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编辑中心 文章暂存 一个极限社团的商业化尝试

一个极限社团的商业化尝试

作者:admin    2004-07-10 00:00

  这是位于同济大学饮食广场左侧的一座平房,火红色的墙壁在一片灰暗的墙体中显得很令人瞩目,墙壁上写着“同济极限运动工厂”几个大字。

  “彭辉、王焕,快来帮忙。”同济大学攀岩队队长王文灏正在满头大汗地给准备出游的同学分发设备和挂横幅。

  晚上7点,他们将带领150多名同济大学生去徽杭古道野营。这样的徒步或野营训练几乎他们每个月都在做。

  王文灏、彭辉、王焕、王少辉是同济大学2001级本科生,也是2001年成立的同济极限协会的核心成员。今年6月10日,他们把有两年半历史的同济极限协会改组为“M.A.D俱乐部”,取意是“MaintainADream”(坚持一个梦想),中文名字是“马道俱乐部”。

  这4个年轻人的雄心壮志是想把“M.A.D俱乐部”建成中国大学生户外运动第一品牌。

  偶然的火花

  21岁的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测绘专业2001级学生彭辉,平头,大眼睛,很喜欢笑。这个看起来有点腼腆的小伙子是同济大学极限协会的创始人。

  2001年10月,刚刚从福建考到同济的彭辉看见了一个上海大学生攀岩比赛的广告,彭辉的第一反应是自己招人来参加比赛,他在同济校园里摆了个摊,打出一个招募攀岩队员的宣传牌。

  当时攀岩在整个上海的高校正刚刚兴起,“我们都是第一次玩,大家都没有经验,只是觉得新奇和好玩。我招的都是有运动背景的同学,要么是打篮球的,要么是踢足球的。”彭辉说。

  短短几天时间,彭辉就招募了20名队员。比赛的结果让很多人大吃一惊,这个临时组成的攀岩队刚开始不被看好,最后却意外地获得了女子第二、男子第二的成绩。“我们还在攀岩的过程中发现了有个‘天生蛮力’的天才。”彭辉口中的“才”就是被他招进攀岩队的金融系2001级学生王文灏和电气工程系2001级学生王焕。王文灏后来是同济大学攀岩队队长,带领同济大学攀岩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攀岩比赛。

  比赛的结果在同济大学引起不小的轰动,同济大学体育部开始重视学生自发组织的极限活动,牵头成立了攀岩队。原来负责篮球和排球的体育老师王培善专门负责攀岩队。

  “没有攀岩过的人不会理解,攀岩,对我们的那种让人舍生忘死的吸引力,那种完全依靠一个人的努力去攀爬16米高的岩壁的过程,好比一个人在坚持攀登他的人生之路,你所有的注意力就是为了登顶。攀岩,甚至在相当程度上锤炼和改变了我们的人格。”38岁的王培善从1999年开始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一名攀岩国家教练那里学习攀岩,他乐于在这种由国外引进的新兴运动面前,自己和学生王文灏、王焕一起切磋和进步,最辛苦的时候他们的右手连筷子都拿不住。

  极限协会四剑客

  而参加了攀岩比赛的队员们还陶醉在和王培善一样的深深激动中,两个月以后,彭辉和王文灏开始组建同济极限协会,王焕和土木工程系2001级学生王少辉都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极限协会第一次招人,场面火爆,200多人报名,学校团委认为极限运动风险性和专业性都比较高,应该限制规模,于是选了150人。”彭辉说。至今,极限协会已经招收了三批会员,共800多人。

  2002年北大山鹰社5名队员在登希夏邦马遇难后,极限协会也受到了打击。“学校害怕我们出事,所有的户外活动都不能做,我们开展活动也很困难”。但他们在在短短的两年半时间里,组织去了安吉、临安、浙东和浙西大峡谷等一系列活动。2002年5月,协会还组织了到龙王山探索浦江源头的活动,成为当时高校规模最大的户外拓展活动。

  他们每个人都购买了6000多元的户外设备,“如果要交朋友,就到户外,因为这里没有掩饰,所有的东西都只能靠你的双手双脚去争取,你能在这种情况下交到真心的朋友。”王少辉说。

  现今,每过一两个月,王文灏就不禁会把背包塞满,到外面走走。

  他们几个人打算在8月份攀登海拔6250米的四川四姑娘山。“我们现在就每天进行体能训练,包括攀岩、跑步以及各类机械的使用等,为登雪山做准备,我们力争登顶。”王文昊说,“高度放在那里,如果别人没有上去,而你上去了,就会有一种成功的自豪感。”

  

网友评论

!login_to_reply! 登录 | 注册 |

还没有评论,沙发等你来抢
发布新帖
8264活动更多

官方微信
顶部小山