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门推荐 登山 珠峰山难--十年生死雪茫茫(上)[组图]

珠峰山难--十年生死雪茫茫(上)[组图]

作者:admin    2007-01-24 00:00

  相关文章:珠峰山难--十年生死雪茫茫(中)[组图]

  1996珠峰山难

  注:文中大部分人名顺延《Into Thin Air》的中译本,如阿那托列•布克瑞夫、罗布•霍尔、布里歇尔斯、南比、埃德•维斯特尔斯、斯科特•费希尔、洛桑江布,乔恩•科莱考尔,戈兰•克罗普,尼尔.贝德曼,桑迪•皮特曼,托德•伯尔利森……

  1996年珠峰山难已有10年历史了——在那年春季的山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是《Into Thin Air》所描述的那些细节?还是IMAX的说法?还是高铭和的《九死一生:高铭和圣母峰登顶记》还是阿那托列•布克瑞夫的书《The Climb》?……历史没有真相,记忆和表达永远与事实真相存在偏差,我们所作的只不过是尽可能去接近真相,只是尽可能的……

  这一年春天,来到珠峰南北侧的登山队伍,不包含那独自攀登的瑞典探险家戈兰•克罗普,据有关数据显示约有16-20支登山队。4月份,各支队伍的各个队员,从世界各地的美国新西兰、台湾、加拿大南非印度等,各自到加德满都会合,组成他们的队伍,而各队伍再各自朝珠峰大本营进发。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春季登山的“赶集”或“大潮”。——珠峰象一列火车,只在适合的登山季节“开放”,登山者象旅客,这座山把世界各地的陌生人的那几天命运联系到了一起,而有的人的命运以死亡为代价。

  在珠峰的山难历史上,马洛里的失踪已是70多年前的事情;而今,珠峰历史上最著名的山难当属这个1996珠峰山难。各类资料上的历史说法虽有较大出入,但都显示出珠峰1996年是遇难人数最多的一年:“1996年,98人登顶15人死亡,比率6.5比1”, “34个团队,87人登顶,37人不幸遇难身亡”。

  而登山界所谈论的1996珠峰山难,确凿地、其实所指的核心事件,就是5月10日的这场灾难。

  山难的核心队伍是两支商业登山队:由新西兰著名向导罗布.霍尔领导的“探险咨询”公司的商业登山队,以及由美国的斯科特.费希尔组织的“疯狂山峰”公司的登山队。前后裹挟在事件中的,还有台湾登山者的非商业性的队伍,但他们也聘请了夏尔巴登山向导。

  “探险咨询”和“疯狂山峰”都是以商业登山为生的登山咨询公司,也是最早一批的高海拔登山的西方服务公司。与夏尔巴的体力协作雇佣型不同的是,这两个公司都能提供更更完善的组织、分析、管理,由欧美著名登山家领衔策划,借助西方已比较发达和成熟的商业体系平台,推广喜马拉雅等高海拔地区商业登山服务,但同时也借用夏尔巴等本地体力协作。“疯狂山峰”的领袖是40岁的美国人斯科特.费希尔,他有着传奇般的力量和精神,在1994年在不借助氧气瓶的状态下登上了峰顶。而“探险咨询”公司,在1996年之前,已在3、4年内成功带上39位客户登顶珠峰,而未发生一起伤亡事件, 其领袖新西兰人霍尔在1990年至1995年间多次登临珠峰顶,他迄今还是登顶K2和珠峰相隔时间最短的人。1996年,随着全球化、商业化在登山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珠峰的人群也越来越多。商业登山队在1990-1995年的安全成功登顶商业记录,促使着成群的周末登山者们开始追随商业指示的方向,“即突然间将珠穆朗玛峰推入了后现代时代。”到了1996年,全部登山队的的一半都是客户型的商业登山队,这些队伍的目的是商业营利;而其他也绝大多数是以大企业、财团赞助为背景的商业赞助队伍,这些队伍的目的是登山,但没有商业赞助也不能成行。

  尼泊尔的登山收费相当昂贵,对7人规模的队伍收70,000美元,而每增加1人再收10,000美元;之前的1995年为5万美金。而这一年,尼泊尔也同时取消了同一登山季节对登山队伍进山数量的限制。高铭和回忆说:“首先是尼泊尔政府将注册费从五万美金涨到七万美金,接着又是原先只提供台湾队伍攀登的路线,突然暴增到八支队伍……,都让高铭和感到愤慨,却也只能无奈接受。”

  “探险咨询”的总经理也同时是高山向导的罗布.霍尔,他的商业客户有8人;而“疯狂山峰”的总经理也同时为高山向导的斯科特.费希尔,也带了8名客人。不计算营地医生、大本营炊事员等,他们的登山队员还各自包括2-3名欧美的白人高山向导,以及6-7名本地的夏尔巴高山向导。而台湾队是登山者自己拉到赞助后,再聘请夏尔巴来协助的形式,其正式登山队员有四人。

  这几支队伍都是沿传统东南山脊线路,大本营设置在孔布冰川的冰碛末端, 1号营地在冰川上部的海拔6000米处,2号营地位于6300米处,3号营地位于洛子南坡的7300米处,4号营地位于南坳上方7950米处。

网友评论

!login_to_reply! 登录 | 注册 |
发布新帖
8264活动更多

官方微信
顶部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