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游记攻略看山看水‖寻找明初长城关口嵑山寨:嵑山顶的“牛皋墓”原来是长城防御体系的墩台

看山看水‖寻找明初长城关口嵑山寨:嵑山顶的“牛皋墓”原来是长城防御体系的墩台

作者:客舟听雨     1885人关注 2023-12-11 16:12

(一)嵑山寨与“牛皋墓”


洪武十五年,在将军关与黄松峪之间,设有一座关口嵑山寨(《明实录·太祖实录》)。这座嵑山寨该在何处?

洪武十五年的关口中,并没有黑水湾,其东侧的将军关,是设有关口的。而黑水湾这条沟谷,不应当不设防。这座嵑山寨,是否与黑水湾的防御有关?

平谷民哥提供线索:嵑山即今金海湖镇的茅山。

根据民国《平谷县志》,嵑山有双泉寺。

搜索双泉寺,果然就在茅山的东侧崖壁之下。

在现代地图上,茅山又被标注为碣山。嵑有二音意,其一通碣。

那么,茅山就是嵑山了。

嵑山是一座孤山,在低平的平谷平原北侧突兀地拔地而起,西南侧的公路海拔仅112米,山顶的高度约380余米,相对高差约270米,因此在这一带非常显眼。其与周边的山岭并不相接,无法构筑防线。嵑山寨关并不会依山而建,只是作为附近的显著地标,命名附近的某座关口。

嵑山寨作为驻兵城堡的话,会在嵑山之上吗?

嵑山寨作为关口的话,会是黑水湾这条沟谷吗?其关隘的设置,是否更靠近嵑山,而不是如今沟谷纵深处的黑水湾关口?

又有线索,嵑山顶有两座墓葬,其中规格较高的那座,被称为“牛皋墓”。牛皋当然不可能葬在平谷的这样一座山上,就如同不远处山东庄镇鱼子山的余脉上,还有一座轩辕庙与黄帝陵,是数千年来历史文化演绎的精神象征,并非史实。平谷这一片土地,地处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的过渡地带,历史文化是非常悠久的,有关中原的历史文化的遗迹与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遗迹,在这一带密集留存。

既然不是牛皋墓,那该是什么?从图片上看,很像是一座长城上的墩台,而且保存很好。

如果是墓葬,就要考虑墓葬选址的规律。一般来说,墓葬选择山的南侧,背山面水,符合风水的理论。在山坡上修筑,也宜在山的南坡。

那么,“牛皋墓”与另一座“墓葬”,是否符合墓葬选址的规律?

先要找到这两座“墓葬”再说。

四面皆有陡崖,只有西南侧有一条沟谷,由古至今,开辟了一条道路。于是循这条路上山寻找。这条路已经被修筑成水泥路,坡度还是挺大的,东侧是悬崖峭壁,行走在这条路上的车,我是不敢坐的。如果在这样一座山顶修建墓地,如果不是皇家墓葬或贵族墓地,是没有这个能力将墓地修在此山顶的。但如若是皇家或贵族墓葬,则这座“墓”又显寒酸。

山顶相对较为平坦,面积还是很大的。山顶有3座古庙,皆已不存,现代重建的建筑,旁边立有“保护文物”的标识,就显多余了,文物早已不存,新建的庙宇,已非文物。

下图在南侧的小庙处向北望,可见中部、北部两座庙宇。

南侧这座新建的小庙的东侧,地面上有大量瓦片,应是古庙宇的遗存痕迹。

小庙的外围,还有一圈低矮的残墙,无法分辨是寺庙的院墙,还是现代所筑。

小庙建在绝壁之上,站在崖边可以俯瞰山下的将军营(东下营)及将军关石河。山下雾霭缭绕,影响了视线及照片效果。

这座庙位置明显,从山下南侧的东上营村远远地就能看到。

东上营,原名上营,即将军营的驻兵营城。据称将军营还有中营、下营,皆在蓟州境内。因与平谷境内熊儿营上营、镇虏营上营名称冲突,后将熊儿营上营更名为北上营,将将军关上营更名为东上营。

有个问题是:将军营位于嵑山南侧,高耸的嵑山遮挡了视线,将军关、彰作里关、黑水湾等处如果有警,营中兵将如何能够及时获知敌情讯息?

山顶北侧的小庙规模应当更大些,周围地势开阔平坦,其西侧地面残存大量残垣及砖等遗迹。这些砖规格比长城砖较小,很可能修建时间较晚。

庙后立有一方石碑,碑首雕有龙,碑阳字迹漫漶剥落严重,没有耐心细细辨认。

碑阴文字保存略好,但也难以分辨,碑首有万古流芳四字,周围环以龙纹。很有可能,这是一方有圣旨的碑刻,记载某位有职位的官员。

如果有墓,这块碑处倒是合适,在山顶的阳面,有庙宇祈福守护,有香火世代供奉。

继续上行。在山顶位置最高处,偏东北角的位置,找到了这座“牛皋墓”。

站在这座“墓”台上向北瞭望,将军关、彰作里关清晰可见,西北侧的黑水湾沟谷也可监控。

彰作里关的长城,尤显壮观。

但这座“墓”的位置,已经接近山的阴面。如果选择墓址,此处并不是最好的位置;如果是监测将军关、彰作关、黑水湾三座关口的敌情讯息,倒是视线恰到好处!

而将军营的位置的缺陷,必须要有解决的方案。这个方案,就必须要在嵑山之顶,面向长城关口的位置,设置一座墩台,向山南的营城传递情报!

就是说,这个位置必须要有墩台!

恰好于此处出现的石台,如果不是长城防御体系的墩台,而是一座古墓葬,反倒不合规制、不合风水。

可以认定,这就是一座墩台,而且规模挺高,与明早期的墩台如桃棚村的墩台相比,显然规格更高,时代较晚;其与现主线长城上的石墩台规格相同。

将军营只要还作为驻军营城,就需要这座墩台发挥作用。这座墩台应当一直使用到明朝中后期。

继续寻找,其西侧另有一座低矮残破的土石堆。判断其为人工构筑物,是因为其上的石材有数块火山岩,但经过了人工的切割加工。

这座孤山的成因,也由这几块火山岩得以解释:这是一座曾经的火山,是一座基本呈锥状的山体,平坦的山顶由火山口壁环绕,但在西南角火山口塌陷,造就了一条登山的道路。

西侧这座人工构造的土石堆,就应当是传说的第二座“墓葬”。这座“墓葬”的外侧,正冲着黑水湾的沟谷,其观察监测黑水湾更有优势。

因此,这第二座“古墓”,其实也是一座墩台,只是时代更早,在黑水湾设立城堡取代嵑山寨的驻兵城堡以后,黑水湾的防御由黑水湾关口及城堡负责,嵑山寨就被取代。根据《四镇三关志》记载,黑水湾通步,缓,防御形势没有那么紧要,于是嵑山寨墩就废弃了。

这座山还有一些传说。

其东侧也是一座孤山。

两座山所称是哪位神仙挑担子,大概是二郎神,挑到此处,扁担仍在了西南侧,担子的两只筐扔在此处,形成了两座山。

山崖南侧有形似一只巨大的掌印,据说也是二郎神留下的。

(二)将军营

将军营在《四镇三关志》中称将军石营,有营城2座。位于东上营村的为将军营上营。

将军营上营城堡如今只残存南门两侧门垛的残墙。城堡拆除较早,仅余南门楼子。这座最后的门楼在文革中被拆除,仅余两侧的一点残墙。

从南门处北望,是高耸的嵑山,正遮挡住了边关方向的视线。

西侧残存的城墙

东侧残存的城墙

(三)双泉寺

双泉寺早已不存,大约二十年余前曾经动工重建,未竟而废,而如今荒凉而破败。

寺庙始建于辽代,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金代“重建双泉禅院碑”记载,大金明昌四年(公元1193年),重建双泉寺。原寺坐西朝东,寺东有两眼水井,相传井水一苦一甜,双泉寺因此得名。现代重修的寺院,改为座北朝南。

东下营村的村民对相距不足十米的两眼泉水一苦一甜予以了证实。

如今泉水依旧清冽,但已不见寺僧,寺院荒废。

残存的碑座石臼等物,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历史。

嵑山之上,云蒸霞蔚。将军关下,千古悠悠。

岁月也是会老去的。

(四)靠山集

东上营村南,有靠山集村,由一处集市形成。

如今,集市依旧开张。

关于靠山集村,没查到村名来历。

但有一个猜测,其“靠”字,其实源于嵑。

嵑的两个音义分别是:

嵑[kě],〔嶱~〕山石高峻的样子。

嵑[jié],1. 古同“碣”,碑石。

            2. 山突兀耸立。

古时称其为嵑而不用碣,很可能是区别于碣的本意,而是嵑[kě]的音义。靠山集很可能是嵑山集,在口传过程中,演化为靠山集。

2023-12-9,次日补记

( 本文作者 : 客舟听雨 )

网友评论

锟斤拷锟斤拷要锟斤拷录锟斤拷趴锟斤拷曰锟斤拷锟 登录 | 注册 |
  • zhb001 回复


    荒凉了

    发表于:2023-12-11 16:27

    • 客舟听雨: (三)双泉寺双泉寺早已不存,大约二十年余前曾经动工重建,未竟而废,而如今荒凉而破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