界碑石西面刻着“云南永宁土司东北界至此”。东面刻着“四川木里土司西南界至此”。

阿朱在游湖的时候,听闻划船大哥说湖底以前是也是一个平坝,人们在此生活,放牧过成群的牦牛。而人们相信在西北边界的山麓山脊山有一个巨大的石灰岩悬崖,是整个泸沽湖的水源。远古时候,这个悬崖下面的洞穴冲出来巨量的水,将整个平坝淹没。

而在元朝的时候,根据《元史 ? 地理志》记载,整个湖区属于泸沽县,泸沽县属于建昌路(今西昌)礼州管辖,当时湖边居住的多以彝族为主,元军进入泸沽湖后,彝族首领蒲德之侄建带反叛南诏统治,献上降表。而后建带被封为千户,后升至万户。所以彝族一直认为泸沽湖地区曾经是他们的土地。

洛克在游记中写道:永宁湖是全云南最漂亮的一个湖,无法想象还有比这更美的环境,深蓝色湖水清澈的像水晶一样,在长着森林的小山脚下,尤其是在树荫之下水由深蓝变为紫色。湖的周围都是长有森林的山,山的各边形成深谷,谷里的小溪流入湖里。这里的一片安静和平气氛的确太美妙了。小岛像船只一样浮在平静的海上,一切都是宁静的,真是一个适合神居住的地方。我很幸运,从一九二四年到一九四二年之间,曾在不同时间多次到达过这个湖,并在可爱的奈络普(Nyo-ro-pu)岛上度过快乐的几个星期,这个岛是云南唯一有人住的岛,湖的深度一致,湖底是平的,平均深度为六十七米,海拔为两千零二十六米。比永宁平坝高三十余米。

从永宁与木里边界的碑石向东出发,有一条约三里长的狭长地带沿着湖岸蜿蜒,它是属于西康西南部木里土司的领地。湖岸、高山以及背后的土地都是木里土司的辖地。在纳西王国尚未瓦解的时候,这一地区是属于丽江地区的,最先在在这个地区定居的是被派到这里的士兵。在纳西王国解体后,士兵们并未回到家乡,而是选择在泸沽湖畔定居下来,并与木里土司辖下的老百姓们融合在了一起。

在泸沽湖的东北方向,突出的一支长的横岭伸入湖中,形成了吐布半岛,它在现在左所土司衙门后戛然而止,不与北面的山岭相接,而在当中留下一片宽阔的平地。在这个小平坝上有一条主要的道路通往左所土司所属的盐源县。左所人的山神称为荣特拉吐布(Ron-tra-Tu-bbu),吐布半岛是他的象征。而在吐布半岛的末端,即东北基部,有一个正方形的喇嘛寺,称为阿怒贡巴(Anu-Gom-pa),属于黑苯教,它只有一个大房间,三方围着土矮屋。这些是喇嘛们过来参加节目活动时的住所,例如一年一次的托戛刺(Tor-gra-la),苯教塔哈(lTa-lha)神的多玛(gtor-ma)。苯教的祖寺称为封崇登格林(Phun-tshogs-bden-rgya-gling),附近还有一个小的苯教寺庙叫做生特尼(Sun-te-nyi)。左所和其他四所的土著都自称为纳汝(Na-zu),等同于纳西语的纳若(Na-zo),意为纳西男子。

阿怒贡巴喇嘛寺、泸沽湖

阿怒贡巴喇嘛寺五里远的地方有一个布肖村,布肖村和喇嘛寺之间还有一个古杜洛(Gu-du-lo),布肖村五公里之外的山谷上还有一个乌兹洛(Wu-dzu-lo)村,布肖村到湖岸鲁瓦村只有很短的距离,鲁瓦村外就是海门桥和湖的出口,海门桥现在也叫做走婚桥。

走婚桥、泸沽湖

海门桥和湖的出口,鲁瓦村外几里地就是湖的出口,一条长长的山谷由东向东北方向延伸,泸沽湖流入这山谷中,这是一个很宽的山谷,也是延伸于山与山之间的一片广大的沼泽地。出口之处水流缓慢,水流上面架着一座木桥,几乎看不出水在流动。它把山谷变成一个大沼泽地,如今叫草海。泸沽湖水出口的地方如今叫做海门村。水流和南边的起普河一起汇入打冲河,起普村所在的村子叫起普村,如今叫直普村。

草海、泸沽湖在海门村的东边是一片长形沙地。这一片宽阔的沙地南端,即云南境内的一个小村子外,有一条流入永宁湖的小河称为舍垮,在距离湖六公里之外的河上有一座桥,这里有两个村子都叫做舍夸,他们都在云南境内,这两个村子形成了云南永宁与四川左所的边界,这里距离永宁六十里地。舍垮河来源于这些环湖群山的西南面。舍垮村,泸沽湖云南与四川东部边界,泸沽湖

沿着舍垮村往西边前行,经过兰房村、吉扑村就抵达到了大洛水村。这是整个泸沽湖沿岸最大的村落,居民基本上都是摩梭人,与东部边界的小洛水村相呼应。

大洛水村,泸沽湖

从大洛水村可以走到西南面的波乌子山谷,沿着大洛水旁的山谷边走,爬上崎岖蜿蜒的上路,可以通往环湖诸山的顶部,那里长有云杉和铁杉林。在到波乌子的半山上,可以看到几乎整个湖的美景。从最高处的山脊下到一个高山草地,那是鸟母罗(Nya-mu-lo)山谷的顶部,这个山谷的泉水从老卡(Law-ka)村下面流入波乌子。

半山观景平台,泸沽湖

在泸沽湖里一共有五个岛,其中三个在云南境内,两个在四川境内。云南拥有最大的两个岛,而第三个大岛属于四川下辖。最小的一个岛只是一块长方形岩石,叫尼色(Nyi-se)岛,在格姆女神山下面湖的北岸附近。具有历史意义的两个岛屿是里乌比(Hle-wu-be)和奈络普,两个都属于永宁土司,这两个岛早在明朝时期,即丽江土司木增统治时期就已经有人长期驻扎并居住。

尼色岛,泸沽湖奈洛普岛,泸沽湖

里乌比岛,泸沽湖

在云南境内的岛屿之名是奈洛普(Nyo-ro-pu),位于湖西北部的中央区域,如上图所示。距离里基村大约十里。里乌比位于吐布半岛西南面岬角之外,有一个深及胸部的水道把它和后者分开。

里乌比岛和吐布半岛的水道,泸沽湖

在属于四川境内的两个岛中,一个叫布瓦岛。它位于东南那一半湖,靠近吐布半岛的斜坡。第二个叫阿纳瓦岛,位于达最横岭的东南,这个横岭形成形成木里辖地内湖岸的湖湾。这两个岛屿阿朱没有用无人机单独拍摄到,颇为遗憾。

奈洛普,摩梭人称之为媳娃娥岛(Khyo-o-en),纳西人称之为恒瓦古(Khu-wua-gkv),是极具军事价值的小岛。因为它在湖区的中央位置,又恰好在武器的射击范围之外,所以可以很好的防卫来犯盗匪的袭击。永宁土司的妹夫阿云山在此修筑了一幢宽阔的房子,一家人都在此居住,而且阿云山的第三个儿子也是在此出生,这个孩子被认定是拉萨哲蚌寺的甘丹赤珠植美的第五转世化身。这位活佛出生在一九二九年,见证了西藏和永宁的近代历史。二零一一年四月十五日,第五世甘丹赤珠植美罗桑益世活佛圆寂。二零一一年五月,正式启动罗桑益世活佛转世灵童寻访工作,按照藏传佛教宗教教义教规的严格指导下开展寻访工作,通过层层遴选。二零一四年五月二十三日,在云南佛学院举行的罗桑益世活佛转世灵童选认仪式上,从三名疑似灵童候选人中认定尼玛泽尔为罗桑益世活佛转世灵童。在松赞林寺主持布主活佛的帮助下最终选定二零一五年六月五日举行坐床仪式,并正式将转世灵童名号定为“甘丹赤珠塔龙仁波切”。

此外,阿云山的长子阿少云也在一九四九年的解放战争中,率部起义,和平解放宁蒗。

罗桑益世活佛,里乌比寺

里乌比岛,里乌比岛位于吐布半岛尽头之外,是湖上居民最早的一个岛。它和奈洛普岛位于一条直线上,岛上又茂密的松树,岛中心是里乌比寺,里乌比寺的最高殿中至今还供奉着罗桑益世活佛的画像。每年阴历六月,附近的村民都会前来里乌比寺祈祷。

里乌比寺,泸沽湖

尼色岛和阿纳瓦岛,尼色岛如今称里色岛,是一个较矮的长方形岩石,长着灌木矮丛林,也和里乌比岛一样接近陆地。这与阿纳瓦岛和布瓦岛类似,后者比前者离岸更近。阿纳瓦岛是两个所属四川岛屿中最小的一个,岛上只有东岸和北岸有一些杨柳树,其他地方都是光秃秃的岩石。

布瓦岛,它是属于左所土司的布瓦岛,顶上有一所住宅和一个苯教喇嘛寺。岛体呈三角形,旧时作为土司的临时避难所之一。

吐布半岛,这个半岛中间有一条小河,流向东方,经过大冲村,与海门桥河流相汇合后再流入打冲河。半岛长约十余里,到处是茂密的松树。半岛末端的顶部比较宽,在那里还残存纳西族首领木增土司曾经居住的房子的痕迹。如今已经没有了明朝时代纳西首领们曾经拥有的权威的任何痕迹,纳西族后代们已经回退到丽江地区,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阿朱在前往泸沽湖的途中经过宁蒗县,这里也需要补充一段。

由蒗蕖土司管辖的蒗蕖州现在称为宁蒗县。蒗蕖土司与永宁土司一样,也姓阿。都是丽江土司的后裔亲属。蒗蕖位于永宁和永北之间,在金沙江湾以东,其东面为四川中所土司的边界。卧罗河流经期间,这条河的南部支流发源于蒗蕖州的南部。历代土司都是摩梭人,这个区域有中所、左所、前所、后所、右所。统称五所。这里的农民多数是摩梭人,但是在蒗蕖州辖区内,这里的彝人已经占据人口的较多数,后来在此成立了宁蒗彝族自治县。

宁蒗县,云南省洛克对泸沽湖的备注关于永宁和泸沽湖的介绍就到这里,但是阿朱要补充一个情况。如上图所示,洛克在备注中以一个外来者的角度,认为鸦片是当局为了征税而强迫栽种的,而行文中一再暴露对当时政府的无比恶意。阿朱看到这里是非常生气的。这种本末倒置,黑白颠倒的说法堂而皇之的出现在这种名为纯粹游记的著作中,倒打一耙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世人皆对洛克的行程和著作推崇无比,哪怕他的著作并不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无视他作为殖民入侵的先行者身份,对感谢他保存纳西王国文化的举措一再拔高。以至于只要凡是他落脚的地方,几乎都有纪念馆和纪念碑,从丽江古城到玉龙雪山的玉湖村。而泸沽湖的奈洛普岛也改名为洛克岛。但是作为这片土地上真正的主人,我们的好客和友善不能没有底线。我们观察历史的角度,也就是历史观必须明确。彼时民国的土地上,为什么到处种满鸦片,为什么日本人要攻占腾冲,轰炸大理和丽江。你洛克心理没有数吗?洛克作为旁观者,看着纳西族东巴文化、木里的藏传佛教文化日渐衰落。而西方殖民者的无比优越感在行文中表现的淋淋尽致。我们国家百年的苦难就是从鸦片开始的,而鸦片进入中国的原因无非是西方殖民者在东西方贸易中一直处于亏空地位,拿不出和丝绸瓷器对等的工艺品来弥补白银的亏空。只好大肆走私鸦片,掏空中国人的身体和白银。百年之后的民国时代,我们的国力,身体已经虚弱到极限。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各路列强的侵袭。已经是苦苦支撑。还好我们没有如同北美印第安人一般族灭身死。不然任由洛克这种侵略者视角写出来的文献污蔑我们,真正被侵入者做到了"欲灭其国,必先去其史"。阿朱并不是对洛克游记里的内容执行照单全收的理念,而是从始至终都是带着主人翁的视角、带着批判的视角去审视他行文的内容。诚然,洛克作为侵略者的先锋,抱着各种未知的目的深入我国腹地进行所谓的探险和游历。但是也要看到他人性上的闪光点,比如那颗勇敢和无畏的心。纵然边陲之地没有洛克书写中那么黑暗愚昧。但是高原环境着实艰苦,路途遥远。承认洛克的探险精神也不是一件太过于苦难的事情。总结一下,总体还是要感谢洛克关于西南腹地的行文记录,可以作为正史的部分佐证。但是这不代表我们就要将修史的话语权拱手让人,属实没有必要崇洋媚外给这些西洋人贴金。在这边土地上,我们才是主人。这也是阿朱一直在大声呼吁的。难不成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他西洋鬼子走一遭,就要剥夺我们对山川大海人文地理的署名权么,不要太离谱。

七   |  丽江的解放  Liberation of Lijiang

关于丽江地区的近代史最后一章,也就是丽江地区的解放。也是阿朱特别想写出来的部分,为此还特意去昆明的书店和省博物馆查阅了相关资料,整理了以下几个小章节,做简要陈述。

抗日时期的丽江、纳西族习自诚起义、彝族余海清起义、摩梭族阿少云起义、丽江全境解放、丽江缓冲区土改政策、丽江民族地区的政治协商和民主改革。

一九四二年七月,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日军发动缅甸战争,切断了滇缅公路这一条唯一的陆上国际运输线。随即中美在中国云南至印度之间开辟了驼峰航线,这条航线成为抗战中国的最后一条国际援华通道,而阿朱在之前梅里雪山的游记里用大量篇幅写过村民对驼峰航线坠机的桥段,这里又要不可避免地提及一嘴。在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四五年三年多的时间里,这条驼峰航线一共飞跃运输机八万多架次,空运物资八十多万吨,飞机坠毁六百零九架次,牺牲或者失踪机组人员近两千余名。

滇缅公路、云南省博物馆驼峰航线、云南省博物馆

阿朱有一次飞往拉萨的途中,经过丽江香格里拉和林芝,遭遇强对流气流,那种颠簸到肠子都要吐出来的感觉终生难忘。而驼峰航线上这种强对流气候比比皆是。

而这些六百多架次的飞机坠毁事件背后,是丽江地区人民积极救护和关心中美机组人员。受伤的带回收治,身亡的先安葬再移交烈士遗体。

抗日战争胜利、云南省博物馆

一九四九年七月一日,丽江和平解放。而这个时间点能够比云南起义早了将近半年时间。与争取当时的纳西族实际上的首脑习自诚的细致工作脱不开,习自诚的父亲是清末举人、岳父周冠南是纳西族留日学者、同盟会会员,亲家和志坚作为国民党左派,在大革命时期就与中共合作共事。习自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后,参与辛亥革命、护国战争、而后担任中甸、维西德钦三属筹防指挥官。而后回丽江主办团练,参与地方政务,逐步将丽江地区的军政大权掌握在手中。

云南陆军讲武堂、云南省博物馆

习自诚作为丽江地区最大的地方实力派、纳西族上层的代表人物。加之又与丽江地区和氏、周氏、曾氏名门望族的姻亲关系。丽江和平解放避不开对他的统战工作。而通过对习自诚的儿子、亲家、旧时长官的诸多社会关系的细致工作。并辅以一定军事实力的展现,促成了习自诚于七月一日无条件和平交权、起义投诚。

小凉山彝族区彼时位于华坪、永胜、宁蒗三县之间。争取彝族上层以达到对彝族地区乃至周边地区的实际管控也是国共两党努力争夺的方向。而彼时的彝族头人余海清与同为彝族的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关系匪浅,我党借此对余海清展开统战工作,逐步取得了这位彝族头人的信任和对革命的向往。在完成彝族习俗”钻牛皮“的结盟仪式后,以余海清为代表的彝族上层以及所属武装逐步完全接受了我党的领导,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一九五零年一月中旬,永胜解放后,余海清任凉山彝务办事处副主任。一九五六年,宁蒗彝族自治县成立,余海清任第一任县长。

在十九世纪中叶,永宁、蒗蕖地区归于纳西族摩梭人土司统辖治下,宁蒗是永宁和蒗蕖的合称。在开展对小凉山彝族头人余海清的统战工作的同时,我党也开展了对宁蒗地区的民族统战工作,一九四九年七月,在丽江实际掌权者习自诚的介绍下,我党工作人员前往永宁地区对彼时永宁总管阿少云的统战工作。在团结阿少云、罗桑益世活佛等上层的同时,也发动各村群众,建立各种革命组织。最后于四九年十一月下旬,取得和平解放宁蒗的一致意见,历时五个月。永宁总管阿少云在四九年秋天毅然拒绝了国民党方面贺国光和胡宗南的任命,坚持靠拢我党,接受我党的领导,而后在一九五零年一月下旬,宁蒗临时政务委员会成立,阿少云任主任,宣布宁蒗和平解放,五月二十日,宁蒗县人民政府成立,阿少云任副县长。宁蒗县民族民主联合政府成立时,阿少云仍任副县长。

一九五零年二月二十二日丽江全境宣告解放,纳西族、彝族、摩梭人的上层人士纷纷顺应时代的大潮,携本族子民回到祖国大家庭的怀抱之中。

云南解放、云南省博物馆

一九五零年六月,中央政府颁布《土地改革法》,在其后三年时间内,丽江地区完成了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其中又细分为清匪反霸运动、减租退押运动等,同步建立了农代会、农民协会民兵组织,为下一步的土地改革做准备。

丽江地区彼时下辖十四个县和凉山、奔子栏两个县级办事处。为了减少边疆地区震动和实现社会稳定,根据“慎重稳进”的土改方针,丽江地区针对区内民族地区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采取了不同于内地的方针政策。比如:

一、在坝区已经进入封建地主经济的纳西族、白族、回族地区采取和内地大体相同形式的土地改革。

二、在少数民族杂居的高寒山区,采取稍宽于内地的政策进行土地改革。

三、在边疆和藏彝地区采取缓冲区土地改革政策。

四、在保留土司制度或者处于封建领土制度的永宁纳西族摩梭人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处于奴隶社会的宁蒗县小凉山的彝族地区,采取“自上而下和平协商解决土地问题”的改革办法。

五、在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或虽然已经进入阶级社会但是阶级分化不明显、土地占有不集中、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宁蒗县龙通的傈僳族等地区采取"直接过渡"的方式。

以上针对不同社会形态、不同形势的地区做出的分类土改指导政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缓冲区土地改革从五三年春开始分两批启动,至五四年三月底全面完成。

缓冲区的土地改革,只没收地主多余的土地、房屋、耕畜、农具。不没收浮财,不追底财。只没收地主多余的土地(先留后分),废除高利贷、不没收其他财产和生活资料。斗争方式上实行背靠背的斗争,不搞面对面的斗争,一般不剥夺政治权利,政治上予以安排。生活上采取保障措施,保障土改后的生活。

宁蒗龙通的傈僳族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阶级分化还不明显,土地占有不集中,封建剥削程度尚低。没有进行土地改革,而是采取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实行“团结、生产、进步”的方针,通过互助合作,发展生产、消除民族剥削因素和原始落后残余。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政策,这种土改方式称为“直接过渡”。

土地改革是历史上空前深刻的社会变革,是我党执政以来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的成功范例。这场不同社会形态条件下的社会变革,在丽江的历史上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丽江藏彝民族地区的政治协商和民主改革,一九五五年下半年,丽江地区对小凉山地区开展民主改革的准备工作,但是民主改革必然要触及世袭统治者的利益。一九五六年四月,为了维护自己的世袭统治地位,抗拒即将进行的社会变革,小凉山地区川滇藏结合部的一些奴隶主发动了大规模的反革命叛乱。而丽江地区在执行“政治瓦解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平叛方针指导下,经过两年半的努力,取得了平叛工作的胜利。

五六年九月十六日,宁蒗彝族自治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五七年秋,宁蒗彝族自治县民主改革工作全面铺开,通过广泛宣传和平协商民主改革政策,进行算账对比教育。并按照有关规定,通过协商划定阶级,按政策法规搞好没收、征收、征购、分配工作、安置工作。全县在民主改革中共解放奴隶六万三千余人、其中有两千五百余人在政府帮助下回到原籍和家人团聚,有一万七千余名无家可归者在政府安置下组成四千三百余户新家庭。全县共没收、征收和重新分配奴隶主、封建土司领主、地主的土地二十六万余亩。废除各种贡赋三十一万余元、高利贷二十三万余元。在民主改革过程中,政府一共拨付五千八百六十七万余元用于安置、解决各阶层人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并进行建立农场的试点工作,逐步实现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的历史转变。

五八年二月,宁蒗彝族自治县完成土地改革后,逐步建立了五十一个集体农场。县属各阶级人民从奴隶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小凉山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伟大、最深刻的历史变更,是社会的巨大进步。过去历史上的社会变更,都是通过战争的形式,对社会生产力造成巨大的破坏。而小凉山在跨越了几个社会形态的变革中,社会生产力不仅得到保护,而且得到提高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宁蒗各民族从此诀别了民族压迫与歧视,跨入了崭新的时代。我们将以平等的地位,以主人翁的身份一起建设新家园,开始新生活。

毛主席纪念碑、丽江

八   |  阿朱的旅行  Azhu's Travel

不得不说,阿朱是真的很喜欢滇西北,细细数来,光是丽江就已经是第五次到访了。写完了之前七个章节的人文历史山川地理,这一章节阿朱打算写一写自己的旅行经历,包括在旅行中萌生的一些想法和所见所感,会比较碎嘴,还请多包涵。

大概八月中下旬的时候,阿朱从武功山回来便想着说国庆带着家属去梅里雪山的雨崩村走一走,从入门级的路线开始接触高原。结果因为身体和其他种种原因,雨崩的计划只能暂时束之高阁。但是身体总归不能束缚灵魂的凝视,想着不能在梅里群山之间漫步,总归可以找一个祥和之地休憩几日,于是目光便落到了泸沽湖。本来在前年梅里北坡徒步回来后,就预留了时间前往泸沽湖,因为找不到地方做检测,只能无奈作罢,而今终于时机成熟,于是阿朱两人便以泸沽湖为最终目的地,一路向西,制作出一份出行计划。

计划大致如下:从广州出发,乘坐动车抵达昆明,然后再转动车抵达丽江。在丽江住一晚后,第二天在客运站乘坐大巴车,抵达泸沽湖大洛水村。在大洛水村住四日,期间包括坐船游览里乌比寺、环泸沽湖骑行、游览摩梭人博物馆等项目,坐大巴车返回丽江,稍作游览后前往大理,在大理游玩两日后,先送家属返回广州,然后阿朱开启环洱海骑行,骑行完成后阿朱前往昆明参观省博物馆和斗南花市,最后再返回广州,全程历时十一天。

感谢老天爷保佑,以上计划顺利完成。两个人也平安返回广州。这里想起来一个细节,洛克说从昆明出发抵达丽江需要八天时间,可是现在动车组只需要四个小时便可以抵达。而丽江前往泸沽湖的大巴车也只需要五个小时左右,可谓”是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新中国建立的七十余年间,这片高原热土早已换了人间。哪怕是在不到十年前的二零一五年,阿朱出差到昆明,周末闲暇时间去往大理古城游玩,也需要一个通宵的绿皮火车时间,约莫10个小时才能抵达大理。而今滇藏线正在紧锣密鼓的修筑,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隧道已经贯通,丽香铁路今年内将通车。迪庆藏族自治州将结束不通铁路的历史。

滇藏铁路行程地图

阿朱以往前往丽江都是以飞机作为交通工具,但这是第一次乘坐动车组。虽然在拉萨也乘坐过高原动车组,但是这种穿山越岭直上高原的感觉仍然很是奇妙。说完计划后,阿朱将行程中一些有意思的配图贴出来供读者朋友欣赏。

凌晨三点的广州南站

普者黑动车站丽江古城夜景
前往泸沽湖的路上泸沽湖半山腰售卖的菌子在泸沽湖的第一顿饭正如洛克书中所写,泸沽湖永远都是那么静谧,自然。

晨飞泸沽湖,航拍作品稍后放出来。

吃饱饭在路边翻翻书,其实相较于更落后的傈僳族,摩梭人已经步入了封建社会。

清晨的湖畔傍晚的湖畔

( 本文作者 : 阿朱多喝烫水 )

网友评论

锟斤拷锟斤拷要锟斤拷录锟斤拷趴锟斤拷曰锟斤拷锟 登录 | 注册 |
  • qytt23 回复

    很有内涵 不错

    发表于:2023-12-2 22:51

  • zhb001 回复

    古老的历史

    发表于:2023-11-6 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